![]()
内容推荐 “曹文轩朗读本”是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亲自选篇的八本中短篇小说集,分别从成长、精神、生命、哲理、情、趣、美、善这八个不同的主题来呈现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真实可贵的情感。同时,本套书力邀著名播音员配音朗诵,旨在让孩子们了解阅读和朗读的息息相关,从而更加喜爱阅读,喜爱我们的语言。 这本《黑夜是把雕刻刀/曹文轩朗读本》收录了曹文轩的十一篇小说:《黑夜是把雕刻刀》《古堡》《白马》《阿雏》《柿子树》、《三斧头》《第八号街灯》《大水》《*后一只豹子》《暮色笼罩下的祠堂》和《疲惫的小号》。从做事到做人,曹文轩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年龄,发现孩子的世界、发现人生的哲理。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甜橙树》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浙江定制版)》、《红瓦》、《根鸟(浙江定制版)》、《细米》、《青铜葵花(浙江定制版)》、《天瓢》、《大王书》、《我的儿子皮卡》等。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14卷)。 《红瓦》、《草房子(浙江定制版)》、《根鸟(浙江定制版)》、《细米》、《天瓢》、《青铜葵花(浙江定制版)》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德、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四十馀种,其中有国际安徒生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宋庆龄文学金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目录 黑夜是把雕刻刀 古堡 白马 阿雏 柿子树 三斧头 第八号街灯 大水 最后一只豹子 暮色笼罩下的祠堂 疲惫的小号 与名家名师共读 曹文轩作品获奖记录
序言 一种庄重的阅读方式 曹文轩 我生长在水边,我喜欢流动的感觉。所以,我的 很多文字里有水流动的意境,阅读时可以感觉到。而 ,朗读,不仅可以让文字更加丰富地流动,而且还可 以让阅读更加庄重、更有仪式感。尤其是那些记忆中 的风景和抹不去的感情…… 我曾经在央视第七期《朗读者》的舞台,在主题 为“告别”的那期节目之中,朗读了我《草房子》的 节选,那次朗读,因爱而生发,献给我的父亲。 《草房子》是我童年的缩影,里面很多情节都记 录了同—种情感——父爱。 父亲在我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 这一条幽静深远的人生长路上,父爱伴随着我一步步 走向远方。我将与父亲绵长的回忆,一点点刻录在充 满风景的《草房子》当中。 那一次朗读,让我在一处处难忘的风景里,再次 深深地怀念了父亲。也是那一次,我好像更加体会到 “朗读”的非凡意义。它,似乎是表达文学、理解作 品、阐释思想、刻骨情感的唯一的、不可或缺的阅读 方式和方法! 还是那一次,我在朗读之中,更加体味我正式和 父亲告别的感受。而曾经的告别都藏在文字里,那天 ,我忽然发现,很多情感,单单凭借纸质的阅读,难 以到达。我亲近的家人和朋友都知道,在父亲生命的 最后时刻,我没来得及和父亲告别。而后来,和父亲 的许多场告别,无论是无意识的还是下意识的,都只 是出现在我的文字中。而只有那一次,它,以庄重的 声音形态永存了! 更是那一次,我明白了朗读和阅读息息相关,朗 读,是一种庄重的阅读方式!众所周知,阅读的力量 神奇到能改变一个人的外形,这已经毋庸置疑。在没 有宗教情怀的世界里,阅读甚至可以作为一门优美而 神圣的宗教……可在今天这个有着无穷无尽的诱惑的 世界里,人们对阅读却越来越疏离了,甚至连中小学 生们都对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了。这个情况当然是很 糟糕的,甚至是很悲哀的。 无数的人就曾经问过我:“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 子喜欢阅读?”我答道:“朗读——通过朗读,将他 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难道,还有更好的方 法吗?我想不出来。 一个孩子不愿意阅读,你对他讲阅读的意义,有 用吗?就怕是你说到天上去,他大概还是不肯阅读的 。可是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设想:一个具有出色朗读能 力的语文老师或者是学校请来的一个著名演员,在他 们班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部小说里的片段,那是一 个优美的、感人的摺慧的、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那 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深深吸引住了,朗读结束之 后,他就一直在惦记着那部小说,甚至急切地想看到 那部小说,后来他终于看到了它,而一旦他进入了文 字世界之后,就再也不想放弃了。于是,我们就可以 有充足的理由对这个孩子的阅读乃至成长抱了希望。 朗读在发达国家是一个日常行为。2006年9月, 我应邀参加了第六届柏林国际文学节。 在柏林的几天时间里,我参加最多的就是各种各 样的朗读会。 他们将我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以及我的一些短 篇小说翻译成德文,然后请他们国家的一流演员去学 校、去社区图书馆朗读,参加者有学生,也有成年人 ——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成年人。在我的感觉里, 朗读对他们而言,是日常生活中一件经常的却是非常 重要的事情。四五人、五六人、十几人、上百人坐下 来,然后听一个或几个人朗读一篇(部)经典的作品, 或一段,或全文。可见,朗读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 ,是一种日常的、同时也是一种非常优雅的行为。 “‘语文’学科,早先叫‘国文’,后改为‘国 语’,1949年后改称‘语文’,从字面上看,‘语’ 的地位似乎提高了,实际上,‘重文轻语’是中国语 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刘卓)“语文语文”,“文 ”是第一的,“语”是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 重“文”轻“语”,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在很 多时候,把“文”看得十分重要,而把“语”给忽略 掉了,甚至是贬低“语”的。“巧言令色”,能说会 道,是坏事。是君子,便应“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木讷”的“讷”,便是指一个人语言迟钝 ,乃至沉默寡言,而这是美德,是仁者。 “水深流去慢,贵人话语迟。”这便是中国人数 百年、数千年所欣羡的境界。当然中国也有极端的历 史时期是讲究说的。说客——说客时代。那番滔滔雄 辩,口若悬河,真是让人对语言的能力感到惊讶。但 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还是不太喜欢能说会道的人的。 “讷”,竟然成了做人最高的境界之一,这实在让人 感到可疑。 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很让我着迷,着迷的就 是奥巴马的演讲。他的演讲很神气,很精彩,很迷人 ,很有诗意。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总统竞选,就是 比一比谁更能说——更能“语”。我听奥巴马的演讲 ,就觉得他是在朗读优美的篇章。 还是说到朗读上来——不朗读——不“语”,我 们对“文”也就难以有最深切的理解。 我去各地中小学校做讲座,总要事先告知学校的 校长老师,让他们通知听讲座的孩子带上本子和笔。 我要送孩子们几句话。每送一句,我都要求他们记在 本子上。接下来,就是请求他们大声朗读我送给他们 的每一句话。我对他们说:“孩子们,有些话,我们 是需要念出来甚至是需要喊出来的,而且要很多人在 一起念出来、喊出来。这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对我 们的成长是有用的。”当我们朗读时,特别是当我们 许多人在一起朗读时,我们自然就有了一种仪式感。 而人类是不能没有仪式感的。仪式感纯洁和圣化了我 们的心灵,使我们在那些玩世不恭、只知游戏的轻浮 与浅薄的时代,有了一份严肃,—份崇高。于是,人 类社会有了质量。当下是口语化的时代,而这口语的 质量又相当低下。恶俗的口语,已成为时尚,这大概 不是一件好事。 优质的民族语言,当然包括口语。口语的优质, 是与书面语的悄然进入密切相关的。而这其中,朗读 是将书面语的因素转入口语,从而使口语的品质得以 提高的很重要的一环。朗读着,朗读着,优美的书面 语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口语,从而提升了口语的质量 。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汉语的音 乐性、汉语的特有声调,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汉语成 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朗读既可以帮助学 生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 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 感。 朗读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淘汰 那些损伤精神和心智的末流作品。 谁都知道,可以朗读的文本,一定是美文,是抒 情的或智慧的文字,不然是无法朗读的;能被朗读的 文本,更接近灵魂,是自发的或天然的文字,否则是 无法庄重的。通过朗读,我们能很容易地把那些末流 作品杜绝在大门之外。 长江文艺出版社作为名社,愿意花费力气打造这 套丛书,我之所以也愿意腾出时间,从我全部的文字 中筛选出这些更适合朗读的文字,都是一个用意—— 以这些也许微不足道,但或许能撬动内心、流动 着情感的文字,去迎接一个深刻地记忆文学、体会母 语、学习语文的更好形式,去迎接一个庄重的、优雅 的、诙谐而智慧的朗读时代的到来! 2018年6月8日于北大蓝旗营
导语 《黑夜是把雕刻刀/曹文轩朗读本》由曹文轩著。曹文轩亲自选编代表作品《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里的经典篇目,分别从成长、精神、生命、哲理、情、趣、善、美这个八个主题,完美呈现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真实可贵的情感。 与名家名师共读,安武林、孙卫卫、郭史光宏、付雪莲、冷玉斌、程惠萍、卞秋华、陈彦玲与读者一起走进曹文轩的文字世界。 邀请山西广播电视台著名播音员倾情朗诵,去迎接一个深刻的记忆文学、体会母语,学习语文的更好形式,去迎接一个庄重的、优雅的、诙谐而智慧的朗读时代的到来。 与英国油画家张怀存联袂打造图书精品。绘画艺术与纯美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文学与艺术的双重盛宴。 精彩页 黑夜是把雕刻刀 这是茫的又一个夜晚。天上本来是有月亮的,却被厚厚的乌云完全遮蔽了。 他必须面对又一轮无边的黑暗。 茫的今天,是与一个又一个的夜晚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这些夜晚,也许就没有他,就没有那些色彩斑斓的故事。对于茫来说,无数的夜晚,都让他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正是这些夜晚,清澈了他的双眼、强化了他的灵魂,甚至影响到了他的躯体。 就如同人类害怕黑夜一样,茫从来就没有喜欢过夜晚。他的第一次恐惧,是与人类的第一次恐惧完全一样:来自于黑夜。但他后来终于承认了,黑暗是不可避免的。当他接受了这一事实之后,再面对黑暗时,便冷静了许多,也勇敢了许多。 随着太阳一点儿一点儿地走完它一天的行程,茫能听到黑夜的脚步。它根本不是突然笼罩下来的,而是从天边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或者说,是从河上、林间、山涧慢慢升起来的,像烟,像雾。也不是突然地黑掉一切的,而是慢慢地,由淡到浓,由浅至深,许久之后,才染黑一切,直至就剩下黑本身的。 他害怕黑夜,却又喜欢细心地观看它在弥漫和渗透时世界所发生的变化:河流开始变得遥远;眼前的土丘开始变大;树木膨胀开来,并且升向高空;声音变得颤抖,并且拉开了距离,仿佛总在天边某处神秘的地方……那时,他的听觉比白天不知强了多少倍,他能听到叶上露珠渗进草丛中的声音,他甚至能听到水珠被土地吮吸的声音。因为夜晚比白天安静了许多,嘈杂声逝去了,所以,夜间的每一个声音都成了干净而明确的独奏,声声入耳。也正是这样的安静,因此,当苍鹭突然从空中爆发出一阵尖叫时,便更使人毛骨悚然,心忽地跳起来,几乎要从口中飞出。 阳光下的世界,总让他感到自由和平安,而夜幕下的世界却总使他有落进陷阱或深渊的感觉。那时,他尽管可以随便走动,却硬是觉得自己被包围了。夜,便是一堵堵密不透风的黑墙。他深陷其中,无能为力。阳光下的那个五颜六色的世界,现在只简化成一种颜色:黑色。当然黑色也有层次,深黑,浅黑,更浅的黑,甚至是灰。明明白白的世界,就由这些深浅不一的黑色组成一个朦胧的世界。这个世界更像梦。它处处使人生疑。月黑风高,总有难以解释的声响,总有不能说明的形象,哪怕是芦苇丛中的萤火,都使他感到诡异、另有文章。很小的时候,他对付黑夜的办法就是闭紧双眼,死死地闭着。他企图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回避那些形象。然而,效果总是很差,那些声音反而会显得更加让他恐惧,而那些形象也并没有因为他双目紧闭而消失——它们干脆出现在了他的脑海里,就像苍鹭飞翔在水面上。在痛苦的一次又一次地侵袭之下,他感觉到,他的胆量也在被迫中一天一天地壮大。他的眼睛由全闭改为半眯,又由半眯决然地变成大睁——不怕,什么也不怕。他甚至开始战战兢兢地去寻找和捕捉黑暗中的怪异形象。 十二岁那年,他终于可以安坐在一棵巨大的雨树下,透过夜的黑雾,用颤抖的目光去正视飘荡于远处荒丘间的鬼火了。那些影影绰绰的蓝色的小火苗,像一盏一盏的灯火,在土丘上、土丘间灵魂一般地移动,十分的凄美。他甚至希望这些火苗中的一朵,或几朵,能向他飘移过来。 当他目不转睛地去看着这些火苗时,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并且强大了,是一个真正的男孩了。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