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出版家(王伯祥)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建安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王伯祥,原名王钟麒,字伯祥,号碧庄、巽亭、苏亭、容堂、虹翰,晚年以字行。1890年2月27日生于苏州城内,1975年12月29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张建安著的《中国出版家(王伯祥)》讲述了王伯祥与图书有着不解之缘。从读书、背书、购书、藏书、教书到编书、注书、写书,乃至于热衷以毛笔抄书,临终前还特地写文为旧书辨述,王伯祥可谓与书结缘至深。可以说,王伯祥的一生是在书香中度过的,而这样的人生,也促使其成为中国一流的学者和优秀的出版家。
作者简介
张建安,山西原平人。曾任《传记文学》编辑,《纵横》杂志编辑、记者、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部主任。著有《文化人的“死”与“生”》、《文化名人的后时光》、《低学历的五大师》、《为了美好的中国——民国志士的探索与奋斗》等近二十部图书。主编《民国大案》、《民国名人诉讼案》等书。2012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始皇遗嘱密码”五集。2012年、2013年、2014年,采访一百零七岁语言学家周有光的《百岁忆往》,采访一百岁国学名家姚奠中的《百岁溯往》,采访一百零三岁抗日将领马士弘的《百岁追忆》,均在三联书店出版。2012年起,加盟中央电视台《中国通史》纪录片的创作,是《三国鼎立》、《武则天》、《五代十国》、《西夏兴亡》、《契丹兴起》、《完颜阿骨打》等片的编剧。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在文化中熏陶——学习与教书时期(1890-1922)
一、文史编辑的“童子功”
二、中学时代的风华
三、任教于甪直五高
四、在《新潮》创刊号发表文章
五、编写新史地教材的先声
六、任教于厦门、北京
第二章 最勤奋的编辑——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时期(1922-1932)
一、出版事业的第一站——商务印书馆
二、编写地理、历史教材
三、商务时期的朋友圈
四、朴社往事
五、编辑发行《公理日报》、《文学周报》
六、开明与立达
七、读《经今古文学》和《古史辨》
八、创办《苏州评论》
九、《本国史》风波及新版历史教科书
十、商务时期的专著及张冠李戴的王钟麒
十一、旧矛盾·大灾难·新选择
第三章 梦飞翔的时候——开明书店第一时期(1932-1937)
一、进入开明书店
二、《开明国文读本》及其参考书
三、内行人做内行书
四、完成一大志愿:《二十五史补编》成功出版
五、两位助手:周振甫、卢芷芬
六、开明函授学校与《开明历史讲义》
七、向读者推荐66种“中国名著”
八、开明杯中物
九、出版行当里的好员工
第四章 书巢忧患记——开明书店第二时期(1937-1945)
一、开明书店的劫难
二、霞飞坊“书巢"记
三、艰难岁月的意外收获
四、兼任开明图书馆主任
五、只怕信念不坚,不愁事业不成
六、编注出版《春秋左传读本》
七、特殊时期的“两个开明"
八、焚书救书·卖书买米
九、黑暗终将冲破
第五章 “翻过这一页”——开明书店第三时期(1946-1951)
一、《且等翻过这一页历史》
二、编辑《文汇·史地周刊》
三、庆祝开明书店20周年
四、出版闻一多、钱钟书的著作
五、叶圣陶辞职风波
六、终不易赤子之心
七、未能出版的《二十五史外编》
八、迎来上海解放
九、章雪村退休事件
十、站好开明的最后一班岗
第六章 文史研究与古籍整理——文学研究所工作时期(1951-1965)
一、《史记选》的选注与出版
二、帮助同事完成《唐诗选》
三、完成《增订李太白年谱》初稿
四、校点《黄书》、《噩梦》等古籍
五、悼念郑振铎
六、点读、辑录《四库全书总目》
七、审读注释《不怕鬼的故事》
第七章小雅一廛老学者——晚年的生活与思考(1965-1975)
一、小雅一廛旧书房
二、二次点读《资治通鉴补》
三、《书目答问补正(批注本)》
四、承载着历史与友情的图书
五、《庋棕偶识》与《庋棕偶识续编》
六、晚年抄书录
七、“苏州五老"的交往
八、终身学习者
九、最后的心声——《旧学辨》
王伯祥编辑出版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王伯祥,原名王钟麒,字伯祥,号碧庄、巽亭
、苏亭、容堂、虹翰,晚年以字行。1890年2月27日
生于苏州城内,1975年12月29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
院。
与其他所有出版家一样,王伯祥与图书有着不
解之缘。从读书、背书、购书、藏书、教书到编书
、注书、写书,乃至于热衷以毛笔抄书,临终前还
特地写文为旧书辨述,王伯祥可谓与书结缘至深。
可以说,王伯祥的一生是在书香中度过的,而这样
的人生,也促使其成为中国一流的学者和优秀的出
版家。
王伯祥先后在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从事编辑
出版工作30年,既主持出版了《二十五史》、《二
十五史补编》等鸿篇巨制,也编纂发行了许多史地
教科书、文史类普及读物,是开明书店很多实际事
务的重要掌控者和操持者,称得上卓有贡献的资深
出版家。不过,本书并不止于写他正式的出版生涯
,因为无论在正式进入出版行业之前的读书、教书
,还是离开出版工作之后的注书、写书,他的人生
经历总与出版有着无法扯清的关系。有前因,有后
果,有积累,有发挥,而其处处接引关联者,正是
那永存于读书人心灵深处的似淡实浓的绵绵不绝的
书香。
一、读书·背书·抄书
“予自识字辨物,便好书册。”这是王伯祥在
著作《庋椋偶识》序言中的第一句话。在他3岁的时
候,他的祖父便在方块红纸上写《千字文》,一边
教他识字,一边让他背诵。从3岁学童到86岁去世,
其问83年的光阴,王伯祥始终沉浸于书的海洋,在
家里读,在学校读,在书肆读,在图书馆读,在出
版社读,真正是读无穷尽,乐此不疲。从《千字文
》、《三字经》、《百家姓》,到《四书五经》、
《诸子百家》,再到《十三经》、《二十四史》、
《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一生不知读了
多少中外典籍,涵养了自己的学问,成就了自己的
事业,也造就了丰厚的人生。
博闻强记、擅长背诵,是王伯祥的一个特点。
很小的时候,王伯祥就在祖父和父亲的严格要求下
背书,这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他的职业生涯
中,无论教书育人从事学术研究,还是编辑文史图
书从事出版工作,他幼年时背过的那些典籍,均给
他无穷的助力,使他在从业之初就很有底气,从容
自得。例如,在他刚人私塾不久,他的祖父就让他
背诵《爵秩便览》,这本书里有从京师到各省、府
、厅、州、县的名称,他不仅背当时的地名,还要
背古地名。因他的父亲是幕僚,他的祖父大概有让
他承继父业的期许,后来,王伯祥虽然没有从政,
但这些幼年时背诵过的地名和历史地理,终身不忘
,成为他胜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史地部编辑的基础

用毛笔抄书,也是王伯祥小时候就养成的习惯
。祖父不仅让他抄《爵秩便览》,而且让他抄其他
很多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边抄一边记,
记得就更牢靠了。这个办法看似笨,看似苦,但养
成习惯就知其乐了,而且终身受用无穷。后来,王
伯祥在他早年抄本《清季二十二省府厅州县录》上
写道:“盖先大父望予切,恐稍纵即荒于嬉也。予
初以为苦,久之亦渐甘。予得少稔我国舆地沿革者
,实植基于此。”谁能说,王伯祥后来成为编写地
理教材的高手,与他幼时的抄书没有关系?
二、购书·藏书·编辑报刊
“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王伯祥一生购
买了很多图书,并以购书为乐。这一乐趣是从中学
时期开始的。
……
《史记选》是王伯祥一生研究文史、研究《史
记》的重要成果,直到现在,仍是教育部全国高等
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大学生必读图
书。此外,王伯祥还完成了《增订李太白年谱》,
参加了《唐诗选》的选注工作,校点了清朝王夫之
的《黄书》、《噩梦》、《思问录》、《俟解》,
复点了严衍的《资治通鉴补》,为《四库全书总目
》断句,这些书多数是与中华书局的合作项目。在
完成过程中,他所熟知的编辑工作和训练有素的编
辑素质,显然为他加了很多分,也为中华书局编辑
出版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不小的帮助,提高了工
作效率,也提高了成书的质量。出版界人士常爱说
一句老话:“为他人做嫁衣裳”。其实,编辑出版
工作往往也可以与写作、研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成就更大的事业。王伯祥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也
是本书要着重介绍的内容。
四、为旧书辨述
王伯祥临终前写了一篇文章,叫《旧学辨》,
这篇文章是为旧书作辨。那时的“破四旧”使中国
传统文化遭受空前的打击,无数“旧书”被焚毁。
很多人家害怕受到旧书的牵连,不惜将数代珍藏的
图书烧毁。在当时,年过八旬的王伯祥其实还是幸
运的,他仍旧可以安静地坐在他的四合院中,守着
万卷藏书度日。可是,他对“破四旧”之风痛恨至
极,很多话堵在心头,不吐不快。在他目已近肓、
老迈体虚的83岁高龄,不仅私下里对儿女们说:“
什么事物最旧?吃饭最旧。他们能废止吃饭吗?”
而且自己口述,由儿子王浞华笔录,完成了生平最
后一篇文章《旧学辨》。文章虽仅千余字,但包岁
万象,不仅讲“什么是旧学”、“怎样治旧学”、
“旧学分类之源流”,而且,凡文字、训诂、历象
、声韵、历代章制因革、地理沿变,以至学术流别
、艺林掌故、图籍聚散、金石存佚、目录版本之属
,均粗举要略,并触类旁通。该文尤其针对性地对
“破四旧”予以否定,最后以“旧云何哉!旧云何
哉!”质问何以因其旧而被全部毁掉。《旧学辨》
于1975年中秋完成,3个多月后,王伯祥病逝。
这就是王伯祥的一生。从3岁到86岁,83年的岁
月,始终与书为伴,临终前还不忘表达对书的痴情
。这样的痴情,即便在一流的出版家当中也是非常
突出的。让我们记住王伯祥!
导语
张建安著的《中国出版家(王伯祥)》讲述了王伯祥先生留下的文字作品,称得上一个无尽的可以不断挖掘的宝藏。他一辈子从事的古籍整理,长期从事的文史出版、教材编写工作,更能为古籍出版者、文史出版者、教科出版者提供丰富而宝贵的营养。作为史学家的王伯祥,他用毛笔一天天认真书写下来的一百多本日记,不仅记下了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琐事,更记录下众多出版界、文化界同人间的交往细节,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需要更多的人来研究。
后记
说起来,早在12年前,笔者便开始写本书的传
主王伯祥先生了。那时候,我正在《纵横》杂志当
编辑,业余时间写《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其中
便涉及王先生,还因此去采访王先生的幼子王浞华
老师。承蒙王浞华老师厚爱,不仅接受了我的采访
,还提供了不少资料,其中便包括他们家人为纪念
王伯祥先生、秦珏人夫人诞辰一百周年结集自印的
《追思集》,这本书在写作本书时仍是一本重要的
参考资料。此后,我与王浞华、王文修老师便有了
较多的往来,有时候向王浞华老师约稿,有时候向
他请教。而王老师每有新书出版,基本上都会赠我
一本,于是,我的书架上便增加了《玄妙观中三年
少——追述王伯祥、顾颉刚、叶圣陶三人之友谊》
、《弘一法师与夏丐尊》、《俞平伯的后半生》、
《王浞华书法篆刻集》、《庋棕偶识 旧学辨笺述
》等书,这些书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王伯祥先生有关
,于是,我便也与王先生一直保持着“隔世的交流
”,总是受益匪浅。
记得2010年的一天,我们夫妇带着出生不久的
孩子,与来京看我们的父母,还有我的一位朋友,
一起到香山脚下的北京植物园游览。参观了曹雪芹
纪念馆之后,朋友发现外面一块石头上刻着几个俊
美的大字,很是喜欢。我过去一看,这幅书法作品
竟是我熟识的王浞华老师所写,自然更是欢欣,免
不了向朋友、家人隆重介绍一番。此次旅行因此更
加圆满。更没想到的是,就在下午正要走出植物园
大门的时候,我的手机响了,与我通话的正是久未
联系的王老师,他说有本新书要送我,那本新书正
是《王浞华书法篆刻集》。
还有一件事,是发生在我为商务印书馆效力的
时候。有一天,我与好友丁波一起去王浞华老师处
约稿。临别前,王老师各送我们一本书,送我的是
他的著作《王伯祥传》。我因为此前已买此书,就
说我已经有了,给丁波吧。这样,这本《王伯祥传
》便放到了丁波的书架上。没想到的是,2017年上
半年,人民出版社的贺畅主任在丁波处看到了这本
书,相谈之后,便有了约我写《中国出版家·王伯
祥》的念头。如此,这些前因后果好像一直是层层
铺垫的。
写作本书的时候,自然更是要请教王浞华老师
。对此,他与夫人王文修老师给予我很大的支持。
除了《王伯祥传》是我的重要参考书外,王老师还
提醒我要多从《王伯祥日记》中找资料,这是非常
重要的。王文修老师则对我说:“你随时都可以过
来,只要我们没有特殊的事情外出,都欢迎你来。
”于是,我在翻阅《王伯祥日记》时遇到看不懂的
草书,便不免向王老师请教,王老师虽大病初愈,
但仍然热情而认真地回答我的问题。所以,此书之
所以能顺利完成,与王老师的支持有关,真是非常
感谢他们夫妇!而成书之后,王浞华老师通读全稿
并加以指正,还称此书为“扛鼎之作”,这是对我
的莫大鼓励,深感荣幸!
另外需要感谢的,当然是贺畅主任。她是那么
的认真、敬业,如果没有她的提醒、督促,我恐怕
很难在一年的时间完成此作。
此书写来颇不容易,我的家人、朋友都提供了
直接和间接的帮助。好友王山泉、李凤丽夫妇,同
学晋建英,好友刘其武等人都是我很感谢的。
如果我的母亲杜彩凤能见到此书,也该会感到
欣慰的。
最后想说的是,王伯祥先生留下的文字作品,
称得上一个无尽的可以不断挖掘的宝藏,他所撰写
和编辑的众多作品,能为了解商务印书馆、开明书
店乃至中国现代出版的发展历程,提供无法替代的
作用。他一辈子从事的古籍整理,长期从事的文史
出版、教材编写工作,更能为古籍出版者、文史出
版者、教科出版者提供丰富而宝贵的营养。尤其值
得一提的是,作为史学家的王伯祥,他用毛笔一天
天认真书写下来的一百多本日记,不仅记下了自己
和家人的日常琐事,更记录下众多出版界、文化界
同人间的交往细节,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能为我
们提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需要更多的人来研究。
张建安 于北京通州晴暖阁
2018年3月13日晨7:26
精彩页
第一章 在文化中熏陶——学习与教书时期(1890-1922)
一、文史编辑的“童子功”
1922年9月,33岁的王伯祥前往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译馆史地部编辑。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变。按照他的说法就是:“从此结束了正式的教书生活,转而过编辑生活了。”此后,他在出版行业中干了30年,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出版家之一,为中国出版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也是当时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出版社乃至文化教育基地,而编译所又是商务印书馆最重要的部门,王伯祥最高学历不过为中学,以前并没有从事过正式的编辑工作,他能够胜任吗?
这样的事情如果放到现在,很多人必定会抱怀疑的态度,但在当时,无论是王伯祥的朋友们还是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都认为:他肯定能行!
为什么?
这既与当时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主要任务为编写教科书有关,也因为,作为一名历史、地理部的文字编辑,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熟悉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具备扎实的文史功底,能够娴熟地处理和驾驭文字。而王伯祥在长期的文化熏染中,早已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而且,这样的文化熏陶,王伯祥接受得很早,有非常厚实的“童子功”。
1890年2月27日(农历二月初九),王伯祥生于苏州城内一个诗书之家。1892年,王伯祥三虚岁的时候,便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他祖父子芳公将红纸裁成方块,上面写上《千字文》中的每一个字,教王伯祥读写。一年后,王伯祥不仅完全记熟了完全不同的1000个字,而且背熟了这篇文章,在心里播下了文史地理的种子。
《千字文》虽然只有250句,而且每一句只有四个字,但内容的涵盖面非常广博,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到“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最后到“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宇宙人生、历史地理、农工园艺、饮食起居、内在修为等,无不予以精练的概括,可谓集文化启蒙与知识百科为一体的最好的“幼儿教科书”之一。童年时这样的经历,似乎对王伯祥后来的出版事业都有一定影响。
在教《千字文》的时候,子芳公还写了几百个日用杂字,一起教孩子学习。王伯祥很是好学,不仅对祖父教的字感兴趣,而且对书籍产生了兴趣,所谓“予自识字辨物,便好书册”。祖父望孙成龙,自然是不亦乐乎。见孩子日有所进,马上又准备好纸墨笔砚,把孩子抱在膝上,让孩子握住毛笔,自己则把着孩子的手腕,教孩子怎样一笔一画地写字……在这样的学习和熏陶中,王伯祥在未入学之前,就已经有了很好的基本功。
五六岁的时候,王伯祥进入私塾,开始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他祖父则继续自己独特的教育,开始传授“王家的家学”,教孩子读《爵秩便览》。《爵秩便览》是一本成年人为了进阶升官所用的“专业书”,俗称《缙绅录》,记的都是当时京城、省府、厅、州、县的名称,似乎很不适合孩子学习,但子芳公不管这些,不仅执着地教,而且要求孩子按照书中的顺序抄录,边抄录边背诵。孩子的记忆力好,过了一段时间,这些一点都不懂的知识,竟然被他熟背如流。子芳公又是大喜,遇到书中的地名,乃至地名的古代称呼,也让孩子一边抄一边背。72岁时,王伯祥回顾这段往事,充满了对祖父的感激之情。王伯祥的祖父没有料到,他种豆得瓜,没培养出一位官员,却培养出一位了不起的出版家和史学家。
青少年时代,对王伯祥影响深远的老师主要有程凯笙先生、程仰苏先生、孙伯南先生。三位老师都是苏州本地人,博学多识,古文底子深厚,教学方法则各有特色。
王伯祥执笔学文,由程凯笙教导。对于所讲古文,程凯笙必定穷源究委,彻解明白而后已。对于一些常用的虚词,如之乎者也,更是一处也不放过,着力剖析,并翻译为白话文,为学生讲述清楚。当时并没有语法、词类、标点等等,但经过程凯笙的讲述,王伯祥感到怡然理顺,而且容易成诵。晚年时,王伯祥十分感恩地写:“数十年来,(我)捉笔不致不达意者,凯师之遗泽也。”
程仰苏先生、孙伯南先生,则对王伯祥涉猎典籍、知其门径,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程仰苏有学者气质,让王伯祥读《段注说文解字》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孙伯南有经师风范,让王伯祥读《经典释文叙录》及《书目答问》。这些书,对中国的文字和中国古代的书籍,都有全面而广泛的介绍。
王伯祥很早就涉猎这些图书,产生了日益增强的向学之心,以至于小小年龄,便把所有的零花钱都用在买书上。买书回家后,还要废寝忘食地谛读把玩,他的母亲不得不总是督促他早点睡觉,以便保护好眼睛。这些都使王伯祥在少年时期便打下了学问家、出版家的好底子。
还有一事值得记述。1904年7月,刚刚15岁的王伯祥承担了一项非常特别的事情。他的祖父在暑天去世,而父亲不能及时赶回家,以至于办丧事的种种事务都落在了他的身上。当时的丧葬礼节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8: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