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闲书(精)/近思录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仇鹿鸣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读闲书》收入的是作者仇鹿鸣近年来撰写的部分学术随笔,包括《上官婉儿墓志悬测》《唐高宗的四个保姆》《聂隐娘时代的魏博》《安史之乱的另一面》等,还有三篇谈时刻研究方法的文字,如《未完成的转型:从金石学到石刻研究刍议》《读者还是观众:石刻景观与中国中古政治》《言词内外:碑的社会史研究试笔》。
目录
复数的上官婉儿
唐高宗的四个保母
上官婉儿墓志悬测
题有剩义的上官婉儿墓志
安史之乱的另一面
一位“贰臣”的生命史
聂隐娘时代的魏博
未完成的转型:从金石学到石刻研究刍议
读者还是观众:石刻景观与中国中古政治
言词内外:碑的社会史研究试笔
《东晋门阀政治》重读随记
作为学术事件的《怀柔远人》
书生金应熙
冷战中的南非与古巴
读经已死,经典教育万岁
今月曾经照古人:河洛考察散记
“走进”与“走出”博士论文
仇鹿鸣谈中古士族社会
后记
导语
《读闲书》是仇鹿鸣先生近年撰写的学术随笔的结集。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围绕作者近年倾力的唐史研究,在严肃的学术著作之外一些有趣现象的探讨;二是作者读书、游学、研究、写作过程中一些经历和感触。全书虽然以闲谈的形式展开,但仍以深厚的学问功底为依托,可谓“基于学术,高于学术”。
后记
这本小书收入的是我近年来撰写的部分学术随
笔。坦率地说,对我而言,这是一本“意外之书”
。尽管我的老师辈中很多人擅长用两支笔写作,同
时面向专业读者与一般公众发言,不过我自忖没有
这样的精力与才分,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念想。同时
,以我稍显保守的认知,一直觉得学者职业的本分
是以论文形式呈现的研究工作。因此,收入本书的
大部分文章所以能够问世,首先要感谢陆灏先生在
主持《上海书评》期间的督促与鼓励,让我有不少
机会体验到在周一中午截稿之前,交出当周文稿的
惊险与刺激。当然也要感谢王荣鑫、王晚舟两兄的
盛情,使这本小书有机会付梓。
尽管文字相对随意,不过写作的态度还算认真
,我很早就意识到这类文字的读者要比论文多得多
。特别是在光华楼电梯上上下下时,若被师长们问
及前日报端所作某文,总难免有些困窘。我倒不是
说学者不应该进行稍具公共性的写作,事实上,二
十年来《读书》、《书城》、《上海书评》等读物
也一直伴随着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只是自己从教十
年来,越来越感受到如今的学术有些过于热闹了,
大量会议、演讲、出版带来了一派繁荣的景象。毋
庸讳言,支撑这种繁荣的是各个层级学术资助的大
幅增加,但同时也将学术工作表格化与规制化了。
另一方面,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达,也大大推动了
学术议题的公众化,但这种热闹是否有助于推动学
问本身的进展,至少在我心中仍存有疑问。与不少
老师辈时常怀念八十年代的热闹不同,我一直觉得
九十年代以来“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现”的变化
是向常态的一种复归。近年来,这种常态又受到上
文言及各种“热闹”的冲击,长远来看,对于学术
研究利弊究竟如何,虽很难断言,但作为体制内的
受益者,保持适当的自省或许仍有必要。
收入本书的各篇文章,除了少数几篇做了一些
增补,大部分仅做了文字上的增润,订正了若干明
显的讹误,其余大体一仍其旧。其中三篇谈石刻研
究方法的文字,因写于不同的时间,内容略有重复
,还请读者见谅。《读闲书》这个书名是我自己的
主张,或许有些文不对题,因为书中的多数文章仍
在我专业研究的范围内。起这个书名,主要是因为
我自小就被父母、老师认为是一个喜欢读闲书的小
孩。我并不太能确定“读闲书”是不是沪语中特有
的成词,不过由于上海话中“闲”与“害”谐音,
记得还比较小的时候,当父母抱怨我在读闲书上花
费了太多时间的时候,我还曾一脸茫然地问过父亲
,我读的书虽然和功课无关,但谈不上有害吧,当
然父亲后来笑着跟我解释了原委。作为第一代独生
子女,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已开始感受到课业负担及
升学竞争带来的压力,这使得读闲书这个爱好显得
有些灰色,它当然远谈不上“有害”,但似乎不如
学一些更加光鲜的才艺或多做几张卷子来得实在。
感谢父母从小到大的宽容,一直允许我按照自
己的意愿发展爱好,支配业余时间,我至今仍怀念
每年寒暑假跟父亲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的日子,尽管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图书馆实在没太多像样的
书。正是这种宽容使我在历次升学表格的特长一栏
中都能心安理得地填上一个大大的“无”字,因为
在很多教育制度的设计者眼中“阅读”从来都不能
算是一种特长。正如当下不能变现为论文脚注的阅
读,似乎也正在变成一种奢侈。
精彩页
宫闱秘辛永远是公众乐意八卦的题目,君不见,未来的乔治七世不过在母亲凯特王妃肚里多呆了十天,就引得无数记者冒着英国历史上少见的高温在医院门口苦守多日。反观我国,让人稍感惋惜的是尽管中国有漫长的历史书写传统,但能够进入史传的女性不外乎皇后公主与列女这两类人物,更糟糕的是即使这少数的传记也大都充斥着格式化的套语,让读者索然无味。尽管唐史中武则天、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几位已给无数导演编剧、小说作者提供了创作灵感,但总体而言,有限的历史资源远远满足不了公众日益增长的八卦娱乐需求。
而最近十年来大量刊布的唐代墓志则在不经意间为我们提供了几位不见于传世文献的宫廷女性的故事,其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足以演绎成一部精彩的电视剧。本文的第一位主人公姬总持曾是太宗末至高宗初唐代宫廷中的重要角色,但她的生平全赖墓志的发现才为我们所知(拓片刊《洛阳新获七朝墓志》)。姬是一个相当特别的姓氏,作为传说中黄帝之姓及周的国姓,大约是最古老的汉姓之一,大量姓氏皆云从姬姓分出,以至到了中古时代姬姓便已很少见,两《唐书》中没有一个姬姓人物,仅在《元和姓纂》中对其世系有简要的记载,但所提到的这支姬氏大约并不是汉人,从姬总持家族河南洛阳的郡望来推测,很可能是代人迁洛后所改。这一家族的墓志自清嘉庆以来便陆续有所发现,加上最近在西安出土的姬总持本人的墓志,已有六方之多,使我们可以依赖这些墓志来重建其家族在北朝到唐初的发展历程。总体而言,姬氏大约可以算是北魏以降二流的政治家族,累代仕宦,先世多任边郡的守将与刺史。家族中最为出名的人物是姬总持的祖父姬威,本人的墓志也已经发现。他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姊妹嫁给了西魏的宗室元智,姬威曾在《隋书》中被提及,他起初是太子杨勇的亲信,后被杨广收买,协助其伺察、告发杨勇的过失,成为杨广夺嫡计划中的一枚棋子,不过姬威卷入宫廷政治的程度较之于孙女姬总持则是小巫见大巫了。
作为一位出身官宦家族的女子,姬总持早年的生活可谓平淡无奇,循着关陇贵戚间惯常的通婚网络,十四岁时便嫁给唐义安王李孝常的第六子李义余,婚后不久便育有一子李家福,人生顺利地几乎都已经能看见终点,事实上其一生的波澜在贞观元年(627)才刚刚揭开序幕。首先需要交代一下的是她公公李孝常一家的背景,李孝常的祖父李景本是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隶下的军士,因与家僮黑女私通,生子圆通。李圆通出身低贱,最初不过是杨坚家中照管厨房的仆隶。但因他骁勇有力,在周隋禅代之际,随护杨坚左右,颇立勋劳,借此发迹,成为隋文帝时代炙手可热的关陇新贵之一。但李圆通与隋炀帝的关系似乎并不那么亲密,圆通本人因得罪宇文述,被控受贿,免官后发疾而卒。其子李孝常至隋末仅仕至华阴县令这样的小官,但他在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西人关中的征途上,据永丰仓降唐,摇身一变成为李唐的开国元勋。永丰仓是河、渭间转运漕粮的屯聚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足为霸业之资。李渊自己便曾言:“千里远来,急于此耳。此既人手,余复何论。”当然李孝常和李渊的关系不仅于此,他的妹夫窦轨是李渊妻窦皇后的从弟,两家本是姻亲,因此李孝常本人虽无大才能,却深受李渊的信任,名列宗籍,受封为王。李渊临朝,常赐其同榻而坐,是武德年间煊赫一时的人物。因而,对于姬总持而言,与李家的联姻最初大约算是一桩很不错的婚事。
不过到了贞观元年,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事情便开始起了变化。先是年初,外任为利州都督的李孝常奉召人京,闲居无事,不久之后其子李义宗坐劫道被诛,到了当年十二月,李孝常因伙同刘德裕等人谋反被诛,家族的命运急转直下。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而登上帝位的李世民,后因成就贞观之治的伟业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皇帝,但贞观之初的政治局面是极其复杂而险恶的,并无天下归心、万民拥戴的盛世之象。仅在一年之间,地方上便先后发生了庐江王李瑗、罗艺、长乐王李乐良、王君廓等四次大规模的叛乱,这些叛乱大都与同其父李渊、其兄李建成关系密切的一些旧臣有关。而李孝常联络刘德裕、长孙安业等禁军将领,勾结城门郎韦元整,欲重演玄武门之变的密谋,则是其中最为凶险的一次。牵连其事者,包括追随高祖太原起兵的重要将领刘弘基、长孙顺德,甚至还有长孙皇后之兄长孙安业,这些人大都出自关陇集团中的显要家族,可见之前长期而酷烈的储位之争,大大分裂了李唐的统治核心。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