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冬夜繁星(古典音乐与唱片札记培文通识大讲堂)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周志文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周志文,1942年生于湖南。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学教授,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捷克查理大学汉学讲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等,以及《中国时报》《中时晚报》主笔,现已退休。
著有《日升之城》《三个贝多芬》《冷热》《布拉格黄金》《时光倒影》《同学少年》《记忆之塔》等书。
后记
这本谈音乐的小书在台湾已出版了三年,北京
大学出版社要出大陆简体字版,而且重新设计了插
图与版面,我看了特别高兴,趁此机会谢谢北大出
版社上下同仁为此书所尽的努力。特别要谢的是执
行编辑邹震女士,她博学又谦虚,任劳又任怨,一
年多来,她与我反复讨论,密切联系,把往来书信
收集起来,大约可成半本书了。
更要谢的是北大的洪子诚教授,他不但推荐此
书,又为此书写了篇动人的长序。洪教授是大陆有
名的大学者,也曾好几次到台湾来讲学,但因缘不
巧,我都无缘见到,不过读书人心中都有永恒的事
,行迹上的遇或不遇,常不觉重要。我知道洪教授
与我心中,都有音乐在的。
正如这本书中说过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只
有一次,生命也一样,所以值得珍惜。音乐又像水
,能渗透弥合在任何壁垒之间。我重演贝多芬写第
九号交响曲《合唱》时候的心情,他会说:世间的
仇恨终将升华,人间的创伤都会被抚平,只要我们
心中,有真正的音乐存在。
目录
代序 “这世界真好,不让你只活在现在” (洪子诚)
自序 夜空繁星闪耀
【辑一 不朽与伟大】
谁是贝多芬?
一个崭新的时代
《英雄》与《英雄》之前
《命运》前后
最后三首交响曲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
非得如此吗?(Muβ es sein?)
——晚期的弦乐四重奏
【辑二 神圣与世俗】
最惊人的奇迹
  —— 巴赫的大、小提琴曲
巴赫的键盘“俗曲”
巴赫的宗教音乐
上主怜悯我们 (Kyrie eleison)
  —— 谈“安魂曲”
两首由大提琴演奏的希伯来哀歌
莫扎特的天然与自由
【辑三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只有一次】
舒伯特之夜
听勃拉姆斯的心情
柴可夫斯基
马勒的东方情结
几首艾尔加的曲子
英雄的生涯
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
音乐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行旅中的钢琴曲
施纳贝尔
帕格尼尼主题
慢板
敬悼两位音乐家
阿巴多纪念会
后记
精彩页
谁是贝多芬?
几乎没人不知道有个名叫贝多芬的人,也没有人在其一生中不曾听过贝多芬的音乐,但是一定很少有人进入过贝多芬的内心世界,真正地去了解他。了解贝多芬很重要,了解贝多芬其实会对自己多一分了解。
贝多芬不是哲学家,也不是心理分析专家,他只是个专业的以音乐为职志的艺术家,我们顶多听他的音乐就得了,何必要“了解”他呢?了解他对了解自己又有什么帮助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得从好几方面着手。贝多芬的音乐是生命的音乐,如果不了解他的生命,是无法充分了解他的音乐的。其次,他的音乐中表现的生命,不论素材与过程都十分切合我们一般人,譬如说,我们的生命充满了忧苦与欢乐,每当忧苦时我们想超越,每当欢乐时我们想提升,贝多芬的音乐,表现的就是这些事。贝多芬的音乐代表了他的生命,了解贝多芬的生命有助于了解我们自己。
在说明贝多芬的音乐之前,我们先谈一下贝多芬音乐的特色,我想先用其他例子来说明比较清楚。大家都知道欧洲在十四世纪的时候发生了一场很重要的文化运动,叫做“文艺复兴”,所谓“文艺复兴”,最简单的解释是“人的诞生”,或“人的觉醒”。
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奇(Leonxrdo da Vinci,1452—1519)的《蒙娜丽莎》(Mona Lisa),是最能代表文艺复兴的画作之一。《蒙娜丽莎》是一个寻常妇人的画像,怎么能代表文艺复兴呢?这是因为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中古时代,一般比较正式的画作是见不到寻常百姓的,几乎所有图画都在表现《圣经》故事,当然也有一般民众,但在画中间也只能扮演陪衬的角色,一定在边缘,或者是光线晦暗之处,绝不会把他们画在画布的中央。画布的中央最聚光的地方,必定是教主或圣徒,这是当时绘画界公认的真理,没有人会违背。然而达芬奇却把一个寻常妇女随随便便地画在画的中央,只她一人,没有任何人陪衬她,她也不陪衬任何人,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人的觉醒”。所谓“人的觉醒”是人觉得自己是重要的,这世界早有人类,直到这时刻,人才感觉自己的重要,人不是从现在才算真正“诞生”吗?提倡文艺复兴的人主张人是独立的,人是独立于宗教教主与圣徒之外的,他不依附宗教,不依附神祗,更不依附人间的权贵,天然自足地具有自己的生命价值。
虽然在哲学上或绘画界甚至文学界,人的价值在十四世纪时已经逐渐觉醒了,但在音乐中这种觉醒却比较迟,一直到十八世纪初年才有,带头的人就是贝多芬。从这一点看贝多芬,可以看出他艺术的意义。
在贝多芬之前,音乐家最重要的作品是为歌颂上帝而作,以巴赫为例,他留下来两百多首的康塔塔(Cantata),除了两三首之外,都是给教堂各式礼拜所用的,清一色的是宗教音乐。他还有几个受难曲、弥撒曲与安魂曲,体制庞大得很,也都是为宗教仪式所用。同样的,他还有好几十首规模很大的管风琴曲,都是为教堂而写的(其他地方很难容纳管风琴这样的乐器),所以充满了“神圣性”。巴赫剩下比较没有宗教性的器乐作品,譬如为大键琴,为弦乐、管乐乐器所写的作品,一般称作“俗乐”的也不少,但与他的宗教音乐比较,在数量和规模上就远逊了。这不是说巴赫没有价值,他在音乐上的成就与他被称为“音乐之父”的名号相符,但巴赫大部分的音乐不是为一般民众而写的,他音乐的核心是上帝,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能说巴赫不对,在巴赫的同时,泰勒曼(Georg Phlipp Telemann,1681—1767)、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1759)也都如此,可以说,那时所有的音乐家的创作动机都是同一个样子的。P3-5
导语
这本《冬夜繁星(古典音乐与唱片札记培文通识大讲堂)》与周志文的散文与小说一样,都有一种特殊的内省成分。他用文字书写难以书写的音乐,纪录了音乐给他的快乐、痛苦或光明与阴暗。除此之外,他还藉艺术体会人间的悲苦,更从音乐中得到鼓舞,以超越生命的险。周志文教授是古典音乐评论普及方面较有名气的作者。本书由27篇短文组成,介绍西方古典音乐名家及名曲,其中介绍贝多芬和巴赫的篇目约占一半;每篇不仅介绍作曲家的成长背景、艺术特点和作品概况、名作赏析,还列出较为常见的相关唱片供读者选择,加之全书行文流畅好读、深入浅出,十分适合初入门的古典音乐爱好者。
序言
夜空繁星闪耀
收在这本书中的,是一些谈音乐的文章。我常
听音乐,以前写的散文,也有谈音乐的部分,不过
多是随兴所写,事先没有计划,事后没有整理,浮
光掠影,往往不够深入。友朋之中常劝我稍稍“努
力”一点,不要像以往那样轻描淡写为满足,我就
试着写了几篇篇幅比较长也比较用心的聆乐心得,
但毕竟不是学音乐出身,里面免不了总有些外行话
。我身处学术团体几十年,知道知识虽可救人迷茫
,但所形成的壁垒既高且深,是不容外行嚣张的。
写了几篇谈巴赫的,也写了几篇谈贝多芬的,
看看还好,但发展下去,就有了问题,因为可写要
写的东西太多了,光以巴赫来说,讨论他的几个受
难曲,便可以写几本厚厚的书,短短一篇文章谈他
,不浮光掠影的,成吗?还有,有关研究古典音乐
的书实在太多了,快二十年前,我到美国马里兰大
学探视正在那儿求学的大女儿,乘机参观她学校的
音乐图书馆。这座图书馆所藏书籍很多,我发现光
是研究贝多芬的英文专书就占满了一整面墙壁,要
仔细看完,至少要花几年的时间,但还不够,德文
、法文还有包括意大利文的专书,也是汗牛充栋的
,弄通那些,要比古人皓首穷经还难。
假如最后真得到了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
可矣”的那个“道”,皓首还不算白费,问题是往
往“空白了少年头”,门道也不见得摸得着,那就
悲惨了。学术强调专精,有时自钻牛角尖而找不到
出路。我曾看过一篇讨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米开
朗基罗的论文,论文主旨在强调工具的重要,说如
果没有一种特殊的凿子与锤子,米开朗基罗绝不可
能雕出那样伟大的作品。所说不见得错,但他忘了
,这两把同样的工具握在别人手里,并不保证能完
成跟米开朗基罗一样的作品。这又跟我看到另一篇
讨论贝多芬钢琴曲的论文有点相同,论文说贝多芬
在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上特别标明了题目“为有
槌子敲击器的钢琴所写的大奏鸣曲”(Grosse
Sonate für das Hammerklavier),是因为他从友
人处获赠一台能发特殊强音的钢琴,因而写了这首
大型的奏鸣曲,结论是贝多芬如果没有这台钢琴,
就不可能写出这首繁复多变的曲子。这也没有错,
其实改以木槌敲击钢弦的钢琴在海顿与莫扎特的时
代就有了,贝多芬得到的是特别改良的一种罢了,
钢琴到这时候,已接近现代的钢琴了,能发出十分
巨大的声响,当然影响了贝多芬的创作。但我认为
对贝多芬而言,这事并不重要,个性与才情,才决
定了作品,要知道就是让莫扎特同时用同样的一台
钢琴来创作,他与贝多芬的作品也绝不相同的。
专家所谈,大约如此,有所发明,也有所蔽障
。其实有关艺术的事,直觉很重要,有时候外缘知
识越多,越不能得到艺术的真髓。所以我听音乐,
尽量少查数据,少去管人家怎么说,只图音乐与我
心灵相对。但讨论一人的创作,有些客观的材料,
也不能完全回避,好在音乐听多了,知识闻见也跟
着进来,会在心中形成一种线条,变成一种秩序,
因此书中所写,也不致全是无凭无据的。我手上还
有一本1996 年出版的第四版的《牛津简明音乐辞典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一本杰拉尔
德·亚伯拉罕(Gerald Abraham)1979 年编的《
简明牛津音乐史》(The Concise Oxford History
of Music),查查作者生平、作品编号已够了。
写作期间,一友人建议我在文末附谈一下唱片
,说这一方面可以让读者按图索骥,以明所指,一
方面可使这本书有些“工具”作用,以利销售。我
先是不愿意,后来想想也有道理,我平日与音乐接
触,以听唱片为最多,所以对我而言并不困难。关
于唱片的资料与评鉴,坊间很容易看到有美国企鹅
版的《古典唱片指引》(The Penguin Guide to
Recorded Classical Music)与英国Arkiv Music
所出的《古典老唱片》(The Gramophone
Classical Music Guide),后者标明“老唱片”
,通常指的黑胶唱片,但我书中所举还是以现今市
面所见的CD 为多,就以我手中的这本2012 年的
Arkiv Music 版本,大约谈的都是CD,当然CD 之中
有部分是由黑胶唱片所翻录的。我平日不太信任“
指引”这类书,这种书都是由许多不同人所写,各
人的好恶不同,有的只注意录音,有的只欣赏技巧
,拼凑一起,其实是本大杂烩,过于听信他们的说
法,反而模糊了该听的音乐,所以这类书当成参考
固可,信之太过,反而削足适履,得不偿失。孟子
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处理艺术时,这句
话显得更为真切。
音乐是写出来让人演奏来听的,听音乐是欣赏
声音的美,但有时不仅如此。好的音乐有时会提升
我们的视觉,让我们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有时
会提升我们的嗅觉,让我们闻到此生从未闻过的味
道,有时又扩充我们的感情,让我们体会世界有很
多温暖,也有许多不幸,最重要的是,音乐也扩大
我们的想象,让我们知道小我之外还有大我,大我
之外还有个浩瀚的宇宙,无尽的空间与时间,值得
我们去探索翱翔。人在发现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之后,就不会拘束在一个小小的角落,独自得意或
神伤了。
克罗齐说过,艺术是在欣赏者前面才告完成。
这话有点唯心的成分,但不能说是错的。如果视创
作为一种传达,而欣赏就是一种接受,光传达了却
没人接受,像写了很长的情书得不到回音一样,对
艺术家而言,石沉大海是他最大的惩罚。因此欣赏
者无须自卑,他虽然没有创作,却往往决定了艺术
创作的价值。
这本书很小,所谈当然有限,第一辑谈的都是
贝多芬,却也只谈到他的交响乐与弦乐四重奏而已
,第二辑因谈巴赫,也谈了几件有关西方宗教与音
乐关系的事,第三辑是十四篇记与音乐有关的短文
,这些文章凑在一起,看了再看,觉得除了欠缺深
度之外,又欠缺系统。我觉得书中谈巴赫、谈贝多
芬与马勒的稍多了,谈其他音乐家的就显得不足。
譬如勃拉姆斯,只有第三辑中有一篇谈他,他是贝
多芬之后最重要的作曲家,我没有好好来谈他是不
对的,我其实写过一些有关他的文章,但权衡轻重
,发现放在这本书中有些不搭,就舍弃了。在德、
奥音乐之外的俄国作曲家如普罗科菲耶夫及肖斯塔
科维奇,还有西贝柳斯与德沃夏克,以及法国的佛
瑞或德彪西,英国的艾尔加与布里顿等的作品,我
都常听,而且还曾用过心。我一度对现当代作曲家
如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或刚过世的布列兹
(Pierre Boulez, 1925—2016)感兴趣,他们对
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以来的音乐,往往采取了另一
方向的思考,喜欢在原来的音乐元素中又增添了许
多新的材料,作风大胆而前卫。近代音乐还有不少
“怪胎”式的人物,譬如约翰·凯奇(John Cage,
1912—1992),他在钢琴琴弦上插上各种物品,弹
琴时不正襟危坐,又把琴盖掀起,用手去乱拨琴弦
,这些人为了树立新观念而不惜与传统决裂,他们
的举动看起来离经叛道,但也很好玩,在思想史、
艺术史与文学史中,有同样行为的人很多,议论其
实也很近似。上面这些问题原都想一谈,但遗憾没
有谈到,原来一本书是无法道尽人世的沧桑的。
对我而言,音乐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本
来不在我生命之中,但由于我常接近,不知觉中已
渗入我肌肤骨髓,变成我整体生命的一部分,影响
到我所有的行动坐卧。幸好音乐包括所有的艺术给
我的影响,好像都是正面的。艺术带来快乐,带来
鼓舞,大家视作当然,万一艺术表现得不是那么“
积极”,我们该怎么看呢?这得看我们如何为“积
极”定义了。成熟的艺术不是童话,都可能有阴暗
与痛苦的一面,我觉得那些阴暗与痛苦是必要的,
有了这些,世界才是立体与真实的。艺术一方面引
领我们欣赏世上的优美,一方面带领我们体会人间
的悲苦,当一天苦难临到我们头上时,我们便有更
大的勇气去面对、去超越,所以表面不是那么“积
极”,其实是另一种积极呢。
人类最大的困窘在于沟通,爱因斯坦曾说过,
我们要为一位天生盲者解释一片雪花的美丽,几乎
徒然。因为盲人是靠触觉来填补视觉的,当让他用
手指去碰触雪花时,那片脆弱的雪花便立刻融解了
。用文字解释音乐也有点类似,解释得再详尽,却
也只是文字,不是音乐,最怕的是音乐像脆弱的雪
花,禁不起文字的折腾,已全然消失了。
了解音乐最好的办法是聆听,是以直觉与它相
对,以其他方式来描述、来形容,都是多余。路遥
夜深,寒风正紧,见到头上群星闪耀,便觉得走再
长的路也不会困乏。音乐给我的支撑力量,往往类
似,这也是我为这本小书取名“冬夜繁星”的原因

2014年4月序于南港暂寓
2017年1月稍改于永昌里旧居
内容推荐
《冬夜繁星(古典音乐与唱片札记培文通识大讲堂)》是周志文教授谈西方古典音乐的散文随笔集。同作者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书中的文字都带有一种特殊的内省成分。全书由27篇短文组成,介绍西方古典音乐名家及名曲,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评述贝多芬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作品的不朽与伟大;第二部分阐述巴赫与莫扎特的宗教音乐作品与键盘俗曲的不同;第三部分谈作者自己感兴趣并有独特见解,同时在音乐史上有意义的题目,如协奏曲中的慢板、音乐史上的帕格尼尼主题、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等。
每篇文章不仅介绍作曲家的成长背景、艺术特点和作品概况,赏析代表作品,还列出较为常见的相关唱片供读者选择,文章流畅好读、解读深入浅出,十分适合初入门的古典音乐爱好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6: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