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韩晗,男,1985年出生。文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员及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亚洲研究系访问研究员。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大学文艺生产与消费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四川大学符号-传媒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自2003年至今,已在《读书》《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外国文学研究》、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 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o-Western Studies等靠前外学术期刊发表独立署名的学术论文130余篇,当中部分作品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红旗文摘》《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卷、出版业、新闻传播学卷、外国文学卷、文化研究卷)》《中国出版年鉴》与《中国文学年鉴》等学术选刊全文转载,并独立出版各类中英文个人专著十五种与译著《从柏拉图到巴特:西方文艺思想史》。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 目录 引 论 一、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综述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抗战前期中国社会思潮述略 第二节 期刊发展格局与抗战前期中国社会思潮 第二章 “第三党”文学期刊的文化品行 第一节 “三个”张资平 第二节 作为话语实践的“呐喊诗 第三节 “平民文艺”理想的破灭 第四节 作为早期抗日文学期刊的《絜茜》 月刊之经验与教训 第三章 “左翼”文学期刊的文化选择 第一节 “被无视”的《夜莺》 第二节 《夜莺》所刊载文章之文学与理论价值 第三节 《夜莺》月刊与“两个口号”之争 第四节 《夜莺》月刊之历史价值 第四章 官办文学期刊的文化策略 第一节 “以浙为主”与“昌明国粹 第二节 借古讽今:返祖民族主义、国难与救亡 第三节 《越风》月刊之文学史、社会史与学术史地位 第五章 人道主义文学期刊的文化立场 第一节 一份真实的《呐喊(烽火)》周刊 第二节 “《呐喊(烽火)》作者群 第三节 《呐喊(烽火)》周刊所刊发文章之特色 第四节 《呐喊(烽火)》周刊之历史地位问题 第六章 结语:超阶级、民族救亡与人道主义 第一节 对“阶级性”的超越 第二节 实质性的变化:从“民族救亡”到“人道主义 第三节 媒介议程/ 公共议程 战争语境中话语权力之书写范式 尾声:1938 年以后 参考资料 后 记
内容推荐 “十四年抗战”是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放眼历史,顺应时代潮流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学术论断,目前受到学界、社会的高度重视与认可。具体来说,抗战是一场全民族的救亡运动,除了作为中流砥柱与“抗战先行者”的中国共产党之外,“第三党”、国民党主战派与无党派知识分子们的抗战同样可歌可泣。在“九· 一八事变”与“卢沟桥事变”之间,以“古北口七勇士”、李学忠、邓演达、陈三立为代表的抗日先驱,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不屈之歌。因此,对“十四年抗战”这一历史时期文学史状况的总体梳理,理应提上研究界的日程。但是我国对抗日文学期刊的研究尚较少涉及,基于此,韩晗著的《早期抗日文学期刊研究(1931-1938)》的出版填补了靠前关于抗日文学研究的部分空白。本书作者对抗日战争早期的抗日文学进行了研究,作者对于一手史料尤其是细微史实、珍稀史料的挖掘,有助于还原一段重要文学史的现场。作为一手史料的早期抗日文学期刊,很为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学格局、社会思潮、话语权力的分配、知识生产以及写作者的创作范式,本成果打破“抗战八年”的抗战文学史研究,认识到“十四年抗战”的整体性,将“九· 一八”事变之后的抗日文学活动纳入到本论的重要研究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