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穿云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蒋涌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蒋涌著的《穿云鸟》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以川南地区一个叫张良的男青年从16岁到20岁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他因故中断学业,到农村劳动锻炼,刻苦自学,最终重圆校园梦,就像一只穿云鸟一样奋力冲出了阴霾;书中穿插了与他相识于忧患的女主角冷梅,他们相惜、相携,彼此产生纯净朦脓的情感。小说文字优美,极富张力,叙述犹如一组组精美浮雕,情节引人入胜。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扣人心弦的理想主义色彩。
作者简介
蒋涌,实力派作家、评论家,资深传媒工作者;饱经书香熏陶和社会淬炼,已发表各类文学、评论、新闻作品约三百万字。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省级奖项。长篇小说处女作《穿云鸟》是凤凰网知青频道会同资讯频道、读书频道、历史频道连载的第一部纯文学作品。有散文、杂文专集《清流》等问世。众多作品被收入各类当代选集。
目录
遥远的知青屋——《穿云鸟》再版序
一部特殊年代的青春史诗
第一章 金色韶华
第二章 毕业悲歌
第三章 逆流而上
第四章 夜色茫茫
第五章 山外有景
第六章 人生如戏
第七章 酒入愁肠
第八章 北上南下
第九章 血肉长城
第十章 眼前天边
第十一章 门掩黄昏
第十二章 冷弦热心
第十三章 瞒天过海
第十四章 无人可共
第十五章 莫问归期
第十六章 泪洒荒山
第十七章 校园再来
第十八章 血色黄昏
第十九章 拨云见天
第二十章 忽闻佳音
第二十一章 顺江而下
后记
序言
遥远的知青屋
这是荆棘的桂冠。
这是啼血的玫瑰。
轻轻翻开这部《穿云鸟》,轻轻翻开那段厚重
的知青记忆,刻骨铭心的历史烟云扑面而来。
半个世纪前的隆冬,中国曾出现过世界上绝无
仅有的知青现象。几乎整整一代青少年“上山下乡
”,去接受广阔天地的“再教育”,去从事史无前
例的“改天换地的斗争”。一时间,窑洞、窝棚、
竹楼、土坯房、茅草屋,知青屋撒落在祖国的南国
北疆,山乡荒原。知青屋和它的主人从此定格了一
个历史的画面,也凝固了一个恒久的文化哲学概念

(一)
十多岁的人生年轮,本属玫瑰色的梦,伊甸园
的诗,本该去成为校园里的学霸,科技苑内的名流
。然而繁重的劳作,贫困的生活,严酷的“阶级斗
争”和余威下的“文化大革命”,置整整一代人于
空前独特的逆境。太多的悲怆,太多的忧患,太多
的使命感,风雪酷暑煎熬着羽毛难丰的人生,圣洁
的信念掩盖着对命运的深深迷惘。少男少女们用青
春,汗水,也有血和泪,写下一首首特殊年代的恋
曲。
知青屋,油灯下,无根的体验也有歌,盘旋在
大江南北的知青歌曲不约而同。在深夜的屋檐下低
喃,在想妈妈的梦呓里诉说,人生解析的苦涩,青
春压抑的形变,至今仍成为诗歌、小说、影视、美
术音乐领域反复咏叹的创作题材,更成为知青作家
、知青艺术家执着担当的使命。五十年里风华不绝

当然,也许正是有了这苦涩悲凉的变奏,人们
才那么钟情于日后的开放新潮,一任邓丽君式的缠
绵,敢为迈克式的呐喊。当好不容易终结“文革”
,邓小平以无畏的政治担当治理沉疴,幸运的知青
才终于走进中国的大开放,踏上了迟来的春天舞台

《穿云鸟》,也正是力图对这一历史片段进行
自己的文学体察和解构,以怀旧的色彩跻身漫山遍
野的知青文学的百花苑。
(二)
那是一个早已逝去的绝无仅有的历史现象。
绝无仅有的历史现象造就绝无仅有的文化群落
,自然会留下绝无仅有的历史的咏叹和延伸。
今天,无论身居要职的各级政要,功勋卓著的
科研院士,驰骋商海的创业精英,或是笔墨正酣的
作家记者,红极世界的歌星名导,外交俊才,他们
大多都曾以昨日的“知哥”“知妹”为自己的乳名
,都走过属于自己的乡间小路。
本色的知青生活早消逝在浩瀚时空,但作为精
神现象却在永存。
这是知青屋不朽的础石。
这是《穿云鸟》翱翔的理由。
我也曾作为50年前共和国的一名知青,落户在
川东开县的凤凰山深山。生产队12户人家,连同两
个男知青在内的16个“全劳力”男人,几乎承担着
83亩水田,130亩山地耕耘的全部重活。桐子花开,
布谷鸟叫,犁田,栽秧,薅草,打谷,送公粮;霜
雪寒冬,农事息歇,则又伐木,盖房,烧石灰,挖
煤窑,垒田坎。年复一年,稚嫩的肩头乘载着稚嫩
的生命难以承载之重。
“皇粮国库”,是农民教会这个至高无上的道
理。秋后稻谷“上公粮”后,生产队所剩无几,主
要靠红苕土豆果腹。太重太苦的农活,善良的乡亲
总是抢着替知青扛。逢年过节,挨家挨户把咸菜鸡
蛋送进知青屋的情景,注定成了自己终生挥之不去
的心酸记忆。
往事历历,一蓑烟雨。
25年后,作为记者的我,曾经翻越崇山峻岭,
专程回到那个撒满青春足印的深山,去看望那些甘
苦与共的乡亲,和为我遮挡过风雨的山林。
重走松涛阵阵的山间老小路,还是那一道道亲
切的梯田,还是那一户户熟悉的炊烟。梦痕依稀,
房东和乡邻喜极而泣,离情别绪从田间地头拉到堂
屋旧舍,相拥而坐,篝火如昔。
但,竹林中梦魂萦绕的知青屋几经风霜雨雪,
断垣残壁都已荡然无存,唯有房屋地基石还在依然
坚守,清晰可辨。
月照归途,我一路思絮—
“没有一个时代有如此之多的青少年如此集中
地经历如此众多的磨难、迷惘和迷茫。但‘人就是
人的世界’,遵循人的定义必然跋涉人的思路山水
,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又找寻自我,肯定自我,
知青屋和他的主人在现实与心灵的搏斗中获得了坚
实独立的性格品质。刚毅,执著,务实于人生,一
代人也在此汇集起凝重的心理聚点。特殊的环境大
大缩短了人生的成熟期,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
,为悟得人生真谛提供了雄厚资本。对社会的真切
审视,便从知青屋开始,共和国的第三代,无意中
盲从而虔诚地选择知青屋作了自己的精神摇篮。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如
今,‘我是知青’,已不是简单的履历,而成为了
一代人个性和理念的庄严表达,一代人磨难,奋进
,追求,甚至成功的标记。”
一篇《月照知青屋》的文化随笔这样写就。(
摘自《中国人的境界》杨文镒著,北京出版集团出
版)
这是题外。
(三)
唯有文化精神的追寻,才能在这时光不断冲刷
的世界留存。知青屋延续的文化思考,自然已经作
为上世纪中国人文化精神风貌不可或缺的动人历史
章节。
从遥远的知青屋走来,或许这就是《穿云鸟》
再版执意让我写上序言文字的良苦所在。
无论以什么视角重新审视那段知青历史,今天
都无可置疑的是,青春消逝,苦痛人生才变得如此
现实;春回大地,总有累累伤痕的隆冬孕育出的人
生春色。世界总是以时代的风雨沧桑为代价蹒跚前
行,中国历史将为有过知青自豪,因为民族最珍贵
的品格—逆境中的豪迈自信,困惑中的纯真圣洁,
曾经被知青忠实继承。遥想当年,知青们的理想饱
含太多的无知,也不乏年少的轻狂,但无知和轻狂
不属于知青而属于那个时代。人们可以为那个时代
羞辱,但我们民族母亲却应该为那个时代不死的知
青精神而深感慰藉。
半世纪风雨兼程。
今天,当我们站在生命旅途的廊桥回望,分明
能看到—
那知青屋前飘零的红叶
那山间小路飘零的烟雨
不,更有那一团团青春点燃的篝火
映照着未来历史文化前行的行列
(四)
《穿云鸟》问世,七年有余,再版,是读者点
赞。
今年,恰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
《穿云鸟》盛装再出发,更显生机。
作为那段岁月的文学文本,《穿云鸟》独具自
己的观照。
但在浩瀚的知青生活的原始林中,《穿云鸟》
只不过是一笔素描,一幅剪影。她所描写的川南沱
江流域的知青画面,力图对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知青
命运进行饱含热泪的文学再现。理想、渴望、挣扎
、迷惘,乃至绝望,知青屋檐下的生命感受或有不
同,而正是不一样的艺术感受才孕育多元的创作之
源。这与遍布于深山密林,黄土高坡,茫茫草原,
以及西双版纳、天山南北、松辽大地建设兵团的知
青文学一起,共同汇成一部壮阔的交响史诗,一尊
文化思考的浮雕之墙。
是的,对任何过往的文化探究,往往更多是从
个人久远的体验和记忆里展开。而对作品本身的审
美,则需要读者和时间去作出价值的评判。
唯有多样的文学审美评判,才是作品的上帝。
权以《月照知青屋》的这样一段文字,作为本
文的结束。
“时光抹去屋檐下的层层苔藓,知青屋更还原
其不朽的风姿,不竭的豪情。千古明月在,不朽知
青屋,当中国文明翻开了幸运的大开放纪元,遥远
的知青屋仍在默默地为下一代青年真诚祈祷祝福,
质朴憨厚地为未来人讲述风霜雨雪,社会人生……

是为序。
成都天涯石
2018年春三月
导语
《穿云鸟》是一部足以与《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比肩的知青题材的青春小说,穿插有对远征军抗战的真实的历史记忆。真实刻画了一幅幅震撼心灵的川南地区插队知青的众生图,也客观、鲜活地展现了远征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浴血抗战的感人事迹。
作者蒋涌以全新的视角透视历史的沧桑、岁月的烟云,以激情饱满的笔触描绘了远征军后裔张良、干部子女冷梅和赵振东、队内管制分子许澄清等来自川渝各地的插队知青,他们虽出身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却同样走过了一程程交织希望与幻灭、追求与迷茫、成功与挫折的坎坷道路。
后记
一部书,能够挺住滔滔岁月的浪淘,于今,已
是一种概率很小的幸存。假使,它还能不失尊严的
再版,对它的作者而言,是一份属于幸运者的荣耀

屈指一算,以下乡知青身份插队当农民已近48
个年头,回眸那一段没齿难忘的非常岁月,既难潇
洒地自视“弹指一挥间”,也难矜持地托词“青春
无悔”,我真做不到那么淡然,泰然。相反,假如
没有“文化大革命”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
动,那一代在校学业堪称不俗的一批学生,今天的
命运该是怎样?
我想追回远逝的青春,但它已经无法追回。
于是,我只好写一部书,用文字去挽留和再现
自己的无价青春。与过去已出版的知青小说相比,
《穿云鸟》的最大特点是秉持历史正义的使命感,
没有缺失时代的大背景,没有回避需要有勇气去加
以正视的“不堪回首”的一段往事,没有去抱怨生
活或粉饰生活,忠实地再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时至而今,希望读者能理解和尊重这一句灯火阑
珊处的旁白:
“我们能够承受苦难,却拒绝赞美苦难”。
《穿云鸟》脱稿后,我与其时凤凰网知青频道
主编刘延清通了电话,问他可不可以连载我杀青不
久的小说。他说,知青频道只发纪实性文字。我说
,新生事物都要打破惯例,知青频道增加知青题材
的纯文学作品点击率或许会更高。于是,他叫我把
电子文本传过去看一看。第二天,他居然来了电话
,告诉我他们研究后决定开先例,准备把《穿云鸟
》作为知青频道连载的第一部纯文学作品,并会同
读书频道、历史频道、资讯频道同时推出。峨眉山
知青、著名文化专家陈星生以新视角点评过它:“
《穿云鸟》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这部书才是真
正的知青小说,几千万知青中只有很少数是兵团的
、集体户的,唯插队落户的才是知青主体,他们所
经历的一切才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知青命运。”国家
一级作家、著名诗人李加建化名“秋夜独行者”在
凤凰连载《穿云鸟》的网页上留下短语:“只有这
样的文字,才能留住逝去了的青春。它不仅属于作
者,而且属于全体知青。在这制造遗忘的年代,我
们拒绝遗忘。希望朋友们力促这本书的出版——这
是被岁月埋葬了的美好生命的墓碑,也是纪念碑!

至今为止,国内外一两百个网站转载了《穿云
乌》,仅凤凰网就有多达四十余个网页的评议,我
拷下来保存的网民评议,尽管有大约十来个网页由
于网站技术故障无法拷贝,现有的电子文本若以A4
纸型小四号字体加以打印,编页已近四百页,肯定
小说的读者点评、点赞占压倒多数,真是一次可遇
不可求的机缘。总之,它说明一点:一个作家忠实
地再现生活,就能获得无数读者的认可,引发一串
心弦回荡的鸣音。
《穿云鸟》责任编辑周北川很年轻,眼光犀利
,知识面广,在他的建议下,我补写了本书的第九
章《血肉长城》,以后,不少朋友对我说,这一章
加得好,尊重真相,不亵渎历史,写得大气回荡,
有一种还原真相的痛快淋漓和把握历史大格局的高
度平衡感和极度震撼感。
一位朋友曾经问过我:“你能用最短的话,把
你的小说概括出来吗?”我当即作答:写一批“心
不死、梦还在、路难行”的插队知青的艰难生路和
热血心路。在这里,不妨再度借用凤凰网民的一段
文字:“其实,《穿云乌》的着力点,不是仅仅停
留于暴露黑暗,而是呼唤必定会冲破黑暗的光明;
不是仅仅停留于诅咒丑,而是在讴歌虽然遍体鳞伤
却依然倔强前行的美:不是在发出绝望的呻吟语,
是在祝福流浪着的希望会有长远的将来……”
我想《穿云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读者们
的喜欢,是它有别于自我作践的抱怨书写,始终不
放弃对追求的肯定,对前程的期冀,对忧患的直视
,在字行中默默承受并获益于一代人的命运所带来
的压力和动力,它好比是一面同代人和自己的铜镜
,对着它偶尔一照即能唤醒一种风雨同舟的慰藉与
共克时艰的激越。
美国加州红螺中文书店在网上如此推介过《穿
云鸟》:
“本书是一部足以与《蹉跎岁月》《今夜有暴
风雪》比肩的知青题材的青春小说,……这部小说
文字优美极富张力,叙述犹如一组组精美浮雕,尤
其是作品具有十分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扣人心弦的理
想主义色彩,并对‘文革’民间文化有原貌展示与
深层解读,使人享受到一份超越物欲横流的喧嚣与
流俗的涤心清纯与热血激励,它对于众多饱经磨难
的下乡知青是一幅掩卷难忘的写实画卷,对于风华
正茂的青少年是一份滋养心志的精神养料。”
难忘啊,那一副副熟悉或陌生的可亲、可信、
可敬的面颊:
荣膺首届鲁迅文学奖、郭沫若文学奖、中国作
家出版集团奖(优秀作家贡献奖)的诗坛名宿、我
所敬重的乡贤张新泉,他和他老伴刘文玉大姐收到
我寄去的《穿云乌》样书后,轮流交替着各自戴好
眼镜每天读一章,直至读完全书。刘文玉大姐曾经
担任过四川文艺出版社校对科科长,她用铅笔把书
中偶尔出现的错别字一一圈出,订正,然后把这本
样书返还我,并要求一换二。已故的中国传媒界的
标杆人物
书评(媒体评论)
《穿云鸟》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文学
精品,真实地反映了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现实生
活,真实地写出了农村的贫困、农民的淳朴、公社
干部的跋扈,写出了知青们生活的清苦、思想的迷
茫和寻找出路的痛苦。作为一个曾经的知青,我深
切地读到了书中的真实性,仿佛那就是我过去生活
的重现,而没有感到有丝毫虚假之处。
——重庆出版集团原副总编辑、首届全国优秀
中青年图书编辑奖得主杨希之
《穿云鸟》书名好,内容好,一睛节很感人,
人物刻画鲜活,环境烘托成功,拍成影视节目效果
会更好。这部书已经在海外产生了影响,不需要修
改,只需要宣传。
——著名作家、文化专家、资深传媒人伍松乔
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留住逝去了的青春。它
不仅属于作者,而且属于全体知青。
——国家—级作家、著名诗人李加建
精彩页
我登上岁月的瞭望塔,转过身来,把眼光投向极远,穿透遗忘的烟雾,越过纷扰的峰峦,涉过悲凉的河流。现在,我拭去漶漫的泪水,清晰地看到了那座小城,恨不能任凭自己的脚步在天路上飞奔,从云朵上降下,赶紧俯下身子,去拾起险些打碎的童真和几乎随风而逝的清脆笑声。
是的,那是一个四处插满反叛旗帜的年代。人们通常对秩序不屑一顾,相反,对混乱有习惯性的认同。贫穷讥嘲富有,精神蔑视物质,无知怠慢学问。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以造反为时尚,纷纷借革命的名义揭竿而起,你来登台,我去易帜,争出风头,抢演闹剧,一度赚足了人们的眼球。
大串联、大辩论、大字报、大批判、大游行,这些颇带流行色彩的词组,与伴之出现的所谓大革命的特写镜头,气度非凡地刺激与兴奋着人们的脆弱神经。
一场牵涉到整个社会的所谓大革命,创造出了奇特的史无前例的大文化:一类是手写体的文化,它象征着对传统的颠覆,对现实的批判,其表现形式为刷满、挂满、贴满了机关、校园、街道、村落的标语、口号、大字报、大批判专栏,领袖的姓名每每用神圣的红颜色书写,被批判、被打击人物的姓名用带负罪感的黑颜色书写,并且不会忽略加一个具有宣判、否决性质的红颜色叉叉。大字报是群众文化创作一种颇为壮观的表达手段,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居心叵测的谣言,都可以公开发布。效仿鲁迅口吻的挖苦、讽刺,极易博得读者的捧场。人们厌恶一切等级,又在创造新的等级,那些曾经作为权力、财产和知识的强势所有者,遭遇了不可抗拒的剥夺与贬损,无以复加的恶意与羞辱全都指向他们。另一类是口头文化,其中最风行的是歌唱,其内容大抵一分为二,一是人间造神的颂歌;二是政治运动发起者认同的英雄的颂歌。所有的歌曲都注入了红色的兴奋剂,充满了偶像崇拜的狂热,歌声高亢,气势磅礴。还有闲话和流言,小道消息插翅窜飞,谣言、谎言雅俗共赏。再有一类是肢体文化,一方面是宣泄愤懑、仇恨的大打出手,它用于从肉体上击败已处于下风的被批判者,或者用于消灭不同派别的竞争者与障碍者;一方面是自我形象的张扬和自我立场的宣扬,总之,是充满自豪感地精神抖擞地去创造舞台的中心、会场的亮点以及视线的焦点。
对于那个时代的荒诞背景,人们只有亲历其间,才会感慨居然真有囊括混乱的高度艺术,综合矛盾的超级诙谐。在蓝天白云下,一幕幕史无前例的“革命”,消耗了无数物质,只为创造与人性、人生疏远的精神……
哦,我们那动荡的青春啊,为什么允许泪花流不干,却禁止鲜花开一朵?它究竟荟萃了多少反常的奇特?凡人的声音太无能,对遥远时空的追问太微弱,太渺茫。我们伸出自己的双手去捧,只剩下韶华流逝后的虚空……
哦,我们的青春虽然碰上了小年代,却到处是大戏剧,这能够在记忆中轻易抹净吗?
那座小城是我出生的地方,沿街两侧排列着青瓦顶平房,一条条高过屋脊的黑皮电线歇满了拥挤不堪的麻雀或青燕,它们见识过万人游行的盛大场面,数点过色彩斑斓的三角形、横竖随意的长方形的各类运动旗,经历过“撼山易,撼红卫兵难”的激情声浪考验,也观摩过伴随“美帝国主义从越南滚出去”的怒吼而朝天挥动的拳林。等到行人稀少时,这些不怯人、不避人的麻雀或青燕们很乐意与人同行,迈开碎步逍遥街市。在夕阳落山之后,人声渐远,步音渐稀,优雅的胡琴、清亮的竹笛、脆响的琵琶和瓢盆碗盏交响齐奏,青石板街路洒上一片纯银般的月辉。
我的家坐落在城镇和乡村的交接处,是一座依山借坡而建的、竹篾夹壁的、粉墙砖柱瓦顶平房的四合院。迈进院门正面是六户人家,左右各三户人家,中间是砌有花台的宽敞坪坝,住户晾衣晒物、玩耍有阔绰的空间。大院的背后一带是壮硕的樟树林围护的大片桃林,春季一望遍山粉红,妻妾成群、子女绕膝的黄蜂、彩蝶忙进忙出,那真是欣欣向荣的繁华。到了夏天,无遮无拦的夜空繁星闪烁,左邻右舍的少年便卷一床竹席或扛一扇门板摊放在院坝间的草坪上,在有效范围内点燃一条木屑添药填制的熏蚊烟,手捏一把竹篾扇或蒲扇,盘腿打坐消夏,仰躺放松纳凉。一旦天上出现流星划过的雪亮,大家便在一片惊呼声中举目仰视。晚风吹拂,大门外原野上送来清新空气,蛙鸣、蝉唱、蟋蟀叫以及远处过客招引出的狗吠,此起彼伏,彼唱此和,在静谧的夜色中相互调侃着助兴。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0: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