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名人传(中小学生新课标必读)》又称《巨人三传》,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作品的合称。 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厥功至伟的人物。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的共通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苦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而奋斗不息的人生历程,突显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出一支英雄交响曲。 诚如译者所言,“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逐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 目录 一 贝多芬传 生命历程 贝多芬给卡尔和约翰的信 贝多芬给阿芒达牧师的信 贝多芬给魏盖勒的信 魏盖勒和爱来欧夫妇给贝多芬的信 贝多芬给魏盖勒的回信 二 米开朗琪罗传 巨人的崛起 梅蒂希斯家族神庙 战争的年代 友谊或者爱情 圣彼埃尔的建筑师 家庭和朋友 最后的日子 死神的来临 三 托尔斯泰传 怀念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的童年 在高加索的日子 战斗在塞巴斯特堡 平民意识 夫妇之间的幸福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精神错乱 为了社会我们应当做什么 艺术批评 天才的杰作 复活 社会理想 出逃 战斗结束了
序言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 位高尚的人对话。”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外文学名著, 就是在和文学大师对话。他们创作的名著,纵贯古今 ,横跨中外,大浪淘沙,沙里淘金,成为我们全人类 共同的宝贵财富,供我们一代一代分享下去,、 世界名著是人类文化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丰碑,它 以生生不息的思想力量、经久不衰的语言魅力深深打 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于青少年而言,大量阅读 文学名著,是行之有效的文学修养过程。经典名著给 人以审美的愉悦,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从而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在阅读经典名著时 ,读者总会对作品的内容如人物的行为、命运和种种 生活情景,在感情上产生强度不一的反应,引起或优 美,或丑恶,或崇高,或卑劣,或悲痛,或可笑的感 觉,让读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经典名著必然融注了 作家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感,渗透了作家对现实美的 发现和思索。 为了系统地向广大青少年传递世界名著精华,我 们精心组织编写了这套“学生成长必读经典名著”。 我们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撷取精华,汇聚经典,将 最受世界青少年青睐的作品奉献给大家。该系列丛书 会给读者朋友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口,让读者朋友在知 识的天地里遨游、畅想;文学名著给青年朋友搭建一 架智慧的天梯,让我们在知识时空中探幽寻秘。“学 生成长必读经典名著”共分20册,它内容健康、有益 ,紧扣中学生语文课标,集经典性、知识性、实用性 、趣味性于一体。我们精选的这些名著都经过了历史 与时间的检验,是公认的最具有杰出思想内涵或文学 艺术品位的名著,是一份让广大青少年朋友品味人类 知识精华的大餐。 由于编纂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编写过程中 难免发生纰漏,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导语 罗曼·罗兰所著的《名人传(中小学生新课标必读)》由三个名人的传记组成: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通过这三部传记,描写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作者弘扬了二十世纪文学崇高的人道主义传统,也展现了他们的性格。 读完这本传世巨作,相信你一定可以获得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双丰收,并在潜意识里酝酿着永远的思考和感动。 精彩页 生命历程 贝多芬,一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世界经典名曲,一生历经苦难,但他却用他的苦难转换成欢乐送给世人。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贝多芬看起来比较矮小、圆实,生来就有一副运动员的骨骼。他的脸看上去宽宽的、总是带着土红色,额角隆起,头发异常乌黑、浓密。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那双眼睛,他的眼中总是有一种奇特的威慑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都会被震慑住,可是这双眼睛深陷下去,很小,只有当兴奋或愤怒的时候才张大,让人感受到眼睛背后的灵魂的起伏;这双眼睛又是忧郁的,他总是用忧郁的目光凝视着天空。贝多芬的鼻子又短又方,就像狮子的鼻子一样。贝多芬有着一张细腻的嘴巴,可是下嘴唇比上嘴唇向前突出。他的牙床非常结实,好像可以轻易地咬开一个坚硬的核桃。他的整张脸有些古怪,但是,据他的朋友莫西斯说:“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总是一副很可爱而且令人感到愉悦的神情。不过,他的笑却也是粗野的、难看的,并且总是稍纵即逝。”他是一个不习惯于欢笑的人。忧郁是他最通常的表情,那是一种无法治愈的内伤。在他临死之前,他总是喜欢坐在一家酒店的墙角里,独自抽着长烟斗,紧闭着双眼。他的脸色变化无常,时而平静,时而肌肉抖动,眼睛暴张,非常可怕,就像莎士比亚剧中的李尔王。 他的全名叫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的一所破旧小屋的阁楼上。他出身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20岁时来到了波恩,做了当地的乐长;他的父亲是一个男高音歌手,不聪明但喜欢酗酒;贝多芬的母亲是一个女佣,一个厨子的女儿,最初嫁给了一个男佣,丈夫死了之后才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命运似乎是有意捉弄他,贝多芬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总是把他当作神童一样四处炫耀。4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整天坐在扬琴前,或者是把他和一把提琴一起关在一间屋子里。父亲总是用暴力迫使贝多芬学习。11岁时,贝多芬加入了戏院的乐队;13岁时,他当上了大风琴手。他总算不厌恶音乐,这是非常幸运的事了。1787年,贝多芬的母亲因为肺病而去世了,这对年轻的贝多芬是一个沉痛的打击。而且他一直以为自己也染上了与母亲同样的病,他时常感到痛苦,从这时起,一种对人生的莫名的忧郁感开始折磨他的精神和肉体。17岁的时候,贝多芬做了一家之主,负责对两个兄弟的教育。他甚至不得不羞愧地要求他的父亲退休,因为他的父亲因为酗酒而不能主持家事,人家甚至怕他父亲挥霍,连父亲的养老金都要他来领取。这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创痕。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他找了一份家教,由此,他遇到了让他珍视一生的伯洛宁一家。这个家族中有一个比贝多芬小两岁的可爱的女孩,叫爱来欧·特·伯洛宁,贝多芬负责教她音乐和诗歌。他俩成了最要好的童年伙伴。后来,爱来欧嫁给了魏盖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人生知己。直到最后,他们一直保持着最纯洁的友谊。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惨,可是他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远有着一种美丽而凄凉的回忆。后来他离开了波恩,来到了维也纳,他几乎一生都住在这里,可是,他却从没有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莱茵河仿佛一个人流淌的灵魂,给了他无穷的思想和力量,他亲切地称莱茵河为“父亲”。这儿是他漂泊心灵的栖息地,他无数次地在梦中回到故乡——和风吹拂的草原,白雾笼罩的白杨,浓密的树林,还有村落、教堂、墓地,远远的山峰在蓝色的天空中勾画出冷峻的身影。贝多芬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总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很快就席卷了整个欧洲,同样大革命也占据了贝多芬的心。当时,贝多芬刚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接受了新思想。1792年11月.正当战事蔓延到波恩的时候,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来到了音乐首都维也纳。在这期间,贝多芬一直受着爱国情绪的影响。1796年和1797年,贝多芬把弗雷特堡的战争诗谱成了两首音乐作品:《行军曲》和《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尽管,他在爱国情绪的影响下讴歌了大革命的敌人.可是,在事实上,贝多芬已经强烈地受到了大革命思想的影响。从1798年开始,虽然奥地利王国和法国的关系非常紧张,贝多芬仍然和许多法国人来往,甚至包括在大革命期间战功显赫的培拿陶德元帅。与这些人的交往,使得贝多芬越来越拥护共和,这种倾向在以后的生活中得到了更有力的发展。 此时的贝多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志向所在,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身上蕴藏着一种无穷的力量。可是,也就是在贝多芬开始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时候,命运的魔爪已慢慢地伸向他。1796年至1800年,他的耳朵日夜地鸣响,听觉越来越衰退。在好几年内,他一直瞒着家人,对最好的朋友也不说;他避免与人交谈,使得他的病情不被别人发现;他独自承受着这个秘密,心理上的痛楚越来越让他难以忍受。到了1801年,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两个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