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邱德森 前言 李寿和 孟家溪的背影(代序) 欧阳若修一篇 故乡行 陈昌栋三篇 孟溪邹氏“三大家”纪略 红梅孟溪绽春蕾 忠魂长眠“国殇园”——记抗战英烈陈安民 袁美林一篇 大至岗有个“朱菩萨” 邹永棂二篇 甘家厂闻人轶事 “大生厚”商号纪略 王为林一篇 我的行医生涯 张永健一篇 荆江之子李寿和 张光鑫一篇 清明缅怀女英烈 李达富一篇 一个老兵的回忆 沈靖旭二篇 革命烈士魏玉阶 欧阳教授回乡散记 范三宣二篇 孟家溪,我心中的根 往事钩沉——母亲的智慧和胆识 张遵明一篇 又见桂花台 戴胜安一篇 我心中真正的故乡 廖崇彬一篇 日军在孟溪犯下的滔天罪行 翁心诚三篇 公安“三呙” 灵魂安慰者——孟中奇师邹琦存四憾 甘永超公式——一个孟溪人登上物理科学的高峰 陈仁樑一篇 记昌栋先生二三事——《浮生梦影》序 甘恢云一篇 孟家溪的“业余剧团” 邱德森五篇 孟家溪天主堂点滴记忆 从孟家溪走出的“青年军” 我见过的土匪在孟家溪的暴行 甘厂英烈“三邱”故事 我的私塾学堂 柳昌清一篇 孟溪小学二三事 lOO 谭训章二篇 我的孟溪往事 难忘在王竹溪家做客 司马遥一篇 我的舅娘慈母心 徐才政一篇 我的舅爷爷——名医朱润清先生 呙煦升 呙升槐一篇 一代名师呙晋柄先生 牟学信一篇 犹望公安——山东栖霞与公安孟溪牟氏渊源 附孟溪大垸的牟氏庄园——牟家八字门 李寿和二篇 一只伴我终生的木箱 心中的孟小心中的茅庐——《柳昌清诗集》序 陕大鑫四篇 松东河畔抗洪记 在公安六中学习的日子 庙嘴村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纪实 松东河畔的古镇甘家厂 吴丕中二篇 淤泥湖记 二袁墓记 邹银享三篇 从大门土地走出的三位中共地下党的县委书记 孟溪人大别山里育桃李——记胡有功先生 三袁故里走出的科学巨匠裴端卿 鲁德昌一篇 忆孟小 呙豫德一篇 孟家溪,公安呙氏文化的发祥地 邱德林四篇 插队时的豆皮子之缘 碑巷安在? 袁家双楼子的兴与衰 古寺义堂与千年白果 李先锋一篇 难忘孟中 聂耀武三篇 小皮匠的故事 家乡的年味 一步街的童年 王才秀一篇 但愿晚霞红 张世泉一篇 千年古刹报慈寺 吴丕华三篇 孟溪风物谈 消失了的家乡文化 苦雨孤灯忆邹琦 习代文一篇 孟溪大垸明清牌坊拾遗 邱德茂一篇 我们家的传家宝 王书文六篇 臭皮囊其人 是谁让外国学者为孟溪倾倒 孟溪民俗中的禁忌 黄山云霄宫记 美丽神奇的母亲湖——淤泥湖 杉木做桥道路宽 宋家明一篇 从甘家厂走出的贤臣与能臣 喻明华一篇 淤泥湖,你是养育我的保姆 呙中安一篇 我的父亲母亲 祝方胜二篇 滴滴春雨润心头——回忆与欧阳教授相处的日子 民国时期章田寺的几位文化人 章登享四篇 淤泥湖畔糍粑香 老家的竹园 紫云英里菜花香 “丁兰刻木”的传说 崔选发二篇 母亲的炊烟父亲的歌 联心永恒 石家洪二篇 过年 房前屋后 李洪松二篇 胡家厂的老地方,老故事 情系三根松 谭鹏一篇 公安谭氏祖祠的记忆 彭霞四篇 付绍银——从孟家溪走出来的空军少将 1998特大洪灾记忆 为病人当家作主的名医傅昌格 一位法国三袁研究专家的孟溪之行 邱琼毅二篇 琼丫头心中的爷爷 我的哑父 李顺琴一篇 家乡的水 吴显强一篇 “猴子店”没有猴子 芳苓一篇 一步街时光 附录 邱宜煜一篇 从香港纱厂小工到台湾经济建设小兵 王祖发一篇 三袁文光耀荆州——荆州古城小东门“三管笔”考辨 张遵明二篇 一堂文学辈人人说性灵——记全国首届公安派文学讨论会 孟溪桃源 楚风吴歌 何垄一篇 三访中郎墓 邱服友一篇 郊游,在硝烟中
精彩页 明清两代,邹氏“三大家”大体上都处于兴盛时期,但到了清末民初,便日渐式微了。究其原因,首先是这一时期民主革命运动兴起,沉重地打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宗法制度,其赖以维系的封建家族“三大家”自然也受到了冲击,风光不再。其次,当时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公安县内有钱有势的各大家族各自培植私人势力,互相倾轧,斗得不可开交。比如当时就有这样的口号:打倒甘、易、邱,铲除封建邹,政权握到手,乡丁都不留。在这种明争暗斗中,“三大家”元气大伤。再次,邹家的子孙后代,躺在祖先遗产和荫袭的“福窝”里坐享其成,嬉笑岁月,腐化堕落,不思进取,加之家族内讧,终致家道中落,门衰祚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邹氏“三大家”作为封建剥削阶级,成了被打倒被铲除的专政对象,土地财产被没收,庄院被拆毁,家族中的头面人物也远走他乡,至此“三大家”彻底消亡了。 邹氏“三大家”自江西迁徙公安,由农垦世家,发展为耕读之家,书香门第,仕宦之家,薪传十余代,代有闻人,现摘其要者简介如下。 邹文盛(1458-1536),字时鸣,号黄山,明代公安县长安里赴陂村(今章田寺乡双仁村)人,弘治六年(1493)中进士,历任吏科给事中、保定知府、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福建右布政使司。明正德十一年(1516),贵州清平县苗族首领阿旁、阿革等兴兵反对官府,邹文盛以右副都御使,巡抚贵州,调集官兵镇压苗人起义,擒阿旁、阿革,受到朝廷嘉奖,增俸一等,其子荫袭为锦衣卫,世袭百户。后镇守云南。又奉命对芒部(今云南镇雄彝良、威信等地)陈聪领导的农民起义进行镇压。世宗即位,召回朝廷,先后任为户部左侍郎、右侍郎。嘉靖六年(1527),升任户部尚书。次年邹文盛告老还乡,住白莲庄,修建“倦还亭”,常与还乡的左布政使何珊公等诗酒唱和,过了八年,于1534年病故,享年78岁。死后谥庄简,御赐祭葬,葬于牛浪湖滨(今章庄铺南),墓前立有石人石马。著作有《琐围奏议》《黄山遗稿》等。长子廷泽官至铜仁知府,次子廷济历太子太保、后军都府左都督。父亲邹镰被朝廷封赠为尚书。 邹之有(生卒年不详),字怀白,文盛公五世孙。自幼练习曲章,晓畅时务。明万历末年,荫袭为锦衣卫,升指挥佥事,后提升为东司房掌卫事。管事仅两年时间,虽事情繁多,公能妥善处理。他深人民间,体察民情,处事公允。他还纠正了文选李彬和职方邹毓祚两人的冤案,免除了他俩的死刑。明崇祯初年,公安县原县城倾圮于江,邹之有上疏朝廷,奏请将县城迁到祝家岗(今花大堰西同和村)。数年后,公年渐老,朝廷恩赐太子太保,任军都督府左都督,后告老还乡,回乡11年,病故于家中。 邹美中(生卒年不详),字圣赞,号华亭,因其居住在“西林山”的南面,故又自称为“西林山人”。童年时,父亲去世,成为孤儿,但他能刻苦读书,继承父志。年方20岁,考中补廪秀才,30岁时,即无意科举考试,专心学习古文诗词,擅长考证之学。自建藏书楼,内储十三经二十二史,下到脞说丛谈类杂书,不下数万卷。自此闭门谢客,专心教导两个儿子崇泗、崇汉读书,使其都读书成名。他自己也酷爱读书,每天坐在二分竹屋中,手不释卷。对于音律学,他钻研尤深,曾编纂《古韵今韵表》。清道光十二年(1832),由他领修淤泥垸围堤。他拿出黄金800两,从邹家厂起,经陶家汊、实竹园、庄鼓台、藕子湖、七里庙、丁堤拐、何家潭、蔡家屋场,至白竹岗,随地高处筑堤。因工程浩大,功未竟而卒。后由其子崇汉于光绪九年(1883)继续加修,全堤告竣,名黄金堤。他还订立社约来训化乡里,使乡里的人能团结互助、相互扶持。他去世后,乡里人送他挽联“训俗型方,一乡善士;著书立说,尚友古人”以示赞颂。 邹崇汉(生卒年不详),字云章,号星溪,邹美中次子。性颖悟,在家中从哥哥崇泗读书,10岁就能写出超群不凡的文章,19岁冠童军,22岁考中补廪秀才。道光二十六年(1847)25岁时在乡试中考中举人第一名,人称解元。他不仅能写文章,更长于写诗。喜欢读屈原《离骚》、庾子山《哀江南赋》及古今之悲凉感慨的书,诵读至悲痛处,则痛哭流涕。他两次上京城考试,没有考中进士。恰值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他忠于清廷,视太平军为贼,对战难时局怀有深忧。他在咸丰甲寅《感愤》诗里写道:“如此江山贼蔓延,四郊何日靖烽烟?男儿不具封侯骨,枉住人间三十年。”又在《冬夜书怀句》中写道:“落叶下庭柯,惊风戚戚过。一年又容易,万事忽蹉跎。岁晚心仍壮,忧深鬓早皤。拥炉看长剑,竟夕几摩挲。”由于他多愁善感,终于身染重病,英年早逝。他生前于光绪九年,领修黄金大堤,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 邹樾阶(1880—1950),名永钶,户部尚书文盛公十五代孙,章田寺双仁村人。从小天资聪颖,五岁即入私塾读书,对老师所授功课,当堂就能背诵,十多岁就能诗善文。清光绪二十六年(1902)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22岁的邹樾阶与其父亲同赴省城应试,结果儿子樾阶金榜题名,父亲坤祜名落孙山, 导语 公安县孟家大垸乃三袁故里,人杰地灵,历史人物,精光耀眼。现代英杰,层出不穷。邱德林、吴丕华主编的这本《孟溪大垸我的家》本着孟溪人写孟溪事,展演历史风貌,描述古今人物,叙写文物古迹,概述风土习俗,诉说思想情感,以期回顾过去背影,不忘时代变迁,懂得发展的主脉,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之安定与幸福。使写作者与读者享受一次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及革命精神结合的盛宴。 序言 孟家溪的背影 李寿和 人在他乡,才会真正感到家乡在心中的重量。如今旅 居南海,心中则时时怀念着那个湘鄂边松东河、那个松东 河畔的小镇孟家溪。因此当今夏第一部南游后的长篇报告 文学《世界的声音:ShenZhe——深圳大运会序曲》出版时 ,封页勒口上作者简介的第一句话就是:湖北公安县孟家 溪人。 而秋后我这个刚刚在深圳写下“孟家溪”三个字的孟 家溪游子,因公安县筹备三袁研究院事受请回乡小住,一 个月中竟接二连三有四位孟家溪友人造访,不约而同地都 是带着一部书稿或一篇文稿征求意见,内容又都与孟家溪 有关。四人中两位是当年孟家溪区委书记,一位是公安县 名医,还一位就是本书的编撰者邱德林君。 真是不来都不来,一来全都来。于是在今年这个夏秋 ,接连涌起的孟家溪乡情,就像进入了汛期的松东河,波 澜滔滔。特别是邱德林君拿出的一部打印书稿,说是纪念 其父百年诞辰的文集,请我看看并作序。我接过书稿还未 及翻阅,就觉得眼前一亮,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人的背 影——儿时在孟家溪南堤上看到的一个人的背影…… 南堤上,是孟家溪人对一条堤街的称谓,那时那里常 年传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我曾寻声追索到堤坡边一家盖 着子瓦的铁匠铺大门前,看见里面炉火熊熊,映衬着两个 人的轮廓。其中一个人挥舞着一把大锤,另一人左手用铁 钳夹着一块刚出炉的铁坯,右手握着一把小锤。大锤与小 锤此起彼伏,叮叮当当落在红彤彤的铁坯上。 起先,我对那挥舞大锤人惊叹不已,他一锤下去,往 往溅起一团飞扬的火花,明明那火花落在了他的膀子上, 他全然不顾。后来,我发现那位握着小锤的人更令人敬畏 ,因为大锤是跟着他的小锤打的——小锤点到哪,大锤就 打到哪;小锤慢,大锤慢;小锤快,大锤快。火花溅起时 ,他的胸部离火花更近,却更没把火花放在眼里,只是全 神贯注地盯着那块铁坯。儿时的我怯怯地不敢走进那个铁 匠铺,只是远远地站在堤面上,脑海中留下了一个敬畏的 背影,那就是孟家溪有名的邱铁匠。 儿时的孟家溪其实有很多看不厌的去处,比如上街的 纸扎店、一步街的糖果店、河街的船码头、上街或是下街 的铜匠摊,等等。不同的是,这些去处我是在近旁观看的 ,唯有邱氏铁匠铺是在远处眺望的。有意思的是,恰恰是 这远处的眺望,反而留下了一种神秘和悬念,因此也就记 忆最深。直到过去了多少年后的今天,当我见到这本纪念 他们的父亲——当年的邱铁匠的文稿时,那个远去的朦胧 的背影,才渐渐清晰起来。 真没想到,当年的那个背影,原来是一位可亲可敬的 匠人和父亲,并且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十多岁就只身从湖 南老家金牛山来到湖北公安谋生,三十多岁定居孟家溪。 然后白手起家、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声誉日盛,终于成 为孟家溪一带家喻户晓的名匠人。同时,他又成为一位严 慈的父亲,繁衍了孟家溪一个继承和发扬了他的品德、性 格的邱氏家族。读罢这部文稿,我深感这是一部满载励志 与亲情的家史,一部可以传承子孙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说来我与邱氏家族是有渊源的,一是与邱氏老三即邱 德林君是孟家溪中学时的同班同学,曾见证他历经磨难, 而后成为一家大型矿务局职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二是与邱 氏长媳聂桂枝女士是孟家溪小学任教时的同事,记得那个 叫刚毅的长孙,应该算我的学生。而邱氏老大邱德森兄因 是孟家溪少有的文化人,我们相识相熟得很早,算是老朋 友。现在高兴地看到,邱氏在改革开放以来已成为孟家溪 一个兴旺发达的家族。 可贵的是,邱氏不仅像一些富起来的家族一样,做了 不少造福桑梓的善事,而且做了一般富了的家族没有做到 的事——本书的编撰和出版。尤值一提的是,这本家史算 是邱氏三代人共同写成。第二代人人能写,第三代不仅能 写,而且有的写得很好,有的就是一篇精短的散文,足以 和报刊上的作品媲美。比如一篇题为《琼丫头心中的爷爷 》,把个严厉而又慈爱的祖父写得栩栩如生,可亲可爱, 情趣盎然。 这种家族式文本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现象,应该算是 对族谱、地方志的一种补充。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这种文本也许会蔚然成风。没有文化的家族,再发达也不 会持久。只有文化,只有有文化的家族,才能久盛而不衰 。邱氏家族,显然看到了这一点。 读这个文本时,自然想起了我自己的父亲,眼前也出 现了我父亲的背影——那是好些年前的大年三十,父亲从 20里外的章田寺匆匆赶回孟家溪一步街家中,匆匆吃了团 年饭后又匆匆离家而去,赶往工作的粮站去值除夕的夜班 ,留下的是一个大步流星的背影。我的父辈也像邱氏父辈 一样,是从湖南澧县白溪滩移民公安同心垸,最后在孟家 溪定居的。不过我的父亲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的磨难,他是 在一户张氏杂货铺学徒然后掌柜,虽没有自己独立的商号 ,却也是孟家溪当年一位受人尊敬的“李先生”。什么时 候我也为父亲写一本书呢? 唉,可惜我没有兄弟,悲矣!也就特别羡慕人家兄弟 ,特别是羡慕像邱氏这样和睦发达又有文化品位的兄弟。 于是怀着羡慕之情写下这篇小文,是为序。 2011年初冬于深圳前海湾畔 作者附记: 此文原本是2011年受公安县三木公司之邀,为其散文 集《远去的背影》写的一篇小序。事隔七八年后,三木公 司又发起编纂了本书《孟溪大垸我的家》。本书出版之际 ,主编吴丕华先生忽发奇想,提议此文可借作本书代序, 编委诸君亦附和之。先后两书同用一序,本人起初似觉不 妥。当看过全书初稿并听到主编整体评点后,感到先后两 书正好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是从孟溪一家的家族性内部版 文本,走向孟溪一地的公益性公开版文本的延伸。而且两 书又实为同一主题:《孟溪大垸我的家》何尝不是孟溪的 “背影”?于是乎最终对主编的提议,余欣然从命也。
内容推荐 邱德林、吴丕华主编的《孟溪大垸我的家》是一部纪实散文集,共收入作品94篇,附录6篇。这些作品大都是孟溪人写孟溪。有少部分作品,作者虽不是孟溪人,但写的是孟溪的人和事,亦收入其中。有的作品不是直接写孟溪的,但其内容与孟溪有关联,则收入附录中。 本书打破分类别设栏目的惯例,采用按作者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编排篇目。作者既有耄耋之年的老孟溪人,也有七零后的新一辈孟溪人,各个年龄段的都有。他们生活的时代各不相同,社会阅历也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深爱着孟溪大垸这片土地,用他们饱蘸情感的笔墨,讲述家乡故事,评介家乡人物,探寻历史陈迹,展现乡土风情,描摹嘉山胜水,书写乡思乡愁,为世人了解孟溪提供了一个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