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精)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作者 (美)埃德蒙·费尔普斯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经济如何增长?经济繁荣又来自何处?繁荣的源泉在今天为什么受到威胁?
在埃德蒙·费尔普斯著余江译的《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精)》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根据毕生的思考对此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为什么经济繁荣能于19世纪2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在某些国家爆发?它不但创造了规模空前的物质财富,还开辟了未有的人类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有意义的职业、有机会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
费尔普斯指出,这种兴盛的源泉是现代价值观,例如,参与创造、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愿望。现代价值观点燃了实现广泛的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草根经济活力。大多数创新并不是亨利·福特类型的孤独的梦想家所带来的,而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共同推动的,他们有自由的权利去构思、开发和推广新产品与新工艺,或对现状进行改进。正是这种大众参与的创新带来了大众的繁荣兴盛,即物质条件的改善加上广义的“美好生活”。
作为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专家,创业创新教育的见证者、参与者,费尔普斯认为,中国将开启从贸易商向创新者、从商业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之旅,初步行动可能会很快展开。这一转型可能要经历一两代人的时间,但他认为没有什么必然理由能阻止中国完成这个旅程。
《大繁荣》是一本兼具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关心经济增长源泉和社会发展未来的读者都将从中获得启发。
作者简介
埃德蒙·费尔普斯,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就业与增长理论奠基人,现代宏观经济学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的重要人物之一,201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费尔普斯教授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珲论,继罗伯特‘索洛之后,他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从而止式确立了经济增长理论。
目录
推荐序一 林毅夫
推荐序二 何志毅
推荐序三 王建国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前言
概论 现代经济的诞生
第一部分 活力与体验
第一章 现代经济体的活力之源
创新、活力与增长
历史上出现的现代经济体的内部运动
社会制度
第二章 没有止境的经济增长
物质收益的丰饶之角
并非完美的玫瑰园
第三章 精神之火:现代经济如何影响世界
另一个世界:工作和职业的改造
从艺术和文学中反映出来的现代体验
小结
第四章 经济社会是如何形成的
经济制度:自由、财产和金融
政治制度:代议制民主
经济文化:差异和改变
缺失的拼图:人口和城市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鲜花与荆棘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诱惑
现代社会中的不满
社会主义的理想
理想的社会主义有可能建成吗?
社会主义奇怪的一面
对社会主义的恐惧
第六章 第三条道路
对现代经济的社团主义控诉
20 世纪早期的社团主义
社团主义在“二战”后的演化
新社团主义
社团主义的阴暗面
第七章 新社会主义与新社团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主张和实际表现
社团主义——主张和实际表现
创新的贫乏
第八章 各国的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的国别差异
国别差异的制度原因
国别差异的文化原因
第三部分 衰败与重生
第九章 衰败的里程碑
经济衰退的早期数据
政策措施和其他反馈
辐射作用:包容性、不平等问题和工作满意度
第十章 经济为什么会衰落
衰落之源
第二次转型
第十一章 美好生活:亚里士多德和现代的定义
美好生活的人文主义概念
亚里士多德心目中的美好生活
实用主义者的美好生活
活力主义者眼中的美好生活
对“美好经济”的启示
第十二章 美好与正义
现代经济中的正义
多重人性中的正义
看似正义的解放体制
小结
结语 现代经济社会的重建之路
大事记 现代主义与现代性
注释
参考文献
序言
现代经济增长是一个经济体中技术和产业不断
创新的结果,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无不同
。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处于全球的前沿,创新只
能来自自己的发明。发展中国家则位于世界技术和
产业链的内部,创新可以依靠引进和模仿来实现,
而使风险和创新的成本远低于发达国家。这种可能
性如果利用得好,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
数倍于发达国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
增长相当大的程度上正是依靠这种技术和产业创新
的后发优势。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发达国家的技术
、产业和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我国*终也要走上和发
达国家同样的创新道路。如何未雨绸缪、做好准备
以迎接创新方式转变时代的到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之梦所必须提前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在《
大繁荣》一书中,埃德蒙·费尔普斯教授深入探讨
了自工业革命以后、现代经济增长出现以来,先后
世界经济增长和创新的英国和美国的创新动力源泉
和激发这种动力的制度环境,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当
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见解,很值得我们在思考中国
未来变革问题时深思和参考。
导语
埃德蒙·费尔普斯著余江译的《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精)》是费尔普斯教授大智慧的结晶。在这本书中我们读到了他经济学的思考,读到了他的历史厚重感、哲学思辨性、社会责任心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分析。埃德蒙·费尔普斯教授深入探讨了自工业革命以后、现代经济增长出现以来,先后世界经济增长和创新的英国和美国的创新动力源泉和激发这种动力的制度环境,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当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见解,很值得我们在思考中国未来变革问题时深思和参考。
书评(媒体评论)
在《大繁荣》一书中,埃德蒙·费尔普斯教授
深入探讨了自工业革命以后、现代经济增长出现以
来,先后世界经济增长和创新的英国和美国的创新
动力源泉和激发这种动力的制度环境,提出了许多
不同于当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见解,很值得我们在
思考未来变革问题时深思和参考。
——林毅夫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
《大繁荣》一书是费尔普斯教授大智慧的结晶
,在这本书中,我们读到了他经济学的思考,读到
了他的历史厚重感、哲学思辨性、社会责任心和对
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分析。
——何志毅 新华都商学院教授 原北京大学光
华管理学院教授
虽然这本书讲述的是西方经济发展历史,但它
对今天中国的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
30多年高速的经济增长,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共
识。但是,创新是源于少数人的、精英的、从上而
下的推动力,还是基于大众的、草根的、自下而上
的进程?我们更容易理解为前者,而这本书呈现的
历史却是后者。这是一本改变我们思维的书。
——钱颖一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清
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读懂了《大繁荣》,就不仅读懂了西方经济文
化和经济制度,而且读懂了西方经济史;不仅读懂
了资本主义,而且读懂了社会主义和社团主义。书
中深刻的分析和海量的文献让我有“读君一本书,
胜读百本书”的收获。
——王建国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框架的重要奠基者之
一,费尔普斯教授发表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研究成
果,而这些不同领域的成果或多或少地与一条研究
主线相关,那就是将人的因素考虑到经济模型中,
关注人的信念和预期对市场的影响。他的这部新著
虽然着眼于当前的经济走势,但是关注的依然是人
,他认为保持经济活力需要大量深入草根阶层的自
主创新,一个民族的繁荣取决于创新活动的广度和
深度,这是他对于美国经济如何走向复苏的回答,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如何升级转型同样有参考借鉴价
值。
——巴曙松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香
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作为研究经济半个世纪之久的经济学思想家,
费尔普斯了他的时代。这本书可能是他具深度、大
胆、重要的作品。
——劳伦斯·萨默斯 哈佛大学前校长、美国前
财政部长
没几个学者有这样的能力,把美好生活的概念
纳入哲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这正是埃德蒙·费
尔普斯在对现代经济的出色分析中做到的事情。 
 
——保罗·沃尔克 美联储前主席
精彩页
生产率的提高并不总能实现工资的提高,反之,在生产率没有提高时,工资也有可能提高。本书曾提到,极负盛名的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发现,虽然16世纪的伟大探险家和殖民者给国王带回了大量白银,但这些收入却没有推动工资的提高。z尽管人均工资与人均产出之间存在相关性(有人曾说经济学中的任何指标之间都至少通过两种渠道相互作用),但从生产率到工资的影响渠道可能受到其他特殊因素的影响。但不必担心,现代经济体的确使劳动者的工资得到了大幅提高,实现了天量的白银没有达到的成就。
有关工资的讨论曾谈到,现代经济体的出现打破了布罗代尔观察到的悲观发展模式。我曾指出,在现代经济体出现前的16世纪、18世纪以及1750—1810年,工资水平在下降——至少有数据表明英国属于此种悲惨情况。但是从1820年左右开始,英国手工业者的人均工资(如果用真实水平或者购买力计算)持续提高,与人均产出的起飞基本同步。在比利时,工资从1850年左右开始增长。法国的工资水平随后起飞,一直紧随英国,直至1914年。在德国各城市,工资水平像坐上了过山车,从19世纪20年代早期到整个40年代一直在下降,由此引发了1848年的暴动,1860年后又开始持续增长(另一项资料显示是从1870年开始)。可惜美国没有那么早的数据。总之,现代经济体中的建筑工人、工厂工人和农场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都伴随着生产率的起飞而高涨。
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工资是否表现出了与人均产出同样显著的增速?如果劳动在产出增量中所占的收入份额下降,工资增速或许会落后于生产率。实际上,普通的城市非熟练男性工人的名义日工资(以当地货币计算)不但能跟上人均产出的货币价值的增速,甚至还更快。1830—1848年(又是那个糟糕的年份),英国的工资一生产率比略有下降,到19世纪60年代终于赶上并超出了以前的水平,70年代再度下降,此后到90年代再度超出,直至1913年。法国的这个比值反映出了类似的变化趋势。在德国,工资一生产率比在1870—1885年保持稳定,到19世纪90年代有所恶化,但到20世纪前10年时已提到很高的水平,直至“一战”爆发。此外,这些数据并未反映出这么一个事实,即各国工人的收入并不都用来购买国内产品:由于供应量增加、运输成本下降,他们实际上购买了大量价格更低的进口消费品。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长期停滞后,实际工资水平在1820—1850年几乎翻番。”因此,现代经济中工资收入相对于非工资收人的份额下降的观点并不成立。当然,弱势群体、下层社会民众的工资水平在这些经济体中的变化趋势可能有所不同。
在公众看来,对那些不得不在工厂、矿山和家政行业中谋职的底层工人来说,19世纪兴起的新经济制度简直是人间地狱。有人认为,这种社会状况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几乎没有改善,直到社会主义思潮席卷欧洲、美国兴起新政之后才发生变化。有的文学作品可能会给人这样的印象,但描写的年代并不吻合。例如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Les Misdrables)主要描述了1815一1832年的路易·菲利普王朝的社会紧张状况,而不是反映几十年之后出现于法国的现代经济的阴暗面。当然,19世纪中叶的许多作品也很出名。狄更斯在1839年出版的小说《雾都孤儿》(Oliver Twist)中细致地描述了伦敦的贫困现象,奥诺雷-杜米埃的画作生动地刻画了持续到1870年的巴黎工人抗争运动。
P50-5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