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布琼(PatrickBoucheron),法兰西公学院教授,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即巴黎第一大学)中世纪史教授,《历史》(L'Histoire)期刊编委会成员,2012年至2015年曾担任索邦出版社主任。他致力于历史撰写以及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发表了众多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史和城市规划史的著作。他在中世纪史和全球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是一位学问扎实的史学大师、畅销书作家。 主要著作: 《列奥纳多与马基雅维利》 LéonardetMachiavel,2008年 《15世纪世界史》 HistoiredumondeauXVesiècle,2009年 《与马基雅维利共度一夏》 UnétéavecMachiavel,2017年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史学史上的 里程碑”。 ——世界报(Le Monde) 在帕特里克·布琼的带领下,122位历史学家向 我们描绘了法兰西世界史的宏图。“通过世界来解 释法国,撰写一部在世界背景下的法国历史”。他 们围绕146个年份写了146篇精彩的历史散文或短篇 小说。既不失严谨的科学态度,又不忘将其置于世 界大环境之下。 ——学习报(étvdes) 这之所以是一部区别于其余法国史书的“世界 史”,是因为它强调了法国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来 自世界各地的“非法国元素”……它推翻了流传已 久的关于法国人身份的说法——“法国人的祖先是 高卢人”。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本部作品完成了一次新的“国家叙事”,不同 于过去将“法国人”与“外国人”严格区分的历史 叙事……它将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法兰西 世界史》不仅以通俗精炼的文字和生动有料的细节 吸引更多的读者,同时,这些细节也挑战了读者的 常识,更新了人们对过去的许多认知,提供了一个 面向现代和未来的崭新视角。 ——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目录 开篇 第一篇 在世界尽头的开端 公元前34000年 在地下深处创造世界 公元前23000年 人类赋予自己一副女性的面孔 公元前12000年 异常的气候与变革的艺术 公元前5800年 在一片片东方的麦田里 公元前4600年 西方的立石和玉斧 公元前600年 包含或剔除高卢的希腊 公元前500年 最后一批凯尔特人 公元前52年 阿莱西亚或战败的意义 第二篇 帝国的更迭 48年 罗马元老院里的高卢人 177年 东方基督教的长女? 212年 一般无二的罗马人 397年 来自中欧的高卢守护神 451年 当蛮族守卫高卢罗马之时 511年 法兰克人择都巴黎 719年 非洲敲响了法兰克王国的大门 800年 查理曼大帝,帝国与世界 第三篇 胜利的封建秩序 842年—843年 当语言不能建立王国之时 882年 加洛林王室中的一个维京人? 910年 通用的修道制度在汝拉山与莫尔旺高原之间诞生 987年 国王的选举没有创造出法国 1051年 首次法俄联盟 1066年 世界各地的诺曼人 1095年 法兰克人的东方 1105年 特鲁瓦,《塔木德》的都城 1137年 卡佩王朝淌过了卢瓦河 1143年 “可憎的穆罕默德” 1159年 争夺图卢兹之战 第四篇 法国的发展 1202年 香槟集市上的四位威尼斯人 1214年 两个欧洲以及布汶的法国 1215年 大学:“法兰西之典范” 1247年 一段关于水的历史 1270年 圣路易诞生于迦太基 1282年 “杀死法国人!” 1287年 冒着海上风险的哥特艺术 1308年 同教皇和皇帝一样:法国国王在里昂 1336年 阿维尼翁的教皇不在法国 第五篇 伟大的西方君主制 1347年 鼠疫击中法国 1357年 革命中的巴黎与欧洲 1369年 西班牙的一场初期战争 1380年 图书馆里的世界图像 1420年 英国人的法兰西? 1446年 一位在帕米耶的黑奴 1456年 雅克·科尔在希俄斯岛逝世 1484年 在奥弗涅的土耳其王子 1494年 查理八世南征意大利,与世界失之交臂 1515年 他在马里尼亚诺意欲何为? 1534年 蒙马特尔高地誓愿 1534年 雅克·卡蒂亚与新陆地 1536年 从考文到加尔文 1539年 法语帝国 1550年 诺曼底人扮演印第安人 1572年 圣巴托洛缪的时节 1582年 教皇时期的法国 1610年 巴洛克时期法国的政治局势 第六篇 绝对权力 1633年 笛卡尔即世界! 1635年 全力反抗西班牙,从佛兰德斯到安的列斯群岛 1659年 西班牙向法国出让霸权与可可 1662年 敦刻尔克,间谍的巢穴 1664年 科尔贝与数家公司 1682年 凡尔赛,法兰西的欧洲之都? 1683年 法国的“1492年”? 1685年 南特敕令的废止是一起欧洲事件 1686年 与暹罗错过的约会 1712年 《一千零一夜》或是安托万·加朗的编造 1715年 路易十四宫廷的波斯人 1720年 苏格兰人搅动的一场风雨 第七篇 启蒙运动时期的民族 1751年 世界的所有知识 1763年 王国换帝国 1769年 世界是一场交谈 1771年 《美女与野兽》,法国宫廷里的奇妙场景 1773年 大东方引发了共济会的革命 1784年 被关进巴士底狱的萨德,世界的萨德 1789年 全球革命 1790年 向世界宣布和平 1791年 革命中的种植园 1793年 巴黎,自然世界的首都 1794年 恐怖在欧洲 第八篇 世界革命的故乡 1795年 “文学共和国孕育了多个共和国” 1798年 征服埃及 1804年 适用于多国的唯一法典 1804年 伏尔泰式加冕 1808年 拿破仑和西班牙,一段大西洋的历史 1811年 帝国将剩下什么 1815年 欧洲博物馆的元年? 1816年 天气变坏 1825年 拯救希腊人 1832年 一个霍乱的法国 1840年 乌托邦年 1842年 文学成为世界的 1848年 革命之都 1852年 监狱殖民 第九篇 法国式的全球化 1858年 显圣之地 1860年 另一个自由贸易的国家 1863年 “阿尔及利亚将成为一个阿拉伯王国” 1869年 一条东西方之间的运河 1871年 局部的革命,全球的神话 1875年 世界计量 1882年 定义民族 1883年 从赞比西河到科雷兹,唯一的世界语言? 1889年 热带地区的“秩序与进步” 1891年 对帝国进行巴氏消毒 1892年 “没有人是无辜的!” 1894年 德雷福斯,欧洲事件 1900年 法国向世界表示欢迎 1903年 法国科学X射线下的光芒 第十篇 风暴中的现代性 1907年 现代艺术的宣言 1913年 属于英国人的漫步 1914年 从“大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 卡纳克视野 1919年 两场改变世界的会议 1920年 “如果祈望和平,那就匡扶正义” 1921年 给世界喷点香水 1923年 逃亡的交叉点 1927年 入籍 1931年 巴黎门口的帝国 1933年 《人的境遇》 1936年 变数 1940年 自由法国诞生于赤道非洲 1940年 拉斯科,民族战败后被挖出的世界级艺术 1942年 冬赛馆 精彩页 1998年 “黑人-白人-北非人”的法国 1998年7月12日,法国国家队在圣丹尼的体育场赢得了世界杯决赛冠军,法国由此迎来了民族相通和集体欢乐的短暂时刻。这段振奋人心的神话—“黑人-白人-北非人”共同的法国到后来竟被社会分化现象掩埋了。 对于一个尚未从2015年至2016年的袭击事件恢复过来的国家而言,1998年世界杯时用以庆祝蓝军获胜的口号“黑人-白人-北非人的法国”(laFranceblack-blanc-beur),如今似乎显得过时了。仿佛这个庆祝多元文化国家队胜利、庆祝民族团结的时刻只是评论员一时的“创作品”。如今,年轻的“穆斯林”发起了圣战,这些致命袭击事件的阴影始终笼罩着法国,它们敲响了“法国熔炉”的丧钟(努瓦利耶,1988年)。但我们不能打着当今法国的灯去阅读过去—法国队取得的这一历史性胜利。相反,我们应该恢复这个“98时刻”的历史厚度及其伟大;应使它稳固植根于它所属的体育、社会和政治背景中。 我们首先需要回忆的是,1998年的这支“黑人-白人-北非人”球队在其人员构成方面更多的还是由黑人和白人组成,北非人很少。齐达内是唯一一名代表马格里布后裔的球员。但他是多么了不起的代表!他在对战巴西队的决赛成了英雄(两次头球入门)。“黑人”球员更多,其组成更复杂:大多数球员来自安的列斯群岛(图拉姆、亨利、迪奥梅德),圭亚那(拉玛),新喀里多尼亚(卡伦布),只有一名球员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移民的后裔(来自塞内加尔的维埃拉),德塞利是一个特例,他出生在加纳,后来由一名法国领事在法国收养长大。队伍中的其他成员都是“白人”,他们主要来自于本土的工人平民家庭,这些家庭稳定地扎根于当地的土地中。 1998年的蓝军并不属于后面的博斯曼一代,那一代球员的薪资飞涨,因为几大职业俱乐部之间的竞争很激烈。蓝军中的许多球员都不是在足球训练中心的“象牙塔”中长大的,他们的成长并未与社会脱节。有些球员很早就见识过种族主义,承受过家庭的贫困艰苦,他们心中已经产生了社会政治意识,譬如利利安·图拉姆。他在9岁的时候搬到大城市,在城市里看到了他在瓜德罗普村庄绝不会了解到的种族主义。完成中学毕业会考的他娶了同城的一名安的列斯护士,他很早就对黑人问题产生了兴趣,为悼念加维他还给他的大儿子起名为马科斯(出自图拉姆,2004年),热衷于在媒体上谈论政治的他还会穿上废除奴隶制150周年纪念的T恤。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从这些球员的成长轨迹中读出整部法国当代史。从社会视角看,1998年法国队丰富的人员组成代表了法国的平民层:不仅有工人、农民,还有郊区居民和后殖民之子(海外省和非洲移民)。因为足球现在与国歌、民俗、美食一样,属于民族身份一览表的一部分(蒂埃斯,1999年),所以1998年的法国队就像一面放大镜,向所有人展示了法国的新面貌。 当时的报刊文章和电视报道证明,蓝军的伟大事迹逐渐演化为国家强大凝聚力的表现。1998年7月12日的胜利使举国欢腾,这样的喜悦自1944年夏天解放后很少出现过。当晚100万人欢聚在香榭丽舍大街,大批的人聚集在市中心,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不怎么受媒体关注的乡野也不甘示弱。总之,1998年7月法国迎来了真正的集体欢腾的时刻,不论男女,不论阶级,黑人或是白人,巴黎人或是外乡人,来自法国社会各领域的人们团结起来,都感受到民族大融合的喜悦。社会高层(“资产阶级”)在那一刻仿佛对平民阶级充满了感激之情,感谢他们带来了这场胜利;本土人士也仿佛在那一刻对后殖民移民的后代充满了感激之情,感谢他们回赠了这份礼物。 现在,我们应该记起来,这场法国队的胜利也是郊区的胜利。齐达内成长于马赛北部街区角落里一个居住区—卡斯特兰。蓝军的胜利必须归功于这位郊区英雄即时的进球(半决赛时多亏了图拉姆,决赛时多亏了齐达内),随着胜利的逐步升级,这片城区的年轻人也开始支持法国队,法国队变成了“他们的”队伍。让我们来看一下某位受访者的证词,她叫蕾拉,1973年出生于一个阿尔及利亚移民的家庭:“在世界杯期间,我在93省的城市青年服务处工作,是青年信息办公室(BIJ,全称为leBureauinformationjeunesse)的负责人。我们在城市边缘一个穷的出名的街区角落里设有办公处。在青年信息办公室组织者的帮助下,那里的年轻人习惯在街区的中央放上一台电视,从我们的办公室接通电流。年轻人总有办法找到电视机和收看的频道。10分钟之内就会有50人下来观看比赛,人们吃着烧烤,似乎在欢庆节日……法国队在比赛中离胜利越近一步,当地的热情就增加一分……我还记得在这个街区里度过的特别美好的夏天……到8月底要归还设备和租赁的车辆(小巴)时,气氛完全不一样了,因为青年和组织者们没有告诉我们,每天晚上他们都乘着小巴士去庆祝蓝军的胜利,决赛那天,他们全都激动地爬上了小巴士的车顶。保证金拿不回来了……” 最后,让我们不要忘记,“98时刻”也意味着“足球”在法国不再是专 导语 帕特里克·布琼主编的《法兰西世界史(精)》是法国新史学派数十位历史学家的呕心之作,也是2017年轰动法国的重磅畅销新书。它由法兰西公学院教授帕特里克·布什隆主编,来自索邦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国家档案馆、雷恩大学等学术机构的数十位历史教授和研究员参与写作,共同奉献了100余篇精彩的历史散文。 这部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传统的法国史,也不是传统的世界史,而是“以法国史为媒介引入的世界史”,或者说“以世界史为资料解释的法国史”。 序言 文/帕特里克·布琼 “要解释法国,世界史绝非多余。” —儒勒·米什莱 《普遍史绪论》(1831年) 引入一部法国史,真的吗?我们更希望可以直 接潜入满是故事的大水池,随着一个个事件,迫不 及待地去探索曾经的渴望与记忆。时而大步穿行故 事的汪洋大海,时而任由不期而遇的水流带来冲击 ——这些被观念联想或记忆恢复所激起的水流,把 我们从时光的此岸抛向了彼岸。为一部法国史撰写 引言总是让人生畏,也必然要预先承受种种重负, 不过无须为此担心。在法国的漫长历史中,涌现过 众多严肃庄重的前人,也存在过许许多多的争论, 我们往往要求史学家们独自或几乎独自肩负起他们 所处时代的烦忧,但是在挑起这个担子前,他们就 已筋疲力竭了。因此,本书仅仅只是简要地叙述“ 我们所收集的”资料,之所以说是“简要地”,那 是因为考虑到集体协作的速度以及随之而来的紧迫 感。 我将此文称为“开篇”而非“引言”,是为了 从精神与政治的角度来联想题中之义,此外,相比 一部音乐作品的庄严前奏,“开篇”让我们想到更 多的是摄影师那可以调节景深的焦距。本书的作者 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抱负,仅用寥寥数语便可概括: 书写一部容易理解且可被接受的法国史,为广大读 者提供一本内容新颖、形式通俗(按照年代、日期 编排)的书籍,以期实现叙述艺术和批评需求的完 美结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政治上的抱负, 它试图调动起一种历史的多元论观点,以批驳如今 在舆论中占据主流地位的认同上的狭隘。原则上, 它拒绝将“法国史”这一研究对象拱手让给恼怒的 反动派1,拒绝后者对历史的垄断叙述。这是一种远 大的抱负,它结合当今编史之风潮,力争重塑多样 性。为此,这一抱负生成一个计划,并从一开始便 被构思为一种出版行为:让读者倾听一批史学家的 声音,正是这些史学家的携手努力让本书中那些立 场鲜明且学术价值高的篇章变得明白又易懂。这是 一部令人愉悦的多声部作品。如今如何用一支笔一 气呵成一部法国史呢?除了集体合作外,并非别无 他法,只不过是出于一种选择和信心罢了。 必须学会轻装简行。探险伊始,122位作者就向 我们表示了信任,他们承诺抛却理论辎重,让学术 远征变得平常惬意。简而言之,他们不再接受那种 越来越被动的角色分配:政论家们毫无顾忌地发表 与事实相去甚远的叙述,而史学家们则得大费周章 将叙述拉回到方法论的严谨之中。“事实会比这些 更为复杂吗?”是的,并且一向如此复杂。不过, 提请注意复杂性并不是史学家们的最终诉求,除非 他们想当祛魅的职业专家。史学批评工作并不总是 沉闷严肃的,有时侯反而很迷人。史学家们可以以 调查研究的形式讲述“过去”在历史的作用下不断 形成与分解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本身并非清晰透 彻、一目了然,它是通过对各领域知识的筹谋来得 以展现的。以下便是对本书的要求:不添加注释, 不编写勘误,撰写一部鲜活的历史,它将随着研究 的持续进行而不断得以更新,并面向那些我们愿与 之分享的人们,希望这份快乐能稍解时下的忧郁情 绪。虽然本书没有注释,也没有勘误,但这丝毫不 会影响我们在行当里的严谨,更何况,对于每篇文 章,我们均对其依据的学术成果做了详细的说明。 每位作者都拥有完全的自由,根据法国史中的 某个日期谋篇布局:这个日期或已成为民族传奇的 一部分,或引自别处,即世界记忆的另一个地方。 无论如何,要想打破传统叙述中那种虚假的连续性 ,以日期作为切入点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此 一来便可联想到一些邻近的地点从而进行日期的切 换;或与之相反,对那些表面的不当之处加以处理 。这本行文欢快的编年史想要带来一种双重体验: 既给读者的归属感改换门庭,又令其接纳来自远方 的奇特的亲近感。我们也不是一味地要求反其道而 行之:那些符合史学规范的日期依旧如是,尽管有 时作了错位处理,并且总是因作者试图在宏大事件 的变迁中了解当地人表述的意愿而被打乱。这样才 能跳出教科书记忆的怀旧式叙事,彰显出一部开阔 、多元与全新的史书恒久而超凡的活力。 本书的作者们还顺利地完成了他们所肩负的其 他使命,说明了“要解释法国,世界史绝非多余” —这句话出自米什莱,被放在了本书的题记位置。 比起一声集结的呐喊,它更像是一句口令,不可名 状地激起了我们心中的渴望和忧思,构成了作者们 旅行的动因,也给予了每位作家以写作的自由。米 什莱在其著作《普遍史绪论》(1831年)的开头写 下这句话那年仅有32岁。作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 讲师,他向比他年轻的学生们讲授历史,在他看来 ,历史像极了哲学,确切地说是一种“历史的哲学 ”。1830年的那场革命带来了短暂的“七月王朝” ,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对自由的政治向往。正是这场 革命,激起了米什莱的人文主义情怀,他与同时代 的大多数史学家相反,并不认为人类应被种族的宿 命禁锢在大地上。这位“法国大革命之子”之所以 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主张生机论,宣扬一种富 有活力的、开放性的历史,而这样的历史绝不会长 期止步于所谓的血统、身份和宿命。“如果世界上 有一个地方少了一些单一性和自然性,而多了一些 人为因素,也就是说,少了一些宿命论,多了一些 人性和自由,那就是欧洲。欧洲中的欧洲,就是我 的祖国,法国。”米什莱就是以此方式将时间轴向 前推进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对米什莱而言,《普遍 史绪论》仅仅是他阐述法国史的一个引言。 尽管如此,我们还需注意一些具有误导性的对 比:如果说米什莱同他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那其 原因也与我们的不尽相同。因为,我们同他一样十 分赞同法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是人文主义今后 的领路人”。如今在我们看来,米什莱的爱国主义 受到了他所处的那段历史的影响,然而这显然不是 他本人的过错,不过在他之后,这种爱国主义以法 国的“教化使命”为依仗对殖民侵略行为进行辩白 。历史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吗?对此或许存有争议, 此后在很多人看来,汲取普遍主义灵感并面向世界 多样性的“宪法爱国主义”的重振成了对抗危险的 狭隘民族主义身份回归的最坚固堡垒。不过,上述 并非本书的主题,本书仅聚焦米什莱提出的“以世 界史来解释法国”的憧憬,而这一憧憬在不同的时 期确实成了史学家们灵感和勇气的源泉。 1943年至1944年,吕西安·费弗尔1在法兰西公 学院任教期间,曾花了大量时间研究米什莱这部曾 被忽视的著作《普遍史绪论》,进而阐释最为著名 的《法兰西图景》(TableaudelaFrance)—它为米 什莱的著作《法国史》第二卷 (TomeII,HistoiredeFrance,1834年)庄严地拉开 了帷幕。对于费弗尔而言,他需要消解地理存在, 破除几点看法,即“法国的存在是必然的、注定的 、早有预兆的;地理环境为法国的人民造就了法国 的疆域,法国囊括了在法国形成过程中的所有人口 ,包括那些在高卢之前可能曾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 部落”。1944年3月1日,在他的第25堂课上,费弗 尔再次明确表示了他的观点。在沦陷的巴黎,当费 弗尔收到他的弟子费尔南·布罗代尔2所著的《地中 海》(Méditerranée)一书时—后者当时被关押在 美因茨的德国法西斯集中营并在那里深耕细作完成 此书—他想到了法国的一些“险些灭亡”的时刻, 好比圣女贞德的时代,也想到了一些史学家,如米 什莱。他认为是他们“驱散了我们历史中的种族性 ”。 只此一次就可以驱散吗?我们若相信的话,就 未免太过天真了。正因如此,吕西安·费弗尔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再次加入反对“宿命论的臆测”的 战斗,这一表述是他在1922年出版、1949年再版的 《大地与人类演进:地理学视野下的史学引论》 (LaTerreetl’volutionhumaine:Introductiong éographiqueàl’istoire)一书中提出的。根据“ 宿命论的臆测”,只有国家的命运才能引领国家的 历史。为了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将历史变为 寻求世界和平的辅助学科的号召,1950年,吕西安 ·费弗尔与弗朗索瓦·克鲁泽(Fran?oisCrouzet) 共同撰写了一部指导手册,将法兰西文明的发展描 述为多种文明的协同迈进,这部作家生前未出版的 作品已于2012年问世,题为《我们都是混血儿》 (Noussommesdessang-mêlés)。费弗尔认为,文 化能够超越国界,他写道:“法兰西文明,只谈其 自身,往往超越了法国的政治边界,超越了国境内 大权在握的法国政府的边界。要知道,这必然不是 一种缩减,而是一种拓展,是希望的源泉。” 但令人不解的是,面向世界的开放最终导致其 幅度缩减的观点到底从何而来?通过何种悖论才能 把一个国家的历史视为一场捍卫主权免受外部影响 的无休止的战斗,认为外部影响会歪曲、削弱甚至 动摇国本,使之岌岌可危?我们如今很清楚,在过 去的30年里,法国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这样一段艰 难的历史就解释了为什么公众的焦点愈发地集中在 认同与特性这一问题上。1984年,皮埃尔·诺拉 (PierreNora)主编的《记忆之场》 (Lieuxdemémoire)首卷问世;1986年,费尔南· 布罗代尔发表了著作《法兰西的特性》(L’dentit édelaFrance):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来看,这两部 作品的出版之间必然存在一个“转向点”。对特性 的诉求首先是由左翼政党提出的,旨在捍卫以“与 他人不同的权利”(即“特性权”)为特点的法国 文化;然而此后,这一诉求反而滋生了针对文化多 样性的批判,面对移民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人 们的敌视态度越来越明显。 1985年10月16日,费尔南·布罗代尔为土伦一 所中学的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讲述了城 市在1707年的过往。他讲述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 告诉学生们“法国的多样性”,也是为了让他们明 白,法国政权和领土统一的生成十分缓慢,绝不是 如教科书里所说的那般成型于圣女贞德的时代,而 是“以很晚才出现的铁路联系”为标志。一个月后 ,布罗代尔辞世,他所述的“法国史”也成了未竟 之作—该著作于1986年以《法兰西的特性》为名出 版—他曾预测,这部作品恐会“被误解”。事实上 ,我们阅读布罗代尔未完成的这部遗著,是为了聆 听这位主张长时段理论的史学家的政治遗训,但这 部著作仅仅是历史进程中一次暂时的停留。吕西安 ·费弗尔用《普遍史绪论》的光芒照亮了《法兰西 图景》,如今若非从他的这一举动中得到启发,我 们又何以重推布罗代尔的《法兰西的特性》呢? 当今的年轻学者沿此方向进行了多番积极的创 造性探索。这些探索可以效法于托马斯·本德 (ThomasBender)曾做的尝试。2006年,托马斯· 本德出版的著作《万国之林:美国在世界历史中的 位置》 (ANationamongNations:America’PlaceinWorldH istory)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这本书中,他提出 了“美国的全球史”这一概念,将美国视作“众多 国家中的一国”。他认为,美国内战是众多独立战 争之一,而放眼欧洲和整个世界,这些独立战争均 体现了人们对国家的诉求和对自由的向往,他的这 种观点让一个坚信民族叙事例外论的国家蒙受了自 恋创伤。此外,在历史编纂学领域,学者们还进行 了其他的尝试,例如书写一部德国的跨国史,或是 在地中海的框架下重构意大利统一运动。近年来, 虽然对法国大革命和殖民帝国历史的研究遵循了一 套整体的研究方法,但至今仍没有一部“全球史观 下的法国史”,诚然,本史也没有做到这一点:充 其量只是这样一部历史的开端和希望而已。 那么,我们的这部《法兰西世界史》想说些什 么呢?首先,它当然不会忽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 物。相比构思一段历史,我们更想要以不同的视角 描绘同一段历史;相比耽于反叙事肤浅的复杂性或 是陷入解构主义的迷宫,我们更想要直面法国传统 历史本身想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将读到的是 法国的世界史,而非世界的法国史。我们无意追随 全球化下法国的发展脉络以颂扬民族的光荣崛起, 也不是想要赞美多有裨益的交融和富有成效的沟通 。那么,还需再次说明本书既非赞颂也非抨击吗? 长期以来,我们一致认为历史是批评的学问而非欢 呼或憎恶的艺术。然而今天,这种观点遇到了诸多 反对声音,所以我们最好再次为它正名。 通过世界阐释法国,以世界为局书写法国的历 史: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摆脱法国 与世界之间不合逻辑的对称。法国不能脱离世界而 存在,世界对法国而言绝非稳固。古罗马治下的高 卢和法兰克人建立的王国将目光投向地中海,圣路 易王国则朝向亚欧大陆进发。但是,在漫长的全球 化历史的不同时期,在“法国”和与之相对的“世 界”不断变化的关系中,涌现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不同的演变、意外的分叉以及不断变动的地理学—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动态的历史。与其说这是一段 世界史,我们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一段悠久的法国史 ,因为这段历史开始的时间远远早于法国政权发展 的短暂历程。旧术语“通史”同样也是一种仅就地 理广度和历史深度对一段特定时间进行分析的历史 研究方法。 …… 这就是本书的谋篇布局,它既不是线性叙述, 也没有具体指向,更无起止时间,而最开始的几个 日期之所以潜入历史的最深处——那时人们居住的 地方恰恰就是如今的法国——正是为了调和起源问 题。有时候,篇文较为密集,例如当事物间的联系 比往常更多之时(尤其是在1450年至1550年),再 例如当法国试图辐射世界(如自17世纪以来或自绝 对君主制推行以来),甚至试图通过一场世界性的 政治冒险——使法语成为世界范围内一门具有革命 希望的语言——将整个世界囊括其内之时。有时候 ,篇文较为松散。我们想要讲述的是那些被忽略的 、曲折的以及被撤销的历史,尤其是自19世纪下半 叶起,法国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以来的历史。 如此,便能写好一部历史了吗?这还不够。如 果说我们所选择的这146个日期还不足以形成一部真 正的编年史,那是因为无法仅凭这些日期便支撑起 一部叙事详尽的法国世界史。这些日期聚焦历史事 件,不可避免地会更加重视政治和文化层面,而忽 视了经济维度和环境维度下影响社会历史的长时段 演变。这些日期填补了一些显而易见的疏漏,但某 些疏漏也许是无法避免的,还有一些则是我们无能 为力的。最后一点,这些日期划定的时段并不等同 于对历史进行断限,它们只是为了引导读者阅读, 另外,贯穿全文的索引和附注所开辟的“丛林小径 ”亦可让读者跳出阅读。在书的最后,我们邀请读 者以别样的方式继续本次旅行,即按主题方式阅读 ,以期收获意想不到的体验和对比。 最后,我们是否敢坦言,是什么引导我们如此 成书的呢?其实是快乐原则,而非构建一部祥和历 史的意愿:读者即将阅读的这本书,不会比其他历 史典籍更为轻松,当然也不会更为沉闷,它虽有凝 重之感但不会过度。如今肯定一下集体智慧的欢快 活力也许不乏其价值。在编书的过程中,我们相互 制造惊喜,彼此充满信任,携手打造文本,同时也 努力不让彼此失望,我们谨愿这样的快乐能向读者 传递一二。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这部法国史是 世界的?”我们会爽快地回答:“因为这样的史书 更有趣!”
内容推荐 《法兰西世界史(精)》由法兰西公学院教授帕特里克·布琼主编,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巴黎政治学院、国家档案馆等学术机构的122位历史教授和研究员参与创作。这部著作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传统的法国史,也不是传统的世界史,而是“以世界史为资料解释的法国史”。作者们以时间为线索(从史前至2015年),在政治、文学、医学、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摘选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论述了法国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影响及联系。法国与世界在这部书中自然交融,这在全世界的历史类书籍中都属于一种有趣的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