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曲阜:探访文学青年孔子 十年一拜 文学的“大说”时代 孔子的理想 孔子的文学实践 孔子的伟大创作:《易经·系辞》和《春秋》 孔子的老师是谁 师道:子贡创立的信仰 孔子的追随者 临洮:寻找老子飞升之地 老子到底去了哪里 老子的老师是谁 中国第一个私人写作者 敦煌:站在青春中国的门口 海子的诗歌发现 一缕丝绸燃起的命运 三危山上的佛光 恩怨是非 在青春中国的门口 天水:佛道相望 鸿蒙开启 与佛结缘 心的礼拜 何为人之尺规 白马寺:信仰从这里开始 历史需要一个梦 开放的视野 白马寺的意义 白马寺的天空 灵魂的依怙 一个假说 凉州:荒原问道 重新擦亮大西北 寻找天马 荒芜之心 高人 点燃中华文明的香火
精彩页 十年一拜 在那大墓前,许多人都围着看,都在用手机或相机拍照。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它。我还没有看清它的样子。我得仔细辨认。在它的背后,是苍茫之静,苍茫之远。在我这边,是世俗之虚热与实冷。它使我想起在我们北方,无论多么伟大的坟茔之上,都是荒草几根,乱石兀立。它显示了亘古的蛮荒是生命的底色。 但这座坟茔躺在清风之中,毫无贵气,也毫无腐气。两千多年来,始终如一。我没有感到那是一座坟墓。我觉得面前坐着一位可亲的老人。 我站了好几分钟,周围的人像流水一样,但竟没有一个人上前参拜。原来墓前写着一番话,要前来参拜者以鲜花敬献。没有香炉,所以也不用上香。我猜,很多人都会不知所措。到哪里去弄那一束花呢?在来之前谁知道会有那样的要求呢?我突然想起梁漱溟曾嘲笑一位西方人的故事来。那位西方人嘲笑中国人的上坟方式,竟然要献果实、食物,还有阴间流行的钞票,便问他,你们的祖先能吃能用能拿到那些东西吗?梁漱溟反问道,你们的先人能闻到鲜花的味道吗? 其实,世间对待先人的方式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为何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现在,鲜花竟成了拜见这位先者的最重要的方式。那一刻,我突然间觉得这方式多么令人生畏。并非用鲜花祭拜就是文明,而是这方式不是我们中国人普遍的行为。 鲜花,把所有人与那位先者隔离开了。 只有我,对,人群中,唯有我在犹豫之后决然跪在了那大墓面前,显得那样突兀,那样不文明。我从两千公里之外特意赶来,就是为参拜这位老人。如何是好?我看见的确也有跪拜的地方,只是没有香炉而已。然而,当我跪拜的时候,竟是另外一番体验:我突然觉得自己的拜姿是那样潦草,惨不忍睹,完全不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文明行为。我的姿势是那样野蛮。鲁迅嘲笑阿Q没有把圈画圆,我也在内心中嘲笑自己没有中国士大夫的那种优美的姿态。 我不知道鲁迅活着还会这样嘲笑我吗?如果是,我也将嘲笑他。那是一定的。在我青年的时候,在我需要强有力的自我时,我是多么喜欢鲁迅和尼采啊,在那些暗夜里,我写下那么多疯狂的诗句。那时候,我愿意是刑天,愿意是荆轲,愿意是聂政,愿意是普罗米修斯,愿意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我愿意随时刺开自己的胸膛,愿意把头颅高高举起,献给神坛,虽然那神坛是虚无的、黑暗的。然而现在,在我内心深处生长着无边荒凉的野草之时,在我追逐诸神逃亡的神迹之时,在我再也不愿意让虚无的长夜成为我灵魂的背景之时,我愿意反身向古,踏过鲁迅和尼采的虚无呐喊,去寻找古老的声音、德行和道。 我甚至愿意去寻找野蛮的人性。在那野土之上,更能生长出灿烂的鲜花。 我更愿意去寻找那文明的第一个脚印,那是多么伟大的痕迹。艰难而坚定。 文明有时候是要向后看的,因为向前是预设的文明,向后才能看到人性的善与恶。就像墓里躺着的这位先哲一样,他生前一直想恢复周代的文明,却没有人理会他。他那些笨拙而繁琐的礼仪不但他自己实践起来艰难,而且令整个世界都反感。然而他就那样做了,一意孤行,逆流而上。然而我竟崇拜这样的逆行。 百年来对礼仪的解构已经使我们忘了崇拜的姿态和基本的礼仪。我们浑身上下都透着冒犯者李逵式的火药味,我们的内心多的是进化论式的野蛮规则。这个曾经的礼仪之邦的知识分子竟然都变成了草莽英雄,都成了反抗古中国文明的梁山好汉。在文学之上,我们为什么从来不去崇拜大道,而迷恋于那些花言巧语和男盗女娼?是的,那也是文学,《金瓶梅》也是文学的一种,但今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大行其道,甚嚣尘上? 世界被颠倒得太久了。《诗经》一样朴素的诗歌,《史记》一般正大的小说,已然绝迹很久了。《韶》乐只是传说了,青年们喜欢的是神魂颠倒的情歌、摇滚。道在哪里? 我在羞愧中草草拜了三拜。在功德箱中塞进了被汗浸湿的一百元。塞了好久才塞进去。那一刻,我也感到莫名羞愧。只有我在那里塞着钱,好像我是一位图谋不轨之徒,在光天化日之下贿赂着某个神灵似的。P3-5 导语 徐兆寿,1968年生,甘肃凉州人,文学博士。现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首批荣誉作家。1988年开始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作品,共计300多万字。《问道知源》收集了徐兆寿近几年来在儒释道方面的文化随笔,以及部分关于大西北的文化散文。 内容推荐 《问道知源》是知名作家、西部学者徐兆寿近年来发表于刊物的文化随笔的结集。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怀着浓厚的西部情结,向西部寻找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西文化的冲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书中以文化地标为生发点,吊古抚今,借这些地标的文化内涵探讨传统文化,并将之置于丝绸之路这一古代中西交流的特殊场域中,来更深地探讨中西文化的价值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