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要振作起来(张伯苓西南联大时期文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伯苓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张伯苓(1876—1951),原名寿春,天津人。张伯苓是南开小学、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等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办者,他与严修先生一起制定了南开“允公允能”校训;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尤重德育;提倡科学,重视体育运动。著作编为《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等。
目录
辑一 我们要振作起来
我们要振作起来
南开的精神愈益奋励
在武汉南开校友公宴会上的演词
致全国南开校友电
苦干、硬干,努力不息
武汉归来
演剧与做人
嘉陵江畔话南开
请校友们帮助我发展学校
南开校友与中国前途
在重庆南开中学纪念俄国十月革命22周年大会上的训词
40年南开学校之回顾
南开学校未来之计划
关于“一二·一”惨案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今后努力三件事
辑二 张伯苓书函
与蒋梦麟、梅贻琦致王世杰函
与蒋梦麟、梅贻琦致长沙市警察局函
复卢作孚函
与蒋梦麟、梅贻琦致南开大学函
致周恩来函(一)
致张治中函
致周恩来函(二)
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函
致周恩来函(三)
复蒋梦麟函
致周恩来函(四)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租借昆华农校等部分校舍的训令
致陈立夫函(一)
附:教育部复函
致朱一民函
致黄子坚函(一)
复蒋廷黻函
复寿毅成函
与蒋梦麟、梅贻琦致孙洪芬电
与蒋梦麟、梅贻琦呈教育部函
呈教育部函(一)
致黄钰生函(一)
与蒋梦麟、梅贻琦致李书华函
致黄钰生函(二)
与蒋梦麟、梅贻琦复袁同礼函
附:袁同礼致张伯苓尊函
致杨石先、黄钰生、陈序经函
张伯芩关于仪器运滇请求免验致孔部长函(黄钰生口述)
呈教育部函(二)
呈教育部函(三)
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来函
与蒋梦麟、梅贻琦致北京大学办事处函
致子良、龚伯循、吴琢之函
致南开校友会贵阳分会全体校友
致周恩来函(五)
致吴俊升函
致李国祺教官函
致黄钰生函(三)
致陈立夫函(二)
复熊庆来函
附一:王赣愚来函
附二:熊庆来来函
致蒋梦麟、梅月涵函
呈教育部函(四)
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复函
致陈立夫函(三)
致蒋介石、孔祥熙函
附:蒋介石复教育部函
与蒋梦麟、梅贻琦致陈立夫、余井塘、顾毓琇函
致缪云台函
致湖南省主席薛岳函
致孔祥熙函(一)
附:孔祥熙复函
复陈汝铨函
致陈立夫函(四)
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复函
致黄钰生函(四)
致孔祥熙函(二)
附:孔祥熙复函
致陈立夫函(五)
附:教育部复电
致严仁荫函
呈陈立夫函(一)
呈陈立夫函(二)
致黄子坚函(二)
致杨石先函
致天津市政府函(一)
致教育部平津区特派员办公处函
致第十一战区长官部函
致天津市警察局函(一)
致天津市政府工务局函(一)
附:天津市政府工务局复函
致傅作义函
致天津市政府工务局函(二)
致河北平津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天津办事处函
致善后救济总署冀热平津分署函(一)
致善后救济总署冀热平津分署函(二)
致军政部华北呢革被服总厂管理处函
致天津市政府函(二)
致天津市政府函(三)
呈朱家骅函(一)
致天津市政府函(四)
致启新洋灰公司函
致天津市政府函(五)
致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函
致中央银行函
呈朱家骅函(二)
致河北平津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函(一)
致河北平津区敌伪产业清查委员会天津分会函
致资源委员会华北钢铁公司天津炼钢厂函
致经济部冀热察绥区特派员驻津办事处函
与梅贻琦、傅斯年致查良钊函
附:教育部部长朱家骅致西南联大函
致后勤总部天津建筑材料库函
致河北平津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函(二)
致河北平津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函(三)
致河北平津区敌伪产业处理局药品器材清理委员会函
致天津市政府警察训练所函
致河北平津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天津办公处函(一)
致天津市政府警察局函(一)
致张凤举函
致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函
复陈诚函
附:陈诚来函
致天津市警察局函(二)
致天津警备司令部函
致天津市政府警察局函(二)
致中国善后救济总署冀热平津分署函(一)
致交通部天津电信局函(一)
附:交通部天津电信局复函
致中国善后救济总署冀热平津分署函(二)
致朱家骅电(一)
附: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复函
致中央银行天津分行函
致外交部驻滇特派专员公署函
致青年军第三大学补习班函
附:青年军第三大学补习班来函
致考选委员会电
致河北省邮务管理局函
复天津市政府教育局函
致袁守和函
致河北平津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工业器材处理委员会函
附一:河北平津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工业器材处理委员会来函
附二:河北平津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工业器材处理委员会来函
复朱家骅电(一)
附:教育部来电
致天津市教育局函
致中国善后救济总署冀热平津分署函(三)
致北洋大学函
致朱家骅电(二)
分致北京大学等校通函
致中国善后救济总署冀热平津分署函(四)
致中央信托局天津分局函
致河北平津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天津办公处函(二)
附:河北平津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天津办公处复函
复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函
附一:国立北平师范学院致张伯苓函
精彩页
这次去四川,感觉样样都好,真不知说什么好!
简单地说一说此次往返50多天的经历,以后再说将来的希望。
一 经过
我是11月6日离津,先到上海,在上海参加全国体育协进会,会后去京再去重庆。在京曾召集京地校友举行茶会,是借的周作民先生的新房舍,到会一百二三十人。校友很多,老教授如薛桂轮、徐谟诸先生,老校友如凌冰、凌太太、童冠贤等许多位都到会。谈谈往四川去的目的,大家谈得都很高兴,国事好转,南开同仁大家更要努力。
16日由京坐飞机飞重庆,我坐飞机的次数多了,倒很舒服。南京至重庆间,天气常不大好,这次由南京到九江,到汉口,天气还很好,在汉口等了10多分钟,听宜昌的报告天气不好,汉口到宜昌,电波就乱了。幸而我早饭没多吃——每次坐飞机都少吃,只吃些牛奶、面包等的,不知吃得少倒好,不怕颠覆。在宜昌又等,听说重庆的雾大,得等电报才敢飞去。
中航的飞机是美国飞机,天气好才敢飞。飞行的时候,须看着地。到重庆是沿着长江飞,由宜昌到重庆天气好转,重庆的山也看得见了。2点以后到重庆,实在是3点。重庆比京沪的时间差一点钟,因为太阳由东出来,所以东边是3点,西边才是2点,由上海到四川往回拨一点钟,由川去沪加一点钟。
到重庆下机,看见同学们及南渝的代表。事先我曾去电报阻止学生们去迎接,结果没阻止了,于是一同回学校。
由学校到重庆是30里路,用时30分钟,路面很好,在校学生均在校门前排队接我。我一看建筑真好,看照相,房、地都不错,看真的比图好!
南开的地是平的,南渝不平,可是亦不太不平,有小小的高,有小小的低,看也很有趣,学校的地点真好!
我再补说设学的理由——去年华北很乱,我看到四川的前途很远,就选了四川,又选了重庆,遇见胡仲实,选了沙坪坝。南开以往开发东北,费事,近又因政治关系,不能努力;西北太穷,不行;西南的四川前途亦好。有人赞成在成都,可是重庆见长,只电灯进步的速度任何城市也比不上。
南渝地点在沙坪坝,一边是大江,一边是嘉陵江,这块地正在成渝路上——从重庆到成都的一条路上。沙坪坝距城30里,由城到小龙坎,一拐就是磁器口,其中二十八九里是成渝路,3里多是巴县公路,南渝中学便是在巴县公路的旁边,有汽车可到,交通便利。
南渝中学现有地400余亩,将来还想买。那儿的学生,据先生们说,比南开学生好,四川人都聪明、活泼、擅口才。可是有两种缺点,一是身体软弱,一是不沉着,不过经过训练之后,将来是很有希望的。
我看见那里的房、地、学生都那样好,教职员又那样努力,我真痛快。第一天睡觉很少,躺在那儿计划着怎样发展,怎样捐款。第二天早上6点,他们就起来了,起身后早操,教职员等都在一起,精神很好。到那儿的前三四天皆在校中,与教职员、学生们聚会。
沙坪坝距城很远,理想中可自成一村。南渝教职员们的家眷初到时都觉得闷,现在都好了。我去的时候,给他们带话匣子去,又买的新片子,又向华西公司借了一架收音机,因为那里是用的直流电,所以只借了一个适用的,虽然声音小一点,不过收听南京的播音,也听得清楚。我想每星期六有个会,或是同乐会,能演电影更好,慢慢地把那块地方,造成新村。要想造新中国,应该在新的地方造起,这块地便可以造。今年那里有200余学生,明年可有600余人,后年可千人,到了第四年,可以有1300余人,男女学生既多,同人亦多。到那时,新村的生活,就可以实现。
前四五天,始终没出去,后来就出去到城里,由胡仲实校友陪着我,拜访各机关领袖。在回京时曾烦吴达诠部长,向四川行政长官刘湘及四川各银行、商会等去电介绍,后来大家相见后,都请吃饭,稍稍应酬,然后去成都。
这次去川,我打算捐款。四川与我有缘。四川这地方很有希望,川边亦可以发展。四川与云、贵、陕、甘接连,对于中国发展很有关系。上次由川回来,筹得15万余元筹备南渝,现在都用完了。这次,我还打算捐15万元,不过是想在四川当地捐。
捐法是,上次行政长官蒋院长捐5万元,此次打算请四川的行政长官刘主席也捐5万,商界捐5万,个人捐5万,同时组织董事会。这回川人看见南渝中学从建筑至开学,时期很短用钱很省,这种“快”“能”,予他们以很好的印象,又是给他们本地办学,大家很愿帮忙,且极信我。
成都去了8天,拜见刘主席时,刘卧病,扶病谈话。刘人很好,头脑很清楚,信我们为教育而办学,无些许别的意思,于是就答应帮忙。去的时候,由秘书长陪着见的,刘主席告诉秘书长跟各厅长商量着办,幸而那时胡仲实因为华西开董事会,也飞了去。那时财政厅厅长刘航琛在汉口,民政厅嵇厅长,及建设厅厅长卢作孚,都没有办法,教育厅也没有款,当时胡仲实给大家建议,给刘航琛去信,请他筹款。原来刘有学生在南渝读书,刘本人亦见过喻先生,对南渝甚为佩服。于是由财厅秘书校友何九渊写了封信去,果然刘回信照办。
蒋教育厅厅长亦愿帮忙。他期望重
导语
张伯苓著的《我们要振作起来(张伯苓西南联大时期文选)》主要内容包含南开学校的教育宗旨和方法、以及四十年南开学校的回顾等内容。本书收录了《南开的精神愈益奋励》《致南开校友会贵阳分会全体校友》《与蒋梦麟、梅贻琦致李书华函》等文章。记录了张伯苓在主持西南联大校务时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恩,包括演讲稿、谈话录、书函等,是具有历史参考意义的作品集。
序言
教育家张伯苓(代序)
胡适
“我既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生努力小小的
成就,无非因为我对于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
”这句话是张伯苓的自述。他还常常喜欢引用一位
朝鲜朋友的评语:“张伯苓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人,
不能跟同时代的杰出人物争一日之长短,但是他脚
踏实地地苦干,在他的工作范围里,成就非凡。”
他20岁就从事于教育,第一期学生不过5个人。
1917年,他4l岁,南开中学已有1000个学生。到了
1936年,他60大寿的时候,南开大中小学共有学生
3000名。1937年,天津校舍被毁于日军,其时他早
已在重庆设立南渝中学,不到几年,学生增至1000
多人,又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中学。
严修的学生
张伯苓以1876年4月5日生于天津。其父博学多
能,爱好音乐,尤善琵琶和骑马射箭,惜以沉溺于
逸乐,以致家产荡然,续弦生伯苓时,已甚穷困,
授徒以自给,深痛自己的不能振作,乃决计令伯苓
受良好教育,严格地修身。
伯苓年方13,以家学渊源考入北洋海军学校,
该校系严修、伍光建等三五留英学生主持,伯苓每
届考试必列前茅。该校教师中有苏格兰人麦克礼者
,讲解透彻,更佐以日常人格的熏陶,受业诸生获
益匪浅,其于伯苓亦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伯苓于
1894.年以第一名毕业,时年还不过18岁。
威海卫刺激
是年,中国海军于第一次中日战争中大败,几
于全军覆没,甚至于不留一舰可供海军学校毕业生
实习之用。伯苓于是不得不回家静候1年,然后得人
海军实习舰“通济号”内见习军官3年。伯苓即在该
舰遭遇他终生不忘的国耻,决心脱离海军,从事教
育救国事业。
源自中国败于日本之后,欧洲帝国主义者,在
中国竞相争夺势力范围,伯苓即于其时在威海卫亲
身经历到中国所受耻辱的深刻,威海卫原为中国海
军军港,中日之战失败后,即被日军占领,旋三国
干涉交还中国,转租于英。“通济号”系奉命开往
威海卫自日军方面接收,然后于翌日移交英军,伯
苓目击心伤,喟然叹日:“我在那里目睹两日之间3
次易帜,取下太阳旗,挂起黄龙旗,第二次,我又
看见取了黄龙旗,挂起米字旗。当时说不出的悲愤
交集,乃深深觉得,我国欲在现代世界求生存,全
靠新式教育,创造一代新人,我乃决计献身于教育
救国事业。”
南开的滥觞
张氏此种觉悟,此种决心,足以反映当时普及
全国的革新运动,戊戌政变就是这种运动的高潮,
可惜这种新运动不敌慈禧太后的反动势力而失败了
。伯苓时年22岁,欣然应严修之聘,在其天津住宅
设私塾教授西学。严氏私塾名“严馆”,学童为严
修之子等5人,此为张氏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开端。
伯苓结识严修,于后来南开的开办与发展的影
响很大。严修字范孙,为此方学术界重镇,竭诚提
倡新思潮新学说,不遗余力,而且德高望重,极受
津人的景仰,伯苓得其臂助,为南开奠定巩固的始
基。伯苓当时的教授法已极新颖,堪称现代教育而
无愧色,所授课程且有英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
基本学识,尤注重学生的体育。伯苓且与学生混在
一起共同做户外运动,如骑脚踏车、跳高、跳远和
足球之类。同时注重科学和体育,师生共同学习,
共同游戏,张氏于此实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鼻祖之一

1903年,张氏和严修赴日考察大中学校教育制
度,带回许多教育和科学的仪器。张、严两氏咸以
日本教育发达,深受感动,回国后,即以严氏一部
分房屋,将私塾改为正式中学,名日第一私立中学
,1904年开学,学生73人,每月经费纹银200两,由
严、张两家平均负担。1906年,某富友捐赠天津近
郊基地名“南开”者做新校校址。从此南开与张伯
苓两个名字,在中国教育史上永占光荣的一页。
……
张氏爱国,对于国家政治的发展自然极为注意
,唯政府屡欲畀以要职,且曾邀其出任教育部部长
及天津市市长,均被婉辞谢绝,以便有机会以全副
精神实现南开的教育理想。及至战时,国家处于危
急存亡之秋,乃投身政治。1938年,国民参政会成
立,张氏当选副议长,迭次出席会议,不常发表议
论,其力量则在驻会委员会发挥之。张氏希望教他
每个学生都有政治的觉醒,虽则不一定人人参加政
府。
爱国,爱校,南开梦
8年抗战期内,南开大学虽受政府津贴,但是南
开中学始终保持私立性质,今后亦然,战时联大的
三个主体,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均已
复校,仍由政府资助,但张氏始终主张教育应由私
人办理,今后将继续为此努力。南开重庆分校今后
亦继续办理,以保持其战时成绩。
张伯苓先生今年逾70岁,白发老翁,新近自美
国疗养归来,仍将大做其“南开梦”。某日,张氏
对南开教职员及同学会说:“回顾南开以往的战斗
史,展望未来复校的艰巨事功,我见前途充满光明
的希望。南开的工作无止境,南开的发展无穷无尽
,愿以同样勇气,同样坚韧,共同前进,俾使南开
在复兴国家的时期占一更重要地位。”
(昂若译)
内容推荐
张伯苓著的《我们要振作起来(张伯苓西南联大时期文选)》讲述了张伯苓在主持西南联大校务时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包括记叙性、自传性散文等,是具有教育史参考意义的作品集。抗战实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于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的常务委员会来主持校务,是中国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18: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