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怎样理解、研究中国才相对准确? 以西方的视角、立场、观点套裁中国的现实显然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然而只看中国的成绩而盲目乐观与只看中国的问题而盲目悲观也是不可取的。 曹锦清教授认为,要把中国的现实问题放入历史长河当中人们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解释。我们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拉大、大城市病、新农村建设、扩大内需与就业、转型发展、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等,与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与治理经验,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和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的理论与实践,从中找到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与路径。 曹锦清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的三农问题、城市问题、发展问题,《如何研究中国(增订本)》为我们贡献了他最新的思考、智慧与建议。 作者简介 曹锦清,著名社会学家。1949年生,浙江兰溪人,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社会学教授、博导。主要著作有《现代西方人生哲学》《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国单位现象研究》《平等论》《黄河边的中国》《中国七问》等。其中《黄河边的中国》一书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成为观察研究中国当下农村社会的最权威、最流行的作品,并荣获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奖”,2O04年其英译本出版。 目录 增订本代前言——中华民族与中国版图 序 如何理解传统中国 宋以来乡村组织重建——历史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民权与国族——孙中山对东西文化的思考与论述 中国的和平传统:一个历史的考察 和谐社会:传统思想资源及其当代启示 论国学的可能意义 儒学复兴之路——梁漱溟论东西文化特质 如何研究当代中国 论中国研究的方法 从后发国家工业化的视角重看中国百年思潮 当代中国国家战略 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农民工与工业化、城市化 四个历史观与近六十年的历史 从“以西方为中心”到“以中国为中心” 印度归来话中印比较 理解中国——曹锦清教授访谈录 如何研究中国的农村与城市 “三农”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农”研究的基本框架 “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出路 从和谐社会看“三农”问题 社会转型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 承包制小农与国家 坚持土地家庭承包制,还是土地私有化 三十年来的农村中国 保卫我们的土地 当代中国城市化与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城乡关系 扩大内需,没有简单药方 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 代跋一 回归传统:新中国的“更化” 代跋二 中国的“天命” 附录 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导语 《如何研究中国(增订本)》是曹锦清先生继《黄河边的中国》后,持续对中国观察、研究与思考的文章选编,集中展现了曹锦清心系当下、关注中国的情怀。此次修订,增加了曹锦清从2010年以来陆续发表的11篇文章,删除了初版的两篇文章,并重新打乱初版的文章编排结构,分为“如何理解传统中国”“如何研究当代中国”“如何研究中国的农村与城市”三个部分,整体展现曹锦清对中国的传统、当下,以及未来的思考与认识。只有理解了中国的传统,才能知晓中国从何处来,只有认清中国当下所面临的“三农”及城市问题,以及中国在世界中的作用和角色,才能展望中国的未来。本书力图转变曹锦清“三农”专家的世俗看法,试图呈现一个“中国学”专家的全新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