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汉帝国(精装典藏版)(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萧然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萧然著的《大汉帝国(精装典藏版)(精)》是中华第二帝国西汉的兴亡史。
刘邦由一介草民,投身秦末起义的洪流,三年与天下群雄灭秦,被封汉王;四年与西楚霸王周旋,夺取天下,建立大汉帝国。帝国经文帝、景帝励精图治,步入繁荣;经武帝奋发飞扬,进入鼎盛;经昭宣中兴,宗室得以维系;最后轰然陷落于新莽。
从刘邦起义创业,到其称帝,是短短七年;从刘邦威加海内,到王莽偷天换日,是二百多年。
创业艰,守成难,其崛起何其迅速,其守成何其艰难!一书演尽历史沧海桑田。
目录
致读者
引言 中华大一统的范式
从“汉”这个字的古今义说起
帝国风范:巍巍大汉,垂范后世
站在丝绸之路上看当时世界
第一章 历史走到了岔路口
分封才罢,纷争又起
刘邦找到了一个讨伐项羽的好题目
从彭城到荥阳:胜利和失败都是考验
第二章 楚河汉界:中原大地摆出了一局棋
黄河南北:两个战场,两种景观
风云突变,汉、楚、齐玩起了走马灯
差点提前推出一部《三国演义》
乌江悲歌:“时不利兮”“天亡我”!
第三章 布衣刘邦当上了大汉开国皇帝
诞生于“汜水之阳”的大汉帝国
刘邦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帝国的一块心病:匈奴问题
异姓诸王接连演出了人生悲剧
慷慨歌《大风》,惶恐说“安刘”
第四章 吕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制的女性
当了皇帝依旧保持着寻常人情的刘盈
吕后称制:学黄老之术,行无为之治
且看史称“刚毅”的吕后如何“以吕代刘”
一场“灭吕安刘”的政变在悄然行动中
第五章 被史家称为德政标本的文景之治
“蜜月”与“蜜月”终结后的较量
司马迁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
七国之乱:朝廷与诸侯王的一场大决战
帝国“接班人”问题的困扰与突围
第六章 为帝国开创鼎盛时代的汉武大帝
寻找一种理论,以激活汉魂,永固汉统
中国翻开了一部独尊儒术的历史
让整个帝国犹如一己之身动作起来(上)
让整个帝国犹如一己之身动作起来(下)
第七章 高帝遗愿的实现:终得猛士守四方
——汉武大帝之章续
从马邑挫败中奋起,向大漠进击再进击!
将征战扩展到南、东、西诸边
得不偿失的最后三次北伐之战
丝绸之路:一条用双脚走出来的国际通道
第八章 从天国降到人间,从理想回到现实
——汉武大帝之章再续
汉家天子终于获得了上天“授命”
帝国之忧:总也填不满的财政大窟窿
多情又多事的后宫与东宫
从颁发“罪己诏”到临终托孤
第九章 日中则昃:帝国从中兴到衰亡
昭宣中兴:从强力兴作到与民休息的“软着陆”
班固说:“汉世衰于元、成,坏于哀、平”
成帝:一个受制于外戚的风流天子
哀帝:《谥法解》说:“恭仁短折曰哀”
王莽:体制内部生成的帝国掘墓人
结语 历史需要在蝉蜕豹变中获得复兴
“三七之厄”与古人对兴亡之道的探究
渐台悲剧留给后人的思考题
从班彪评论看新末历史走向
汉王国和汉帝国大事年表
后记
序言
如今的书,多到汇成了海洋。我的这部《大秦帝
国》有幸蒙读者从书海中找出,说明诸君与我至少有
一点相同:都爱好历史。
尽管我自幼喜欢历史,但真正静下心来,一头钻
进故纸堆乐此不疲,以至弄到不闻暮鼓晨钟、不知老
之将至的地步,那还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事。
中国历史,最令我着迷的还是古代,尤其是秦、
汉、唐三代,我以为那是中华民族创造活力最为充沛
、人性也较为高扬的三个时期。由此,渐渐萌发出一
个心愿:为这三个时代各写一部书。
近些年来,讲史、写史成了热门,讲、写方式也
多种多样,如戏说、细说、趣说、正说、品说等等,
可谓百花齐放。不过我这个人可能有点守旧,至今仍
留有美好记忆的,还是青少年时代读的几部作者大多
为“五四”前贤的“史话”。写过清新可读的《西洋
史》的陈衡哲先生说得好:“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
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我们明白的。”所以我的
这三部书就想尽量做到“明白”二字,尝试用一种新
的史话体来写。这个所谓“新”,不妨归结为以下四
句话——
一句是平民视角。写历史可以有不同视角,写得
好都可以达到“明白”的要求。譬如孔夫子写《春秋
》,以周天子为评判圭臬;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以是否有利于帝王统治为编撰标准,他们都把历代帝
王的存亡兴衰、荣辱沉浮写得相当明白。这是可以理
解的,因为他们心目中的第一读者便是帝王。而在下
则是一介平民,读者诸君也该大多是普通人。我们普
通人想通过读历史弄明白的,主要的恐怕还不是历代
帝王存亡兴衰的道理,而是历史演进中的人生况味;
或者说不是为了“资治”,而是为了“资生”——汲
取人生滋养。其实包括帝王将相在内的历史人物纵然
千姿百态,他们首先总还都是人,有与我们普通人相
似或至少可以理解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将帝王视
角转换为平民视角,从高高的宫殿回到广阔的人间,
历史事件就有可能因拆除了虚幻的屏障而变得面目一
新,历史人物也会因此而变得可亲可近。
再一句是侧重人物。历史很复杂,包括政治、经
济、文化诸多方面极其丰富的内容;但历史也很简单
,简单到只要用一个字便可概括:人。历史上的一切
都是因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历史
的真正主人是人,明白历史的核心就是明白历史中的
人生。明白的前提是理解。为此我在写作中随时提醒
自己:力求理解。我想如果我们能少一点终极评判的
雄心、多一点力求理解的诚意,以此去接近作为我们
先祖的古人,包括那些按当时某种政治或道德标准已
被脸谱化了的人物,或许就较为容易进入他们的内心
,成为他们的知音。果真那样,我们就能结识到众多
先哲前贤、帝王将相、文坛才子、沙场猛将,还有高
士野夫、奇男烈女,以及鸡鸣狗盗之徒、灯红酒绿之
客……那些浑朴天然的人性,那些激扬放达的人格,
因历史几乎永远不可能复现而显得如此珍贵,而你却
能与他们结成“忘年交”,时而促膝絮谈,时而浩歌
长啸,品味古今不同人生,获得相似或相通的感悟,
那该是一件多大的乐事啊!
第三句是,配合阅读需要介绍文史知识。古代历
史人物都是生活在当时的两个环境中:地理环境和人
文环境;就内容之繁富、变化之快速而言,后者要远
远超过前者。人文环境的构成主要是各项典制,包括
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和事典,合称六典。
这些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大都成了颇感陌生的所谓“
文史知识”。现代读者要接近古人,就不能不多少了
解一点其所处的人文环境,而孤立地介绍那些繁复的
文史知识又难免枯燥乏味。我的做法是,配合读者在
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需要穿插以相关典制的介绍,同时
尽力使这些典制不是游离于历史,而是作为历史活动
的实际参与者与人物一起展示自己。事实上,在我国
古代帝王制度的语境下,那些影响重大的典制本身,
往往就是无数历史事件的结晶,在其构成因素中,不
仅有政治智慧和人生体验,也还有刀光剑影和凝固了
的鲜血。
最后一句是,只想起到一点“引桥”的作用。我
写“三大帝国”力求适应现代读者,却也适量引录了
一点古书原文。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它们的表现力远
远胜过我笨拙的转述外,其中还暗藏着我的一个小小
的“阴谋”:引诱读者对古人的写作魅力产生兴趣,
进而去阅读原文。我的体验是:真要学懂历史,必不
可少的一条就是直接读《二十五史》及相关古籍。要
知道,古书中许多独特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更
何况,读古文原著,尤其是司马迁的《史记》,那才
真正是一种美妙无比的享受!所以说到底,我的书只
想起到一点“引桥”的作用,绝不敢奢望代替古人写
的史书和近人写的学术专著。若是有一天读者诸君过
“引桥”而弃之,径自直入恢宏的历史殿堂,那将是
我莫大的欣慰。
导语
秦史、汉史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因为这两大帝国几乎奠定了未来中华民族的一切,后世各朝的历史基本都是秦汉史的变化复制。
萧然著的《大汉帝国(精装典藏版)(精)》是中华第二帝国汉朝的兴盛衰亡史,也是第一部不仅从帝王将相立场,也从平民立场看帝国兴衰存亡的历史。它既关注历史狂潮中的个人命运沉浮,又重视历史人物的个性、人格在历史巨变中的具体表现,同时画龙点睛地揭示关键节点上个人对历史进程的具体影响。
为了立体再现历史,作者在叙述事件的同时,不惜笔墨详解各种背景,使平常人眼中生硬的典章制度、族谱世系,都活化成为人物生存挣扎、历史奔突演进的立体背景。
大汉帝国史,既是一个帝国的兴衰存亡史,也是刘汉家族的创业守成史,更是各主要人物的艰难成长史。读者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历史经验,品咂复杂的人生况味。
后记
这部《大汉帝国》,还有此前已由上海人民出版
社初版的《大秦帝国》,是我在2009年委托图书策划
人苏少波代理,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初版和再
版。这次又从头至尾校读了一遍,改正了若干错别字
和脱讹的字句,仍委托苏少波先生代理,由上海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再版。
需要向读者诸君说明的是,我在2009年版的《致
读者》中说我准备写的《大秦帝国》、《大汉帝国》
、《大唐帝国》三部书,前两部已经与读者见面,“
第三部《大唐帝国》准备明年开写”。时间一晃过去
了六七年,惭愧得很,“准备明年”也即准备2010年
开始写的《大唐帝国》,至今远没有写好,等于开了
张“空头支票”,应该向读者诸君深表歉意。要说“
理由”似乎也可以列出一大堆,譬如种种杂事的掣肘
和一些意外的干扰,还有就是我已不知不觉进入了耄
耋之年,不仅成了“药罐头”,还做了大小医院的常
客。不过更为主要的,还应是自己没有抓紧。东坡居
士有首《浣溪沙》说得好:“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
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空叹黄鸡催晓、白
日催年是没有用的,要紧的是抓紧做好眼前应该做的
事。所以这次我将《致读者》中的那句话改为:“第
三部《大唐帝国》正在准备中,争取尽快写出。”
但愿这回不是“空头支票”。
作者2016年8月5日于上海
精彩页
这时他做了一件令当时人、也包括后人猜测不已的事:“乃尊怀王为义帝。”(《史记》本纪)
你真要尊怀王为帝,那就应是“楚帝”,不该是“义帝”呀!
什么叫义帝?明代杨慎解释说:义帝“犹义父、义子之称”(《丹铅总目·史籍·义帝》);谢肇浙干脆说:义帝“犹假帝也”(《文海披沙》)!
这就使人不由产生疑问了:你设这么一个义帝,是否只是先挂个号,等到有朝一日条件一成熟,就马上来一个“彼可取而代也”,丢掉义帝,尊自己为楚帝呢?
我们且看下去。
项羽要封自己为霸王,自然也得封诸将为王。别的人都好办,唯独刘邦的问题很棘手。于是他请出了被他尊为“亚父”的谋士范增来商量。
范增,居巢(今安徽巢县东北)人。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平素闲居在家,却好奇计,识见高远。反秦战争开始,正是他,向项梁提出了要拥立楚国王室后裔为王以“从民所望”这样一个极具政治智慧的建议。那场刀光剑影的鸿门宴的策划者,也该是范增,如果项羽听从这位智慧老人的安排在席间杀了刘邦,中国秦以后的历史就得改写。
项羽与范增商议后,很快有了对付刘邦的策略,归结起来要点有二:
一是将刘邦逐出关中,给他的封地是关中以西的巴、蜀两个郡。那地方秦时是用来贬谪罪犯的,道路险峻,易进难出。如果刘邦提出按照怀王的约定应该封给他关中之地,那么可以这样回答他:关中的意思就是在关的西面,巴、蜀不也是在关的西面吗?
二是将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分别封给秦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理由也不难找到:因为关中自古是秦地,所以封给秦投降过来的三将。项羽对这三个人都有不杀之恩,他们自然会对项羽绝对忠诚。这么一来,等于砌了一道墙,永远将刘邦阻隔在关外,以确保项羽自己稳稳称霸中原。
方案就这么定下来了:封刘邦以巴、蜀之地。
巴和蜀,都是古国,秦灭之,分别置为郡。大体为今重庆、四川地区。
若是照此方案执行,刘邦就该称巴王或蜀王,或巴蜀王。如果他还能打败项羽的话,那么后来他建立的王朝也就该以“巴”或“蜀”来命名。如果真是那样,好汉就应叫“好巴”或“好蜀”,汉语也该称“巴语”或“蜀语”了!
这一切,都因为紧接着的一个偶然发生的插曲而改变。
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真是奥妙无穷,让人惊叹不已。
为了叙述这个插曲,又得提到一个人:项伯。
项伯名缠,字伯。项伯与项梁同辈,也是项羽叔父。项伯虽也属项氏系统,但因年轻时曾犯杀人罪而张良保护过他,所以当刘邦派兵守关,项羽破关而入,与范增定计欲攻打已有迹象表明想当关中王的刘邦时,项伯星夜驰至刘邦军营去向张良报了警。其时项羽统兵四十万,刘邦仅十万,一旦开战,刘邦必亡。项伯的本意只是叫张良速逃,张良却觉得此时离刘邦而去“不义”,便把这一凶信报告了刘邦。刘邦大惊,莫知所措。张良献计:通过项伯向项羽示弱以自存。于是刘邦便请见项伯,又是奉酒为寿,又是约为儿女亲家,再三请项伯向项羽转达:我刘邦日夜在企盼项大将军来到,派人守关只是为了防备盗贼与其他非常之事,绝不敢有半点背叛之意。并表示愿意去登门谢罪。这样接下去项羽便摆出了一席千古奇宴——鸿门宴。席间,范增几次举所佩之玉示意项羽速速下令杀刘邦,但项羽不应。范增又密令项庄入席,借助兴为名舞剑,伺机击杀刘邦。项伯见此险隋,也拔剑起舞,以身庇护刘邦。项庄是项羽的从弟,因而与项伯也是侄叔关系。侄子要杀刘邦,叔父却要保护刘邦。“楚人起舞本为楚,中有楚人为汉舞”(宋人谢翱诗句),这场以亲情、友情介入了复杂的权力争斗关系的独特的双人剑舞,实在是千古奇观。后世有人据此创作了一种舞蹈,以绸巾为道具,模拟项伯以衣袖遮蔽刘邦,称之为《公莫舞》。唐代青年诗人李贺特作《公莫舞歌》,刺豹淋血,长剑割筝,千载以后,读之依旧令人毛骨悚然。
鸿门宴是项伯第一次背项助刘。
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第三次。
这边,项羽要封刘邦以巴、蜀的方案刚定出,那边,刘邦和他的谋士们就已经在商量对策了。
史书没有记载刘邦获知这一信息是否与项伯有关,但无论如何,刘邦等人商讨出来的其中一个对策,却又是经由项伯而获得实施的。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邦通过张良向项伯贿赂了不少金子和珠玉,由项伯去向项羽代为请求,这才在巴、蜀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汉中郡的封地。也因为此,他才被称为汉王,其后所建立的帝国才称为大汉帝国。
如何封刘邦这个棘手的问题一摆平,已是万事俱备。于是项羽召集各路反秦英雄,就在戏这个地方,举行了他的“分天下”大典。P26-2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