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闫文静,四川人,亲历“5·12”汶川地震后投身公益,参与了WWF(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和民政部项目。曾入选中国首支联合国青年代表团,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作为2011年学者参与ECSEL(激励中国社会创业领导者)项目;参与克林顿全球倡导会议、哈佛中国论坛、孟加拉格菜珉银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项目等:将GSVC(全球社会企业创业大赛)引入中国西南,并担任首届分赛区执行主席。目前就职于西南财经大学,是“Fellow人物志”线上讲座创始人,也是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专栏作者。 热爱旅行,背着睡袋独自游学了38个国家,住宿28个外国家庭。希望不仅优秀而且与众不同,人生能充实且有意义。 书评(媒体评论) 世界那么大,年轻人应该出去看看。每代人有每 代人的机遇、使命和责任。这一代甚至下几代年轻人 的最大机遇就是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走 出去,推动国际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 己的贡献。 李永新,中公教育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最近这些年我参与了一些国际交流活动,发现中 国年轻人和国际舞台的沟通仍需加强,因此很高兴看 到这样一本书出版。这些年轻人有自我主张,有担当 ,有选择人生的勇气。他们从中国出发,进入大大的 世界。随着时代自由化的发展,我相信这是未来年轻 人的发展方向。 郝景芳,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经济研究员,童行 计划发起人,著名作家,凭借作品《北京折叠》获得 2016年雨果奖 中国从积弱积贫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 经贸大国,国际地位快速上升,并开始在国际治理中 发挥引领作用。细细研读此书中年轻人的分享与经验 ,我被他们心怀天下的情怀和理性务实的思考所感动 ,愿他们的故事能为那些有志于参与国际治理工作的 青年在前进道路上投射一一些指引的荧光。 卢先垫。中国前驻世贸组织参赞,中国对外经贸 大学、武汉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在国际组织的代表性至今不足,培养推送国 际组织人才刻不容缓。而这本书的作者们或已迈进国 际组织的大门,或离国际公务员一步之遥。他们的故 事,无疑将给立志做国际公务员的年轻人提供有益的 参考和借鉴。 宋允孚,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原卫生部国际合 作司司长、世界卫生组织前资深外交官、联合国改革 与伙伴关系协调员
目录 第一篇 少有人走的路 我曾经以为的国际视野,原来只是发达国家视野——世界其实可以如此广阔 黄泓翔 从哥本哈根到南极:女性领导力与全球环境治理 王怡婷 和新兴国家青年创客一起改变世界 李博伦 当梦想照进现实:关于非洲的故事 黄颖琳 十年一剑:一个普通工科生的国际发展之路 方挺 十年职业路:探寻生命的意义 周海滨 从柬埔寨开始的成长之路 刘毅强 第二篇 在路上 拥抱世界的年轻人 徐天蔚 周旭敏 陈思晔 实习,在联合国气候秘书处——不只是一段经历 孙溪 高大上与搬砖头 王元辰 日内瓦湖畔的预备“世界公民” 伍灏殷 投身国际组织事业最好的时候就是现在 郑英嘉 从数据分析到生物多样性保护 李可歆 Be ambitious in your values 张秀丽 我想和你聊聊“使命感”这件事 刘添伊 理性的情怀 刘信昕 此中心意,微也足道 刘春吾 第三篇 任何去处都是归宿 打开新机遇——从盖茨基金会到私募股权 王立衡 不必等候炬火,让自己成为光 李月 对苦难的悲悯,是我心中活着的意义 郭兆凡 尊重与开放,打开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 陈丹 从 open mouth 到 open mind,不一样的人生格局 童小喵 这世界永远有人在受苦,也永远有人在行动 樊玉洁 世界越小心越大,此心安处是吾乡 闫文静 附录一 国际组织实习问答 附录二 本书部分作者更多文章链接
精彩页 我曾经以为的国际视野,原来只是发达国家视野 ——世界其实可以如此广阔 2015年的时候,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简称哥大)的同学布莱恩突然死了,那会儿他大概三十岁出头。我还记得,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在肯尼亚的书桌前震惊了一个上午。毕竟,遇到那个人,正是我的世界发生改变的时候。 布莱恩一直对极限运动充满热情,但这一次,在进行base jumping(低空跳伞)时,他的降落伞没有打开,于是他从一座美国西部的高桥直直地拍到了水面上。 很显然这不是他意料之外的事情,因为遗言早就准备好了。这条遗言也随着他的死在我们的校友中疯狂传播:“如果哪天我因为意外去世,请不要浪费时间为我的死悲伤,请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比方说去终结世界的贫穷。” 布莱恩是我最敬佩的哥大同班同学,他的一生也是现在我心中一个哥大校友生命的正确打开方式。当然,最开始,我根本没想到世界上有人可以这样活着。 2011年的时候,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的我非常纠结于研究生学校的选择,到底是去日本那些奖学金丰厚的学校,还是花一大笔钱去哥大读一个关注非洲等地消除贫困的专业。这两个选择背后,似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当时,我的未来日本导师,也是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委员会其中一员的君岛教授是这么建议我的:来我们这里,有一些有趣的人,但是如果去那里,会有很多有趣的人。在他看来,重要的,似乎不是奖学金,不是导师,不是学校,而是将与我为伍的人,以及他们的“有趣程度”。当时,我其实不是很理解,为什么留学这么重要的事情,他给我个这么儿戏的建议。 但我庆幸听取了这个建议。 在哥大国际关系学院,我惊讶地发现,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里,我身边的师长和同学们的对话永远充斥着“我在阿富汗的时候”“我在肯尼亚的时候”“我在海地的时候”,大家都去过好多地方,有过很多神奇的经历。而这些时候,我和其他中国同学,总是鲜有能插话的余地。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以为自己在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读书,一定比较具有国际视野,其实,我原来所拥有的,也是很多中国人眼中的“国际视野”,可能只是“发达国家视野”而已:我们看着欧美日韩,却不了解非洲、南美、东南亚等广阔的世界,也不了解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人生的不同可能性。 在那里,我有幸遇见了一群非常有意思的同学,他们来自麦肯锡、摩根士丹利、华尔街顶级律师事务所等精英出没之地。无一例外地,在三十岁左右,他们意识到之前的人生并没有自己希望的那么有意思以及有意义,所以他们放弃了高薪和安稳的工作,重新开始寻找,而国际发展——如何更好地帮助有需要的人,成了他们的选择。 布莱恩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员。三十岁出头的加拿大青年,永远带着腼腆的微笑,然而他说起自己的理想从来不含糊:“我希望终结世界的贫穷。”在他生日的时候,他倡导大家不要花钱买生日礼物或者吃喝,而是用这个预算买一本《贫穷的终结》并送给身边的人。 “哥大的学费这么贵,你不担心做这个事情,以后学费都赚不回来吗?”我问过布莱恩。 “如果做一件事情无法养活自己,那只说明你做得不够好。”他笑了,然后跟我讲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那些项目人员其实生活条件很不错。在他看来,无论做什么,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后文简称NGO)、消除贫困、环境保护……只要你能做得很棒,你都不用担心无法过上不亚于咨询公司里朋友的生活。那段对话,拓宽了我对国际组织和国际发展工作的视野,我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职业选择。年纪轻轻的他,成为了我们系的发起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者杰佛里·萨克斯的得意门生。 不同于我原来在国内对“扶贫”“NGO”之类词语的想象,布莱恩过得一点也不苦哈哈,一点也不像在“牺牲”或“奉献”。他读书时特别认真,上课时发言特别积极,然而课余一会儿不见,就上了飞机玩跳伞。从他身上,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能看到他正在按自己的意志满怀激情地生活。原来,想要改变世界,并不意味着要像一个苦行僧或殉道者那么惨兮兮。 这样的人在哥大并不少见。杰尼克·雷登教授是我印象中另一位生活得很精彩的哥大人。他现在已经一头银发,只是性格过于年轻以至于我无法判别他到底是七十岁还是八十岁,抑或更多。年轻时,作为一名出色的律师,他帮助一些国家建立了新宪法体系。后来,他又代表尼日利亚这个国家,与世界石油巨头打官司,维护当地人的利益。现在的他,总是会在上课时热血澎拜,时不时就一脚踩到桌子上激情演讲,讲述如何在大企业面前保护弱势的平民和脆弱的环境,然后下课后又从一楼楼梯一口气爬上七楼,还回头嘲笑年轻人不如他。 雷登教授的家里有大量在世界各地的留影,不同于一般的游客照,那些留影后面都是他参与其中的风云故事。当时,看着他并不特别宽敞豪华的家里那满墙闪闪发光的照片,我心生羡慕,对他说:“我希望我到了你这个年 导语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稳步上升,中国参与的国际交流活动中也不乏中国青年的身影。中国青年如何参与国际组织,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是当代青年思考的使命和责任担当。 闫文静等著的《视界之外:中国青年看世界》是针对中国青年想要加入世界国际组织而编写的一本励志图书。中国青年们打开视野,融入世界,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本书共邀请了二十多位现任或曾任职于国际上不同组织的当代杰出青年,围绕着他们参与国际组织的经历与故事,写下了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从正面的视角为中国青年树立具有正能量的世界观。 序言 今年仲夏应邀到西南财经大学讲学,有幸认识了闰文 静老师。 文静是个川妹子,人如其名,外表文静,内心灵动, 性格爽朗。她的自我介绍开门见山,说自己不仅曾留学德 国,还有做海外志愿者的经历,希望我能给她的新书《视 界之外:中国青年看世界》作序。这本书汇集二十多位中 国大学生和留学生在海外游学兼做国际组织志愿者的亲身 经历和经验体会。感情真挚,故事生动,引人入胜。我被 作者们各自的故事感动,觉得他们是中国新一代青年学子 渴望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回想吾辈年轻之时,“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早已是 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针。但在那个年代,国家处于“文化大 革命”之中,与外部世界少有互动,加之外语不够普及, 对广大青少年来说,走向世界不易实现。经过改革开放40 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空前提高,已成为有世界影响力 的大国。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世界舞台 的中央,在诸多重大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此,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参与全球治 理,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中国要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不仅需 要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双边渠道。也需要通过国际多边组织 ;不仅需要通过政府间国际组织。也需要通过非政府国际 组织;不仅需要各类国家公职人员,也需要大批有志青年 。然而,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中国缺少国际化人才, 国际组织人才更是匮乏。外事外交人员大多是学外语出身 ,缺乏专业领域的背景知识;而拥有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 的大多数人,其外语水平难以胜任对外交往。更不用说, 绝大部分涉外人员对国际组织和多边事务知之甚少。 如今,尽管中国已经加入并积极参与了大部分重要国 际组织和机构,但在其中任职的国际职员,无论是数量还 是重要岗位,都远远低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甚至明显低 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因此,我们参与多边国际事务和全球 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某些重大国际事务的影响仍然 十分有限,这显然与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符。由此 可见,培养国际化人才(尤其是国际组织人才)迫在眉睫 。 那么,什么是国际化人才?我以为,国际化人才应该 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素质:一是要有家国情怀,热爱祖国, 了解国情,愿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二是要 有世界胸怀,志在兼济天下,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 发展贡献力量;三是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专业精湛,知 识广博,技能全面,最好是复合复语型人才;四是要有广 阔的国际视野,熟悉国际事务和规范,具备较强的跨文化 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当然,国际化人才(包括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仅仅 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青年学生以博大的胸 襟和青春的活力,主动寻找各种机会和途径走出国门、走 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项目和活动,在实践中不断 拓宽视野,扩充知识,积累经验,增强本领,在报效国家 和服务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抱负。 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子通过此书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 马燕生 2018年9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中国青年如何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并参与全球发展和治理等工作?闫文静等著的《视界之外:中国青年看世界》是26位中国青年用独特的国际视野,讲述了生动有趣的实践经历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故事,彰显了中国青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优秀品质。26位中国青年用精彩纷呈的“自己”,带给世界一个创新与有担当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