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龙,博士,出生于上海,就读于南洋模范中学。高中毕业后报送北京大学,获阿拉伯语音文化专业文学学士。后旅居美国近十年,先后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传播学硕士,美国夏威夷大学语言教学专业文学硕士,美国南加州大学教育学博士(主修中小学教育领导及管理),曾任美国东西方中心学者。
曾任美国罗耀拉大学实践教授,美国半岛国际学校小学校长。现任培德书院国际学校总校长,道禾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惠灵顿(中国)国际学校理事,北京中国学中心(TBC)董事,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学术顾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 |
分类 | |
作者 | 钱志龙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钱志龙,博士,出生于上海,就读于南洋模范中学。高中毕业后报送北京大学,获阿拉伯语音文化专业文学学士。后旅居美国近十年,先后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传播学硕士,美国夏威夷大学语言教学专业文学硕士,美国南加州大学教育学博士(主修中小学教育领导及管理),曾任美国东西方中心学者。 曾任美国罗耀拉大学实践教授,美国半岛国际学校小学校长。现任培德书院国际学校总校长,道禾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惠灵顿(中国)国际学校理事,北京中国学中心(TBC)董事,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学术顾问。 书评(媒体评论) 虽然是自传体,但此书的格局并没有限于个人 的得失、悲喜。风趣的笔墨之问不乏严肃深刻的思 考,流露出一个教育者的使命感和一个中国人真挚 的家国情怀。 ——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 俞敏洪 《鲑去来》可以说是《校长日记》的前传,详 细写了钱博士在当校长之前保送北大,在北京短暂 工作,美国留学获得两个硕士、一个博士的历程。 钱博士九年历程比很多当下的教育者都丰富得多, 有些经历似乎是通往教育这条路的分岔,但我相信 过去的每一天每一秒,都在为某个时刻积蓄势能, 而这个时刻很快就会到来。 ——儿童教育作家 三川玲 后记 有位朋友看了我的简历,不无调侃地说:“你 是学历收割机啊?!”我被她逗笑了,好像一不小 心被误认为是不愿离开象牙塔的书呆子了。殊不知 上学读书是让我在美国合法驻留最长久又最经济的 途径。 我们那个时代,留学跟现在有很大不同,学费 加生活费一年能拿得出几万美元的家庭毕竟是少数 。所以留学通常不是家长的决定,也不是家长在操 办,而是学生自己痛下决心,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 努力,并承担一切后果。除了要拿到美国知名大学 的录取通知书之外,你还必须拿到全额奖学金。因 为如果你不能说服美国大使馆,证明你有稳定而充 足的经济来源,他们会以“有非法劳工和移民倾向 ”为由拒绝给你学生签证。 当时赴美的留学生每年还有一个总数限制,即 使拿到全额奖学金,据说也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人 无法成行。美国大使馆门口每天都有意气风发地进 去、灰头土脸地出来的学生。首次被拒签的人第二 次就更难了,我有个朋友被拒了五次后终于放弃。 美国人帮我出了对我来说是天文数字的学费, 而且怕我打工耽误学业,还给我足够的生活费,颠 覆了我小时候从课本里了解到的美国人形象。我的 批判性思维大概就是从那一刻被唤醒的,我开始意 识到我小时候了解到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 十四年后回溯自己九年的美国生活,经过岁月 的淘洗,该流走的流走了,该沉淀的沉淀了下来。 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些回忆里最深刻的竞不是学 到的知识,而是那些发生在教室四墙之外、校园四 墙之外的故事。而偏偏也是这些故事,才成就了今 天的我,也再次印证了教育的真谛:成长在自己, 学校在“墙”外。 最近十几年,看到数量越来越多、年纪越来越 小的孩子离开故土,远赴重洋。我既为他们高兴, 又忍不住有点担心。因为留学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变 化,我用以下简表列出过去和现在的差别,难免以 偏概全,只为说明问题。 如今的留学之途就像新修的高速公路,只要你 有车,一脚油门就能过去。但我反倒更怀念当年那 些磕磕绊绊的羊肠小径,虽然崎岖泥泞,有时候还 会走不通,但正是这些不可预料之殃,不可承受之 轻,这些弯路,让我看到更多不寻常的风景。 目录 推开通向世界的门 1.学霸罢学 2.“新东方”灯塔 3.爸爸安东 4.拉卜楞的熊孩子 5.推开通向世界的门 玉米地里的大学城 1.没有香槟的香槟城 2.风城的救赎 3.钱氏私厨 4.“蜜月”结束 5.绝处逢生 冲浪夏威夷 1.“二婚”须谨慎 2.冲浪夏威夷 3.彩虹之上的草裙舞 4.食堂打工奇遇 5.别托我的福 6.命悬老爷车 7.失身记 8.洗劫银行 9.每个人都是一条河 纽约 纽约 1.哈林的小强 2.皇后的四菜一汤 3.民间外交官 4.卖艺不卖身 5.卖艺也卖身 6.蒙太奇曼哈顿 7.纽约的艺术,艺术的纽约 8.命里命外 9.颜色不一样的焰火 我爱山鸡村 1.天堂里的又一天 2.塑料工厂 3.破格录用的教授 4.娘子军没了洪常青 5.我爱山鸡村 6.沙海迪的故事 飞人博士 1.贬落凡尘的星星 2.多乐徕的羽衣仙子 3.飞人博士 4.心病还需心药医 5.万能阿米哥 6.黑娘子传奇 7.谁要读我的论文 8.“镀金”仪式 9.鲑来 跋 精彩页 于是,为了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能把招生官弄哭,他们就开始编故事,或者生硬地背诵别人的故事。世界上没有比“哭而无泪…‘无景生情”的虚假文字更让人反胃的了。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19世纪,一定有这些PS的功劳。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身残志坚、含辛茹苦,拉扯孩子长大的寡母和那么多卖身葬父、寒窑苦读,最终金榜题名的儿女? 申请路上的第三座大山是推荐信,其实这一项要求挺为难中国学生的。因为中国但并没有这样的“推荐文化”,而且绝大部分大学教授用英语写作也是有心无力。 最常规的做法是老师用中文写,学生自己翻译。话说要把教授们的魏晋文风翻译成外国教授能读懂的英文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也有学生把自己夸一通,然后讪讪地摸着后脑勺去找教授签字。 我听说还有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自己写、自己签,反正基本上都是死无对证。那个年代,电子邮件和手机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普及,经常不在办公室待着的教授们的电话还得用总机转。就算你中彩票般地遇到一个较真儿的招生官,克服万难打通了教授的电话,估计也是鸡同鸭讲。别说中国教授的英语不知所云,老外能把中国孩子的名字念得让大家知道说的是谁就已是不易。 最后一道难关是大学成绩单,倒不是说你需要做什么特殊的努力,都大四了,一切都晚了。无论你喜不喜欢,成绩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还好有奖学金要求的约束和班主任付老师的叮咛,我没让成绩太难看,但并不是全A,尤其是那些我打心眼里不认同的死记硬背的公共课。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该考的试都考完了,把材料都集齐了,才开始撸起袖子找学校。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得去大学电脑教室排队等待那些586的电脑在隆隆的配音中缓缓启动。所有信息来自半天才能打开的国外网站和师兄师姐们在MIT BBS上七嘴八舌、戏谑怒骂的留言。 我们系里那年只有我一个人打算出国,大家都忙着准备各种工作面试。阿拉伯语专业对口的机构无非就是外交部、经贸部、新华社,以及华为、北方公司这些跨国公司,我对这些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虽然老师劝我给自己留条后路,但是我当时心意决绝,也不想利用党员身份白白占用了这些本来有限的推荐名额。 因为有共同的语言和奋斗目标,让我经常跟英语系的人混在一起,不知不觉疏远了同班同学。出国这种事是需要搭档的,不光是互相敦促鼓励,还有一些很实际的事情需要彼此助力。 有一天,在友谊宾馆举行了一个超大规模的部长级国际会议,所有北大外语系的老师学生全部出动,担任现场翻译兼志愿者。在那次实习活动中,我跟英语系的粟春科相谈甚欢,经常约好了一起去查资料,互相帮着在图书馆占座熬夜背单词。他科班出身,英文还胜我一筹,自然我沾光的机会多些。很羡慕春科和他们英语系的学生,过半都在准备出国,而且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什么专业都能申请,都敢申请。 P12-13 导语 “鲑去来”的涵义:利用鲑鱼的溯河洄游习性的象征意义(在淡水江河上游的溪河中产卵,并在淡水中生活2-3年,然后下海,在海中生活数年,直到性成熟时再逆流而上飞越瀑布和堰坝回到原出生地产卵),突显作者赴美留学的奋斗意志和在美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决心。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是教育学者钱志龙的力作,笑中带泪的留学故事,笑谈美国风土人情的同时又融入对于教育的思考,发人深省的探讨了中美文化与教育差异,以多元文化视角和思维解读现象背后的本质 序言 鲑去来 维基百科用三句话来描述鲑鱼: “鲑鱼在淡水环境中出生,之后移到海水里生 长,又会洄游到淡水中繁殖。鲑鱼会利用太阳和地 球磁场的引导,游回自己的出生地进行繁殖。太平 洋品种的鲑鱼,一般在繁殖后数周便会死亡。” 百科全书的措辞向来生冷无情,用它来形容世 上任何花鸟虫鱼的生命我都觉得欠了些温度,于心 不忍。 子非鱼,安知鱼之苦?在淡水中出生,却要到 盐水里长大,那是怎样一种挑战和磨砺?下过海的 人都知道,海水的味道,小小咽下一口,就会想呕 。在海水中浸泡三个小时,会皮肤发白并出现褶皱 ,更何况是要一天二十四小时、每周七天都浸泡在 里面。 很多留学生的第一年就是这样的状态。 同样的道理,我也不敢想象它在海水中生活了 这么多年,享受过如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环境,并发现表面咸涩的海水里其实孕育着多姿多 彩的生命、资源和养分。它又为什么非要回来?尽 管知道溯江逆流意味着怎样的凶险和挑战,它又是 靠着怎样的毅力克服万难,回到它出生的地方? 很多海归学子回国的第一年就是这样的状态。 国人多知“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和它所影射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伟大启示。我无意 去批判家长们把希望孩子能“化鱼成龙”的渴望寄 托在神话里的功利心,也不想去追究鲤鱼到底有没 有腾跃出水的本领;但事实上,鲑鱼才是真正从海 水逆游回淡水高地、叶落归根的典型。 这让我想起被誉为“近代中国留美第一人”的 容闳。容闳是广东香山县人,少年时家境贫寒上不 起学,只好到德国传教士在澳门开办的教会学堂读 书。1847年,美国传教士布朗校长因病提前归国, 并把容闳带回美国。在美国,容闳先入中学,后在 耶鲁大学半工半读学习英语文学,靠奖学金和打零 工完成了学业。面对祖国的落后和异邦的强盛,容 闳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青年“以西方之学术,灌输 与中国”。 1854年11月,二十六岁的容闳谢绝了美国友人 的挽留,经过三个多月的海上颠簸,回到阔别了七 年的祖国。1870年,容闳大胆地向曾国藩提出了他 的“留学教育计划”。曾国藩非常赞同,并立即与 李鸿章联名上奏清廷:“由政府选派颖秀青年,送 之出洋留学”,并在上海成立了“总理幼童出洋肄 业局”,由容闳负责此事。 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一百二十 名十岁至十六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 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他们稚嫩的肩上担负着 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使命。在这些幼童中出现了著 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民国政 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 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国人出国留学的目的,不 再是单纯地寻求富国强兵之路,在市场经济的滚滚 大潮中,海外淘金、海外镀金成为主流。这固然是 无可厚非的,但总容易让人生出“皮相美但骨相差 ”的感慨。 就比如我自己,当年在美国南加州洛杉矶我的 博士班的第一堂课上,导师问了所有学生一个问题 —“你们为什么要来这里攻读博士学位?为什么要 拿出人生最宝贵的几年时间去做这件还不一定最终 能完成的事?”我回答的是:为了虚荣心。我希望 人们以后叫我“钱博士”,而不是“钱先生”。我 希望人们认真听我说话,至少我得和一些经常胡说 八道的博士们有对等的话语权。在当时的我看来, 这个答案比其他答案—“为了学习更多知识”“为 了找更好的工作”“为了光宗耀祖”“为了进大学 任教”—更真实、更合理。 不过如果今天还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读博士的话 ,我可能会有一个不同的答案。我会说:读了博士 就可以回去告诉别人不一定要读博士。学历时代已 经走到尽头,用博士学历才能获得话语权的时代已 经一去不复返,用博士学历来证明自己学识渊博、 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有贡献的时代也已经受到了 挑战。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花几年宝贵的时间只研 究一个问题或去换一张烫金卡纸的速度已经跟不上 历史的脚步。 每个人出国的目的应该是不一样的,不用给别 人交代,只要能说服自己就行。若干年后,学成归 来时问一下自己此行是否圆满,有无遗憾即可。不 过有几件事情你最好花点时间想一想:去国外读书 是求学问还是求学位?想带回国的是本事还是本子 ?这一辈子想成就些什么,想为这个世界创造些什 么?如果你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留学就会成为你 渡过挑战之河、实现光荣梦想途中的一叶扁舟,甚 至是一双翅膀。 我并无意标榜回来报效国家有多么高尚无私, 我更无意裁决那些没有选择回国的留学生,他们“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理由是如此正当合理 。但我还是忍不住暗自希望,二十一世纪的留学生 们不要学那城隍庙九曲桥下娇生惯养、等人投食的 锦鲤,而带着点鲑鱼的不羁血性闯荡这个世界,也 带着点鲑鱼的悲壮气节留恋它的故土。 做一条勇敢而深情的鲑鱼,出得去,回得来, 故取书名《鲑去来》。 此书也送给顺顺,希望等他留学的时候,也是 一条勇敢而深情的小鲑鱼。 二〇一八年一月十一日 写于北京首都机场 内容推荐 钱志龙著的《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以自传体的形式,回顾1998-2012年作者在出国考试、工作经验准备阶段以及出国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夏威夷、纽约、加利福尼亚等地留学、生活、工作(半工半读)经历,以一连串跌宕起伏、生动有趣的真实故事还原了21世纪初的美国留学现场。书稿呈现了留学生活中的艰辛和奋斗历史,处处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正能量,堪称“70后”一代留学者的历史剪影。 本书在叙述作者自身经历的过程中,也加入一些思想随笔性质的文字段落,多数是关于教育的思考,比如对比反思中美文化差异,客观公允地对东西方教育体制等问题做出解释和评价,不盲目、不偏颇。本书是观察纪实、理性思考的文化结晶,体现了作者在探究教育本质方面的努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