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胡仕林,1977年生于云南宾川,法学博士。曾任云南省政法研究所副所长,现为云南大学滇西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学与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课题18项,在《思想战线》《宁夏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和向有关部门提交研究报告20余篇。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理论 (二)国内研究 三 研究的进路方法 (一)发生学意义上的“过程” (二)“过程”中的结构与行动 (三)材料及运用技术 四 研究写作的思路、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一 学术界关于群体性事件分类研究的成果及其缺憾 二 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分类方法的特点和优势 三 冲突视角下群体性事件的“理想类型” (一)群体性事件的分类维度 (二)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类型及其实例分析 (三)初始矛盾、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及演化关系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本过程要素——以孟连“7·19”事件和阳县“4·1”事件为例 一 孟连“7·19”事件 (一)橡胶企业改制遗留隐患及利益分配矛盾显现 (二)林权改革、胶农维权与矛盾激化 (三)“7·19”事件事发经过 (四)“7·19”事件之后 二 阳县“4·1”事件 三 两个事件的基本过程要素及提出的问题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初始矛盾形态的生成 一 社会转型期影响行动者行动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主导经济建设 (二)社会结构变化 (三)社会失范 (四)总体性社会控制瓦解 二 利益性矛盾的生成 (一)无规则的行动 (二)政府的反规则行动 (三) 民众的反规则行动 三 价值性矛盾的生成 (一)强制性利益调整 (二)差距化生存状态 (三)价值共识缺乏 第四章 利益性冲突事件的发生机理与逻辑 一 共意的建构 (一)共意建构的结构基础: 同质性 (二)共意建构的关键机制:共意动员 (三)“搭便车”心理的克服 二 行动的组织与动员 (一)组织者的产生 (二)组织者的组织准备行为 三 体制内行动的失败与正式控制机制的失效 (一)正式控制机制的构成 (二)合意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失效:合意贫困化 (三)决定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失效: 司法的闲置 (四)辅助性控制机制的失效:实践与表达的背离 四 体制外群体行动 (一)体制外群体行动的合法性空间及实践样态 (二)体制外群体行动的逻辑与策略 第五章 价值性冲突事件的发生机理与逻辑 一 转化型事件中的政府角色变异 (一)政府立场的偏差 (二)压力型维稳的影响 (三)政府万能观的支配 二 不满宣泄型事件中的导火索 (一)导火索本身的内聚力 (二)临时性聚合人群的符号化认知和意义建构 三 不满宣泄型事件中的谣言 (一)导火索的“重要性”和“模糊性” (二)谣言的事实外观 (三)谣言的心理基础 四 不满宣泄型事件中的行动参与 (一)情境性紧急动员和行动 (二)去个体化 第六章 当前群体性冲突的政治性解决 一 解决主体:上下夹击的地方党委政府 (一)强势的政治话语:维护社会稳定 (二)压力维稳体制下的行动应对取向:迅速摆平 二 应对模式:超常规动员与控制 (一)模糊的识别:影响稳定 (二)动员的主角:走上前台的党委政法委 (三)运转的方式:集中统一与分头负责 三 行动策略:“左手一巴掌右手一把糖” (一)抓人 (二)疏导 (三)妥协 (四)抑外 结论与建议 一 受挫动员论:发生学意义上的事件原因解释 二 行动的结构性与反结构性:在冲突中获得秩序 三 抵牾中的合作:政治与法律治理的路径 (一)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规则 (二)健全、有效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三)规则化的群体行动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胡仕林著的这本《群体性事件发生学研究》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出发,综合法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解决过程作了比较全面的实践考察和理论分析。本书以完整理解群体性事件为主旨,着力就复杂多样的群体性事件作出简约而不失完整的创新性分类,提出和运用具有整合创新意义的“发生学上的结构-行动分析方法”,构建出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整体性解释模式-“受挫动员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