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闲书闲话(精)/采桑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庆西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闲书闲话(精)》是“采桑文丛第二辑”之一种。当代作家李庆西的随笔集,是类似书话性质的短书评。书评涉及的书籍种类有文学作品、学术著作、传记、回忆录等,可通过书评反窥原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阅读兴趣。作者的阅读感受细腻真切,笔法轻快自然,使得文章具有思想性的同时又具备了可读性,别有新意。
作者简介
李庆西 1951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从事文学研究和创作三十余年,曾为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现任上海《书城》杂志执行编委。著有评论、随笔集《文学的当代性》《寻找手稿》《魔法无法》《话语之径》《小故事》等,小说集《不二法门》和长篇小说《大风歌》等。另,标校叶德辉《书林清话》,编著《大学文学》《古代文学经典渎本》等。
目录
弁语
闲书闲话(一)
闲书闲话(二)
闲书闲话(三)
闲书闲话(四)
闲书闲话(五)
闲书闲话(六)
读《玩火的女孩》
翻了个儿的世界
“有关政治的超越政治话语”
事情发生了
没有马尔克,就没有夏天
贝内特·瑟夫与兰登书屋
序言
收在这里的书评长短不一,且有分别:前边几
组《闲书闲话》是类似书话性质的短书评,记录阅
读的感受和印象;后边有几篇外国小说评论,试图
在印象概括的基础上做出解读;最后一篇评论出版
家贝内特·瑟夫的自传,亦算书人书事。
这些文章写于最近几年,所评论的书籍大多以
前读过,因为留有某些触动自己的记忆,就陆续敷
衍成文,可以说是一种事后补写的读书笔记。我不
知道自己谈论的这些书籍有多少人喜欢(其实有几
种我自己也不喜欢),但是作为阅读对象,它们多
多少少使我有所获益,至少是有所启示,能让我想
到以前不曾想过的问题。博尔赫斯在《私人藏书:
序言集》序言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随着岁月流逝,我们的脑中会有一套浩繁的藏
书形成,那是由曾经让我们爱不释手并且极想与人
分享的书和文字组成的。这一私人藏书中的每篇文
字不一定都很有名。原因很清楚。传播名声的是大
学里的教授,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文学的美,而是文
学的运动、年代以及对一些作品的繁琐分析(那些
作品似乎不是为了使读者愉悦,而是为了让入分析
而写的)……
对此我有同感。我脑子里的“私人藏书”跟别
人晒出的书单肯定大不一样。这种“私人藏书”无
疑折射着个人的精神和趣味成长史,其中自有难以
磨灭的时间印记。只是时过境迁,那类擅做“繁琐
分析”的教授渐成稀缺人才,如今流行的是谈书论
道。我不会论道论世,亦不擅学术分析,只能做些
就书论书的文章。
讨论一本书可以成为公众话题,阅读却是个人
的事情。多余的话就不说了。
李庆西 识于丙申年正月初五
导语
李庆西著的《闲书闲话(精)》是作者写于近几年的书评。前六组《闲书闲话》是类似书话性质的短书评,记录阅读的感受和印象;后面有几篇外国小说评论,试图在印象概括的基础上作出解读;最后还有一篇评论出版家贝内特·瑟夫的自传,算是书人书事。
本书论及书人书事之时,能够结合社会现状进行类比,便于理解的同时增加了趣味性,偶尔使用现下流行用语,顺应年轻人的语言习惯更能满足年轻人的阅读需求。
精彩页
闲书闲话(一)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
中华书局1985年版
此书包括《戊戌变法侧记》《谭鑫培的艺术道路》和《梅边琐记》三部分。纪事体例并不整饬,讲戊戌变法时而穿插梨园旧事。谭鑫培那部分故事甚多,都是前辈口传的段子,好在记述很生动。譬如说到老谭《战太平》表现链子的身段,左摔右摔再是直愣愣朝上一摔,三下绝活一亮,“台下炸窝般的叫好”,这情形宛似亲眼所见。许姬传先生从三十年代起为梅兰芳侍弄文墨,但书里记梅先生只是一九四九年以后的一段,唯独这部分是他亲身见闻。
一九四九年九月,梅兰芳由沪至京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会后应长安戏院盛邀在京演出十天,这是《梅边琐记》记述的重头。梅先生对那回的演出热情很高,一再跟剧院方面强调票价一定不能太贵,他是诚意回报北京观众。可是说到要投入演出排练,有一事颇伤脑筋,就是选择哪些剧目的问题,书中有一节专门讲到此事——
梅先生演过的戏,约莫在二百出左右,大家研究了半天,这一出有点封建,那一出内容意识不大正确,又一阕犯了迷信,还有些戏,多年不动,无法演出,搞了两天,毫无结果。
许先生文字里挟带着一股政治热情,当时尚无有关部门审查一说,自己先就有了把关意识。事到临头,许姬传和王少卿各自开了一个戏单,梅先生身边一班人便急忙商量如何改戏,有人认为要动大手术,有人觉得时间紧迫只能小修小补。最后是梅先生自己在单子上圈定了《女起解》《贩马记》《宇宙锋》《霸王别姬》和《凤还巢》五出戏,因为觉得这几出还没有大毛病,局部修改比较容易。
其实麻烦也还不小。譬如《宇宙锋》一剧,原本是表现纲常舛错中的拨乱反正,却要借以建构“反封建”主题,这就颇费斟酌。梅兰芳自己还琢磨着要配合新政府禁娼政策,在《女起解》中如何突出“娼妓在旧社会里面所受的压迫痛苦蹂躏”的旨意,于是要修改崇公道的唱词和道白。许姬传他们忙乎了一夜,写了新词,赶着拿给配演崇公道的萧长华去排练。许先生文章里有一个细节,萧长华在台上还有“现抓哏”的一手:崇公道替苏三把枷锁卸下,对苏三说:“这解放了,你觉得轻松多了吧!”
这当儿苏三若用快二六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台下还不“炸窝般的叫好”?
“这解放了”,艺术家们的担子可不轻松,如何将旧戏融入新话语境已是刻不容缓。
《齐如山回忆录》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版
近世以来,梨园文人名声最大的就是齐如山,对京剧贡献最大的也是他。可齐先生最初并不喜欢京剧。他早年进同文馆学习德文和法文,年轻时游历欧洲,钟情于洋人的话剧与歌剧。那时他以为京剧技术上简陋,内容又多猥亵、龌龊。有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梅兰芳的戏,发现了一个难得的天才,“由此就又看了几次其他角色,乃引起我一种特别的心思来”。从最初的排斥,到以后全身心地投入京剧研究,乃至替梅兰芳编排新剧,几乎一辈子的精力都掷于其中……何以有这样的转折,这部回忆录里没有讲得很清楚。
齐如山做研究之前,还没有人对京剧做过学理性探究,而明清以前的戏曲著作关注的只是曲目曲调,几乎不涉及表演艺术。所以,他的研究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只能从“田野调查”开始做起。办法就是两条:一是不断听戏,观摩比较各类角儿的一招一式;二是找戏界中人聊天,从人家嘴里掏弄舞台表演的原始资料。他不光找名角,也找一般演员,还找乐师和化妆师,甚至逮着后台杂役、戏班里管箱包的也问长问短。几十年间,他接触的戏界中人竟有四千余人,这数字现在听着让人发晕。
一九一二年,有一次看梅兰芳演《汾河湾》,他觉得窑门一段大有问题。薛仁贵在窑外唱了半天,柳迎春一直在窑内发怔,这从剧情上说不合理,从表演上说更不合乎“戏的原则”(他后来总结京剧原理,提出“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以为圭臬)。当时他给梅兰芳写了一封长达三千字的信,阐述自己的意见,还捋着唱词逐句点拨,譬如“柳家庄上招了亲”一句如何做表情,“破瓦寒窑暂存身”一句如何做身段;生角在唱,旦角不能闲着……用现在的话说,角色之间须时时见诸互动。写这封信原本没指望有所回应(梅兰芳那时尚十七八岁,俨然已是名角),不料下次再看此戏,人家照他的意思全改过来了。这下齐先生兴趣大增,以后两年间每看梅兰芳一出戏,就给他写一封信,写了一百多封这样的信。
P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