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潇雨晦(民国文人恩怨)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陆其国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陆其国著的《风潇雨晦(民国文人恩怨)》以纪实的笔触讲述发生在民国时期诸多著名文人身上的史事。本书作者长期钩稽档案资料,以及当事人的年谱、日记、回忆录等,从中爬梳剔抉,挖掘真实且鲜为人知的内容,不少文章内容发人所未发,有的更属首次披露。如作为文人的严修与民国首任总统袁世凯的恩怨,就是本书作者从流传极少的《严修年谱》中查到史料,发而为文。而通过严修与袁世凯的恩怨故事,读者可从中了解到民国教育的肇始,以及民国为什么会出那么多名校和大师的渊源之一斑。其他如杨度与孙中山的恩怨、胡适与他诸多学生、朋友的恩怨等等,皆可映照出民国时期文人的率真性情和社会热点。甚至像发生在蔡锷、瞿秋白、张荫麟、蒋梦麟、梅贻琦等人身上与他人的恩怨,今天读来,仍能让人感觉得到一种正能量。本书史料详实、叙事严谨、可读性强,加之图片清晰,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陆其国,文史学者、作家,主要著作有:《畸形的繁荣——租界时期的上海》《旋转的舞场——上海的如烟往事》“风起大漠——敦煌纪事》《千年不败——中山陵纪事》《民国上海帮会》《上海:风云1911》等。
目录
且说一场文坛“茶话会”(代序)
严 修:大总统之“投桃报李”
王筱汀:“说三道四”无关恩怨
梁启超:解铃还须系铃人
杨 度:“誓约”无怨
陈独秀:有些“偶然”绝不能小觑
史量才:秋水伊人何处寻
陈 垣:书屋而今号“励耘”
鲁 迅:交谊内山书店
邵飘萍:“铁肩辣手”著文章
金毓黼:余不肯为,亦不忍为
陶行知:别忘了报答穷孩子
胡 适:“忘却”与“不语”
陈鹤琴:医生医病,我是要医人
顾颉刚:莫让此生有恨怨
吴 宓:释怀恩怨一段情
洪 深:疾恶如仇的爱国者
徐悲鸿:上海青葱岁月往事
邹韬奋:婚事·家事·国事
郁达夫:恩怨缠绕的爱情
徐志摩:“私人档案”风波
杜重远:疾恶如仇,从善如流
郑振铎:“恩怨”分明的文化抢救
瞿秋白:体悟恩怨皆是情
梁思成:一包珍档佚事
石评梅:青年人的心,付与春光吧
后记
序言
且说一场文坛“茶话会”
一切还得从一幅老漫画说起。
这幅老漫画有个题目:《文坛茶话图》。我已不
记得究竟是哪一年初遇这幅老漫画的,只记得一见之
下就再也忘不了它。现在想来,漫画画得水准如何并
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画中出现的那些人物——要
知道,他们中许多人的尊姓大名对我来说,可都是如
雷贯耳!
这幅老漫画描绘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名
流俊杰群贤毕至,济济一堂,在茶话会上聚聊的场景
。画中人物形象堪称神情毕肖,尽管画家落笔线条简
练,但不难见出人物喜怒哀乐的音容笑貌极其个性。
不夸张地说,如果细细品读,通过这幅老漫画中一些
人物神态各异的肢体语言,或还可以读到当年文坛若
干重要或不怎么重要的信息。比如发生在这些作家、
艺术家中某些人之间恩恩怨怨的今事与往事、大事与
小事……须知当年这幅漫画甫一问世,即风靡漫画界
、文化界,可谓影响深远。
好了,现在应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幅老漫画
中各色人物的尊容了。
可以看出,因为与会者众,会议室空间不大,人
一多就显出局促。不过也许因为只是举行一场茶话会
的缘故吧,感觉上似乎少了一些正式会议上多会呈现
的拘谨和严肃。从围桌或坐或站者的那种或悠然或淡
定或超然物外的神态,也可以想象这场茶话会的气氛
其实不乏松弛。
不言而喻,大凡只要是会,总得有人主持,画中
这场文坛茶话会亦然。坐在文坛茶话会主席座那位正
坦然微笑着看着众人的儒雅之士,便是“不差钱”,
且好客待人的著名记者邵洵美,画家因此冠其以“孟
尝君”之誉。邵洵美身后墙上挂着的左为袁中郎像,
右为高尔基像。另一侧墙上从左往右挂着的分别是彭
家煌、蒋光慈、徐志摩、刘半农画像。坐在邵洵美右
边的是茅盾,左边是郁达夫。郁达夫左边口衔雪茄的
是林语堂,依次往左是老舍、冰心、张资平、白薇。
因为恰好坐在两位女士中间,有着“三角恋爱小说家
”名声的张资平,也因此被人不时调侃了一把。继续
往左便是洪深,他的神情似乎有点严肃得不合氛围,
也因此有人解读他这是在构思电影剧本;他左边那位
以手扶腮,不知是在深思、偷听还是在瞌睡的是傅东
华。不过在理解上我也许会更多地偏向前一种猜测,
因为在他身后站立着娓娓交谈的,正是鲁迅和巴金。
鲁迅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巴金则一脸认真地聆听着
。显然是他俩谈的内容引起了傅东华的兴趣。
坐在傅东华左边的是周作人,一眼看去,他仿佛
心事重重,一脸若有所思状。知堂老人此时此刻在想
什么呢,写作、翻译抑或出版问题?坐在他左边的是
郑振铎,同样是一脸的若有所思,我倒更愿意相信郑
振铎此时所思更多的是正在写作中的著作。郑振铎下
首正转脸面对画面“镜头”的是沈从文;然后依次是
杜衡、张天翼、鲁彦。看来这场“茶话会”或许有点
名实不相符,因为在这几位面前搁着的并不是茶壶而
是酒壶。察诸全桌,除了林语堂、老舍面前那只疑似
酒瓶外,就只有一只酒瓶,而且张、鲁二人即使回首
看着什么,也是手不离杯,那应该不是茶杯而更像是
酒杯。有意思的是,更有解读者就像身临其境的当事
人,直言他们喝的是五茄皮。
视线转到另一边。茅盾下首持杯回望者便是施蛰
存。邻边背对镜头坐的是凌叔华。画面右下角站立的
五人从右起分别是现代主义的徐霞村、穆时英、刘呐
鸥;手上持书的是叶灵凤,他伸出的右手似乎是想去
拉正欲离席的高明。有人解读手插裤袋、一脸怒容的
高明,恰是因为看到鲁迅而要拂袖离去。
这场茶话会不管是否已经开始,但我们毕竟看到
有人端坐(比如邵洵美、茅盾),有人走动(比如鲁迅
、巴金),有人正欲离开(比如高明)……请注意,这
时候也正有几位姗姗来迟。看到漫画上方了吧,是的
,就在林语堂、老舍身后推门而入,已现出半个身子
和脑袋的便是田汉,紧跟在他后面的是丁玲,只是不
知跟在丁玲身后的是谁。
从网上查阅得知,这幅老漫画最初发表于一九三
六年二月《六艺》杂志创刊号。“六艺”者,文学、
戏剧、电影、音乐、绘画、雕塑之谓也。高明、姚苏
凤、叶灵风、穆时英、刘呐鸥均为该刊编辑。漫画作
者署名鲁少飞,系著名漫画家。当我们“认识”了画
中这些文坛名人以后,是否也意识到了在他们中一些
人身上出现的“恩恩怨怨”信息的蛛丝马迹呢?这里
暂且不说其他,有一个故事就颇令人觉得有点“扑朔
迷离”,那就是据说鲁少飞本人生前曾否认自己是这
幅漫画的作者。于是对此也就有了各种猜测,比如有
人猜想这是鲁少飞担心有入画作家对画感到不满意;
也有人觉得这是鲁少飞怕得罪了哪位当事人因而选择
“失忆”;或者觉得他就是在刻意回避什么。
当然也有持异议者,比如当年的老漫画家季小波
就觉得从画技和画风看,《文坛茶话图》更像出自漫
画家汪子美的手笔,并认为该画署名“鲁少飞”,一
定是哪个环节有意无意的“失误”。不过由此亦可见
,《文坛茶话图》呈现的并非全是一派祥和盛况,背
后也是有着一些不谐之音,一如我们理解“恩怨”这
个词,它除了“恩”,同时又与“怨”相涉。“恩”
本无碍,而“怨”的出现,对于文坛健康发展而言,
毕竟不值得称道;哪怕是抱怨、埋怨,那也是一种“
怨”。也正是由一些.“扑朔迷离”的大小情状,我
或清晰或依稀感觉到了当时文坛那种风急雨骤、天色
昏暗、大雨欲来的情状。于是就下意识地想起了“风
潇雨晦”这句成语。该成语出自《诗经·郑风·风雨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瘳
”有病愈之义,对应下一句的“喜”字,应该象征有
云开雾散、风雨过后的寓意。因此是否可以说,尽管
外面透着风急雨骤、天色昏暗,但纵观文坛,总还不
至于怎么冷落、萧条。所以透过“风潇雨晦”的雾障
,一定会渐次开朗,从而得以于风雨过后见彩虹,让
人们领悟到另一番别有意趣的文坛新面貌也未可知。
岂不闻梁启超当年在《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一文中
就曾道出:“当此国基甫定,风潇雨晦之时,正全体
国民卧薪尝胆之日。”“卧薪尝胆”图的就是来日“
胜况”。谁能说《文坛茶话图》中,鲁迅和巴金交谈
的就一定不是这些话题?!不仅如是,我甚至觉得邵
洵美于端坐中露出的一脸微笑后面,他亟想表达的,
也分明是对那个年代文坛抑或出版前景的一种自信。
再看其他那些文坛大家,如茅盾、郁达夫、林语堂、
老舍、冰心,包括周作人等,在他们脸上也没有那种
“话不投机半句多”,因此意欲“拂袖而去”的意思
。他们中有些人的彼此关系也许确实说不上怎么融洽
,但这里也绝对没有丝毫“剑拔弩张”、“水火不容
”的况味。相反,这里更多透露出的是一种大家平心
静气,期待共商当前或今后中国出版乃至文坛大事的
迫切之情。这一点,从这些当年的文坛大佬能在这里
相聚茶话,尤其是从这场文坛茶话会简单朴素的招待
规格看,想必作为“东道主”的邵洵美,也不会特意
给大家发什么“车马费”或会议红包,或会后留以高
档宴席之类待遇的吧!
当然,其实我在这里还想说的是,希望读者能允
许我在看待“恩怨”一词上,或可拓宽一下视野,即
跳出传统意义上对“恩怨”一词狭义解读的“窠臼”
。举例言之,比如“恩怨”一词还让我想到可与“德
”组词。“恩德”者,恩惠之谓也。在这里,恩惠的
授者与受者既纠缠又交集。正是这种纠缠和交集,让
我们看到了“恩怨”之外,尚有恩德。正如“怨”字
同样可以组词“抱怨”、“埋怨”一样。
事实上不少人世间的恩怨故事,一般来说,实在
是逸出我们理解上的通常经验的。因为除了不难看到
的世俗恩怨,其间不论是其中的“恩”也好,“怨”
也罢,读来分明让人感到往往还有怎一个“情”字了
得!殊不知,这“情”既包含了“恩”——恩爱之情
,也蕴藏着“怨”——离人之怨!这样的“恩怨”,
于今看来,或许与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解会有所相悖乃
至颠覆。只是这样的相悖和颠覆,其实不也正好从另
一个侧面,昭示且印证着人心的叵测和世事的复杂吗

还是以《文坛茶话图》来说事。“不差钱”的邵
洵美不乏一颗侠义心肠,比如他常接济穷学生徐悲鸿
,但他对散金济人的事从不挂在嘴上,可是他对徐悲
鸿发表看法时,却会不知是激将还是真这么以为地说
上一句“没才气”、“国外三流画家”云云,其恃才
傲物于此也可见一斑。而想来徐悲鸿听到这话,即使
嘴上没有什么“怨”,至少心里不会舒服。可众所周
知的是,事实上徐悲鸿的勤奋和日后所取得的学术成
就,绝对不逊色甚至远超过邵洵美。由此观之,我们
是否可以对“恩怨”大可不必咬文嚼字,某些时候仅
仅将它视作一种象征抑或符号也无不可。一如帕斯卡
尔《思想录》“论象征”篇所写的:“象征具备了出
现的和不出现的,欢乐的和不欢乐的。——符号具有
双重意义:一重是明显的,另一重则据说其意义是隐
蔽的。”
陆其国
二〇一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导语
陆其国著的《风潇雨晦(民国文人恩怨)》一书既是作者对一些民国文人“恩怨”和相关史事试图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结果,也是对自我阅读、写作及思考的一种修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的真相总是令人质疑。假如说历史确有真相,那真相也已消解在逝去的历史中。我们今天所做的,只是钩沉历史。钩沉能够做的,则是逼近历史,却永远无法还原和抵达历史原点。
后记
这本《风潇雨晦——民国文人恩怨》一书,共选
编了我近几年写下的二十五篇文章,文章体例近于散
文随笔,总之皆为“非虚构”历史纪实。不言而喻,
书名既冠以“恩怨”一词,那无论是散文随笔还是历
史纪实,内容自然多指涉所写人物之间的“恩怨”往
事。这应该也是本书的基本构架。不过我在这里想指
出的是,“恩”与“怨”所指涉的,毕竟是两个迥然
相异的人和事,有些人和事涉“恩”,但无关乎“怨
”;有些人和事,涉“怨”却无关乎“恩”。
当然,更多情况下,这中间人和事演绎出的故事
往往“恩怨”交集。事实上有些“恩”与“怨”的界
定,其严谨程度究竟怎样,是否合乎科学或理性,也
确实未必人皆认同。所以在本书中,我更愿意将那些
发生在民国文人之间的诸多“恩怨”往事,哪怕他们
之间的故事不够严格意义上的恩怨,但因其意味深长
、发人深思,我也愿意将此视为一种“恩怨”文化的
多元现象,如此或可让我们对“恩怨”现象能够理解
得更宽泛一些。这样它提供给我们的思考,不定也可
以更多一些吧。
收入本书中的文章,此前几乎都曾在一些省市级
报刊上发表过,有些文章发表后还被一些文摘类报纸
和选刊转载。现在收入本书,我基本不作修改,尤其
是其中的观点。这并不表示这些文章没有值得修正和
商榷之处,我只是想让这些文字,留作自己在过往年
代中阅读和思考的一些印痕。
《风潇雨晦——民国文人恩怨》一书既是我对一
些民国文人“恩怨”和相关史事试图探赜索隐、钩深
致远的结果,也是对自我阅读、写作及思考的一种修
习。前者或易理解,至于后者,窃以为就是考量作者
的历史意识和写作觉醒的过程。这应该也是任何一个
合格的作者,在对历史的探究、思考、写作的过程中
,得以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史识的保证。换言之,历史
意识和写作觉醒的停滞或僵化,永远是严格意义上的
学者和写作人的大敌。
本书写到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在《当
代中国史学》一书中说过,“编著中国通史的,最易
犯的毛病,是条例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为变相
的《纲鉴辑览》或《纲鉴易知录》之类,极为枯燥。
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
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
顾颉刚先生所说“吕思勉先生出”,即是指一九二三
年九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吕思勉著《白话本国史
》(原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的问世。这是第一
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此书后来一再重印,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何以
如此?答案即顾颉刚先生道出的,吕思勉先生有“丰
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我觉得这一指点,对于我
们当下研究历史与历史人物,以及写作与此相涉的文
章,同样值得借鉴和记取。我一直奉此为圭臬,并常
怀警觉之心。警觉什么?警觉写作这类与史事和人物
相涉的文字,避免流于“条例史实,缺乏见解”之窠
臼。而此中症结之一,便是作者阅史却缺失史识,一
味固守已有研究领域和思维定式,走不出历史迷津,
如此自然难有值得令人称道的开拓和进展。窃以为,
要写好这类文章,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
夯实自己,是为高招。至于如何才能做到胸有史识,
究其大者,不外乎作者须有思想,即以思想为武器,
凝成史识,最后一如空气注入文字的肺叶,化为文章

本书篇章所凸显的民国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生态,
无疑会呈现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还充满太多的诡
谲和凶险,对此,如仅以揭秘取悦读者,且作者也以
此为满足,而缺乏对事件背后的历史深处隐秘的揭示
,显然不是我之所愿。然而,洞察历史深处的迷局又
绝非易事。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的真相总是令
人质疑。假如说历史确有真相,那真相也已消解在逝
去的历史中。我们今天所做的,只是钩沉历史。钩沉
能够做的,则是逼近历史,却永远无法还原和抵达历
史原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我看来,孔
老夫子伫立河岸,望着流水慨叹的,除了对时间的流
逝,分明还寓意历史的无法复归。所以我在本书中讲
述的历史人物和他们之间发生的“恩怨”故事,除了
事相本身之外,还希望能向读者提供除叙事之外更多
的内容。比如在这些故事后面,是否另有玄机,它们
又向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思考等。可以说,我看重后者
也许要远远超过我对这些人物之间的“恩怨”故事本
身的兴趣。在写作这些文章时,这样的下意识,几乎
占据了我整个身心。
在这里我还想再提及一下已故著名学者王元化先
生。王元化先生在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筹备、编
辑、出版了学术丛刊《学术集林》第一卷。在《学术
集林》卷一编后记中,他写道:“读者读了这一卷,
就可以知道《学术集林》大概是颇不合时尚的读物。
我们不想遵循目前流传起来的说法,把学术和思想截
然分开。《学术集林》发表的文字,希望多一些有思
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倘不是在非常时期,知识
分子毕竟应在知识领域中发挥作用,而不应抛弃自己
本来的职责。”
书评(媒体评论)
关于初见何小姐,梁启超后来曾这样描述道:“
余初见蕙珍,见其粗头乱服如村姑,心忽略之,及其
入座传语,乃大惊,其目光炯炯,绝一好女子也。”
真可谓人不可貌相。貌不惊人的何小姐一旦启口“传
语”(即翻译),她最初在梁启超眼里似乎不怎么样的
形象,就彻底颠覆,整个成了一佳丽。及至席终临散
,何小姐不仅落落大方地与梁启超握手道别,还大胆
表白道:“我万分敬爱梁先生,虽然,可惜仅敬爱而
已,今生或不能相遇,愿期诸来生,但得先生赐以小
像,即遂心愿。”一个初次相识的未婚姑娘,向自己
索要照片-明明相遇,却说“今生或不能相遇,愿期
诸来生”,有行为、有雷语,这大胆的示意,作为过
来人的梁启超焉能不解。
——梁启超:有些“偶然”绝不能小觑
一九七五年冬,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在生命的最后
时刻道出,杨度是中共秘密党员,“他(杨度)晚年参
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还留下遗言,以
后修《辞海》要把杨度和他的这一身份收入。周恩来
此说并非孤证,后来夏衍在回忆录《懒寻旧梦录》中
,也写到当年潘汉年在上海介绍他与杨度建立秘密联
系的详细经过。据知这一史实的披露,让蒙受了大半
生屈辱的杨度的子女们泪流满面。
——杨度:“誓约”无怨
一个已有妻室、玩世不恭的轻浮子弟心怀叵测,
觊觎一位涉世不深,又是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的十
七岁少女,这对评梅而言,本身就极具杀伤力,何况
又有“同乡”、父亲“昔日学生”这层关系,评梅误
人情感陷阱应该不难想象。虽说她很快看清了那个人
的丑恶灵魂,毅然与之绝交,但对曾经真心付出,又
是初涉爱河的少女评梅来说,感情上遭遇如此重创,
可说是她情感生活的一场“灭顶之灾”。分析评梅的
这段经历,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浪漫主义芭蕾舞剧《吉
赛尔》中,艳若桃花的少女吉赛尔偶遇爱情,起初快
乐得不能自已,结果却发现那个让她爱得发疯的男人
居然有未婚妻时的那种抓狂和绝望。
——石评梅:青年人的心,付与春光吧
精彩页
一九一〇年二月十二日,严修偕友人林墨青和长子智崇、侄子智惺出游时由北京经彰德(治今河南安阳市),袁世凯知道后,特地派儿子克文到车站迎接,请严修住到他那里去。严修不想打扰袁世凯,婉言谢绝,然后下榻西关外天保客栈。
次日,袁世凯派人给严修送来一些当地特色美味佳肴。饭后又派车执意接严修一行去洹上村他那里做客。盛情难却,严修在洹上村游览了袁世凯的庄园,欣赏了他收藏的古人字画,还在那里用了晚餐。两人自有讲不完的话,饭后其他人先回客栈,他们一直聊到十一点后,袁世凯才派车送严修回客栈。
辛亥革命前夕,袁世凯特地送儿子袁克定带着几个弟弟到天津读书,把他们托付给严修。严修感慨于袁世凯对自己的信任,表示会尽一切努力辅导他们。
数天后,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的命运就此发生逆转,同样也改变了严修的人生。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严修的命运是随着袁世凯命运的逆转而改变的。清政府当时已日薄西山,江山岌岌可危,不得已,只得屈尊下请被贬回老家的袁世凯出山“督鄂”,希望袁世凯能挽大清王朝于不倒。
这时候的袁世凯回想起三年前被清廷贬回老家时凄凉的一幕,内心里就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现在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他便以退为进向清廷发难:在眼下艰难局势下,我本来应该迅速奉旨出来做事。但是你们以前不是发布过,说我患有足疾。我足疾至今没有痊愈,近日天气又突然变冷,引发我咳嗽气喘,头昏心跳,神情恍惚。总之,袁世凯说了一大通话,其潜台词无非是在告诉清廷,三年前你们说打发我就打发了,现在想到要用我就来召唤,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而且召唤我也只是让我出来当个“督鄂”大员,我岂是这样随便好使唤的?所以袁世凯最后说,我这足疾当然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病,等稍好些,我就奉命赴任。我还要藉此回报朝廷待我的厚恩呢!
朝廷知道袁世凯有满腹恨怨,也听得出他话里有话。但在此非常情况下,也只能放下至尊的身段。于是在十月下旬颁四道上谕,其中第二条为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这一来,袁世凯顿时权倾朝野,他终于答应出山了。重新出山的袁世凯开始组织内阁,推举国务大臣,其中拟请严修出任度支部大臣,让他执掌财政部大权。此举不管是否含有对严修的“报恩”之意,但袁对他的器重是明白无误的。
消息传出,有人连忙到严修家里向他祝贺。意外的是,严修脸上毫无喜色。他已无意为官,“余自归田后,决不再作出山之想,国务大臣岂余所能胜任,况度支之关系尤重耶?”严修“决计恳辞”。第二天,即电请内阁代奏,收回对他的任命。严修在电文中称,自己既无专门学识,又无治事能力,且体弱多病,“万难胜国务大臣之任。……惟有恳请代奏,吁恳天恩,收回成命。谨请代奏,不胜悚惶之至!”
然而,袁世凯却不这样认为,他致电严修,语多掏心掏肺:
凯夙乏新知,谬膺重寄,昨据信条,组织内阁,奉旨简阁下为度支大臣。阁下夙秉公忠,热心政治,当此事机危迫,诸赖荩筹,籍匡不逮。即希迅速北上,共支危局,无任翘盼。
袁世凯一方面显然是要向严修“报恩”,另一方面他也确实把严修视为左右股肱,希望他能助自己,成就一番伟业。
但严修仍不想改变自己的想法,仅隔一日即电复内阁,言辞恳切地希望“仍准开缺,另简贤能,以重阁制,而维国计”。
可是袁世凯仍不改初衷,执意请严修出山。而且关于出任度支部大臣的事尚未拍定,袁世凯又让严修作为北方议和代表团成员,参加辛亥南北和谈。严修对此同样婉拒:
惟修识浅词呐,置之议场,实非所宜。此时的严修,真的是厌倦官场了,哪怕仅仅是出席南北和谈。这一时期严修最热衷的事是看戏观剧,“自辛亥九月以来,(严修)几于每日赴天仙茶园等处观剧。……其所以常去者,一以表示地方安宁,居民不必自相惊扰;一以表明优游自在,绝无出山之意,从而可以摆脱作官生活也”。由此可见,严修想淡出官场确属发自内心。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严修再不想涉足官场,并不代表他不关心国是,他在婉辞自己作为北方代表出席南北会议的同时,就向袁世凯表示,如果需要,他可以推荐合适人选与会。一九一二年元旦过后不几天,严修致函袁世凯,就南北和谈事向他献策,针对所拟定出席人员发表己见,觉得这些成员“夙持君主立宪主义,而议论纵横,又能达其所见,期有一人可得一人之用”。接着他又自谦地说,“若晚者,于中外法律既瞢无所知,而语言呐呐不能出口,徒占一人之地位,不惟无益,而且有损。捐威纳侮,不战先绌,诚何取焉。拟请不必列入,以免迁就贻误。知我莫如公,当不责其退缩也”。话说得如此诚恳,道出的也确是实情,在此情况下,袁世凯终于没有再坚持要严修任职度支部大臣。但在内心,他始终记怀着在自己最失意的时候,严修对他的不弃之情,总想着要向严修“报恩”。
接下来,三月十日袁世凯终于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位。第二天,他就请严修担任治安会长。仅过一天,又想让严修任总督,遭严修“正色辞之”。(P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