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伊恩·麦克尤恩著的《时间中的孩子(精)》讲述了遗失女儿的童书作家执着地在别的孩子身上寻找女儿的幻影,任意一个五岁的孩子都能让她的存在变得有血有肉。只有这样,才能维系他的生活。 前途一片大好的议员放弃事业,回归童趣。他建造树屋、收集玩具、模仿孩子的语气,却跌进了儿童与成人世界之间的鸿沟。 官方编写的《权威育儿手册》中满篇育儿“高见”,可手册作者自己其实并未有过真正的童年。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遗失一个自由、欢愉的“孩子”。不再心无旁骛地专注,不再毫无保留地爱,只带着成人世界中的浮躁与疏离,在时间中或步履匆匆,或止步不前。 作者简介 伊恩·麦克尤恩(1948-),本科毕业于布莱顿的苏塞克斯大学,于东英吉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从1974年开始,麦克尤恩在伦敦定居,次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得到了毛姆文学奖。此后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的入围名单互相交织,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中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近年来,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在图书市场上创造越来越可观的销售记录,他已经被公认英国的“国民作家”,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文坛上“奇迹”的同义词。 目录 正文
导语 成长是一种失去,失去童年的特权,失去没有束缚的时间,失去无力感的同时也失去了完美无缺的安全感与自由。 伊恩·麦克尤恩著的《时间中的孩子(精)》是写给儿童心里那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也写给成年人心里那个遁入遗忘之乡的儿童 成年人只是一种角色扮演,我们都是时间中的孩子。 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奖及法国费米娜奖。 书评(媒体评论) 对《时间中的孩子》的记忆一直在我脑中萦绕 不去,它深刻、唯美而感人。只有伊恩·麦克尤恩 能如此坦白地讲述失去。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 对我而言,《时间中的孩子》是转折点,它对 (英国)政治、道德、社会、喜剧以及其他可能的 方面都有所涉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内省 的。 ——伊恩·麦克尤恩 一部充满危险性的小说,情节别出心裁,故事 中充满变故,但又很积极,并不感伤。有亲子、夫 妻之间多层次的复杂的爱。 ——《纽约时报》 灿烂、难忘而克制,触及生活的核心。 ——《芝加哥论坛报》
精彩页 一 ……也献给那些父母,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被自封的育儿专家以那套单调乏味的相对主义说辞所误导…… ——《权威育儿手册》,皇家文书局 长久以来,在政府和大多数公众的心目中,资助公共交通总是与否弃个体的自由联系在一起。每天两次,各式各样的公共交通服务都会在高峰期瘫痪,斯蒂芬发现,从自己家到白厅,步行反倒比打车.陕。现在是五月下旬,还没到九点半,气温就已达近三十摄氏度。他迈着大步,朝沃克斯豪尔桥走去,路上挤着两三排动弹不得却又躁动不安的车辆,车里坐着孤零零的司机。从基调上看,对自由的追求早已了无生气、听天由命了。戴戒指的手指颇有耐心地敲击着滚烫的铁皮车顶边沿,穿白衬衫的手肘从下摇的窗子里耷拉出来。报纸摊在方向盘上。斯蒂芬快速穿过人群,越过车载收音机喋喋不休的层层声浪:轻快的曲子、中气十足的早餐时间音乐节目主持人、新闻快报和路况“提示”。那些没在看报的司机神情麻木地听着。步行道上的人群稳稳当当地向前行进,想必令司机们体会到了相对运动,某种缓缓向后漂移的感觉。 斯蒂芬腾挪穿行,左右迂回,一路超越,其间一如往常地在无意识中留心孩子,留心五岁的小女孩。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毕竟习惯是能打破的。这是一种深沉的性情,是经历镌刻在性格上的形状。主要目的也不是寻觅,虽然他曾痴痴地、长久地搜寻。两年过去了,曾经的搜寻只余一丝残迹;如今变成一种渴望,一种干巴巴的渴求。生物钟一直在那儿,它那永不停歇的步伐显得不偏不倚,他女儿也随之成长起来,语汇不断丰富,用词变得复杂,体格也愈发强健,脚步更为坚定。这座钟好似心脏一般强健,忠于一个无休止的假设句;她应该在画画,应该开始读书了,应该要掉乳牙了。她应该是熟悉的,她的存在理所应当。仿佛不断增生繁殖的种种事例会逐渐磨损这个假设句,击垮这道脆弱的、幽暗不明的屏风,正是这面以时间和几率织成的精美薄纱将他和女儿相隔而开;她现在放学回家了,很累,她换下的牙齿在枕头底下,她正在找爸爸。 任何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男孩亦然)都能使她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仿佛她仍在他的身边。无论是逛商店、路过操场还是在朋友家时,他都会无一例外地从其他孩子身上捕捉凯特的身影,也总能注意到他们身上缓慢的变化和逐渐习得的能力,感受到他们在时间中尚未开发的潜能,那本应属于她的日日月月。凯特的成长变成时间本身的要义。她幻影般的成长,这挥之不去的悲痛的产物,不仅无法避免——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这座强劲有力的生物钟——而且不可或缺。若是不去幻想她持续不息的存在,他就会失魂落魄,时间就会停止。他是一个隐身儿的父亲。 但在这儿,在米尔班克,只有那些曾经的孩子们正慢吞吞地挪去上班。稍远处的国会广场前,有一群“持证上岗”的乞丐。他们不得靠近国会大厦、白厅,也不得进入广场视线范围以内。但有些人还是借着通勤线路上的人流混了进来。一两百米开外,他便看见了那些人身上亮闪闪的徽章。这就是他们的气象,他们个个因享有自由而精神焕发。工薪阶层只能让路。马路两旁总共有十几个乞丐正逆着人潮向他笃笃定定地走来。而此时,斯蒂芬关注的是当中的一个孩子。虽然远不止五岁,却也没到青春期,浑身皮包骨。她也早早注意到了他。她慢悠悠地走了过来,梦游一般,一只标准制式的黑碗托在胸前。上班族们倏然让道,又绕过她合流而行。她越走越近,双眼盯着斯蒂芬。他又感受到了那种惯常的矛盾心理。给钱吧,就是在襄助政府的这个项目成功。不给吧,就等于是对别人的苦痛决然地不闻不问。根本没法选。坏政府的手段就是斩断公共政策和私人情感之间的界线,抹杀判断对错的本能。这些天来他都将决定交给机缘。如果兜里有零钱,就给。如果没有,就什么也不给。反正绝对不会给整张的纸币。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