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肖珺,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员,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首届“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跨文化传播创新研究团队”带头人、中国舆论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跨文化传播、网络传播研究,担任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专家。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教育部等课题多项,代表作有《跨文化虚拟共同体:连接、信任与认同》《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传播》等。 目录 开篇 绪论 第一章 研究缘起:中国问题的现实关怀 第一节 中国新闻网站的特殊性 第二节 中国新闻网站的新闻生产 第二章 媒体融合:定义、逻辑与案例 第一节 媒体融合的定义与研究脉络 第二节 媒体融合的技术逻辑 第三节 媒体融合下的内容生产 第四节 媒体融合的体制创新 第五节 国外媒体融合典型案例简述 第六节 国内新闻网站融合典型案例简述 第七节 新技术环境下的话语传播引导 第三章 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脉络与现实困境 第一节 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缘起与学术关怀 第二节 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脉络 第三节 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第四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上篇 新技术环境下中国新闻网站的国际传播 第五章 人民网:国际传播内容生产研究 第一节 中英文网站的内容生产 第二节 中国议题的话语分析 第六章 新华网:国际传播中的议程设置分析 第一节 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 第二节 对外报道议题分析 第三节 属性议程框架分析 第四节 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央视网:中美比较视野下的国际传播 第一节 中英文网站比较分析 第二节 央视网与CNN:Google退出中国事件报道 第八章 国际在线:国家形象传播实践 第一节 国际在线国际传播发展 第二节 新媒体跨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 第三节 广播一网络融合的国际传播 下篇 媒体融合与新闻网站国际影响力 第九章 法国新闻网站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第一节 网络社会的国家形象传播 第二节 信源视角下的法国新闻网站中的中国形象 第三节 结论 第十章 媒体融合与媒介事件的跨文化传播 第一节 媒体融合与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 莎朗·斯通地震言论风波 第三节 媒介事件的跨文化传播 第四节 结论 第十一章 新闻网站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生态及其问题 第一节 消息源来自哪里 第二节 信息如何取舍 第三节 事件如何言说 第四节 网络跨文化传播生态如何平衡 第十二章 国庆60周年中西网络新闻报道比较 第一节 国庆报道:民意高度关注下的新闻策划 第二节 以人为本:强化互动意识中的报道创新 第三节 西方网络新闻报道分析 第十三章 新媒体中的政治报道:形态演进与内容呈现 第一节 新媒体政治报道形态与生态 第二节 新媒体政治报道的形态演进与内容呈现 第十四章 网络民族主义:现实与想象的冲突 第一节 网络民族主义 第二节 中国网民关于抵制《功夫熊猫》的争论 第三节 结论 结语 中国新闻网站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路径思考 第十五章 新媒体内容建设与网络表达创新 第一节 新媒体内容建设 第二节 网络表达创新 第十六章 国际传播的全球倾听模式 第一节 全球倾听模式 第二节 网络公共外交的可能性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的理性 参考文献 后记 探索立足中国的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
导语 《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实践研究》对新技术环境下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观点和见解。比如,近年来,数字技术的采用使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面临新的语境:信息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电子网络社区形成、全球或区域经济组织及跨国公司的作用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民族国家、信息技术对军事冲突的控制能力增强、大规模的移民、急速推进的城市化、全球文化市场的扩张各类现象交替出现,彼此渗透,交织成丰富多彩却又令人困惑的跨文化传播图景。今天的跨文化传播不能不面对人类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并将其作为理论及模式创新的驱动力。作者肖珺的研究从中国社会现实入手,同时以点带面,由此及彼,对跨文化传播的全球性问题作出了回应。 内容推荐 肖珺著的《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实践研究》对我国新闻网站对外传播实践和效果进行5年(2009—2014)历时性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等多重方法。新媒体跨文化传播更多地强调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文化间交流与互动,为此,本书跟踪、分析和反思中国新闻网站、海外新闻网站(美英法等)间的传播互动和建构过程,进行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外比较。全书以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脉络为基础,通过对新技术环境下中国新闻网站的国际传播及其国际影响力的全景式分析,提出新媒体内容建设与网络表达创新、对外传播全球倾听模式等理念与方法。本书的探索性发现具有一定的补白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