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朱喆,湖北蕲春人、二级教授、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哲学博十。现任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高校德育研究会剐会长,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名师,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湖北省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计划人选者,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国家级教学科研团主持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讲人,教育部“精彩一课”主讲人等。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哲学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重大和一般科研课题30余项,主要研究成果曾荣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多项;在国内外权威和重要报刊如《哲学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与文化》(台湾)、《中国文化月刊》(台湾)等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年鉴》索引、复印转载和摘编;在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多部。 目录 上篇 儒道情感哲学本论 引言 一情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主题 二近三十年来情感哲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及基本架构 第一章 儒道情感哲学概论 一情感与理性 二诗性化的情感 第一节 儒家情感哲学的特征 一“道始于情 二“礼作于情”与“以礼制情 三情感的形上根据 第二节 道家情感哲学的特征 一自然淳朴之情 二至公无私之情 三复性返情 第二章 儒道情感哲学的义理诠释 第一节 儒家的情感哲学 一美情说 二恶情说 三儒家性情论的历史演变 四儒家情理关系论 第二节 道家的情感哲学 一真情说 二无情说 三性情一如 第三章 儒道情感教育与情感实践 第一节 儒家的情感教育 一乐感教育 二敬畏情感 三儒家情感教育的方法 第二节 道家情感教育 下篇 儒道情感哲学的现代价值 第四章 儒道情感哲学与情感概念认知 第一节 界定情感概念的基本现代范式 一情感心理学范式 二情感社会学范式 三情感哲学范式 第二节 儒道情感哲学与情感定义 第五章 儒道情感哲学与现代中国人的情感困境 第一节 现代中国人的情感困境 一情感结构失调 二情感控制失衡 三情感表达失范 四情感沟通失序 五情感支持失度 六情感体验失真 七情感伦理适意 第二节 儒道情感哲学调整现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 一五维情感的调整 二情绪、欲望、情感的结构调整 三正面情感与负面情感的调控 四无情与有情的辩证法 第三节 儒道情感哲学平衡现代中国人的情感控制 第六章 儒道情感哲学对当代情感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儒道情感哲学与情感教育建设途径 第二节 儒道情感哲学对道德情感培植机制的启示 第三节 儒道情感哲学对审美情感培植机制的启示 第七章 当代中国情感文明建构 第一节 超克庸俗之人情,建构合理的法理情感 第二节 破除蒙昧愚忠情感,建构情感民主 第三节 破除偏狭之宗法情感,建构情感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朱喆、萧平、操奇著的《儒道情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精)》分为两个部分,上篇是儒道情感哲学本论,下设三个独立章。第一章探讨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注重情感的特点,包括儒家与道家诗学的情感而非纯智型的特点,儒家以情感为礼乐仪文之基,以及籍礼乐仪文以敦厚深醇情感的特点;道家以情感为基础的超越物欲、物累的真情实感的特点。第二章探讨儒家、道家情感哲学的义理诠释。包括儒家“美情说”“恶情说”“善情说”的思想研究;道家“真情说”“无情说”研究;儒家“性情两分”与道家“性情一如”思想研究;儒家“情”“理”关系和道家“道”“情”关系研究。第三章探讨儒道情感教育与情感实践,包括儒家、道家情感教育与情感实践的方法,儒家的“节情说”“然情说”“灭情说”研究;道家“无情说”“安情说”“任情说”的研究。 下篇论述儒道情感哲学的现代价值。研究儒情与道情理论与现当代中国的人格建构及人的精神健康而和谐的发展。包括世界的后现代思潮与中国人的人格发展现状;儒、道情感哲学与人的全面而健康和谐发展;儒、道情感理论资源对解决现代工商社会中的人的物化问题、人与自然对立间题以及人的心理失衡、情绪失控、精神紧张等心理疾病问题的意义;儒、道情感哲学与我们民族素质提高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