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寻找自己可能的产品
其实不论你是选择自己创业,还是在某个或大或小的企业里做职业经理人,只要你的工作职责是公司的业务管理、让公司盈利,那么你都需要了解到底应该如何做营销。尤其是在这个数字营销的时代,该如何做营销。
常言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假设你需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来经营你的业务、你的生意,那么如何找到一个难度更小、成功率更高、赚钱更快的市场,将是你的第一个命题。而这看似简单的问题里面却蕴含着非常多的道理和逻辑。有的人选对了,配合后面一系列的正确选择,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赚到不少钱或者达到其他的钱以外的目的;有的人没有选对,那不论后面的选择是对是错,都注定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成本以及精力,并且依旧前途未卜。当然,有的人在最初选择市场的时候,是靠拍脑袋、靠直觉、靠天意,然后我们还看到好多成功的故事里都说了,当时某某某误打误撞进了这一行,结果成就了一番事业。根据人们报喜不报忧、喜欢表达自己有多幸运、“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等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基本可以判定,他们中的一大部分人在吹牛、显摆、嘚瑟。想想看,成功的人才有机会站出来笑嘻嘻地穷白话,而那些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失败代价的人,没有这个话语权。
所以你不要看成功的人是怎么做的,而要看怎么做的人才能成功。
在这一章,我们要从很多案例经验中找到理论规律,再把这些理论规律总结成一些方法和技巧,我们说没有绝对的事情,但是照着这些方法做,确实可以为你提高成功的概率。
万事都有个开头、有个缘起。有天早上,我们醒来后,受到太阳和月亮磁场的影响做出了一个正确无比的决定——辞职创业。那么请你在脑筋短路,和老板拍桌子辞职之前,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你要去卖什么?
产品的意义其实很宽泛,实物是产品、服务是产品、信息是产品,所有可以满足人们需要,能在市场上进行价值交换的任何东西都是产品。
那么既然产品涵盖的范围如此之大,我们该怎么找到一个适合我们做的产品呢?各种分析方法都有,有人说要做市场调研、有人说要做消费者需求的心理学测试、有人说要分析行业统计数据以预测未来市场的机会,等等吧!如果这些事情是我们单独一个创业者或者单独一个职业经理人就能干的事情,那我建议你的产品可以是数据分析和挖掘,直接开一家数据分析或者咨询公司吧!
事实上我们没有谁能做到这些,即便做到了,耗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当然,如果时间就是金钱的话,你花的就都是金钱),得到的应该也只是由推理得出的概率性结论吧!好比我们的天气预报,国家花了多少钱多少人在上面?然而在一个多雨的夏季,你会选择听预报,还是随时带把伞在身边?
成本的约束决定了我们要以效率为第一。
我们推崇的是排除法。从你的灵感开始,分析排除,剩下的就是你可以做的事情了。如果剩下的还是多,你可以套圈儿、扔鞋、掷骰子决定。
一灵感创造一切
灵感,上天给人类的一大礼物。如果你觉得自己没什么灵感,那不是上天厚此薄彼没给你,而是你需要启发才能发现灵感的存在。而这其实是一个没办法归纳总结的题目,灵感无处不在,做梦的时候也不闲着。我们只在常见的一些现象当中,找出现率较高的几种灵感来源为大家敲开脑洞。
1.自我需求启发灵感
这种灵感简直屡见不鲜了,乔布斯为什么开发ipod?因为他自己喜欢听音乐嘛;最早发明电视遥控器的尤金·波利,应该也是懒得频繁地从沙发上跑过去换台,而产生的这种灵感吧;还有更多的数也数不清的发明、服务、产品,都是由于创始人个人的需求而启发的灵感。
而你要做的,就是看看你喜欢的但得不到的东西是什么?然后这就有可能成为你的灵感。
P3-4
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市场营销体系,进入“互联网+”时代,如何运用数字营销方法促进产品和服务的传播,是每一个企业的刚需和痛点,博雅未来编写的这本《数字营销传播实务》不仅在内容形式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更是企业家和市场营销人员实务操作的葵花宝典。
——资深投资人、邦易资本董事长蒋水冰博士
前言
从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教我看书的时候一定要先看前言,再看目录,掌握了这本书的主旨和思路之后,再去看内容。到现在我也谨记这句话。的确,作者在前言一般都会介绍一下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或这本书的与众不同等等,如果你不看,就不知道一本书的重点到底在哪儿。这就像有人请你吃饭,你坐下来也不看菜单,上什么吃什么,结果头几盘上了“四干果”“四蜜饯”,然后你就吃饱了,后面的满汉全席南北大菜你一样也没吃着。
那么我们这本书是要讲什么呢?当然是数字营销,而且是数字营销的传播部分。但书中很少涉及具体的技术层面实操,更多是思维方式、策略层面的实战和实务。原因很简单,现在讲技术的人、讲技术的课、讲技术的书太多了。而且技术这个东西发展速度太快,可能我们这本书还没有写完,书上的技术就已经落伍了。所以,费这个事干什么,还不如研究一些有用的策略,能让你长久收益的思维方式、思路什么的。
还有一点,首先我对劳动人民,尤其是建筑工人充满了无限的尊重和认同。但是思考一件事,到底是具体做技术的,类似我们可敬的搬砖打孔的建筑工人兄弟挣钱多、社会地位高?还是那些不干这些具体工作,只做策略思考的建筑设计师挣得多、社会地位高?我国的人口红利,全红在了基础技术工人,红在“手”上了。我们是多么多么缺少有思想、有创新的“脑”啊!所以,学技术我推荐你去“某翔”,但是要理解策略、掌握思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还是要多看看类似我们这本教材,偏策略的书籍。
好了,写书本来是个长久的事儿。但是我们偏偏是一个充满互联网思维的团队,这本书,从筹划到截稿,历时不到3个月。出版发行的费用,也是用“众筹”的方式获得。另外,你会看到书的最后一页,有个版本更新二维码。扫一扫,你就可以获得本书的最新版本。所以,书出版了,不算完,我们的编委还在一刻不停地更新这本书。
说到编委,不能不把各位老大吹一吹。
刘立丰博士,北京大学新闻和传播学院广告系首届硕士、首届博士。我们这本书的内容框架、大纲,就是刘立丰博士亲自敲定的。可以说,刘博士高屋建瓴地给我们这本书搭了一个好框架。
本人王超,虽说也是毕业于北京大学,但名气和学识就没法和刘博士相比了。不过本书的大部分文字,都是本人撰写,作为苦力一名,也在书中的内容、观点、案例、行文上,试图有所突破。本人在文学上推崇“当代白话文运动”,所以您再看这本书的时候会发现,大部分篇章的文字,还是比较口语化、比较容易阅读的。
王越博士,中国科学院博士。目前供职于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担任首席品牌顾问。本书中有关品牌部分的观点、一部分有关消费者洞察的观点和案例,都是由王越博士贡献的。
特别感谢李宏震老师,时任睿思营销副总裁,曾是奥美、扬特品牌的“高高级领导”。虽然未能登陆本书作者的署名,但书中的一部分案例,由李宏震老师整理和提供。
写书就是这样,没有一遍就写好的。本书从12月份开始动笔,春节前已经完成了一稿。腊月二十八,我们在讨论初版书稿的时候,刘立丰博士发现了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就不说了,总之是个外行看不懂,内行能蒙得过去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决定重新调整,重写一版。这一下,20多万字的书稿几乎都不能用了。但我们还是坚持把事情做对了。尤其这是一本教材,如果有错误,“毁人不倦”就不美好了。
所以现行本,基本上是以一个创业者的视角,为你讲述如何从无到有地建立自己的企业。所以不论你处在这当中的哪一个阶段,你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另外,现在国家提倡全民创业,如果能帮你找到一条成功创业的路,我们也会感到很欣慰。
最后,但愿这本书能帮你理清做数字营销传播的思路,令你在数字营销的战场上,一举打败那些乱七八糟、糊里糊涂的竞争对手。
助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王超
2015年3月]8日
那么刘立丰、王超、王越所著的《数字营销传播实务》总结了营销传播方面的不足之处,结合当下受互联网冲击人们逐渐改变阅读习惯的特点,打破传统书籍的局限性,用全新的方式指导从业者在理论和实践中运用营销传播学知识。本书是市场上第一本菜谱式、O2O教材,整合了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中科院博士、多位营销广告及公关行业顶尖公司的总裁总监,从理论到最新案例,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受众传达。力求不深究理论出处、来源,只标出实操步骤,便于学习使用并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通过教研网站系统后台,实现跨地域答疑服务。这是一本适应互联网思维、实现实效性高、应用性高、资源整合充分的新型教材图书。
那么刘立丰、王超、王越所著的《数字营销传播实务》是要讲什么呢?当然是数字营销,而且是数字营销的传播部分。但书中很少涉及具体的技术层面实操,更多是思维方式、策略层面的实战和实务。原因很简单,现在讲技术的人、讲技术的课、讲技术的书太多了。而且技术这个东西发展速度太快,可能这本书还没有写完,书上的技术就已经落伍了。所以,费这个事干什么,还不如研究一些有用的策略,能让你长久收益的思维方式、思路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