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莹新书《巧妈咪NEW一下(台湾郜妈育儿新经)》的第一章《不要让“爱”成为“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育儿过程中很多爱的误区,看后会有醍醐灌顶之感。
目前市面上充斥着许多所谓“成功育儿方法和策略”,其难度之高常让新妈妈们望而生畏,产生培养孩子如同登天的压力。但郜妈在第二章的《养好孩子很简单》中却以过来人“老鸟妈妈”的观点鼓励“新鸟妈妈”们,父母只需做好“陪伴者”,放手让孩子去学习为自己的人生做主,“养好孩子自然变得很简单”。
《赢家小孩在我家》这一章,是郜妈关于教育的感悟。怎样挖掘孩子内在的天性,怎样让孩子学好数学、学好英文、爱上阅读和科学,这些让妈妈们头疼的问题,在郜妈轻松的文字中,就能找到答案,受到启发。
第四章的《和“第三者”一起教管好孩子》提供了既能实现自身成就又可以不怠慢孩子教养发展的秘诀。面对当今一些妈妈只生不养的观念,郜妈提出:“再忙,也要陪孩子长大”,认为“爱是最好的教育”。
在第五章里,郜妈用温柔的笔触,来跟妈妈们分享许多发生在家庭里“爱的成长故事”。
《巧妈咪NEW一下(台湾郜妈育儿新经)》由郜莹著。
若想在爱孩子爱家庭的同时,也能做一个爱自己并能实现自我的女人,即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不疏忽自我的成长,寻找到对自我角色的认定和提升自己能力的方向。首要的问题是,把自己从琐碎的教养事务中解放出来。走出为孩子越俎代庖的误区。不再将儿女视作生命与生活中的第一与唯一。学习将主要的心力,用在如何去“专心”陪伴、观察、引导孩子;避免去做一些只是为求“做了心安”,但对孩子未必有多大好处,甚至把孩子给“养废”了的事。
明智的做法是,推翻中国妈妈育儿的一些传统观念和做法,学习如何“用心不用力”地去做既能“实现自我”,又能在儿女心目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的母亲。
千万不要在老了时,向丈夫、孩子追讨你“花费在他们身上”的时间和心力,成为一个认为“全部人都欠我、该还我”的可怕又可嫌的老太太。
1和子女打一场“溺爱战争”
郜妈爱说笑
小华写完了一百遍的“我既懒惰又顽皮”后,把作业本拿给父亲:
“老师说,你要在上面签名。”
“为什么要我签名?”
“老师说,我会‘既懒惰又顽皮’,都是你和妈宠出来的,所以要你们签名认错。”
郜妈侃一侃
在全球各地的大都会里,目前有一种“病毒”正在对孩子发动致命的攻击,他的感染源只附着在父母和亲人长辈身上,被侵袭后的孩子所产生的最严重的病状是——杀母弑父!
如同瘟疫传染般,中国各地发生多起少年杀亲事件。
然而跟其他杀人事件不同的是,凶手孩子却有别于其他杀人犯,其泯灭人性的兽行,受到社会大众一致的指责,被弑的父母不仅未得到该有的同情,反而背负上“养不教,父母之过”的罪名。
许多报道的焦点,都集中在批评父母只顾忙于生计,而疏于“亲职教育”,才会造成如此家庭悲剧,将杀母弑父的孩子,视为被同情的无辜者。
对于父母为养家糊口的辛苦奔忙,孩子不仅不能心存体贴,主动去予以分担,反而以此作为仇恨的借口,让人真不由得要心生感叹——
做父母的究竟做错了什么?!
在美国也有相同的“病例”发生——
有位名叫“罗讷德·奥帕斯”年近四十岁的男子,从十一楼顶跳下自杀。
在往下跌落“途经”九楼时,被一颗从窗户里所射出的猎枪子弹击中,当场死亡。
射出子弹的屋子里住着一对七十开外的老夫妇,当时老两口正在吵架,老头在情绪激动下,抄起猎枪对着老太太抠动了扳机。然而没长眼睛的子弹,并没有打中他的妻子,却穿过窗户正巧击中了“落”下的奥帕斯。
面对谋杀罪的指控,老两口口径一致地说——他们谁也不知道猎枪里装有火药!
因为多年以来,老两口吵架的“谢幕动作”,都是老头用没有装子弹的空猎枪来“砰”妻子。这次这把“道具”枪,竟然会发生如此“走火”的演出,也让老两口大感吃惊。所以那颗射出的子弹,百分之百应是被旁人给装上的。
警方经过一番追查,找到了一位住在老夫妇家对面大楼的目击者,这人说他曾亲眼看见老夫妇的儿子,在事发大约六周前往猎枪里装了火药。
老夫妇的儿子为何会在猎枪内装上弹药?
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的探究,发现起因是老太太突然中断了对儿子的经济资助,让已习惯长期“靠母亲包养”的儿子,在顿失经济支持下,不由得心生怨恨,于是企图利用父亲爱用猎枪吓唬母亲的习惯,想借父亲之手来杀死母亲。
谁知案件至此有了非常戏剧性的发展——
这对老夫妻的儿子,正是这位从高楼上跳下被猎枪击中的“罗讷德·奥帕斯”!
“罗讷德·奥帕斯”发现经常爱以吵架来“沟通”的父母,竟然足足有一个多月,维持着“夫友妻恭”的平静状态,这让他谋杀母亲的企图,迟迟不能得以实现,他因此颇感失望,所以想“一死百了”地跳楼自杀,未料却被自己填装的猎枪子弹击中致死。
而按照美国法律,某人试图谋杀A,却杀死了B,则按谋杀B罪论处。也就是说,“罗讷德·奥帕斯”原本是要谋杀母亲,但却“自作自受”地谋杀了自己!
P19-21
郜妈的私房绝活儿
没想到郜妈会找我来写推荐序,因为一来我不是大牌写手,二来我只是个新手妈妈,我在仿着古代诗人“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时拔了几根头上新生的白发后,琢磨出了两个重要因素——
1.我是郜妈的铁杆“粉丝”,总是第一个抢坐“沙发”读到她博客新文的人。她的每一篇文章我不仅都拜读过,而且在深感受益下身体力行于处理自家的亲子教养上,还不吝向许多新手妈妈们推荐。
2.我比许多郜妈的“粉丝”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就是我因工作之便,能有机会很幸运地近距离与郜妈接触,观察领略郜妈的言传身教。
因此不论是谈郜妈的文章或是郜妈这个人,我应该都能说出些道道来吧?
先从我对郜妈这人的观察说起——
第一次见到郜妈,着实大大“惊艳”了一番,郜妈的美貌自是不用说的(比照片上好看很多啦),其装扮也是既优雅又时尚,言谈举止上处处散发出青春的光芒和活力,如果不是知道她的“丰功伟绩”,我无论如何不能相信,这是一位养育了两个孩子长大的“资深”妈妈。后经多次接触又发现,郜妈从外表到内心,都年轻得让人惊叹。
像以郜妈“一把”年纪和学文出身,能对电脑和网络超级发烧,实属少见;而她那一学就会、一点就通的悟性,更是让人叹服。郜妈的写博经验,从菜鸟到重量级选手,进步神速,无论是文字编辑还是图片处理,以及让港台网友头疼的繁简体转换等,都能轻松搞定。
郜妈还比许多港台作家,甚至长居大陆地区的外籍人士多个“强项”,就是极了解和擅长使用大陆内地各省的“习惯用语”,“语言转换能力”甚至远超过我们大陆地区的“内地人”。
而据郜妈说,她之所以能具有这“特异功能”,一是源自她曾游历过全中国所有的省份和自治区;二是她是个大陆电视连续剧的“发烧友”,经常将自己“种植”在电视机前;三是她大量阅读大陆的报章杂志书籍;四是她不会不懂装懂,而是敢于“不耻”请问;五是她是个以跟贩夫走卒聊天为乐的“长舌妇”;六是为了便于乔装成当地人,以不被当“憨包”宰;七是她认为最重要的是——她永远把自己视作个“小学生”,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郜妈所表现出超级热爱生命与享受生活的言行,也让她成为我们办公室里最受欢迎的访客之一,因为每次她的到来,都会带给大家无限的惊艳和惊诧:
“什么,这是植物的种子?”
“哇,超可爱!真的是用北京的老玩意改装的?”
“咦,这家蛋糕店在公司旁边开了好多年,我也经常去那里买面包蛋糕,但居然从不知道这家店竟有好吃的奶酪蛋糕,郜妈你是如何发现的?”
郜妈的穿着打扮也常成为我们关心的重点,因为深谙保养与化妆之术及服装搭配等时尚窍门的她,经常是用最少的花费却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郜妈将这些“发现不一样”让自己“变得不一样”,归功于——多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以及擅长使用最能替地球抗暖费尽心力的“走路”,去深入体验生活发掘生活、以及永远保持着一颗如孩童般充满好奇与探索的心去感受生活。
这或许也就是郜妈她之所以能永葆心灵与外表青春的秘方。
再来谈谈郜妈的写作态度。
郜妈像一只勤奋的小蜜蜂,即便工作十分忙碌,但自在新浪开博以来,一直坚持一周三篇定时更新博客。有时她身在外地,不方便上网,就会提前发来邮件请我代为操作。
还有,郜妈和其他知名博主不同的是,她经常和网友作交流,每在博客上发表一篇文章,都会去留意网友的评论和反馈,并且热心去提供一些建议给妈妈们作参考。
她在工作、待人上认真执著、精益求精与热心助人的个性,可以说在她写博客这件事上表露无疑,这应该也就是她的博客之所以会获得许多网上妈妈们广泛关注和好评之主因吧。
另外,根据我这“粉丝”的体察理解,郜妈育儿的观点看起来挺“另类”,但却往往能给妈妈们不少深刻启发的原因有四——
一是郜妈很“幸运”,能生养两个性别与个性全然不同的“产品”,具有丰厚的育儿“实验”基础。
二是郜妈“不知耻”,敢于将自己或成功或失败的育儿经验通通给你“报报”。
三是郜妈“不说教”,常会站在妈妈们的角度、理解妈妈们的难处来说事,让妈妈们能产生共鸣。
四是郜妈的“爱说笑”,她的文笔轻松诙谐,让人能于“寓教于乐”中轻松得到启迪。
由于工作所需,我必须大量接触网友妈妈,在与这些妈妈们的互动中,感觉到有非常多的妈妈,其中也包括我自己,在育儿的问题上总是充满了焦虑。
因为每家都是一个子女,都想要给这“唯一”的孩子最好的养育。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的“爱”,往往成了溺爱或者是伤害。
郜妈新书第一章《不要让“爱”成为“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育儿过程中很多爱的误区,看后会有醍醐灌顶之感。
目前市面上充斥着许多所谓“成功育儿方法和策略”,其难度之高常让新妈妈们望而生畏,产生培养孩子如同登天的压力。但郜妈在第二章的《养好孩子很简单》中却以过来人“老鸟妈妈”的观点鼓励“新鸟妈妈”们,父母只需做好“陪伴者”,放手让孩子去学习为自己的人生做主,“养好孩子自然变得很简单”。
《赢家小孩在我家》这一章,是郜妈关于教育的感悟。郜妈自己的一对儿女,身心健康且全面发展,在学业上也很成功。怎样挖掘孩子内在的天性,怎样让孩子学好数学、学好英文、爱上阅读和科学,这些让妈妈们头疼的问题,在郜妈轻松的文字中,就能找到答案,受到启发。
第四章的《和“第三者”一起教管好孩子》更是深获我和其他“想做好妈妈也同时想做好自己”的妈妈心。为此郜妈提供了既能实现自身成就又可以不怠慢孩子教养发展的秘诀。
面对当今一些妈妈只生不养的观念,郜妈提出:“再忙,也要陪孩子长大”,认为“爱是最好的教育”。
在第五章里,郜妈用温柔的笔触,来跟妈妈们分享许多发生在家庭里“爱的成长故事”。
实际上,许多妈妈都是在“做了妈妈之后才开始学习如何做妈妈”。因此,在养育孩子的同时,其实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时机。
愿我们都能成为和郜妈一样的智慧女人和智慧妈妈。
懒妈友童(新浪百万人气名博主)
在“安全”教养法上转个弯
年轻时曾有人问我:“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希望能重新经历哪一个时段?”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希望能重新再过一次大学生活。”
因为在入大学前,我就极其清楚自己未来的定位,知道可以从学校教育中学习到什么;清楚如何利用课余时间争取去一些单位实习,培养实干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是“工作等着我去选择”,而非“如无头苍蝇般地到处去‘求’工作”;也不曾放弃参与校园活动……
因此,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十分幸福无憾——学习到了也同时玩乐到了。
我一直认为这是上天厚待于我赐予我的“本事”。直到我自己做了母亲,方才彻然领悟到,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一点“不一样”的成就,不被视为“平庸之材”,完全是靠着我的父母许多看是“无为”却是“有治”的教育。
父母对我的教育,也影响到我在教育自己孩子时的观念——
藏起自己对孩子的期待,不用“模具”去打造合乎“社会标准”样式的“哈佛、清华、北大生”,而是用爱心、细心、耐心、宽心与信心,去相信“上帝给笨乌也准备有一些矮树枝”,天生我才必有用,世上没有无用的“废料”,什么样的东西都能派上或大或小的用场,总能在某些方面显现出其特有的价值。
不畏惧“给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就会欠他一个‘成功’的成年”。
放宽心去耐心等待孩子能像一棵生长在深山野地的花或树,自自然然从从容容地长大,或蔚然成荫,或缤纷多姿。
不假爱之名,去替他们施肥催长、修枝剪芽、抵挡风雨,让他们去经历风雨、经历严寒与酷暑……
让自己在“最安全”的传统教育思维上转个弯,去松开“应该”、“不准”、“不许”……捆绑孩子心灵手脚的枷锁,让孩子能按照自己的心志,以他自己的速度,去寻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朝着或许平凡却不平庸的理想人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