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吃亏是福;禅坐;觉知;心自在,乐常在;从快乐到长乐;祝你天天开心;开放你的心胸;运由心生…………一段段经典语录是余惕君对人生的参悟,散发着他的思考和认知。
《世界是自己的》延续作者一贯风格,讲述的仍旧是生活禅的概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界是自己的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余惕君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吃亏是福;禅坐;觉知;心自在,乐常在;从快乐到长乐;祝你天天开心;开放你的心胸;运由心生…………一段段经典语录是余惕君对人生的参悟,散发着他的思考和认知。 《世界是自己的》延续作者一贯风格,讲述的仍旧是生活禅的概念。 内容推荐 《世界是自己的》延续作者余惕君一贯风格,讲述的仍旧是生活禅的概念。全书集结了近百篇短文札记,其中有对佛学在日常的解读,有对情绪管理的智慧顿悟,有对心性的修炼感触,是一本有正能量,又不腻的心灵鸡汤读物。 目录 找回自我(代前言) 大 自皈依 因与果 心气矛盾 火气上来以后 人成即佛成 “业力”与“努力” 唯有业随身 自在 空空如也 最有价值的遇见 素心无嗔喜 无念 离苦得乐 常为所有而喜 解脱 享受 忏悔 起心动念 正能量 正语 真正的慈悲 知见 英雄所见略同 想 佛是大医王 云水禅心 不是快乐,是喜乐 禅解人定胜天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愚蠢、聪明及智慧 儒、释、道 一“无”所有 世间法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灵 本然寂静 欲 道 观照 知行合一 “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 说道 易理与佛理 痴 中道 正念 一,无所求 知“无”者无畏 诸相非相 花非花 水中无波 不可思议 天赋明性 心,决定一切 什么最重要? 悟 四无量心 认同“不同” “三毒”对治法 道禅合一 无为无不为 禅宗——智慧之禅 禅宗之“戒” 禅宗之“定” 禅宗之“慧” 佛是谁 谨防外迷著相 禅宗的净土 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天啊!” 天道即人道 人情练达即文章 身体愉快,心情健康 有意识的呼吸 身心长安 生靠父母,活靠自己 烦恼即菩提 佛教徒的见地 修持祥和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吃亏是福 禅坐 觉知 心自在,乐常在 从快乐到长乐 祝你天天开心 开放你的心胸 运由心生 佛度有缘人 开心人永远是年轻 佛法就是活法 活法:活着的法 心结欲解凭谁? 变内耗为内敛 法喜充满 学佛容易 信解行证 忍无可忍 佛教:佛陀的教育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四大菩萨与四大道场 从根本修 法门平等 无量 真空妙有 止 明白人 佛陀的托付 我即宇宙 何时找到“我” 候鸟有“三老”,夕阳无限好 不争、不抢、不比 爬山与人生 宁静是美 慢:柔曼的心 生活 踏遍青山人未老 最美不过夕阳红 人生之韵 千人千面 附录一:《佛说八大人觉经》读经笔记 附录二:返璞归真,乐活养生——“健康大使”余惕君的快乐养生/赵卿峰 青山和生命,年年都绿(代后记) 试读章节 享受 佛法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构成的,其中的受又有乐受、苦受和舍受(即非苦非乐受)。 生活中常说的“享受”,指的应是“乐受”。然而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感受。所谓感受,也就是感觉到的不同的“受”。比如说喝酒,有些人认为是“乐受”,但也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很辣,并引起咳嗽,这就不是“乐受”,而是“苦受”了。肚子饿时,饱餐一顿,是“乐受”,但吃不下了,还一定要你“继续吃”,那就是“苦受”了。 因此,是习惯、时间和我们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决定了人们的不同感受。仔细观察我们的受,还可以看到这其中不仅包含着我们的个人因素,同时还包含着我们正在消费其产品的社会因素。比如说酒,若深入地观察,我们就能看清酒的本性,就能看到被用来酿酒的谷物原本能拯救很多饥饿的灾民,就能看到饮酒和我们自己的身体和社会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用正念去深入观察任何一种事物,就会看到它的根源和后果。这可以导致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当我们观察我们的受时,可以看清它们的相对性,我们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受的性质。一个人可能会觉得做家务,包括工作是令人厌倦、痛苦的事情,也有人却把它作为生活中的乐趣,并为之感到享受;有人听到别人的赞誉时,会沾沾自喜而引发自己的傲慢情绪,也有人则非但不因此骄傲,反而视它为一种继续努力的鼓励。如果用正念去观察听到赞誉而产生的乐受,那么这种受就成了一种具有滋养效果的健康的受。 当一种受在我们心中生起的时候,我们知道它生起了,只要那种受继续存在,我们就必须对它的存在保持觉照。如此才能使你时时得到美好人生的享受。 忏悔 当衣服脏了,把它洗干净再穿,就会觉得神清气爽;当身体脏了,沐浴后就会觉得舒服自在;当房间脏了,打扫后就会觉得心旷神怡。 忏悔的作用也一样,其清洁的对象是心灵。 佛家认为,当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污染时,要用清净忏悔的方式来洗涤,从而使心地无污垢。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六祖坛经》中说得明白:“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晦。”因此,忏悔不仅要忏其前愆,更要悔其后过。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灵污垢,都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因此,皆应经常恭敬虔诚地诵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的那段忏悔文:“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晦。” 起心动念 所谓“修行”,是既修也行,而从根上说,则是人的起心动念。 人在没起念头的时候,心是湛然清净的,如同虚空一样,并无善恶。只是因为有了起心动念,已有善恶。所向着的是好事,就是善;所向着的是坏事,就是恶。所有起初,只不过是起了一个念头,做了一件事情而已,但到了后来,日积月累,就有了善人和恶人的区别了。 这也是《太上感应篇》中开首所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华严经》中说,每个人出生之后,就有善恶两童子每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跟随着,并随时记录下人的善恶言行,包括起心动念。因此,我们每个人起心动念时,要时时想到此,因为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决定了自己的吉凶祸福。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迷失皆因一念差,亦无玄妙可称夸;湛然一片真如性,逐本还源便到家。” 正能量 现今全社会都在倡导“正能量”,这同佛家所倡导的“八正道”不谋而合。唯有持“八正道”才有可能获“正能量”。 人要有正见(正实的知见)、正思维(正确的思维)、正语(正直的语言)、正业(端正的行为)、正命(正当的职业)、正精进(正好的努力)、正念(正净的意念)、正定(正统的禅定)。 “正”字,“止”与“一”。止是停止,是停于某处。但停留某处并不是保持自身同一的静止不动。相反,停止某处是到达某处。不是停止于一个一般的地方,而是于一个特别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人追求的最后的目的。因此,它是最高的地方和最远的地方。因此,“正”字其实是“止”于“一”。为何是“一”,那是因为万法归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灵。“皈依”也是“归一”的谐音。 “正”字,五划,应了五方——东西南北中;应了五行——金木水火土;应了五脏——心肝脾肺肾;应了五志——喜怒思悲恐;应了五德——仁义礼智信。 正语 “正语”是佛法中的“八正道”之一。正语的内容是:不妄语,即说实话;不两舌,即不搬弄是非;不恶口,即不诽谤,不说粗语;不绮语,即不说虚伪的、过分修饰的话。 做事让人喜欢,说话让人欢喜,是修行人的基本行为准则。有时候,我们说话不当,会给别人造成不愉快,但往往事后我们还会说:“我不过是在说实话罢了。”你说的可能是实话,但是,如果我们的说话方式导致了对方不必要的痛苦,那么它就不是正语。说话要说“该说的话”,而不是说“想说的话”。世上有两样东西收不回,一是射出去的箭,二是说出去的话。因此,在你说话之前,要仔细考虑你所说的话可能会带来的结果,要考虑对方能否接受。若不能接受,你岂非说了也白说,甚至比不说还要糟。语言可以给人带去快乐,也可能会给人造成痛苦。因此。我们要以一种能够带来理解与和睦的方式说实话,只说能够激发人的自信、安详、喜悦和希望的话。 深深地倾听是正语的基础。《法华经》教导我们要慈眼视众生。慈悲的倾听会带来治疗的效果。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你遭受了很多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够倾听你的诉说,那么,你的痛苦就会滞留在心中。相反,如果有人能够倾听并理解你,那么,你就会感到轻松自在。在听别人说话时,要不带偏见,平静仔细地倾听。如果你听别人说话,不是敞开心胸,而是持批判性的态度,那么,这种态度就会妨碍你正确、全面地理解对方正在说的话。 无论是说话还是听话,都要尽量地保持舍心。舍的意思就是你对所有的人怀有相同的好感。发自内心地说正语,发自内心地认真倾听,这是一种慈悲。 P17-21 序言 找回自我 人最重要的是生命,而生命中最可贵的,是认识生命。不能认识生命,觉知生命,便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便没有人生的欢欣。 一个人,他想什么,就会去做什么;他做什么,就会有什么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他的命运。因此,一个人的命运,就是他的所思所想、他的所作所为。“思”者。心之田;“想”者,心之相。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从表面看,我们似乎活在共同的世界。事实上,我们是活在各自的世界。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决定我们看到并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生”靠父母,“活”靠自己。一个人的生活是由他的经历、学识、背景、境遇等各种东西交织组成的。生活中,人人都盼望成功,但成功是多维的,很难有标准,而自由才是最重要的,这包括经济上的自由、人格上的自由、时间上的自由……其中,最根本的是心灵上的自由。 人生过得怎样,在于怎样认识人生。有段话说得好:“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曾计较付出的回报,到最后才懂得,一切得到终将失去。只能留一抹浮名。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并不认为世界是自己的,他们不是为自己活,而是为别人活,不是活给自己看,而是活给别人看。如此,使得日常生活充满了焦虑、浮躁,烦恼成为了生活主旋律。如果我们在很大一部分时间里都为种种情绪所支配,我们又怎能说是自己在决定自己的生活,在决定自己的人生呢?! 热爱生命,就是体现自我;追求生命,就是发掘自我;管好生命,就是管好自我;开启生命,就是找回自我。 学佛正是为了让我们开启生命,找回自我。佛是谁?佛是自己的心。“即心即佛”,前念迷惑是众生,后念开悟是佛。“悟”者,吾心;“觉悟”者,吾心常醒。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实在、更喜悦,既不让自己因生活的沧桑而烦恼,也不让自己因恐惧、成败而不安。说到底,不是把命运托付给别人,而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能否做自己的主人,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所谓良好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好一点的方式。坚持不懈,自律养生,能给自己的生命不断汇聚能量。积极向上,豁达乐观,能给自己的生命随时增添色彩。良好的生活态度就是合理分配整个生命中的时间资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对生命永远怀有激情,对生命永远充满憧憬,从而用自己的生活诠释出人生的真正意义。 “我”字,去掉一撇,就是“找”,找到那觉悟的一撇,就是找回了自我。 后记 青山和生命,年年都绿 六十年人生已悄然走过,有人感叹岁月无常,我则为之欣喜。真正的人生,六十才开始。六十年一个甲子,一个轮回,第二个甲子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意味着人生第二春的来临。 人生的第一个春天更多的是辛勤劳作,播种耕耘;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更多的是收获硕果,享受生命。这时,有充裕时间,无工作之累;有财富积累,无生存压力;更有因人生阅历而带来的生命体悟,对世事看得更清晰,心情更淡然,步履也就更从容。诚如海涅的一句诗:“冬天夺走了的。春天又会还给你。” 人们常说,青春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不以为然。 青春并非是一种年龄,青春不等同于青年。青是绿草青青的青,春是每年都有的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是离离原上草,说的也是人的青春。青春是一种心态。从生到死,是一个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春无处不在,假如你的心灵中永远充满对生命、对生活的激情,“情”者,年轻的心。 人生的前半段,人为工作,为自身在这个世界的作为和努力而存在,无形中冲淡了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虑;人生的后半段,所有的那些忙碌戛然而止,人应为心灵的完善和超越而生活。能如此,走一步就有一步的风光,走一路就有一路的好心情。 人年轻时,正如走在上山的路上,更多的是期盼和奋进。直到攀上绝顶,领略过了天地的苍茫,才会生出一种散淡的心境。不想再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也不必担心错过什么,一切随缘,生活的方式变得纯粹,眼前的一切就全部成为美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描述的正是这般意境。 物皆有时。生命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收获,每一种年龄都自有其动人的风景,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可看到新的光明和风景。 俗世,已让我们失去了单纯的眼神,失去了清明的心境。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明,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智慧的生命。“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若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行走的魅力就在于新奇和对未知的探索,走出都市浮尘、喧嚣,走出熟悉的生活和环境,来到不一样的地方,接触不一样的人、物和景。满目青山满目情,山水会重塑宁静身心,重新激活生命。 重新激活生命,须审视以往的人生。万事万物只是因果的无穷序曲,无论是身体或是心灵。改变以往就是战胜自我,寻求新生。这需要足够的勇气,需要放下以往的一切,返璞归真。唯此,才能将自己从业力的循环中解救出来,改变命运,开始新的生命。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往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六十岁后,我离开了工作岗位,此生既不能成“圣贤”,那就好好地做一回“剩闲”。于是,边讲学、游览,边思索人生。思索中行走,行走中思索,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寻求新的生命。旅途中的所思所悟。就成了眼下的随笔。 天空鸟儿飞过,岁月不留痕迹;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充盈法喜。天堂在哪里?就在走过的地方,就在你选择的生活方式。风来跟风走,雨来跟雨去,青山和生命,年年都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