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本书创新之处
1.5 本书的结构安排
2 理论综述:就业理论与研究
2.1 转移就业理论、发展及评述
2.2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研究及评述
2.3 本书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重点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效应
3.1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演进与效应
3.2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个体家庭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3.3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
3.4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农村经济发展效应
3.5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经济增长效应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从效应到机制
4.1 中国非农就业效应与非农就业机制的关联性
4.2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效应与非农就业选择
4.3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就业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的理论分析
5.1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2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的技术经济学诠释
5.3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的博弈论解释
5.4 本章小结
6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的劳动力市场研究
6.1 农村劳动力非农劳动供给机制
6.2 农村劳动力非农劳动需求机制
6.3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支持机制
6.4 案例分析:江苏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与效应
6.5 案例分析: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及其经济效应
6.6 本章小结
7 中国农村劳动力稳定非农就业机制——以农民工市民化促就业转型
7.1 从中国农业发展看“刘易斯转折点”
7.2 民工荒视阈下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特点
7.3 从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看农民就业转型
7.4 农民就业转型的路径——农民工市民化
7.5 农民(工)市民化与农地权益保护
8 完善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
8.1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的国际比较
8.2 完善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政策性建议与展望
9.1 结论
9.2 政策性建议
9.3 未来研究展望研究期间给国家有关部门和天津市上报的咨询报告
报告一:“民工荒”现象新特点及破解思路
报告二:建议国家实行农村中职“9+2”义务教育
报告三:天津市“三改一化”中“农转非”约束与破解思路
报告四:转制社区适应性转型的路径选择
报告五:农地流转中要确保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
报告六:农业科技创新中人才约束与破解
附表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入户调查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