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究竟有没有用?在《读懂改革逻辑(竹中平藏的实践经济学)》中,日本最受关注的经济学家、曾担任日本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金融担当大臣、总务大臣等职务的竹中平藏,根据任职亲身经历,试图填补经济学与实际的政策决策之间的鸿沟。针对 “现实的经济比经济学教科书教的内容复杂得多”及“所有政策都必须经历民主流程才能确定” 两道鸿沟,竹中平藏深入浅出地对其深刻影响日本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走向的“现实主义经济学”进行了解说。本书将经济学理论与经济政策实践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在介绍经济学知识的同时,更详细描述作为政策制定者,如何运用理论知识确立政策及此过程中的关键路线。
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漫长的改革道路上应对质疑和反对?如何克服改革中的一时之痛?经济学对实际政策制定究竟有没有用?
最了解日本经济的经济学家竹中平藏,勇敢挑战难题!
《读懂改革逻辑(竹中平藏的实践经济学)》中,竹中平藏披露了近年来日本最大规模经济政治改革的内幕,通过金融改革、地方财政收入分配改革、邮政民营化改革等真实案例,系统地分析纷繁的经济理论,梳理复杂的决策过程,深入浅出地解读经济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力图填平经济学与实际政策决策之间的“间隙”,呈现最根本的改革逻辑。
前言
序章 经济学与现实政治的间隙——经济学之力
日本面临着堆积如山的难题
对下村博士的崇敬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
成为经济战略会议委员
获得小泉首相的垂青
内阁启动之初
从记者招待会到初次上任
园艺师和植物学家
经济学对实际政治决策有帮助吗
第一章 与凯恩斯主义常识战斗——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
为什么政府必须促进经济增长
失业问题的解决和经济增长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理论导出的“乘数”和实际“乘数”
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则利率水平上升
利率上升造成乘数下降
总需求管理政策和“失去的十年”
失业问题的存在是否合理
政府的经济预测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凯恩斯政策与政治压力
第二章 与“增税论”战斗——财政政策
使基础财政收支实现盈余
累积债务总额
大规模发行国债和利率自由化
讨论财政赤字时的两个注意点
主要成员国一般政府财政支出占GDP之比
财政的职能——提供公共产品
资源配置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
经济调节职能
发生财政赤字为何是坏事
国债暴跌的可能性
多马定理
长期利率和名义GDP增长率哪个更高
在2 1世纪头1 0年初实现基础财政收支盈余
不削减政府支出,就不能增税
伴随制度改革,削减政府支出
过多的日本公共事业
预算编制流程
第三章 与金融危机战斗——不良债权与金融再生
不良债权的定义
资产重估问题
系统风险
金融即金钱的融通
金钱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货币供应量的定义
金融政策的基础
信用创造的过程
为什么不良债权问题会导致信用乘数下滑
实际货币供给和信用乘数
理解不良债权问题的几个关键
《金融再生计划》的几个关键
《金融再生计划》的主干
不良债权问题的教训
公共政策的三项启示
第四章 与失业战斗——产业与政策
为何要推动产业发展
实际工资等于劳动边际产量
如何推动工资增长
如何增加设备投资
国际收支的制约
对日本产业政策进行数据分析
日本的政策性金融
“牛铃效应”
第五章 与官员战斗——地方财政改革
为何眼下正当“地方分权”之时
受益与负担的逻辑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情况
“三位一体改革”的构想
“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典型
复杂而怪异的日本地方分权
修改《地方分权总括法》
受益与负担不明确
自由与责任
地方财政制度的问题点
地方交付税的复杂机制
提出“新型交付税”
“道州制”构想与《地方分权总括法》
第六章 与“既得利益”战斗——邮政民营化的经济学
主动型改革——邮政民营化
邮政民营化的经济学
邮政民营化争论开始
作为邮政民营化担当大臣
法案提交国会之前必须克服的两大障碍
通过邮政民营化特别委员会审议与众议院决议
未能通过参议院审议
自民党获压倒性胜利,法案通过
邮政民营化的制度设计
关于邮政民营化的五条经验
第七章 与反对势力战斗——经济财政咨问会议的职能
《骨太方针》篇幅的内涵
经济财政咨问会议的特性
经济财政咨问会议的成员
会议席序
《骨太方针》的决定过程
《骨太方针2001》顺利获得阁议通过
《骨太方针2002》和《骨太方针2003》
打破了政策讨论的垄断
跨越阻隔的讨论平台
跨省厅的横向讨论
经济财政咨问会议讨论的局限性
第八章 与千变万化的政治战斗——政策过程
内阁和《内阁府设置法》
日本阁僚人数处于平均水平
内阁权力和国会关系
“纵向行政大臣”和“横向行政大臣”
阁议是流于形式吗
议院内阁制和党政一体
部会是“族”的根据地
《邮政民营化法案》和总务会决定
“二干二政”和不良债权处理
行政过程中国会议员发表意见的平台
政府部门负责起草法律文案
“党议拘束”这个麻烦玩意儿
“国对委”是国会运营的关键
常任委员会和特别委员会
全体大会和委员会的关系
国会审议流程
延长国会会期需要高明的手腕
国会议员的免责特权
强行裁决是常用手段
日本的审议时间超长
政策通过用时为两年
终章 与权力战斗——改革的战术和领袖的条件
“失去的十年”在于企业经营的失败
战略存在于细节处
会议并非讨论的场合
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有用的
借鉴其他各国的实例
“成为一边梦想一边耕耘的人”
成为领袖的条件
译后记
在多数情况下,这些人前一天会接到来自首相或者首相秘书官的通知:“明天某时,请你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当然,也不排除这样的提前告知:“明日组阁时,我想委派你担任某某大臣。”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是暗示对方准备明天参加“召见”。
“召见”的电话一般是由首相秘书打来的,通常会说:“请即刻到首相官邸来。”被指名的人便乘车至首相官邸。首相官邸的正门平时都是关着的,访客多由侧门进入。但是“召见”时,正面的大门会全部打开,过道两侧是早已携相机和麦克风等候在此的媒体人士。被“召见”的人就在这样的瞩目中快步迈进大门。
首相官邸的入口在三楼。我们往往会被引至位于四楼的阁僚接待室或五楼的首相接待室。被“召见”的人聚集在此,一边等待首相的提名,一边相互勉励,说些“你这次也要入阁啊,一起加油吧!”之类的话。
在接受首相提名的时候,内阁官房长官和民主党政务三役(干事长、政调会长、总务会长)也会一同出席。由于在议院内阁制的体制下,政府和执政党共同制定一切政策,所以首相会在执政党(自民党、公明党)的政务三役面前宣布对大臣的任命。
这就是新内阁启动的第一步。
从记者招待会到初次上任
之后,新任命的大臣们立刻下楼来到首相官邸中最大的房间。在那里,各省厅部门人员已经摆好了桌子等候多时。新任大臣们坐下后,便将开始各部门的政策概要演说,时间短则15~20分钟,长则1小时以上。
演说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接下来在首相官邸会见室召开的大臣上任记者招待会。在记者招待会上,昨天还在没有任何直接关联的各个机构任职的政治家们,要接受来自记者们对政策五花八门的提问,而且必须当场回答。这时,有人会坚定地表明方针,借此展现自身的政治领导力;也有人以谨慎开场,回答“对此我不太清楚”。
这场风险巨大的首场记者招待会结束后,大臣们需要立刻换上正式礼服,前往皇居①接受天皇的认证。
在皇居,拿到认证还需要两个小时左右。我从某大臣那里听说,两个小时是大臣们到达后,从天皇署名到墨迹干透所需要的时间,不过不知道此言是真是假。
回到首相官邸后,将召开首次阁僚会议(阁议)。首相宣布:“从现在起,新任内阁正式启动。”大家在阁僚接待室里举杯庆贺。之后,大臣们在铺着红地毯的阶梯上合影留念。
合影时,除了首相必须站在第一排的正中央,其他人的位置并没有事先规定,没有规矩说首相旁边一定要站谁,所以往往是想引人注目的人主动往前面站。从大家让资历高的人往前站来看,也许在列队时有一个不成文的顺序。对照历代的内阁成员纪念合影,可以发现相对年轻的人会比较客气地站在后排。
之后就是“初登厅”——也就是大臣们首次前往各自所在的部门赴任。
P10-11
自2001年开始,我大约有六年时间在政府中从事与经济政策相关的工作。2006年末,我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庆应义塾大学。2007年春学期,我在时隔7年后再次登上讲坛,教授公共政策学。借此机会,我有一个非常想去实现的愿望——利用我对实际政策立案、决定的经验,讲授“真正能发挥作用的、现实主义的公共政策学”。
很多人都抱有这样的愿望——更多地了解经济,系统地理解经济学,让政策和政治趋向于越来越好。但是,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经济学艰涩难懂,而且就算读了经济学的书,掌握了理论知识,很多人仍然不知道这些知识要怎样为实际的政策问题发挥作用。由于我是在经历过大学研究生活后进入政府成为经济政策负责人的,所以在此期间,我的头脑里始终盘桓着两件事。
第一,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极为重要,而且毫无疑问是有用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关人员不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而导致政策讨论发生混乱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学与实际政策之间毫无疑问有着必须填平的“间隙”。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着清楚的认识。
实际中的经济比教科书中描述的世界要复杂得多,而且无论是什么政策,都必须经历一个符合民主主义的政策决策过程,才能被最终确定。也就是说,经济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遗憾的是,在日本,学者不离开大学,政治家和官僚也不放手政治,如此一来,我们填埋这一间隙的努力就显然不够充分。
本书的目的在于,让读者在理解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填平经济学与政策之间的间隙。因此,它和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不同,更注重从现实的经济问题和政策问题中挖掘经济学的思考方式。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充分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而且可以了解到,这些知识与实际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有怎样的关系,以及经济学以外的哪些知识或思维方式会对实际政策问题产生影响。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通过本书,对实际政策问题抱以更多的关注,从而基于更高的认识水平来进行积极有益的公共政策讨论。
最后,谨对和我一起共同负责教授公共政策学的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土居丈朗副教授、负责本书策划编辑的堀冈治男及集英社国际株式会社的田村浩悻等众多相关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竹中平藏在日本是一位颇受争议者。一方面,他被誉为“最了解日本经济的人”。作为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家,他曾先后在日本开发银行研究所、哈佛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和大阪大学等顶尖学术研究机构担任教授和研究员。另一方面,他是政治家,在频繁的日本政权更迭中长期屹立于政坛核心。从小渊政权的“经济战略会议”开始,至森喜朗时代进入“IT战略会议”继续为高层决策者出谋划策,后又应邀出任小泉内阁的经济财政大臣和金融大臣。他亲自领导解决了日本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并按照小泉首相的决定对日本邮政系统推行私有化改革。他对日本经济改革的贡献世间有目共睹,但作为站在改革风口浪尖者也受到了诸多非议。例如,他主导的“邮政民营化改革”(本书重要案例之一),虽对日本社会影响深远,但同时因为涉及利害相当复杂,获得的评价至今仍是褒贬不一。
正因如此,初从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的编辑钱晓曦女士处收到《战斗经济学》一书的翻译委托时,有过一些犹豫。然而经过讨论后,团队认为,这样一位驰骋东西方、纵横政治经济学术领域、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日本精英之学说,具备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况且,此书结合了经济理论与政治实践,生动披露了作者主导的日本近年来最大规模改革与大型经济政策的内幕。日本因推行经济改革而集中显现的各种矛盾问题与解决方式,正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案例。
书中对于经济学、政策制定、行政执行都有涉及,对于日本民主制政体之下的决策过程与政治文化亦有很生动的描述,甚至还有企业管理可以借鉴的会议议事与决策斗争之经验。起篇是涵盖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介绍,其后几章是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案例分析,之后综述了日本政策决策的具体步骤,最后是作者亲身经历政坛而提炼出的感悟心得。其价值有三:一、可了解基础经济学原理;二、可借鉴结合政治经济学与政策执行的经验;三、可作为研究日本“议会内阁制”行政决策过程和文化氛围的资料。
在日本这样一个政治系统相较封闭守旧的国家,意图推行大型改革且成功落实,可谓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其中的经验总结亦引人关注。例如,如何主导解决严重困扰日本经济的“不良债权问题”,使日本经济走出长期以来的困境、进入复苏和全面转型时期;如何运用策略成功使遭到强烈反对的“邮政民营化改革”获得国会通过;以及如何借助“经济财政咨问会议”这样特殊的行政机制使领导力实现空前的集中,等等。我们认为,这样生动并揭露深层次内幕的案例资料是珍贵并有借鉴意义的。
更难得的是,不同于一般只关注一隅的日本著作,本书分析视野广阔,在日本与西方学说实践案例间撷取自如,旁征博引。加上或许因为大学教学经验丰富的影响,行文上对复杂的决策程序与纷繁的宏观经济理论分析都能娓娓道来,深入浅出。
当然,出于作者立场,本书也有其局限。相关改革内容的是非,则更待读者评定。我们希望尽己所能,以中日高等教育所获严谨治学态度为心,以尽力还原著作为旨,为国人撷选良枝。因此,谨奉“拿来主义”之要求,将其译来以供国人取用。
为保持原作原味,对于一些日本专有名词,我们采取了沿用另注的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何帆
竹中平藏是一位当过官的经济学家。《读懂改革逻辑》就是竹中平藏对自己这段宦海生涯的体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教授
孙立坚
若要深入了解现代日本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所面临的挑战,竹中教授的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这不仅是凶为他曾作为一个政策制定者的身份,前日本内阁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亲身经历过“通缩时期”的经济改革,而且还在于他是一名日本经济界著名的学者,庆应大学教授,一直努力坚持着自己独立的经济学立场,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传递自己为恢复增长、促进就业、控制物价,促进宏观经济发展而战斗不息的理念。本书对当今中国经济改革也有诸多借鉴意义。
新浪财经日本站站长、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
蔡成平
经济学真的有用吗?对于这一见仁见智的问题,官、商、学三条路都经历了一遍的竹中平藏,在这本书中通过回顾作为经济学家的他所主导的经济改革,给出了最合适的回答:经济者,经世致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