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航船》的作者赵丽宏的散文世界,多彩多姿,既叙写真实人生,也时作玄想;既谈艺论诗,也咏物抒情。无论是写日常生活、童年记忆、旅行屐痕、人情世事,还是谈读书、音乐、绘画、建筑、雕塑……处处可见散文最重要的灵魂:真诚。赵丽宏总是忠实地抒发自己的情志,袒露自己真实的心灵。这是作家的天性所致,也是他自觉要坚持到底的文学主张。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基于作者的真诚,写出生活的真、人性的真、时代的真,而读者,也从作者的“真”中,获得文学力量的震撼和感召,并生出心灵的呼应。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的力量。赵丽宏的散文所给予他们的,便是这种向善、向真、向美的魅力的吸引。
《音乐的航船》浓缩了赵丽宏对古典音乐的情怀与畅想。他用精巧的语言和蓬勃的想象,带领读者乘上音乐的航船,驶向古典与艺术的海洋。作家的笔好像指挥家手里的指挥棒,一起一落之间,丰富的旋律倾泻而出,跃然纸上。赵丽宏带领读者穿行于古典音乐营造的充满想象力和艺术气息的世界,同时也娓娓道来世界著名音乐家的生命历程、世界名曲的创作由来,将音乐与其所展现、所表达的意境相融合,与蕴含其中的、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与生命意义相融合。《音乐的航船》传达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乘上音乐的航船,青少年读者会走进一个想象力的国度,一个艺术的殿堂,一个精神的故乡。
在宁静的西湖畔,凝视波光潋滟的水面,我的心里回荡着音乐。
在九寨沟,欣赏那些水晶一般清澈晶莹的流水时,我的心里回荡着音乐。
在黄山,惊叹着群山千姿百态的变化时,我的心里回荡着音乐。
在黄河边上,看那浑浊的急流翻卷着漩涡滔滔奔泻,我的心里回荡着音乐。
在峨眉山顶,俯瞰着在翻腾的云海中起伏的群山,我的心里回响着音乐。
坐船经过长江三峡的时候,面对着汹涌的急流和峻峭的危岩,我的心里回响着音乐。
面对着流水和高山,我想起了人类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们是贝多芬和莫扎特。
也许有人会说,置身于中国的山水,你的心里为什么会回荡外国人的音乐?我想,答案其实很简单,美好的音乐没有国界,它们无须翻译,无须解释,便能毫无阻拦地逾越语言和民族的藩篱,沟通人类的心灵,拨动情感之弦。在大自然奇妙的韵律中,想起这两位音乐家,在我是情不自禁的事情,听他们的音乐时,我不觉得他们是外国人,只感觉他们是和我一样的人,他们用音乐表达对世界和生活的看法,用音乐抒发他们心中的诗意。他们的音乐感动了我,激动了我,他们的音乐把大自然和人的情感奇妙地结合为一体,使我恍然觉得自己也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成了音乐中的一个音符。
记得很多年前,在一些愁苦的日子里,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遍又一遍倾听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从他儿时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一直到他去世前写的《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听这些优美的钢琴曲,如同沿着一条迂回在幽谷中的溪涧散步,清凉晶莹的流水洗濯着我的疲惫的双脚,驱散了我心头的烦恼。
莫扎特的音乐如同清澈的流水,在起伏的大地上流淌。这流水时而平缓时而湍急,然而它们永远不会失去控制,始终保持着优美的节奏,它们在风景如画的旅途上奔流,绿荫在它们的脚下蔓延,花朵在它们的身边开放,百乌在它们的涛声中和呜,有时,也有凄凉的风在水面吹拂,枯叶像金黄的蝴蝶,在风中飘舞……这样的景象,绝不会破坏它们带来的美感。莫扎特的旋律中有欢乐,也有悲伤,但我没有发现他的愤怒。莫扎特可以把人间的一切情绪都转化为美妙动人的旋律,甚至他的厌恶。这是他的神奇所在。他的追求,何尝不是艺术的一种理想境界?在人类艺术的长河中,有几个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莫扎特为法国圆号写过几首协奏曲,都是为当时的一个业余法国圆号演奏家所作。莫扎特看不起这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演奏家,在写给他的曲谱上,莫扎特用“笨驴”、“牛”、“笨瓜”这样的词儿来称呼这位演奏家,其厌恶之心溢于言表。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他在曲谱上写出的旋律,却是人间少有的优雅的音乐,这些音乐当时就让人着迷,它们一直流传到现在,能使现代人也陶醉在它们那迷人的旋律中。所以有人说,莫扎特是上帝派到人间来传送美妙音乐的特使。我想,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莫扎特的音乐就会存在一天,人世间的变化再大,人类也不会拒绝莫扎特的音乐,就像人类永远不会离开奔濯的流水。P1-3
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赵丽宏也许是老师和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雨中》《望月》《学步》《山雨》《与象共舞》《顶碗少年》《囚蚁》等,被选人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北师大版、鄂教版、香港版等小学教材,《为你打开一扇门》《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炊烟》《致大雁》《蝈蝈》《周庄水韵》《晨昏诺日朗》《在急流中》《青鸟》等篇,被收人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浙教版、上教版、中国香港版、新加坡版等等二十五种中学教材,另有收入各类大学教材的散文若干。
如此规模的作品被收入教材,对一个作家来说,无疑是成功的标志,也是一种荣誉。但凡收入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必须用词准确,结构谨严,行文流畅;还要拒绝做作的姿态和低俗的笔调”。更重要的是,对于刚刚接触人生和文字的学生来说,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但为他们打开了文学之门,同时也打开了一扇人生之门。
由此,我们便掌握了一把解读赵丽宏散文的钥匙。
然而,收入教材的文章只是赵丽宏散文世界的冰山一角,也并非全部是他最优秀的作品。赵丽宏的散文题材涉猎广泛、风格多样、数量巨大,其中更有不少比收入教材的文章更耐读、更有趣、更深邃的篇章。于是,我们才有了编选这套“赵丽宏美文精粹”的动念,遴选出一批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章,希望成长中的孩子能在赵丽宏斑斓多姿的散文世界里,亲近美与善、智慧与诗意,体验真实的人生和艺术的高妙。
我们常说,唯有师长和文学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领航员。如果说,师长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为孩子导航的话,文学便是承载了这些人生经验的故事。她避免了抽象的说教,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感同身受,并受到启迪。而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散文是最真诚、也最见作者心性和功底的一种文体。因其真,故而更具有亲和力;因其短小,也不需要考验阅读耐心;因其驳杂,更能启智和拓宽视野。对于成长中的孩子,阅读散文是一种与他们的认知习惯最为接近的方式,并且,他们也最容易直接从中汲取营养,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中国当代作家里,像赵丽宏这样专事散文创作的作家并不多见,而单凭散文创作便赢得盛名的作家更是难得。写散文看似容易,写好却难。在所有的文体里,散文是最耗费心力的。它必须源自真实,以真性情为源泉,也仰赖人生阅历和学识修养的积累。散文一无定规,二无可依循的法则。散文是对心灵之泉的汲取,只有具备了一颗永不干涸、生机勃勃的心灵,才能滋养出那些灵动鲜活、浪漫诗意,同时还饱含了生活气息和智慧哲思的美文。
赵丽宏的散文世界多彩多姿,既叙写真实人生,也时作玄想;既谈艺论诗,也咏物抒情。无论是写日常生活、童年记忆、旅行屐痕、人情世事,还是谈读书、音乐、绘画、建筑、雕塑……处处可见散文最重要的灵魂:真诚。赵丽宏总是忠实地抒发自己的情志,袒露自己真实的心灵。这是作家的天性所致,也是他自觉要坚持到底的文学主张。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基于作者的真诚,写出生活的真、人性的真、时代的真,而读者,也从作者的“真”中,获得文学力量的震撼和感召,并生出心灵的呼应。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的力量。赵丽宏的散文所给予他们的,便是这种向善、向真、向美的魅力的吸引。
而所有认识赵丽宏的人,都会以“真”来形容他的为人。无论世事变幻,他犹如礁石,守定了心中美与善的理想,在喧嚣中寻宁静,在烦扰中求纯真。在他的散文中,能读到人生的真实和无常,但无浅薄的戾气与抱怨;即便身处世俗功利的海洋,仍旧寻求高雅的格调与灵魂的清澈。所谓“身处淤泥心有莲花”,用来形容赵丽宏散文所提供的精神世界是再恰当不过的。
文学能给成长以什么?对于刚刚接触阅读的青少年而言,阅读什么样的文学,也就能塑就什么样的灵魂与格调。这也是我们把赵丽宏散文推荐给少年读者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浓缩了赵丽宏对古典音乐的情怀与畅想。他用精巧的语言和蓬勃的想象,带领读者乘上音乐的航船,驶向古典与艺术的海洋。作家的笔好像指挥家手里的指挥棒,一起一落之间,丰富的旋律倾泻而出,跃然纸上。赵丽宏带领读者穿行于古典音乐营造的充满想象力和艺术气息的世界,同时也娓娓道来世界著名音乐家的生命历程、世界名曲的创作由来,将音乐与其所展现、所表达的意境相融合,与蕴含其中的、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与生命意义相融合。《音乐的航船》传达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乘上音乐的航船,青少年读者会走进一个想象力的国度,一个艺术的殿堂,一个精神的故乡。
音乐源于我们的生活,同时也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它传达出我们的情怀,同时也陶冶着我们的情操。
编者
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