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地战乱的日子里
动荡中的海地
海地,东加勒比岛国,2.7万平方千米,850万人口,首都太子港。海地很有特点:有两个世界之最和三个拉美地区之最。海地1804年独立,是世界上最早获得独立的黑人共和国,是世界上政变频率最高的国家(独立205年,33次政变)。海地也是拉美地区文盲和失业率最高,人均寿命最低,经济最落后的国家。海地同台湾1954年建立“邦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没有外交关系。
1996年底,当时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和当时的海地外长郎尚签订了互设贸易发展办事处的协议。1997年上半年,我在太子港设常驻机构。我有幸被派往该办事处工作,任代表。
讲到海地战乱不能不介绍这场战乱的主角阿里斯蒂德总统。阿里斯蒂德政治上三起三落。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1990年12月依靠中下层百姓的广泛支持,阿里斯蒂德以67.5%的优势成为海地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时年37岁。阿里斯蒂德执政初期有明显的反美倾向,美国当然不高兴。1991年9月30日,美国支持海地武装部队司令塞德拉斯发动军事政变,阿里斯蒂德流亡美国。这是阿里斯蒂德第一个大起大落。
1994年7月,安理会授权组成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海地进行干预,昔日由美国操纵而被赶下台的阿里斯蒂德被美国扶上了总统的宝座,直至1995年第一任总统期满。根据海地宪法,总统不能连选连任,阿里斯蒂德将总统的宝座让给了他的战友普雷瓦尔,阿里斯蒂德自己当上了太上皇。这是阿里斯蒂德的第二次起和落。第三次起和落是2000年上台和2004年海地战乱中被迫下台。2000年阿里斯蒂德通过有争议的选举,当上了总统。总统的合法性遭到了国内政治反对派的质疑。 在其后的三年中,海地局势日趋动荡,暴力活动愈加频繁,经济形势日益严峻。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反对派强烈要求阿里斯蒂德总统下台,游行示威此伏彼起。2004年2月,海地前军官领导的反政府武装揭竿而起,在15天内相继攻克大部分城镇。2月25日,反政府武装兵临城下,首都太子港成了一座孤城,危在旦夕。
临危重返海地
我于2002年5月到任,2004年1月中旬回国休假,原定3月初返回。
2月21日我随外交部国外工作局组织的驻外使节团赴福建武夷山考察。当日下午3点,陪同参观考察的工作人员突然接到外交部的指示:“请随团考察的中国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的张伯清代表速回。”军令如山倒。我遂搭乘翌日早7点的班机从福建返京。23日李金章部长助理跟我谈话,因海地国内形势恶化,要求我马上返回海地。尽管我深知海地局势凶恶,但更知道这正是党和祖国召唤的时刻,同时我也挂念仍在海地战友的安危。我当即表示,坚决按部里的要求,提前返回海地,恪尽职守,不辱使命。
2004年2月24日,我把夫人留在北京只身飞往纽约。此时,正是太子港最危险和最混乱的时刻,所有商业航空公司宣布暂停飞往太子港。25日,我乘坐美航停飞前的最后一架班机从纽约飞太子港。我下飞机的时候,太子港机场一片混乱。撤离的人员争先恐后乘坐最后一架飞机离开海地。从机场到代表处的住地,到处都是路障和燃烧的轮胎以及横七竖八的汽车残骸。市内停水、停电,商店、银行、加油站惨遭洗劫。驻海地的联合国机构工作人员及各国驻海地使领馆的外交人员和家属绝大部分已撤离。
我回驻地后,采取了四条应急措施:一是25日把大家集中起来住办公楼并向大家传达国内指示,稳定情绪;二是26日冒着生命危险驱车横穿浓烟滚滚、路障遍布的市区,分别拜会了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法国驻海地大使,了解局势动向,落实紧急情况下协助我人员乘坐他们的直升机,撤离太子港的措施和办法;三是把代表处储备的粮食等食品分发给当地的保安和雇员,鼓励他们尽心尽力,和我们一起确保办公楼和官邸的安全;四是销毁库存的空白护照、证件和有关文件,以防不测。
2月29日晚至3月1日凌晨,我处五位同志经历了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夜。这一夜,我连续接到三个电话,一个来自纽约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处,一个来自国内外交部拉美司,还有一个来自干部司。领导们对我们很关心,询问我人员是否需要尽快撤离。此时已经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阵阵枪声。
凌晨3点40分,我借着烛光把大家召集到一起,传达了国内的关切。同时,我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认为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做好双边工作的最佳时机。我对大家说,国内领导出于安全考虑,以人为本,大家可以乘坐法国驻海地大使馆的直升机先飞多米尼加,再转机飞纽约。我驻纽约机构已为我们作了后续准备。我接着说,为了多做工作和保护国家财产,我决定一个人留下坚守。当时大家的表态让我终生难忘。大家纷纷表示,决心和代表在一起,同生死、共进退。
早晨6点,代表处周围枪声越来越密集、哭喊声、鸡鸣狗叫声交织在一起,令人毛骨悚然。我爬到办公楼的制高点上,观察双方交战的大致地点,判断冲突的规模。同时,我给当地的老朋友打电话,了解市内和周边的情况。所幸的事,一个多小时后,在国内外的强大压力下,阿里斯蒂德不得不流亡他国,避免了一场血流成河的内战。
由于我处在2004年海地战乱中判断正确、临危不惧、处置得当,既保护了人员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又为今后发展双边关系赢得了时间及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处全体人员荣立集体三等功,并受到了外交部党委的通报嘉奖。
我和海地维和
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的创举,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缓和并制止地区冲突和战争、实施人道主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支持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维和警察是我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部第一次向海地派遣警察防暴队的过程,我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P2-5
《从这里走向世界——上海交大附中33位学子海外圆梦之路》一书,终于在我的母校——上海交大附中建校60周年之际出版了。回顾两年多来为出版此书,我又一次品尝了酸甜苦辣的滋味。
2012年初,从美国回沪探亲的1984届1班曹晓坤校友回母校看望我,我送了她《从这里走向交大》《从这里走向成功》两本书。她看后向我建议,是否可以再出第三本书,《从这里走向世界》,写一些在世界各地学习、工作、生活的校友奋斗圆梦的情况。她还风趣地说,巴金有激流三部曲,你也可以向巴老学习,写交大附中三部曲。她的建议,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因为之前我根本没考虑过要出第三本书,我当即向她表示感谢,为我出了一个金点子。
对于从事着校友会秘书长工作的我来说,要寻找30多位在海外的历届校友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因而我一开始就充满着信心。但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由于多年,十多年,甚至几十年与这些校友不联系,要找到他们也并非易事。我开始在微博、博客、微信上发了信息,希望在海外的同学与我联系,但响应者寥寥无几。于是,我把目光转向各届各班的一些联络员,希望他们向我提供同班或同届同学在海外的,一下子,我获得了30多位国外校友的信息,我不断地通过微博、Email与他们联系,结果也只有一半人联系上。我又通过班主任老师,希望他们提供信息帮我并联系,结果班主任联系的近10人都获得成功。我向这些班主任老师表示感谢,他们是蒋敏然、沈莹、邓无畏、沈时炼老师。
学校每年举行校庆活动,部分在国外的校友也会回来参加。我当面希望他们参加到此书的写作中来,每次这些校友都答应,但回去后,大多没了音讯,我只得另寻校友。 一位当年非常热心写作的同学,还是市里某刊物的学生记者,我设法找到她,就到档案室查她当年的学习卡,寄信给她在上海的父母家。很快收到了这位在美国的校友的回复,不久就发来了她撰写的文章。为此,我特别高兴。
一位家住崇明的学生,当年是学生会主席,我通过公安派出所,找到了他的乡下父母,最后找到了在加拿大的这位校友。他也写来了文章。此事,让我体会到,如果你一定要找到一个人,只要这个人还在地球上,只要有毅力,坚持找下去,多数是会找到的。
凡联系上的校友,对我编辑此书都给予了热情支持,他们在繁忙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余,抽出宝贵时间撰写了文章。有的篇幅超出了我原来的5000字左右的要求,有的达万字左右。他们的文章中,让我,也让学校了解了他们从交大附中毕业后,在大学,在国外学习、创业的艰辛。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增进所在国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我为我校有这么一批优秀的校友在世界各国的成功而感到骄傲,也为他们在海外的生活幸福表示祝贺。
好多校友,由于长期在国外,基本已不用中文写文章了,所以发来的稿子有的语句不通,有的标点符号不会用,有的文章不会分段落,我都进行认真地修改,并发回征求他们的意见。不少文章我还提出了修改补充意见,得到了这些校友的支持。更有多位校友是手写稿传过来,我所在的校友会办公室徐奕君老师帮助打字,形成电子文档,在此,我向徐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中确定了33位校友,主要是2004年出第一本《从这里走向交大》时,联系了考入上海交大的几十位学子,最后只有33位完稿。2009年第二本《从这里走向成功》也就按这个数字采访已工作的校友。这次,《从这里走向世界》便很自然的还是33名校友。另外,在我校老三届出版的《校友报》上,有一篇《燕归来》的文章,我觉得很不错,故作为附录,选入此书。
我校1975届3班胡建平校友(笔名简平),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儿童文学家。前两本书他都写了序言。这次,考虑到他得了大病,开过刀,身体一直很虚弱,我抱着试探的心情与他联系,能否再为此书写序,想不到他一口答应。他是抱病为此书写了序,让我深为感动,并体会着当老师的幸福感。
此书出版,得到了1969届1班许建一、1977届2班胡少泉、李军宝、3班王满珍、5班张建忠、6班卢翠萍、1978届5班陈梁飞、1985届4班刘涛、1986届6班何立峰、1988届8班许谨、1990届4班冯晓波、8班顾清、199l届2班姜晓凌、1992届7班蔡淑文、1993届8班施恩伟、1996届8班王尧、1997届8班徐驳、2000届6班项珏、2002届6班吴霏霏、2005届9班季苑苑等20位校友的资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从这里走向交大》《从这里走向成功》《从这里走向世界》,我总算完成了交大附中三部曲。愿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中国、为世界的发展作出贡献。
陈德良
2014年5月
掠过最遥远的天际
我曾想过,主编并出版了《从这里走向交大》和《从这里走向成功》后,陈德良老师应该还会做第三本书的,这合乎中国的一句老话,叫“一而再,再而三”。果然,像上两次一样,在春风和缓的时候,陈老师又找到了我,跟我说,他要出第三本书了,由此形成一个系列。这本书便是《从这里走向世界》,叙述了在世界各地的33位交大附中校友的生活、事业与成就。
我不能不佩服陈老师那善于跟踪的脚步,从附中到交大,从就学到社会,从中国到世界。事实上,这是一所中学的光荣。我们的母校——交大附中,不仅向高校输送了品学兼优的学生,更向全世界输送了富有才华和开创精神的宝贵人才。我真的很惊讶,从这本书里,我发现仅仅33位校友,他们的身影就已经映照在20多个国家,几乎遍布全球各个大洲,而我们身在海外的校友岂止百千。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啊,套用一句话,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便有交大附中的校友。
可是,在世界已成为一个地球村的背景下,即便天涯海角处处有我们的校友,也并不是一件犹如天方夜谭般的稀罕事情,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在海外发展的校友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远离祖国的地方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辽阔天空。在阅读这部书稿中33位校友自己撰写的文章时,曾参加海地维和工作的1963届的张伯清、在加拿大电视台工作的1984届的朱辉、为发展巴基斯坦电信事业尽心尽力的1993届的徐一亮、在澳大利亚Parramatta市担任市政府议员的1984届的胡煜明、获得美国高盛全球领导者奖的2006届的蒋俊豪、在德国当医生的1990届的李俊、为中国和罗马尼亚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的1964届的骆东泉、在加拿大白求恩故居担任讲解员并自己创业的1992届的王磊,作为中国和日本间的友好使者的1979届的张明忠……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跟随他们经历着曲折和顺畅,悲伤和喜悦,艰难和执着,失败和成功。说到底,这是生活的昭示,人生的演绎,生命的历程。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重新发现自己,重新认识生活,重新感知世界。
我想,这也应该是陈老师主编这本书的用心所在吧。他在征集文章时说到几个要素:放飞梦想,踏上征程,立足他乡,艰苦创业,喜获成果,感恩祖国。这些要素归集起来,也就是现下所说的“励志”和“梦想”了。我读完书稿后认为,不仅是交大附中的校友,即使是普通的读者,也会喜欢这本书的,因为所有的人都渴望着让自己的人生理想像种子一样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开花,结果。这是美好的愿望,不管最后能不能实现,有过这样的梦想,并为之作出过努力,一切便已抵达。
我自己在交大附中念书的时候,还正值“文革”,虽然那时我们自我标榜为“世界革命的中心”,但其实是闭关锁国的,图书馆里将每本世界文学经典名著都封存了起来。可我很幸运,图书馆的毛友谅老师偷偷地借了一本英语缩写本《木偶奇遇记》给我读,使我得以接触到了中国以外的一个世界,也使我得以在心底里种下了一颗小小的文学的种子。这本书稿中的校友,不管就读于20世纪60年代,还是21世纪的2008年,都异口同声地说,他们生命真正的启航是从交大附中开始的。我感同身受,我也一直说,正是在交大附中,我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尽管我没有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的经验,但也游历过不少国家,除了看到不同的景色,也感知到身处异国他乡同胞的不易,所以,我更为这些闯荡世界的校友们而骄傲。他们是我们母校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整个世界为之精彩的组成部分。
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这样说过:“真正的旅怀,和想从所有事物、人类、现象中求得解答的危险欲望相同,是把世界放在自己头上的无畏之思。”在这个意义上,我钦敬那些在海外生活与工作的校友们的勇气和胆识。我相信,他们的经历将会与我们的时代和民族熔铸在一起,那便是越过一井之地,让胸襟愈趋开阔、大气,让眼界愈趋多元、深邃,汇人世界的浩荡潮流之中。或许,我们没有那些校友们的不凡经历,但是,即使是平凡的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的心自由地掠过最遥远的天际,在碧空投下绵长而深远的身影。而这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现在,陈德良老师完成了他的一个“交大附中三部曲”,他感到了圆满。而我,在陈老师的盛情邀请下,为这三部曲写下了最后一篇序言;一部一篇序,整整三篇,我同样也感到了圆满。
祝福所有的校友们。
祝福亲爱的母校。
简平
2014年5月8日
陈德良主编的《从这里走向世界--上海交大附中33位学子海外圆梦之路》为多作者写成,这些作者目前均是从交大附中毕业后现在国外工作的精英人士,这些文章真实地反应了他们在国外的奋斗心路,是一本很好的让国内读者了解国外华人的书。
上海交大附中是上海的四大名校之一,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学生,陈德良主编的《从这里走向世界--上海交大附中33位学子海外圆梦之路》是由33位在世界各地学习、生活、工作的交大附中的学子写的关于圆梦的文章,这些文章很真实地反应了这些学生走上社会后的成长心路,是一本很好的励志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