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为人熟知的心理治疗模型与脑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发生碰撞与整合时,能迸发多么巨大的治疗潜力,并为当代心理咨询从业者所用?
在人工智能风?全球并大踏步进军心理服务行业的今天,身为人类咨询师的我们该如何自处?又有什么在根本上是超级聊天机器人无法取代的?
面对种种未知,神经科学可能有我们好奇且渴求的答案,本书将引领我们初探究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神经科学 整合心智与脑的科学 原著第2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查德·卢克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当为人熟知的心理治疗模型与脑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发生碰撞与整合时,能迸发多么巨大的治疗潜力,并为当代心理咨询从业者所用? 在人工智能风?全球并大踏步进军心理服务行业的今天,身为人类咨询师的我们该如何自处?又有什么在根本上是超级聊天机器人无法取代的? 面对种种未知,神经科学可能有我们好奇且渴求的答案,本书将引领我们初探究竟。 内容推荐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助人自助的路上,理解大脑如何运作,充分利用有关心理疾病疗愈以及心智潜能开发的脑科学知识,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应如何将日新月异的神经科学前沿信息整合到现有的咨询实践模型中呢?本书对此展开了既容易理解,又富有见地的讨论。本书着重介绍了神经科学知识在咨询与治疗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不限于提供神经教育的基本知识,更强调在整合和理解方面应 具备的深度。本书可帮助读者理解心理动力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人本-存在主义取向以及建构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理论和神经科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呈现治疗对话实例,以及在四大类常见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应激和成瘾——中进行治疗范式的比较,充分示 范了如何将这些知识纳入个人实践。 目录 第一部分概览 第一章神经科学导引 应用基础:伦理、文化和专业的考量 神经教育 神经咨询:以人为本的应用 神经侵害 你的期待 假设 一定背景下的神经科学——挑战与机遇 思维、感受和行为的相互作用 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 解释你的大脑 本章总结 本章概要 参考文献 …… 书评(媒体评论) 推荐序 浅论心理咨询的科学化 李孟潮 精神科医师,心理学博士,个人执业咨询师 科学在很多人眼中,就像炼金术士心中的哲人石,在幽暗中闪烁着墨绿的神秘之光,是生存?核心,心智的焦点,不朽的信仰。 科学当然也是不少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理想。他们对科学产生了如下心理需求:被科学看见、被科学欣赏、被科学承认、被科学纳入、被科学肯定,从而变得像科学一样理想和高尚,最终成为科学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孟潮,2007)。 弗洛伊德本人就对“科学”充满了渴求和依恋,为了让精神分析被承认为一门科学,他不断地和宗教划清界限。虽然他自己在早期就是催眠疗法的践行者,但是因为催眠起源于宗教仪式,所以他总是强调精神分析和催眠的微小差异;并对自己的爱徒荣格醉心宗教的行为 痛心疾首(Jacobson,2009)。 这种“科学崇拜”广泛存在于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的欧洲知识分子阶层。之后,科学和政治“混搭”的革命激情之风也吹到了美国。美国的心理学家也期望把心理学建构成科学的分支(Black,2011;Di Chiara,1981)。 但当时的心理学家在大学里面的“英雄座次”离物理学家很远,中间还隔着化学家、医学家和哲学家,等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于为退伍老兵提供治疗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美国对心理治疗进行了大幅度投资和基础建设,使临床心理学作为实用学科的地位 得到快速提升。在大规模投资的拉动下,美国一众心理学院改名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日以继夜地研究认知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家当然也不能闲着,反正院系里的磁共振成像仪闲着也是闲着,趁着认知心理学的同行下班,不如也赶快安排上几个实验,发一点论文 (Norcross,2011)。 如今,各国的心理咨询师写作了大量以神经科学为名的书籍,这股科学大潮当然既打湿了我作为“心理咨询青年”的自尊之鞋,也给我作为中老年人日渐稀疏的自恋来了个醍醐灌顶。七八年前,郭道寰老师找我商量,要翻译一套有关心理治疗与神经科学发展前沿的丛书 ,我们搜索后居然找出了30多本这方面的书。让人非常高兴的是,这套书中的第一本——《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神经科学——整合心智与脑的科学(原著第二版)》——终于要出版了。和其他30多本书相比,本书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它非常基础、非常整合、非常实用。下 面详细说说这三个“非常”。 第一,非常基础。它介绍了神经科学的基础内容,有些内容让我依稀回忆起30年前在医学院学习的神经内科知识。它们的确是神经科学的基础知识,但我们也不能假设,全国130万心理咨询师都学习过这些内容。的确有必要借此复习一下。当然,这本书也概括了从20世 纪90年代到如今,神经科学中有关心理治疗的研究,这一点从每章后面那一连串长长的参考文献就可以看出。 第二,非常整合。作者意图使用神经科学来整合心理治疗的各大流派。在我们的美国同行中,主流的观点还是使用共同因素和特异因素模型来整合数百种心理治疗。这是从疗效上来说的,它背后的认识论是实用主义只以疗效论英雄。但是要从底层改造各个流派的心理病 理学理论,神经科学的确是一个选择,它的认识论大部分还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我们在本书中看到,在把各个流派的传统术语转换为神经科学术语后,的确整齐划一了很多,而且神经科学也许可以成为一种疗效指标。 第三,非常实用。作者不单单用神经科学的术语整合了各种传统理论,他还配上了具体的对话,让人们了解如何使用这些术语进行心理教育,表达支持和共情。从这一点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入门书,它还适用于已经专精于某一理论流派术语的咨询师。比如,精神分析 流派的治疗师要向来访者介绍潜意识和无意识,但若来访者才看了一些所谓科普视频,认为弗洛伊德错了,精神分析是伪科学,就难免出现众多难以推进治疗工作的阻抗。但是把潜意识和意识这套术语改成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精神分析的旧酒,被装进了神经科学的新 瓶,马上就焕然一新了。 考虑到本书的大多数读者都是心理咨询师和相关专业研究生。我觉得有必要从防御机制的角度,讨论一下科学对心理咨询师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科学的自我理想是理性思考的科学家,它的禁忌当然就是迷信权威、不假思索的愚昧者。它的防御机制是以理智化和升华为主的一整套防御机制。我们可以把这套防御机制结构命名为“科学化”。作为咨询师,我们应该遵循对防御机制进行工作的三部曲:识别防御—分 析利弊?用好防御。这样方能组织安排心理咨询的科学化部分,其好处有四个方面。 第一,它可以防御非确定性,给治疗师和来访者一种心理暗示,即这是确定有效的、经科学验证的心理咨询,从而提升了咨询师和来访者努力按照科学治疗手册工作的确信感。通过皮格马利翁效应,最终往往能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第二,它可以提升咨询师和来访者的理性功能,尤其和认知行为疗法是绝配。这种以理性化为核心应对方式的疗法和语言,对于沉浸在情绪苦海中不可自拔的个案来说是莫大的福音、莫大的救赎。它尤其可以减少病耻感,促进家庭和谐。把疾病当作神经心理障碍进行心 理教育,会让有些来访者产生这样的领悟:“所以这一切都是我的脑功能出问题了,不是我自己愚蠢无能,不是我的道德底线有问题,也不是我童年时的父母太过邪恶”。这样一来,他就不太容易自卑自责,也不太容易怨天怨地怨父母。 第三,它可以增加心理咨询师的归属感、主流感,克服职业自卑。我们看到,弗洛伊德的后人——美国的精神分析师也开始试图通过神经科学一统江湖,不但把神经科学当作基础理论,甚至尝试把磁共振成像这种脑影像学工具当作疗效指标(Kernberg,2015;? Normandin,Ensink,和 Kernberg,2015;?Perez,Vago,Pan et al.,2015)。我们本来以为荣格的后人大概会遵循祖师爷的训导,坚持自己的核心是灵魂、巫术与宗教,但实际情况是,荣格派也有人开始悄悄地走向了神经科学(Durchslag,2021;Blandin,2012; Alcaro,Carta,和 Panksepp,2017;Petchkovsky,Petchkovsky,Morris et al.,2013)。 第四,它可以带来真正的、现实的利益。对于私人执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说,这有助于宣传自己的形象,增加“科学范儿”;对于公立机构的咨询师来说,这有助于申请科研基金,和整个医院及大学的认识论比较匹配。 但是,也要警惕心理咨询一味地科学化会带来的一些问题。 第一,把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内容界定为科学,本身是不够“科学”的,因为心理咨询本身涉及医学、科学、哲学、艺术、宗教、政治等方面,是多学科综合的产物。心理咨询的很多内容是没有办法固定其规律的,甚至没有办法用“真假”来判断。如果一个不够“科学” 的东西大力宣传自己特别科学,反而会让人怀疑它是“伪科学”。就像一款药物,过于用力地宣传它的疗效,恰恰会让人怀疑这位商家在卖假药(李孟潮,2017)。 第二,有一大部分心理咨询的问题并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也不是科学可以提供答案的。比如,爱情关系中的婚外情和无性婚姻。比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有无数种答案,有众多的选择,没有任何一个可被证明为真,也没有任何一个可被证伪。我们没有办 法秉承科学的精神来做随机对照实验。 正如鲍曼(Bowman,2002)在《最后的阻抗——科学这个概念作为对精神分析的防御抵抗》(The Last Resistance: The Concept of Science as a Defense against Psychoanalysis)一书的书名中提示的,精神分析吊诡的命运就像电影《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和《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中所展示的,男人在追求到梦寐以求的女人之后却发现,这个千辛万苦追到手的老婆成了自己优选的敌人。弗洛伊德奋斗终身,就是在追求精神分析能够跻身科学的朝堂。结果,人们正以科学的名义拒绝精神分析,反对 精神分析,对精神分析展开 “猎巫行动”(Bowen,2002)。 说到底,还是精神分析师在下丘脑一念无明,动则化象如雷;于前额叶一劫晦昧,滞而成境似云;从而躯体记忆和情绪记忆于天造草昧中盈满交作,相续流传;在建构自体的自传记忆与客体的情境记忆间奔波建侯。让我们祝愿神经科学可以帮助今天的咨询师就路还家, 经纶人生,从自新新人,走向助人自助和自利利他。 审校者序 “科学的主要目的是阐明事物,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好奇心。” ——博物学家约翰·亚瑟·汤姆森(John Arthur Thomson) “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好奇而已。” ——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我们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独特品质,我们对自己和自己身边的物、事、现象都充满好奇心。为什么人要睡觉?为什么天上会打雷?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从孩提时代开始,我们脑海中就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埃里克·H. 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发现,虽然言语表达能力尚不足, 三四岁处于学前期的儿童就已经开始通过控制自己的身体四肢,勇敢地向外探究周遭的世界了。50 000年前,好奇心让智人(Homo sapiens)走出了非洲大陆;今天,好奇心则为现代人铸就了科技盛世。在医学领域,人们一 直都对大脑和它的功能充满好奇。因为这种好奇,20世纪初的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圣地亚哥·拉蒙–卡扎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从静态的神经元细胞看出了动态的神经信号传导,发现了神经突触,并启发了人们对神经元发挥作用的生理机制的认识。很快,人们 进一步对神经系统如何承载心智活动感到好奇。于是,在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美国神经科学家埃里克·R. 坎德尔(Eric R. Kandel)通过研究海蜗牛向世人揭开了记忆的神秘面纱。 神经?学?究 当我们对某个事物感到好奇时,我们就会提出一些问题,并且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寻找答案让我们拥有知识和文明,而科学研究就是一种寻找答案的过程。人们都想知道精神分裂症的真相是什么,有人认为这是被外星生命力量附身了,有人则怀疑这可能是平行世 界的一种现象。精神病学家认为,如果可以找到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人们就有办法治愈它。不仅如此,精神病学家还相当沉迷于寻找“更好的”治疗手段,否则氯丙嗪(chlorpromazine)早就成了统治精神药物治疗的“沙皇”。在精神疾病治疗的竞赛中,“二号选手 ”当属心理治疗。人们在寻求心理治疗帮助的同时,也在好奇心理治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然而,从精神分析开始,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心理治疗理论的构建和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都基于临床心理学家对于临床现象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观察、理解和总结归纳,显 然这是有局限性的。即使到了20世纪末,循证医学思想抬头,许多临床研究者也只是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去证明某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或者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优于另一种;又或者通过心理测量工具对某项心理功能(如反思能力)的实验前测与后测,来证明特定心理 治疗技术与该项心理功能改进的相关性。这类研究无助于帮助人们了解心理治疗如何作用于神经系统,并最终影响和改变特定的心理功能或现象。 神经科学研究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数学、语言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哲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最早的神经科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时的人们认为,心脏是心理功能的载体。现代神经科学对心理功 能的研究则始于19世纪,有名的研究来自法国医学家和人类学家皮埃尔·保罗·布罗卡(Pierre Paul Broca),他发现大脑特定区域的损伤会影响言语功能。到了20世纪90年代,神经科学迎来了爆发式蓬勃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被大量用于绘制大脑活动图谱。 此外,神经科学家还可以综合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人类行为和认知等学科绘制出大脑的神经机制图谱。人类拥有上千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建立联系,而每个神经元都有大量突触,这些突触把不同的神经元连接在一起,构建了极为 复杂的神经回路。这些回路处理人类的想法、情感和行为。神经科学绘制这些回路并研究它们如何工作,同时也研究这些回路与特定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不难推理,当科学家发现某些神经回路跟特定的心理病理现象有关时,干预这些神经回路将有可能起到治疗作用。 同样,在心理治疗领域,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大脑神经图谱发生的变化,我们就有机会发现心理治疗的作用靶点,并因此总结出心理治疗在神经生物学水平上的作用机制。 神经心理治疗 实际上,经颅磁刺激治疗正是基于类似思路发展出来的一种干预技术,通过使用磁场对大脑特定部位的神经细胞进行刺激,来取得精神症状的改善。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另外一项正在急赶直追并有 望超越传统治疗方式的干预手段就是脑机接口。经由脑机接口实现大脑与外部电子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并结合人工智能的运算,在神经病学领域,人们已经可以通过输出意念来控制机械手臂了。机器学习已被用于侦测和分析生物信号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在临床中 被应用于精准诊断医学和情感计算。可以想象,当机器学习结合脑机接口被应用于精神病学领域时,人们将有可能通过外部电子设备来直接干预个体的心理状态。而随着神经芯片的开发,也许未来的治疗场景就是只要有一台移动设备加上一个应用程序,病人就随时随地 可以启动植入的设备实现自我疗愈。 回到心理治疗领域,我们不禁好奇,把神经科学研究运用于心理治疗会是怎样的呢?难道真的可以利用言语直击大脑的特定神经元,进而使异常的神经回路发生改变?我们需要确定自己是在讨论神经科学,而不是神奇科学或者科幻电影。德国心理治疗研究专家克劳斯· 格拉韦(Klaus Grawe)提出了神经心理治疗的概念,并认为,“神经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改变大脑,但它并不直接以大脑为主要的靶目标,而是关注病人的生活经历。大脑专门处理生活经历。生活经历的意义在于满足每个人大脑结构中蕴含的需求。神经心理治疗致力于 使大脑进入一种能够充分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状态。因此,改善大脑健康的很好方法就是确保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神经心理治疗是一种以神经科学研究为重点的整合疗法,它考虑心智、身体、社交互动和外周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神经心理治疗 师通过了解病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心理过程、社交互动的影响和外部环境信息来发展或增强他们的心理治疗手段,目的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他们不会受某一种治疗流派束缚。对于那些忠诚于某一流派的治疗师而言,更多地了解病人的神经生物学内涵其实有利于优 化他们原有的治疗方案。 引进译丛 2016年,我在温州康宁医院心理培训部担任学术总监。作为一名精神科背景的临床心理学从业者,我一直非常关注精神病学领域的神经科研发展。然而我发现,当时国内极少出版这类专著,偶有一两本也?要聚焦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几乎不见涉足临床心理干预的神经 科学书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心理治疗书籍主要集中于关于各个流派的理论介绍和操作指导。对此现象我感到相当好奇。为此曾与一些同行进行讨论,发现不少人对神经科学的了解匮乏且毫无兴趣,其中还有把神经科学当作异类并敬而远之的,仿佛将神经科学思潮引入 国内心理治疗行业是一种相当“政治不正确”的想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当时就萌生了引进一套心理治疗结合神经科学译丛的想法。我跟康宁医院副院长叶敏捷医生讨论了这个想法,很幸运地获得了他和院方的支持。为了更加慎重,我们邀请了孟潮兄、王浩威老师 和周励志医生一起参与选书。其中,孟潮兄除了推荐了书籍,还特意邀请他的好友对候选书籍进行了评选。最后,我们一共选出了6本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神经科学——整合心智与脑的科学(原著第二版)》(Neuroscience for Counselors and Therapists: Integrating the Sciences of the Mind and Brain, Second Edition)被选为本译丛的第一本出版物。考虑到希望可以更好地推广本译丛和我们的理念,于是我找到了心理学书籍出版界的翘楚“万千心理”来合作出版本译丛。之后,由于管理岗位的变迁,我来到了“ 心浪潮”平台,本译丛也更名为“心浪潮–万千”心理治疗与神经科学发展前沿译丛。 致谢 出版书籍是一项既非常消耗时间和精力,又盈利不高的工作,尤其是非主流书籍的出版。从选书到取得版权,再到翻译和书籍最终成功发行,没有参与者的众志成城和坚持,计划随时都可能“烂尾”。本书最终得以翻译出版,是幸运的。感谢一起携手经历了这个过程的 朋友们。首先感谢叶敏捷院长对出版计划的支持,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的阎兰女士在早期接洽和策划的工作中做出的贡献,感谢孟潮兄、王浩威老师和周励志医生在选书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本书从取得版权到如今可以出版发行,各种原因导致时间跨 度超过5年。在我们的翻译团队完成了英文原著第一版的翻译之后,本书在2019年又出版了第二版。于是我们的翻译团队不辞劳苦根据原著第二版进行了补译和校译。在此感谢三位专业的译者钱磊先生、宋艾米女士和黄琼如女士,他们都是专业的临床心理工作者。尤其 感谢钱磊先生协助我完成了对全稿的初步校对。最后要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的孙蔚雯编辑,她在我们完成机构交接工作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她不仅为我们的译稿提供了宝贵的校对意见和帮助,还耐心地包容了我们慢工出细活。 关于本书 本书的作者查德·卢克(Chad Luke)的写作风格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让本书非常适合作为一本心理治疗结合神经科学的入门读物。作者还在第二版中更新了许多神经科学的前沿文献和内容,我们相信经验比较丰富的临床工作者也能够从中受益。 作者对本书章节的编排是花了心思的。在前两章中先概括地介绍了神经科学和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帮助读者对相关知识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和熟悉。接着用四章的篇幅分别对四种主流心理治疗学派(当代心理动力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建构主义取向)与 神经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帮助读者从神经科学的视角重新认识各种治疗手段。最后,作者再用了四章逐一讲解关于四种常见精神疾病(焦虑、抑郁、应激/创伤、成瘾)的神经科学发现,并且结合前面四章的内容,比较了不同治疗学派对同一问题的处理 方式及其背后的神经科学思考,非常有利于帮助临床工作者从别的学派吸取营养并整合地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治疗工作中。作者的立场是中立且整合的,他不为任何一种流派站队,更没有想要为神经科学“平反”的心思。诚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他只是想邀请临床心理工 作者为神经科学睁开好奇的眼睛。也许,人们在面对新生事物的时候,当好奇心与不安全感同时萌生之时,不安全感总是容易占上风,导致人们对新生事物产生抗拒心理。就像近期在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聊天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 横扫千军、风靡全球的时候,心理治疗界都集中焦虑于自己是否会被ChatGPT的一记扫堂腿踢出心理服务业。随着ChatGPT的更新迭代和更加虚拟人像化,并加入言语发声功能,谁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呢?人工智能无法建立情感联结、缺乏自主创造力……确定吗?人工智能 聊天机器人和真人提供的心理谈话究竟会有什么区别?人类身上有什么是机器人无法代替的呢?我们是要与ChatGPT为敌,还是为友?神经科学研究可能有你想要的答案! 好奇心不仅能推动我们对世间万物进行探索,寻找真相,好奇心也能触发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提高人们的愉悦感。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好奇一下,“好奇心”的神经科学本质是什么?是一种与人联结的人性本能,抑或一种对抗原始无聊感的防御操作? 最后,希望本书可以满足读者们的好奇心,祝愿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收获满满的愉悦感! 郭道寰 2023年暑期 于杭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