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吼山走来(一个浙江籍商业工作者的平凡追求)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沈贤渭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吼山走来(一个浙江籍商业工作者的平凡追求)》是老一代浙商沈贤渭的回忆录。作者力求把自己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真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呈献给读者。本书对作者在工作岗位上执着的追求和一些不平凡的遭遇,也作了叙述,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商业工作者,从为了谋生、寻求富足到将商业工作视为切身事业的认识升华过程。

内容推荐

沈贤渭所著的《从吼山走来(一个浙江籍商业工作者的平凡追求)》记述了一个浙江籍的商业工作者从14岁至84岁这70年间从事商业贸易及相关工作的历程。解放前,作者曾当过乡间店铺的学徒、上海市中心区商店营业员。解放后在合作社和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的专业公司,以及人民公社管理部门、政府创办的协作公司、公有制企业转制的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任业务员、秘书、科室领导及党委部长、党支部书记、公司经理、董事长等职务。从浙江的小集镇到上海的闹市区,从市郊的人民公社生产队到跨省、市两地经营的企业。在长跨度、多变幻的商海搏击中,作者涉足过零售、批发、采购、调运、仓储保管、经营管理、计划合同、政策调研、物资协作和特种供应等领域,本书反映了作者这一系列的商务活动,因而也记录了一些特定时期的、历史性的商业工作资料。本书对作者在工作岗位上执着的追求和一些不平凡的遭遇,也作了叙述,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商业工作者,从为了谋生、寻求富足到将商业工作视为切身事业的认识升华过程。本书的上卷用很大篇幅叙述了作者解放前在浙江乡间的一些亲历,反映了当年父老乡亲的善良与苦难,值得今人品味。

目录

上卷 穿越荆棘丛

 第一节 吼山麓边人家

 第二节 乡亲、乡情

 第三节 短暂的学生时代

 第四节 爷爷喝了一点老酒之后

 第五节 母亲的肩,母亲的泪

 第六节 三年学徒——从商路上起步走

 第七节 这声音久萦在耳畔

 第八节 在民族灾难中

 第九节 挣扎、折磨

 第十节 父亲的路

 第十一节 天亮前夕

 第十二节 明朗的天

下卷 迈步风火路

 第十三节 随同上海市消费合作社走过全程

 第十四节 润物细无声

 第十五节 穿越政治运动中

 第十六节 从大城市到农村

 第十七节 这十年

 第十八节 重返江河鱼得水

 第十九节 “过渡时期”这般“过”

 第二十节 在“双重”教育下成长

 第二十一节 白首返里再创业

 第二十二节 旅游是个“大课堂”

 第二十三节 反刍——品味人生

读贤渭兄回忆录有感(代跋)

试读章节

第一节吼山麓边人家

青山横笔架,

白水绕窗前,

风景天然画,

鸟声杂管弦。

这首诗是我在初级小学毕业那年,偶然翻弄父亲留在家中两只书箱时,在一本手写诗集的第一页中看到的,诗的题目是“题桐月轩”。书中还夹着一张宣纸,上有某书法家手写的“桐月轩”三个字。这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第一次印上家乡环境诗化的描写。从中还使我知道,我的父亲当年很想把我家窗户远处一座“笔架山”,村前一池“六大湖”,屋边一片大竹园,在各种鸟雀黎明离巢和日落晚归时,奏鸣着美妙乐曲的这所住处,冠上“桐月轩”的雅名。当时绍兴一些书香门第的“台门”屋檐下,多喜用在墙上嵌一块长方形的花岗石,刻上风雅宅名,以示这屋的主人是文人雅士。我手持着写有“桐月轩”三字的宣纸,凝视着我家已略有倾斜的两楼两底旧屋——屋顶早已被大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碎瓦,两边外墙已布满被阴雨抹满的青苔,怎么也无法与“桐月轩”的情调统一起来!但是我的童年,不知有多少个夜晚,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度过的:端一把小竹椅,坐在门口一棵比两层楼还高的香椿树下,望着在浮云中时映时掩的明月,在月亮的层面上寻找“有一棵婆娑树,摇动的树梢间挂着一只竹编的饭篮,树下不远处有个老太公整天整夜在锯木头,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就会伸手到树梢间取下饭篮……”

这山、水、树、鸟巢、明月、饭篮、竹椅子、香椿树……当时给予我的是美妙,是奇幻!我家东边有一条小河,不远处就是一座不大不小的山。如果从县城去我家所在的村落,在相距大约还有两公里处,就可看清前面横着的一座山,它既像一只狮子也像一条狗似地趴在地上。这山的名称据说早年有过争论,有人说这山像一直趴在地上的狮子,山的东部昂着头,似狮子在吼叫,故命名为吼山;也有人说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而在此养狗(大概似现代的军犬驯养基地),故叫它为狗山。但后来大家还是把这山叫作吼山。山的“尾巴”延伸到我家河边,乡邻把这一延伸处叫做“石塌尾巴”。这座山是浙江省的风景名胜之一,山的东头有两柱天然大石,形似两朵蘑菇,相传曾有两位神仙来此仙游时,为了便于下棋,才将它从别处搬来,故名“棋盘石”。山下有一大片桃园,春天似绯红色的海洋。

1926年的大伏天,我出生在这吼山之麓的村子里。我家祖辈的男人都是从商的。据说,他们主要是外出在镇上或城内的商店里当伙计,也有自己经营小杂货店的。我家住这个村子已有好几代人了,我父亲因不安心于上代这种生活模式,三十岁之前就跟一位亲戚去外省找工作。我的童年主要是受着祖父和母亲的教育,父亲几乎没有给我什么影响。

绍兴有大禹的陵寝。禹姓姒。大禹治水功成,禹的后裔也得到分封,他们之中的多数人,以封地的地名作为自己的姓和名,据史学研究者所述,姒姓繁衍分支多达五十六个姓。因建功、为官而兴旺的,有夏、沈、谢等姓氏。据此一查,大禹陵旁目前住着的村民多数是姓姒。据我爷爷说,我们沈姓人的祖先曾聚居在一个叫小皋埠的大村落里,后来因祖辈分家而迁徙出来。我的名字是由我二外公给取的。“贤”是按宗祠排行而定,“渭”是因生辰八字缺水,又为了可以引用古代“文王访贤于渭水”的典故,因而取了“贤渭”这一名字。

P3-6

后记

读贤渭兄回忆录有感

贤渭兄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准备,八十高龄,撰写自传体回忆录,字斟句酌,推敲修改,历时三年多,完成了初稿。我们有幸先睹为快,成为最早的读者。

我们是至亲,半个多世纪来,有过多次近距离接触,坦诚深入地探讨问题,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应该说互相是比较了解的。认真拜读了回忆录,对贤渭兄的了解,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深刻了。一本好的回忆录,也是一本人生教科书,从该回忆录中,受到了启发,得到了教益。我们感到它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对自己来说,把八十年的人生经历,加以回忆梳理,既不吹嘘炫耀,也不妄自菲薄,力求把自己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真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呈献给读者,也算是对自己、对关心的人有所交代。至于对一些问题如何认识则任人评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了。

第二,对子女来说,把包括自己的沈家上三代人的经历写出来,载入书中,如果子女以及他们的后代,有人想寻根问祖,可以有根可寻,有据可查。知道沈家的先人是怎样走过来的,有哪些可资借鉴继承的东西,也算是给后人留下了历史,留下了传统,使沈家的历史不成为空白断档。

第三,对社会来说,一个人的经历,尽管是一个平凡的人,也留下了时代的痕迹。解放后的上海合作经济,是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的。贤渭兄参与了全过程,从基层营业员开始,成为业务骨干,进而成为行业的中层领导骨干,亲自参与货源采集、物资销售、运输仓储、分配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还参加了草拟业务工作的规划和若干商业经营管理政策贯彻执行工作的总结,是上海合作经济开创和发展的亲历者和知情人。前几年听说有人想了解党中央机关进驻北平后,陈云同志从沈阳到北平主管全国财经工作的情况,当时这个精干班子的工作人员健在的只有已耄耋之年的李海一人,其他人都已仙逝,李海成为这段历史的唯一见证人。李海夫人刘德娟是我东北实验学校的同学,因而相互熟悉。上海合作经济创业时的人员可能也不多了,知道全面情况,身体又健康的就更少了,这段历史的回忆材料就显得更有史料价值了。

贤渭兄出生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深厚、民风淳朴的绍兴山村。受到家中长辈,学校师长,店里师傅的言传身教,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良传统道德的熏陶,对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奠基的作用。解放后,学习了政治理论,懂得了革命道理,思想觉悟有了明显提高,树立了社会主义理想。在实践中,力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理想结合。使传统道德注入新内涵,更具生机活力。也使社会主义理想,更有群众性,而更易深入人心,指导行动。回忆录中总结的许多人生感悟和心得体会,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在文革中成为被揪出来的“坏人”,受审查,被批斗。粉碎“四人帮”后,重回工作岗位,去了一直向往的商业战线,再显身手。这时在原工作地附近新建了一个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并正在建设配套设施,包括物资回收利用企业。他意识到这里蕴藏着极大的商机,就投身于这一家配套企业的健全和发展,担任了党政领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了退休之年,选择了服务桑梓,报效家乡,在绍兴办起一家物资协作公司为上海石化和绍兴县做互利双赢的搭桥工作。利用当时的价格双轨制,绍兴方面为上海石化几万职工向有关产区采购并提供物美价廉的副食品和果品。又从上海石化得到价格优惠的工业原料,推动了绍兴县轻纺工业等的发展。上海石化和绍兴双方都从中受益,公司也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后来国家政策变化,原来的经营模式逐步停止,又重寻商机自筹资金建设加油站,夯实了企业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收益。21世纪初依据国家政策中小企业转制,原县政府下属的加油站资产进行出让,成为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原职工成为股东,年年分利,人人增收。从中可以看到党和国家政策好,个人也跟着受益,个人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始终休戚与共。

八十多年的人生之路,贤渭兄有过坎坷和曲折,经过坚忍不拔的拼搏,战胜困难,化解危机,迈向平坦的康庄大道。在改革开放中,有敏锐的头脑,能够抓住商机,精心谋划,善于经营。为绍兴开办公司,艰苦创业,诚信经营,效益显著,成为全县先进单位之一,企业和个人多次获得荣誉称号,企业转制后仍保持较好效益。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早年两人在同一单位共事,相识、相知、相恋,组成家庭,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夫妻共患难,使他有一个稳固可靠的家庭,感情上有所依托,精神上有了支撑,增加了抗争的勇气、克难的信心。三位子女,都受到高等教育,事业上取得不俗的业绩。三位孙辈,都能好好学习,力求上进,在茁壮地成长中。

关真周月娴

2013年2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