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渔火》一书主要采用散文和诗歌的形式,热情地讴歌了作者成惊涛的家乡——吕四的风物人情,突出地反映了全国四大渔场之一——吕四渔场的典型风貌和地方特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炽热情感,既可作为地方文化读本,也可作为校本教材使用和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故乡的渔火 |
分类 | |
作者 | 成惊涛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故乡的渔火》一书主要采用散文和诗歌的形式,热情地讴歌了作者成惊涛的家乡——吕四的风物人情,突出地反映了全国四大渔场之一——吕四渔场的典型风貌和地方特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炽热情感,既可作为地方文化读本,也可作为校本教材使用和阅读。 内容推荐 《故乡的渔火》是一本综合文集,全书按体裁分成散文、诗歌、格律诗三个篇章。 在散文篇中,作者成惊涛以大量的篇幅,叙写故乡吕四的古事、古物和古地名等历史掌故;也写滩涂丰富的物产和特色菜肴,聚焦吕四民俗,列数了古代和现代吕四的传奇人物和英雄人物。 在诗歌篇中,作者以《啊,这方热土》打头,再次开启他吟咏、赞美家乡吕四的漫漫旅途。短诗《海滨拾韵》写得意味隽永,富有哲理。《初秋》则更像歌词,低回婉转,让人过目能成诵。“深夜断想”系列三篇,则是直抒胸臆的散文诗,文气充沛,诗才勃发,情绪高昂。 作者将格律诗专门放了一卷,用意:既是区别于前面的现代诗,也提醒读者,精彩的还在这儿呢! 目录 散文篇 ·拳拳心语 ·故乡的渔火 ·瀛洲古雅垂百世 ·仙熏地名遐迩闻 ·滩涂美景催人醉 ·慧灵之气育人杰 ·特色菜肴享美誉 ·民俗文化韵味浓 ·方言丰厚味盎然 ·万古流芳正气歌 ·出海 ·绿叶飘飘 ·色彩缤纷话文蛤 ·想起母亲河 ·住院 ·我的父亲、母亲 ·新班主任 ·时光的宣言——深夜断想之一 ·大海的宣言——深夜断想之二 ·生命的宣言——深夜断想之三 诗歌篇 ·呵,这方热土 ·海滨拾韵 ·初秋 ·寻找童年 ·难忘师尊 ·难忘扬州 ·人面桃花 ·财富 ·清晨 ·我读人生 ·爱意人生 ·天下,有一首诗 ·雪花 ·子夜情思 ·我曾经…… ·吕中赋 ·毋忘母校 格律诗调篇 ·中国梦 ·品今怀古 ·江天佳景 ·鸣号 ·难忘同窗 ·学府生涯 ·名利与人生 ·海滨绝景 ·贺吕四中学五十诞辰 ·旅游一幕 ·嵊山行 ·峨嵋记 ·明珠塔上观 ·到普陀 ·留清名 ·灵山洞 ·咏梅 ·堂堂正正 ·度好人生 ·中秋思绪飞 ·难忘慈严 ·洁身自好 ·开明赞 ·有味人生 ·对联 ·再相聚 ·寄来者 后记 试读章节 拳拳心语 1949年,余沐浴新中国即将诞生之曙光,生于江苏省南通地区启东县周家村。父,上海一名黄包车夫,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国营酿造厂工作;母,终生为乡农,乃一典型中国农民,家境贫穷,目不识丁。8岁,余人念七总小学就读,校长汪树芬并管启禄、成茂余、冯国民等皆余之启蒙先生,其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记忆犹新。学校治学严谨,生活多姿多彩,此为余萌生为人师者之因由也。 人初中,适逢三年自然灾害,食难果腹,常以野菜、豆饼(榨油之下脚料)充饥,苦度三载。余求学若渴,得恩师陆宝珊、陆洪达、高原君与赵鼎隆校长等悉心教诲,进步非凡,常怀感恩图报之念。 1965年,考入吕四中学高中部。陈仲勋、倪曾勇、薛仲达、校长俞平君等曾为余等执教。翌年,动乱始,国无宁日,校无宁时,“武斗”、“斗批”之风日长。老父生性胆小,携余去沪“避风”多日。又伴印德根君赴杭州、南昌、苏州、无锡诸地,一览壮美河山,热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 投笔从农,时为1969年初。彼时高中毕业之人才奇缺,未几,委余生产队会计之职,并兼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长,常通宵达旦,忘我劳作。父老乡亲,多有赞誉。 1969年夏,蒙周庭芳君引荐,赴大洋港执教,得遂平生夙愿。幸遇周尚斌公,以一身楷模导之,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未几,举余为中心小学副校长。其榜样之力量,影响巨大而深远。 1972年春,人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深造。庭园幽深,良师如云。张泽民、石明辉、薛龙袍、郭璇珠、曾华鹏、吉明学、李仁鉴、章石承诸先生,俱授课于余。余如鱼得水,文学素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由是文思泉涌,文路大开。院团委书记盛浩良君荐余任院团委宣传部长,为《师院青年》主编。其言传身教,为人师者当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之说,自是不敢忘怀半分。 1974年夏毕业,分至大洋港中学执教。校舍简陋,屋破雨漏,师生苦不堪言。首接人人望而却步之乱班,怀疑者有之,担心者有之,余全不畏缩,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未满一月,即趋稳定。后屡任高中班主任,无不旗开得胜。期间,任副校长多年,涉足管理。1984年夏秋,市委宣传部先借后调,余权衡再三,毅然返校。时隔一年,市局委余正职,终获以己之思路治教治学之良机。于是,余同学校荣辱与共,命运相连,辛勤躬耕之后,学校成就卓著,荣誉纷至沓来,遐迩闻名,余亦获“全国优秀教师”之称号。 1990年初夏,感胆部不适,常用卷起之杂志以办公桌侧面为依托,顶住右腹胆部,咬紧牙关,坚持工作。适逢送本校副校长蒋友林君赴沪治病之机,查证胆囊内结石颇多,粉碎无望,惟手术治疗方可除疾。5月,南通师专邀余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题,到彼校演讲,颇受同行欢迎与赞许。选6月为手术期,何耶?七八月暑期休养康复无损事业之一毛也。6月17日,是为开腹取石之期。时值沪上高温,不慎感染。本可一句出院,后三十七日未愈。难耐天公火烧火燎,无奈带未愈之伤口返校。暑期毕,以未康复之躯支撑校务,呕心沥血,颇孚众望。 1991年初夏,教育局委余以吕四区港教育工作组组长之职,下辖十个乡镇五十余所中小学,与宋伯涛君等协力奋战,终使吕四区、港诸乡镇教育质量面貌一新,得全区、港干群与教师交口赞誉。 1992年春,市水产局局长王金富先生为建设“海上启东”,力倡创建“启东市水产职业高级中学”,授余以兼职首任校长。余南北奔波,摇旗呐喊,上下求索,聚财纳贤,忙也,苦也,然不亦乐乎!三载拼命,终获校貌一新、规模达标之成果。1995年6月,余破格荣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之任职资格。苦干近十载,虽步履维艰、任重道远,仍不减振兴事业、追求目标之勃勃雄心于万一。 白驹过隙,逝者如斯。思余一生奉献教育,未敢有半点懈怠。市局陈振前、王安平、钱启龙、黄碧石等领导,尝年复一年,以身赐教,乃余人生旅程之良师;周广森、王金富先生及各镇英彦,曾出谋划策、慷慨解囊,助余发展事业,乃余从教数十载、屡获殊荣之缘由。导余航程者多,为余解惑者众,生者耀矣,逝者已矣。每念及此,常因贡献平平,愧对先行而抱憾! 黄昏至矣!门户紧闭,莫知世事沧桑;心扉开启,常见波涛汹涌。友人有嘱,劝余重操专业,务己所好之事,故潜心于文学之海洋中上下搏击,曾游猎诗词,苦研格律;尝畅抒胸臆,使格律诗词、新诗、散文跃然纸上。以是为排忧思、去孤独之捷径也! 回首数十载峥嵘岁月,余直面人生、故乡,直面事业、亲朋,常有所思,偶有所得。 余已徐徐暮矣,眼花似蜡,心跳若扑。愿早圆自结微集之梦,以此聊以自慰,并致遐迩挚友,寄托不胜情思!诚如余诗云:“苦愧无绩留百世,辞章待有子孙嘲。”微集得以出版,余愿遂也,此心足矣! P3-5 序言 滚烫的乡情 老领导成惊涛先生的《故乡的渔火》即将付梓,嘱我写序。起初颇感为难。业内被托作序者,要么年纪较大、威望较高,要么位高权重、声名显赫,要么学富五车、精于评述,能指点迷津。我一样都不具备。最终还是答应了,是因为吕四港是我的第二故乡,1995年大学毕业落脚茅家港至2001年离开,时间虽短,但我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那片土地上,那里交织着喜悦和迷惘、疼痛和希望,没有这段经历,不可能成就我后来的文学之路。惊涛先生是故里贤哲,也是业界前辈。谨以此文向惊涛先生表示敬意,同时就对处在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转型时期的中国式乡情叙写,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惊涛先生在文学上出道非常早,早在20世纪90年代,《启东日报》和《南通日报》的文学版经常刊发他的大作。那时候他的作品与教学就和吕四港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有关,他热爱这片土地,热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用他的话说,吕四“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亲爱的故乡”。之所以写得那么鲜活,是因为“我竭心感悟吕四,潜心研究吕四,精心挖掘吕四,每每被吕四千年的文明所振奋,被吕四深邃的内涵所震撼”。后来他奔劳于教育领导工作,作品见诸报端减少。退休之后,突然拿出煌煌二十万字的《故乡的渔火》,让人感觉,惊涛先生正重拾文学,再续文学梦。在历经人生风雨后,回归文学,跟退守田园是一个道理。现代人已无田园可退守,能够回归文学,未尝不是对文学的尊重,是对自己少年时期的追求的尊重。 《故乡的渔火》是一本综合文集,全书按体裁分成散文、诗歌、格律诗三个篇章。 在散文篇中,作者以大量的篇幅,叙写吕四的古事、古物和古地名等历史掌故;也写滩涂丰富的物产和特色菜肴,聚焦吕四民俗,列数了古代和现代吕四的传奇人物和英雄人物。作者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立体的吕四,一个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吕四。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文化长者对吕四人文和环境的归纳和思考,让读者——尤其是吕四的读者油然而生自豪之情,从而更加热爱家乡。 尤其珍贵的是,作者还对吕四的方言进行收集整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消失了,作为被其承载的文化也会随之消失。在南美许多地方,土著跟神一样被供养着,供好奇的游客参观。但是,不少土著已经没有自己的语言,他们日常用英语交流。当一个族群连自己的语言都不存在的时候,他们仅仅是一种物种的存在。吕四方言属于使用人口非常少的地方方言,但这种方言跟使用这种方言的土地一样古老,承载着千年文化。要研究吕四文化,吕四方言就是开启这片方言研究领域的钥匙。惊涛先生这样的整理,并把这篇整理文稿放在散文篇中,于散文这种文体是有所侵害的,但其良苦用心却又是值得称道和感激的。 在诗歌篇中,作者以《啊,这方热土》打头,再次开启他吟咏、赞美家乡吕四的漫漫旅途。短诗《海滨拾韵》写得意味隽永,富有哲理。《初秋》则更像歌词,低回婉转,让人过目能成诵。“深夜断想”系列三篇,则是直抒胸臆的散文诗,文气充沛,诗才勃发,情绪高昂。作者将格律诗专门放了一卷,我能明白作者的用意:既是区别于前面的现代诗,也提醒读者,精彩的还在这儿呢! 通读全书,能感受到作者滚烫的故乡情怀,其赤诚之心,俯仰天地,可鉴日月。 吕四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只有在那里生活过和生活着的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这种神奇。在当下城乡快速转型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吕四”不单单是地名上变成了“吕四港”,更重要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质的改变。这些年,每有外地文友来,我必定要带他们去吕四沿海和港口码头上看看,不要说外地人,我每去一次都会发现大不同,感受到大发展。这种不同和发展其实是一种现代的陌生感。说明这片土地上的事业在生长,在发展,在日新月异。 那么,我们该如何用文学来表现这种生长、发展和日新月异呢? 我的判断是,传统乡土文学的土壤和根基在吕四这片土地上正十肖悄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文学的主题、场域在发生质的颠覆。过去二十年前,对吕四的叙写,只需要“乡土中国”的传统经验就足够对付了,而目前的吕四则是“城乡中国”的典型代表——你看那现代化的深水良港、现代化的挖入式港池、现代化的渔船码头和围绕码头建立起来的市场和旅游中心,不需要再等二十年,那里就将成为现代化的新型都市。到那时候,吕四遍地是“城乡中国”的故事和经验。在“城乡中国”刚刚露出端倪的时候,谁牢牢把住“城乡中国”叙事的脉搏,谁就有能力为我们提供一份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履历。 惊涛先生的作品,表面上看仅仅是对故乡吕四的真挚叙写,实际上却在为吕四港未来的作家摒弃原先城乡二元思维的“乡土文学”传统经验,自觉地选择更为复杂的城乡并行、和谐发展的“城乡文学”做铺垫和准备。 惊涛先生在吕四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既是“承前”,更重要的是“启后”。 吕四靠近大海,吕四人有大海的胸怀。所谓“海纳百川”,就是要我们像大海那样敞开胸怀,一往无前。后之来者,在面对这片土地的时候,应像惊涛先生那样,把心交给这片土地,把真诚献给这片土地,无论是处在“乡土中国”时期的吕四,还是处在“城乡中国”时期的吕四,只要心在、真诚在、时代的脉搏在,滚烫的乡情就在。 后记 吕四,原名“瀛洲”,后名“白水荡”,又名“鹤城”,五代末始置“吕四场”,隶属古海门管辖。其南至长江畔,北到黄海滨,东至廖角嘴,西至余西场,地域辽阔,居者众多。盐业与渔业,是场民赖以生存的两大主业,千百年皆然。新中国成立后,盐业逐步向国有转化,渔业就成为吕四的主要产业。由于紧倚中外闻名的吕四渔场,故其发展势头迅猛,随着中共启东市委、市政府建设“桥港时代新启东”战略目标的提出,“吕四港城”的筹建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个集临港产业、商贸业、旅游业、滨海综合性配套服务业为一体的现代港口新城,一定会迅速出现在南黄海之滨、长江口之畔! 吕四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地灵物阜,人杰辈出,其文化底蕴丰富,历史内涵深厚,很值得后人从古代吕四挖掘精华,从当今吕四寻找动力,从未来吕四收获理想。吕四港因吕四的存在而得名,吕四因吕四港的盛名而为世人所瞩目。 吕四,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她甜甜的水,香香的粗粮,生猛的海鲜,把我抚养长大。 吕四,是我亲爱的故乡。浩瀚的大海,厚重的历史,粗犷、淳朴的民风,开拓了我的眼界。 我竭心感悟吕四,潜心研究吕四,精心挖掘吕四,每每被吕四千年的文明所振奋,被吕四深邃的内涵所震撼。 凌晨,报晓雄鸡的啼鸣,车水马龙的喧嚣,无法抑制我奔涌的文思,通宵达旦的耕耘,殚精竭虑的奋战,难以撩起我一丝倦意。我夜不能寐、笔不能辍的巨大动力,来自对故乡这片有血有肉的热土深沉而执着的爱。 《故乡的渔火》的创作,曾参考了《东疆海韵》、《仙鹤落脚的地方》、《江海明珠(三部曲)》、《吕四方言研究》等书的有关史实资料,还先后得到过市海洋经济开发区、市政协文史委、市烈士堂、吕四港镇人民政府、吕四中学、鹤城中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有关作者和单位表示诚挚的谢忱! 《故乡的渔火》还收集了曾经发表过和未发表过的其他题材的诗文,也算了却了笔者的夙愿。 限于水平,本书难免存在诸多瑕玷,笔者当在余生的创作中不断改进。 作者 2014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