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的北固山风景如画。京口曾经是南朝都城。北固山下一栋栋朱门大宅住着高官大儒。靠近江边的那栋宅子住着一位武官——越骑校尉刘尚。这座宅子平日大门紧闭,人们只知道这里是“刘宅”。刘勰就出生在这座朱门官宅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刘宅依山傍水,背后是北固山森森如盖的古树,前面则是滔滔长江。刘家的宅院是一所独立的院落。走进朱漆大门,迎面是一座影壁。绕过影壁是三进院的院落。院子并不很大,但建筑布局有序,幽静美观。前院有条长长的甬道。甬道两侧种着几株白玉兰,春天花团锦簇。白玉兰树下是一片空地,地面用小石子铺成,可以作为习武之地。下过雨也不湿,只要雨过天晴就可在此练功。甬道进去是个装有窗棂的中厅。中厅是刘尚平日会客招待朋友喝茶的地方。中厅背后又是一进,里面有个天井。这天井并无井,南方叫作天井,意思是站在天井里像站在井底那样,抬头能看见天。天井正面是主人卧室,两侧是厢房,也是卧房。刘勰的父母住在正房,刘勰则住在厢房,一侧厢房有三间,一间是书房,一间是闲屋。再进去便是一个后院了。里面有厨房、餐厅,侧房是仆人居所,如有闲杂人等或乡下来客,也住在这后院里。
刘勰的父亲刘尚虽任职“越骑校尉”,但平时不带兵,因此也无跟班警卫人员,只有一两个家丁看门。不过,当时凡是当官的都有一两个“门生”为其服务。“门生”,就是跟着主人的服务人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生活秘书”或勤务员,负责主人的起居等生活杂事。
刘尚在北固山下的这所宅院,有个放满图书的大书房,经、史、子、集,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楠木书架上。刘尚重家教,平日里只教刘勰读书,不准其同纨袴子弟来往。刘勰是个爱好读书的少年,这刘宅平日闭着漆门,为的是让刘勰有个读书的环境。刘尚本人也爱潜心静读。因此,刘宅并不像一般的显达官府,而是个幽静的“书香门第”。
刘尚做的那个“越骑校尉”,虽属“武官”一行,但是个平时不带兵的武官。不过,古时候武官带不带兵,都要“黎明即起”,天天练武功。有天早上,刘尚起得很早,天蒙蒙亮就在自家的庭院里练武功。他正在聚精会神伸出手中的宝剑时,儿子从卧房里出来,伸了伸懒腰,走到刘尚面前,叫了声“爹爹”。刘尚回过头来,一看是儿子刘勰,也就只“呵”了一声没有再理会,继续练他的功。
刘勰见父亲若无其事地在继续练功,便走上前去,举起右手挡住父亲舞剑的手势,兴高采烈地说:“爹爹,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很奇怪的梦啊!”
刘尚这才停下来,认真地问道:“儿子,你做了什么梦呀?”
刘勰神神秘秘地支吾了一下才回答道:“我昨晚做了个很奇怪的梦,梦见满天布满锦绣般的彩云。我高兴得飞到天上把这些彩云摘了下来。” 刘尚听后觉得十分奇怪。这个只有七岁的儿子平常老实巴交的,一头栽到书堆里,是个“书呆子”,从不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这会儿怎么就异想天开,梦见天上挂满彩云,自己还飞到天上去摘彩云呢!
刘尚从内心里怀疑儿子是中邪了,或者读书读糊涂了,受到当时的谶纬方术异端邪说的影响。刘尚的书架上摆着许多书,其中就有一些充满阴阳五行邪说的经书。其中的《春秋繁露》里载有夜观天象的邪说,什么求雨止雨法术。用阴阳五行推论灾异,预知吉凶。刘尚听说儿子梦见彩云,自己飞到天上采摘,是不是读那些阴阳五行邪说的书读糊涂了。但他了解刘勰从小不编瞎话,不说假话,这次做梦的事,总觉得儿子这个“梦”非同一般。
刘尚对儿子的梦将信将疑,便追问道:“儿子,你真的做了梦,上天去摘彩云吗?”
刘勰认真地点头答道:“爹爹,我真的做了这样一个梦呀!”
这时,刘勰的母亲刘齐氏也起来了,听见儿子在院子里同父亲说话,便走到院子凑上前去,问道:“你们俩在说什么呀?”
刘尚说:“刚才勰儿说,他昨晚做了个梦,梦见满天彩云,他飞上天去摘这些彩云。”
刘齐氏听后,很惊讶。她是信佛之人,相信因果报应这一套说法。她听说儿子做了这个梦也很奇怪,觉得这里面有什么征兆。但又不敢点破,只好婉转地说:“勰儿,你别胡说乱猜的,听老辈人说,梦是相反的,是假的。人怎么能飞上天去摘云彩呢!”
刘尚不是佛徒。但他听说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说法。他觉得儿子做这样的梦,或许是个吉兆呢!说不定儿子想干什么大事,日思夜想,想而成梦呢!刘尚便打断刘齐氏的话说:“你这是妇人之见。人虽然不能飞上天,但人心是可以上天的呀,古人说‘心比天高’。说不定勰儿将来能做出‘心比天高’的大事来呢!”
刘齐氏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丈夫的看法。夫妇俩同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可是刘勰的父母始终没有破解他这个梦的奥秘。
P002-004
《文心雕龙》是古代诗文评的一座文章奇峰、理论丰碑。刘勰是一位文章奇才,他在栖身佛寺时,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于青灯黄卷前苦思冥想,在晨钟暮鼓声中奋笔疾书,呕心沥血,以典雅优美的骈文写成了这部不朽的大著。缪俊杰先生一生从事《文心雕龙》研究,这部《刘勰传》倾注了他的全部研究心得,以灵活而准确的叙事笔致,雕画出了刘勰和《文心雕龙》的神采意蕴,正可谓是刘勰的“知音”。
——文史专家党圣元
本传对刘勰其人其文的理解与叙说,做到了既客观中肯又深入内在;对于刘勰从小入住定林寺研习经文,倾心撰著《文心雕龙》的过程,以及在此期间,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文史经典多种思想遗产的浸润与影响,从而构成理论与知识的多重准备,使《文心雕龙》达到思想与艺术和谐统一的不朽论著等,都揭示得充分、精到而全面。
——文学专家白烨
关于《刘勰传》写作的若干问题
作为“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种,《梦摘彩云——刘勰传》经三年写作,终于脱稿,将予付梓。笔者在写完最后一章时,像考生交卷那样有一种释负之感。
刘勰说:“知音其难哉!”当下要写一部令广大读者满意的《刘勰传》,确有一定难度。这是因为:其一,传主刘勰生活的年代距今已
一千多年,史上留下的资料不多,“龙学”界对于刘勰行迹的述说多有分歧。笔者何据写传?这是难题之一。其二,这本书面世后可能有两个读者群:一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他们除了要求“真实”之外,还希望从中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文艺理论家刘勰的形象;二是对刘勰素有研究的专家,他们希望作者通过写传认真解读刘勰倾毕生智慧而撰写的《文心雕龙》的本旨,阐明刘勰美学的伟大意义和价值,让读者读到一个“于史有据”真实生动的刘勰形象,又能充分理解刘勰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专家们在审阅拙著的写作提纲时,希望本书既符合历史真实又生动感人,达到广大读者都比较满意的效果。难矣哉,知音何其难也。笔者从事《文心雕龙》研习五十多年来不敢懈怠,这次写传将尽力为之。学界对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争议不少。因此笔者不能不写个跋语,对写传时采信的资料和有关问题做些说明和交待。
一、关于刘勰的生卒年代问题。今存《梁书·刘勰传》和《南史·刘勰传》都没有明载刘勰的生卒年月,只简略地说道“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近些年来学界对刘勰生平的考证著作甚多,据笔者所知,先后有霍衣仙的《刘彦和简明年谱》、杨明照的《梁书刘勰传笺注》、张严的《刘勰身世考索》、翁达藻的《梁书刘勰传大事系年表》、兴膳宏(日本)的《文心雕龙大事年表》、王更生的《梁刘彦和先生年谱》、王金凌的《刘勰年谱》、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詹镆的《刘勰简略年表》、李日刚的《梁刘彦和年谱》、龚菱的《刘勰彦和先生重要事略系年表》、张恩普的《刘勰生平系年考略》、李庆甲的《刘勰年表》、穆克宏的《刘勰年谱》、陆侃如的《刘勰年表》、华仲摩的《刘彦和简谱》、牟世金的《刘勰年谱汇考》、张少康的《刘勰的家世、生平和思想》等近二十种。对刘勰的生年各家说法不一。范文澜先生早年的《文心雕龙注》经多方考证后认定:“彦和之生,当在宋明帝泰始元年前后。”查史料:南北朝时期的宋明帝泰始元年是公元四六五年,为乙巳年。历史上,这一年有三个年号,为宋前废帝永光元年、景和元年和宋明帝泰始元年,史上多称宋明帝泰始元年。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刘勰生于此年前后较为符合事实。因此,笔者在研究了诸家考证资料之后,倾向于“范说”,将刘勰的生年定为宋明帝泰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四六五年。刘勰卒于何年,说法也不一致。多数认为刘勰活到五十六七岁。即《梁书·刘勰传》里说的:“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考证称:“彦和自泰始初(公元四六五或四六六年)生,至普通元、二年(公元五二。或五二一年)卒,计得五十六七岁。”有的专家说刘勰活了六十七八岁。近年有人撰文说刘勰皈依佛教削发为僧后并未“未期而卒”,而是潜回家乡莒县浮来山度过晚年,活到七十多岁。笔者二十多年前曾去探访过浮来山,见有“刘勰墓”,疑为后人所为。说刘勰晚年回鲁证据不够充分,难以令人认同。笔者汇各家之说,以梁武帝普通二年(521)为刘勰卒年之说或许较符合实际,而采信之。
二、关于刘勰出身“土族“或“庶族”问题。《梁书·刘勰传》说到刘勰的家世只有寥寥几句话:“刘勰,字彦和……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其中提到的祖灵真、父刘尚二代人,史书无传,事迹已不可考。近代学者刘师培先生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认为,江左文学之士,大抵都出于土族。其中提到东莞臧氏、刘氏,似乎认定刘勰也出身于土族家庭。王利器先生在《文心雕龙新书序录》中则直接认定刘勰属于士族。当代学者王元化先生对此提出异议,写了《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长篇论文,详尽论述南北朝时期土族与庶族的区别,并明确指出刘勰出身于庶族而非士族。王元化认为“刘勰的一生经历正表明了一个贫寒庶族的坎坷命运。他怀着纬军国、任栋梁的入世思想,却不得不以出家作为结局。他不满于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却不得不向最高统治集团进行妥协。他恪守儒家古文学派立场反对浮华文风,却不得不与玄佛合流的统治思潮沆瀣一气。这些矛盾现象只有通过他的时代和身世才能得到最终的说明。”王元化的分析很深刻。但是,关于刘勰出身于“庶族”的论断也只是根据当时大的背景做些推断,没有提供更扎实更充分的材料证明这个推断。如果说《梁书·刘勰传》里说到刘勰祖辈与刘宋朝廷统治者的关系有些似是而非难以说明问题,那么对《梁书-刘勰传》中所记“父尚,越骑校尉”的事实又该做何解释呢?刘勰的父亲是南朝齐代王朝的“越骑校尉”,这是《梁书·刘勰传》里明确记载的。“越骑校尉”是什么级别的官呢?据史书记载:“越骑校尉”一职置于汉武帝时,后世多设此职。这是一种专选才力过人的人来担任此武职。刘尚担任的是武职,但是否带兵已无可考。当时有另一个“越骑校尉”张敬儿是带兵的武官,他是四品。宋后废帝元徽年间,桂阳王刘休范举兵反朝廷时,张敬儿率兵二万之众诈降,并趁机杀死刘休范向朝廷请功。张敬儿这时的官位是“越骑校尉”,带兵二万就不是小官了。那么,同样担任“越骑校尉”的刘尚是什么官呢?同一朝代同样的官阶,大抵可以做些对比。史书未记载刘尚事略,但由官阶可知刘尚也不是小官吏。刘尚在保卫建康的战事中战死或病死,没有什么特殊战功,历史没有给他留下一笔也可以理解。但不能否认刘尚曾作为“越骑校尉”这样的武官的存在。当然,当时当大官不一定出身于“士族”。宋武帝刘裕家境贫寒,当过卖屐小贩;南朝鲍照出身寒微,受尽坎坷,当了大作家;当过尚书郎的王僧儒也出身寒微。刘勰出生于一个四品官僚家庭,只是在父亲死后家道衰落下来,刘勰一家才变成贫民。因此,断定刘勰出身“庶族”,也是根据不足,很难令人信服。笔者在这部传记中,只写刘勰家道中落,家中过着贫困的生活,甚至要以“抄书”来解决生计,传中不强调刘勰是出身于“士族”或“庶族”问题。
……
九、关于《刘子》是否为刘勰所著,是否作为他的功绩入传问题。《刘子》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论著,其正文字数虽然只有二万九千多字,但“泛论治国修身之要,杂以九流之说”,针对当时社会时弊,提出了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及建功立业施展个人抱负等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各个领域,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南朝知识分子“采取庄老、创新经学”的时代精神,对于研究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潮有重要价值。《刘子》在后代也有深远影响。从南北朝至隋唐各个朝代各个地域都被广为传抄。宋代以后又被屡屡刊刻。早在唐代,就有三种抄本流传到日本。根据“古为今用”对待遗产的原则,《刘子》不失为可供参考的一份重要思想遗产。可是,《刘子》的作者是谁,却一直成了问题。《刘子》历史著录中有《刘子》《流子》《新论》《刘子新论》《云门子》《石匏子》《孔昭子》《德言》诸名称,明、清以后,均称为《刘子》。《刘子》作者是谁,一直有争议。在隋唐的《艺文志》中,均标有《刘子》作者为刘昼。我国流传的北齐时期的子书,有《刘子》一书,向来被认为刘昼所著。唐代也有人认为《刘子》是刘勰所著,认为《刘子》即刘勰之书也。究竟是刘昼还是刘勰所著,一直存在争论。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安徽屯溪召开的一次“龙学”研讨会上,上海学者林其锬和陈凤金先生撰写长篇论文,重新提出《刘子》为刘勰所著。参会学者赞同者有之,不认同者也有之,并无统一认识。争论一直在持续,直到二。一三年九月在济南举行的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与会学者包括港台学者又对《刘子》是否为刘勰所著发生论争。争论虽深入了一步,论者证据加强了许多,但与会者包括大会主持人在内,均未对此下结论,仍作为存疑留待后学继续研讨。笔者对此无深入研究,写传更不敢妄为,只好遵循“从众”的原则写传,没有把《刘子》作为刘勰的著作写入传中。如果学界今后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刘子》确为刘勰所著,再将此作为刘勰的重要事略补入。现在只好暂付阙如,不知学者们以为然否? 十、关于本书的书名问题。本书取名为《梦摘彩云——刘勰传》是不是一种“趋时”之举?自从二。一二年中央一次重要会议,领导人提出“梦”说之后,以“梦”取名的文章、著作、影视作品不胜枚举。但本书取一“梦”字并非近时厘定赶时髦之举,而是根据刘勰本人所吐露的心路历程而确定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序志》里多次谈到“梦”,日:“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又日:“齿在逾立,尝夜梦执丹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由此可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由梦而起,也是圆梦之作。“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立项伊始,主编直言书名不要直书“某某传”,而要取一些比较有文采又能代表本传意蕴的书名。因此,在本传草创之时,便确定书名为《梦摘彩云》,并非在媒体大肆谈“梦”之后的趋时之举。笔者也曾想过用别的书名,但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原定书名比较符合刘勰的原意,故名之日《梦摘彩云》。仅此而已。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的有关领导和诸多编辑同仁的大力帮助,得到审订本稿的专家组成员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何西来先生、党圣元先生、白烨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先生等方家的指导。我对所有为此书写作出版而付出心血和辛劳的同仁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写于二〇一四年春本书完稿之时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到精致、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缪俊杰作为《文心雕龙》的研究专家,深入研究史书中对刘勰的相关记载、相关佛教典籍、《文心雕龙》文本以及其它文献资料,叙写了传主刘勰由少年梦摘彩云,到于佛门青灯下奋笔著成《文心雕龙》,再到中年“奉朝请”入仕途,最后又回到佛寺皈依佛门的人生历程。《梦摘彩云(刘勰传)(精)》脉络清晰,语言清朗流畅,史料丰富,完整地将刘勰的一生展现给读者。
刘勰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他的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缪俊杰著的《梦摘彩云(刘勰传)(精)》以灵活而准确的叙事笔致,雕画出了刘勰和《文心雕龙》的神采意蕴,正可谓是刘勰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