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五十年前北大一个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编委会编写的《五十年前北大一个班》是北大国政系60级学生毕业工作50年时出一本同学回忆录。本书把60级的师生情、同学情、北大情,把这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奋进的60级群体风貌,把他们毕业后的工作、生活状况,展现给社会,以表达他们对母校培育的感激之情。

内容推荐

本书编委会编写的《五十年前北大一个班》是北大国政系60级学生的集体性回忆录。

这是北大的一个班,北大精神、历史境遇、知识分子浮沉、对于人世温暖与严酷的感悟,使本书充满历史的厚度。

这是北大60级,而且是国际政治系的回忆录,离政治近,和现实近,这群知识分子的反思其实是对历史和知识分子与政治关系的反思。在反思之外,本书的基调是温暖、积极、向上的,充满了人情,会给读者带来珍惜当下、感恩生活之心。

目录

编者的话

班主任寄语

越半个世纪的回忆——北大国政系60级往事

忆北大忆国关学院

工作记录与人生感悟——北大毕业后的数十年工作记录

古稀忆往——假如大学时代可以重来……

峥嵘岁月50年

60级同学的财富

人间真情鼓舞我前进

北大教我实事求是

燕园风景——衣食住行忆当年

寒窗五年终有成

点滴记忆

岁月如歌心依旧

阳光·雨露·人生

回首小事的大事

忆往昔岁月蹉跎

在风浪中成长

在逆境中奋进!

寻梦人生

受党之恩涌泉相报——我这六十年

一个北大国政系60级学子的人生感悟

师恩似海学友情深

一塌(塔)糊(湖)涂(图)未了情

往事回忆

友情常在

终生难忘的往事

心里最想说的话和永不会忘记的记忆——为纪念毕业50周年而作

不是家人胜似家人——我与黄宗良的故事

几段回忆——为纪念毕业50周年而作

我与60级有缘

是真名士自风流——先师宝煦先生追记

英灵垂千古——缅怀恩师赵宝煦先生

深切怀念杨宗普等五位同学

黄宗良在最高讲台上畅言中共执政

他的字典里没有“可办可不办”的事——记潘国华教授

母校情二首

志事纪师友十则

游张家界

赞同学

诗歌五首

诗意寄情

离校、返校诗六首

附录一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60级学号

附录二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60级课程、学时、任课教师

沈仁道、王国文、黄宗良、陈喜增、庄友桂书法

后记

试读章节

60级入学后,遇到的大环境特殊,同学构成状况特殊,发生的事情也很特殊。同学们在三年经济困难中度过,在政治风浪中前行。五年大学生活,有愉快而甜蜜的记忆,也有苦涩且痛心的往事。

60级入学时全班52人(先后略有变化),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各占其半,其中有调干生10名,大多是基层党政干部,年龄稍长(年龄最大的郭功臣比年龄最小的毕凤翔年长12岁),有一定工作阅历,社会经验较为丰富。其余皆从中学而来,不少是学生干部,大多品学兼优,对政治学有浓厚兴趣。这种构成状况,在北大没听说过,在全国高校恐怕也不多见。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朝气蓬勃的优良集体,大家对有幸来到著名学府北大深造,兴奋异常,充满抱负,都决心利用大好春光,在北大这座科学民主的殿堂之中,深入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按照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好好造就自己,将来成为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

60级入学时面临的是一个特殊年代。国际上,苏共二十大之后,中苏两个大党公开大论战,意识形态斗争如火如荼,震动全球。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致使我国大量建设项目下马,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严重恶化。在国内,一方面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另一方面,经济十分困难,尤其是粮食极度紧张,人民群众包括一些大学生在内半饥半饱,不少农村地区不断有饿死人的情况发生。在中共党内,反对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方兴未艾。整个国内政治气氛较之1957年“反右”更加“左倾”,党内外的不同意见处于被压抑的状态。面对国际、国内以及党内严峻形势,作为大学生,只知其表,而不知其内,但大家都听党中央的。

60级专业是政治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重点是科学社会主义,马、恩、列、斯的主要经典著作和毛泽东选集都是必读之书,还有中外历史,特别是中外政治思想史等,总共近三十门课程。核心要求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基本方法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精通理论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有鉴于此,再加上60级同学的政治构成状况,大家对当时的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不能不格外关注,不能只埋头啃书本。总体而言,对当时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的认识,都是紧跟党中央的,大家都相信中央的声音是正确的,但对有些问题,也存在疑惑。比如,对苏共二十大到底如何评价?个人崇拜及专断是不是马克思主义?“三面红旗”高高飘扬,为什么国内经济如此困难?农村饥荒遍布主要是天灾还是另有原因?如此等等,不能不引起学习政治科学的大学生们的思考。但由于1957年“反右”和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的政治气候,大家对政治性问题又不敢妄论,只能在小范围内有所交谈。特别是一些调干生,信息多一点,理论水平高一点,议论相对多一些。其中,尤以调干生李泽成同学最具代表性。

李泽成,入学前是河北承德地区隆化县县委党校教师,入学时已有六七年党龄,有一定马列主义理论基础,为人深沉,善于思考。由于他来自农村,对当时农村刮共产风、大办食堂、浮夸、说假话等情况耳闻目睹,尤其是对广大农村严重的饥饿和死人不断加重的形势,忧心忡忡,万分焦虑,夜不能寐。他认为,党中央毛主席未必知道基层这么严重的情况,凭着党性,他鼓起勇气,曾先后两次上书毛主席,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此,班里包括同宿舍同学谁也不知道。不过,私下他也在不同范围内,讲过一些看法。其基本观点,据事后揭发,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方面。

P004-005

序言

55年前的1960年,52名对政治学有浓厚兴趣的年轻学子,从祖国天南地北考入了刚刚组建的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形成一个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集体。为适应国际斗争需要,经中央批准,政治学系不久改为国际政治系。学制五年,设置了马列经典著作以及中外历史等近30门课程。这个班被称为国政系60级,是北大国政系第一班。

全班52名(先后略有变化)同学中,有10名是来自基层党政单位的有一定工作阅历的调干生,其余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大家充满理想和抱负,怀着一份追求真理,深入研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强烈愿望,执着、刻苦、认真、孜孜以求、手不释卷。五年中,虽多次下乡下厂参加劳动和农村“四清”运动,但主要时间是用来读书学习。在系领导、班主任的亲切关怀下,在众多博学良师教导下,我们修完了既定设置课程,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毕业以后,为了国家需要,不管个人和家庭有多少困难,人人服.从分配。相当一部分同学被分配到祖国最艰苦的西北地区,在那里风雨兼程,赤忱奉献,建功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

在半个世纪里,60级同学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老师们的培养,大家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的真谛,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工作,涌现出许多优秀人才,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分配在教育战线工作的同学,有二十多人先后被晋升为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其中好几位担任博士生导师,有的还被任命为国家重点高校的校长或者院系(所)的主要负责人,有的成为当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学学者。分配到地方从事不同部门党政工作的同学,大都是本单位骨干力量或单位主要负责人,有的同学曾担任省市领导职务,不少同学曾是地、县级或局、处级领导干部,有的还曾被评为本单位、省市和全国的先进人物。总之,不管处在何种岗位,60级同学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60级引以为自豪的。

60级在校时,正遇国家三年经济困难、“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年代,不少同学吃过苦,有的同学曾受过这样那样的委屈,甚至经受磨难,这固然并非所愿,但如同历经风霜的松柏更为坚挺一样,经受过曲折和苦难,往往使人更为成熟和坚强,如今所有人都能以一种从容和淡定对待已经翻篇的历史。

现在,60级同学都年逾古稀,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把在北大学习、生活以及毕业后的经历展示在世人面前,让大家分享我们奋斗的赤诚和渴求知识的热情,吸取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有益教训。

本书汇集60级同学文章、诗歌共四十余篇,内容包括往事回顾、手足情谊、人生感悟、眷念北大以及奋斗经历等。尽管风格迥异,角度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反映了大家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北大、对师长的感恩,对同窗的深厚友情以及毕业后对社会、对人民所做的奉献。

55年过去了,60级人用自己的诗文忆当年,渴望把我们的故事留给青年,留给后代,让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50年前北大一个班》编委会(王杰执笔)

2014年10月

后记

2010年8月,在北京大学政治系60级入学50周年座谈会上,刘继南同学提议:在我们毕业工作50年时出一本60级同学回忆录,把60级的师生情、同学情、北大情,把这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奋进的60级群体风貌,把我们毕业后的工作、生活状况,同时展现给社会,以表达对母校培育的感激之情。这个动议,得到与会同学的赞同,于是组成了编委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级学友,十分认真、踊跃,纷纷寄来了回忆文章、诗歌、书法,不少同学还寄来当年的照片,有的同学让自己的孩子、孙辈发来书稿的电子版。这本书的成型,是60级同学共同辛勤劳动的成果。

不能忘怀,与我们同窗五年,朝夕相处的赵洪涛、石志夫、杨宗普、郭文清、郭新文、张克勋同学英年早逝。今年,李泽成又离我们而去。有一些同学因身体不适,或事务繁忙,这次没有来得及写稿;还有几位同学中断了联系。

由于每位同学的经历不一,各人文风不同,本书不要求一律;又由于各人的阅历和处境各异,认识问题的见解、观点各有不同,因而,文责自负。这也体现了北大的“兼容并包”精神。

在具体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要感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领导、院友会及金瑞、尹欣同志,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原在院友会工作的赵伟同志也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方便,对他们表示深深感谢。

我们十分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领导,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这本书才能面世。还要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原总编闵惠泉同志,本书的责任编辑赵丽华同志,对这本书的出版作了全面指导,付出了辛勤劳动。

正如本书“编者的话”中所说:“渴望把我们的故事留给青年,留给后代,让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编委会(江长仁执笔)

2014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5: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