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于庄在历史上是依大清河(上西河)南岸而自然形成的小村落,宋辽时期属武清县管辖。自清代始几易其名,至近代方定名为“西于庄”,沿用至今。由于历史的原因,列入整体拆迁片的西于庄老城区民居危陋、年久失修,街巷杂乱无章,居民出行不便,是天津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危陋平房片。尽管如此,西于庄在形成与发展的百年当中,仍然有自己的荣耀,自己的乡愁,自己的人文历史和自己的民俗民风。
为留下西于庄永久的文化记忆,我区文化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深入社区,寻访该地区的老居民、老住户,记录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和经历;同时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这一部集史料性、文学性为一体的专集——《西于庄记忆》。《西于庄记忆》由张泉芬主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之源。我们编辑出版《西于庄记忆》的目的,不仅是留住乡情,留下一点城市的记忆。从近期讲,是让居民“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红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长远看,是以历史的记忆为内驱力,弘扬主旋律,聚合正能量,为更好地塑造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道德力量,不断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促进美丽红桥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做出应有的贡献。《西于庄记忆》由张泉芬主编。
一、西于庄的形成
西于庄地区的形成晚于西沽。由于离西沽近,受西洁文化的影响还是有一点的。先说说关于西于庄这一名称的来历吧。西于庄原先不叫这个名字,叫“西于王庄”,天津还有“东于王庄”。用两个姓、三个姓作为地名的情况在天津市来说非常多,像赵沽里原先叫赵里沽,包括尔王庄等等都是叠加两个大姓来命名。西于庄这个名字最早来源于“于王庄”,于王庄在现在的河北区席厂附近的一片空地上,那个地方就曾叫于王庄,因为姓于、王的两家最多。咱们这地方就是因为从西沽过河就是于王庄,这是有据可查的。于王庄另一侧就叫“西于王庄”。因为叫着绕嘴等原因,名称逐渐演变为“西于庄”。在上世纪80年代搞地名普查的时候,我们走访过90多岁的一直在当地生活的老住户,老住户说这块地方临上、下西河与北运河,打鱼的人家最多,也有称“西渔庄的”,但是这个说法不准确。因为在1900年前的测绘图上标示的都是“西于王庄”,而没出现过“渔王庄”或“鱼王庄”等字眼。若从方位上论,有东于王庄和西于王庄两两相对,应该说“西于王庄”这个名称是没有问题的。到了上世纪30年代再出版地图就没有“王”字了。当年走访的时候老先生说这块地方最初是个村儿,村子有多大呢?就是沿河一条带状,村口有个小桥,小桥过去是西沽通往北京的路。老先生说,从他太爷那辈子就在这儿住。这有个顺口溜,叫“西沽一大片,丁字沽一条线,西于庄马子盖”,马子盖就是辛亥革命之后男人剪完辫子之后的发型。这三句话形容的是这三块地区的地形。西于庄地区大部分人是做工和打鱼的。做工的去哪呢?河北大街北面有个打蛋厂,上那去打鸡蛋,蛋黄和蛋清分开。一部分人打鱼,尤其是旺季时候大家都打鱼,也有种庄稼的。关于西于庄穷人多的情况还有一句顺口溜:“穷于庄子富西沽,不穷不富丁字沽”,这就把西于庄、西沽、丁字沽三处最大的不同都体现了。
早年的西于庄不过是曹家胡同、胡家胡同两条胡同,这在1910年的地图上就标出来了。这两条胡同在当时一定很够规模了,所以在测绘时把它们标注出来。既然叫胡同,它就区别于“西于庄子”。庄和胡同的区别是什么?以种地为生者的聚落一般叫村或者庄。可是一旦出现诸如“胡同”、“里”之类的名称,一是说明村子、庄子到了一定规模;二是说明当地人的生计可能不以农业为主了,而是以商业、手工业等为生。胡同这个词在南方叫里弄,应该得名比“里”晚一些。天津地名应该曾称“闾”,“闾”从字上看,门里有两个“口”,是人口聚集之意。过去有“闾长”这一职务。“闾长”应该比现在的居委会主任级别低一些,类似于楼门长、院长的意思。
二、西于庄的风物
我问老先生,您觉得西于庄这一带有什么特色?他说西于庄子水多,有两个漕灌渠。一个是在现在西于庄和西沽交口、小辛街口、纸厂大街这块儿,还有一个接近屠宰场。“三河相汇”也是特色,上、下西河在此入潞河,是第一“三岔河口”。
这个“三河相汇”的地方曾经繁荣过,包括西于庄。漕运最兴盛的时候,一年从开河到封河将近两万艘漕船路过南北运河,其中有两个集中点,一是西沽、西于庄,一是三岔河口。丰水期行船,枯水期无法行船。有时候冬天虽然水没结冰,但是水量少也无法行船。一般七、八月是丰水期,九、十月开始收水。漕船下来,一趟能运百吨货物,而现在一个火车车厢载重不过60吨。五十年代还有这种漕船,经常成群成队地来。清代的地方志的序、跋等保留下来一部分,还有其他一些资料表明西沽、西于庄地区应该是重要的物流中心。
三、西于庄与子牙河
金代漕运把三岔河口定为直沽寨,子牙河是三岔河口的重要水道。1900年地图标示的京保公司就是后来的河北省航运局,一百多年前就在子牙河畔,西于庄域内。一百多年没变过地方,那就是港口。有诗句说“京城孤港外,衰柳小桥西”,那首诗就是描写这个地方有个小渔港,为什么会有这个小渔港?就是因为有大河、有水。有河就有桥,现在新红路过去是老的大清河河道,和北运河汇合,曾有一座桥。路过西于庄还有两座桥,一共三座桥。河北大街附近有三个地名:一道桥、二道桥、三道桥,说明河汊多,大清河那儿窜出来很多小港湾。船为什么停泊在这儿,是因为子牙河、北运河河宽水阔,适宜泊船。大清河在1930年时候基本还有点痕迹。1930—1940年期间,天津的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这一地区填土造房比较快,再加上气候发生严重变化,日渐干旱,造成逐渐没有水的情况。到了清初,很多人已经在西沽地区建外宅,就是有钱人在这盖房子,这也造成了现在西沽地区有很多三进院的青砖大瓦房,楼台亭阁全有,有的还有2层小楼。而西于庄一带,船在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之间芦苇荡里来回穿梭,去北郊游玩的人也从这里走。当时这块地方还是天津的湿地,自然地理环境相当美。有很多诗词描写这的风景,“夜飞倒关城,一路渔灯明”,说明天津晚上关城门,夏天晚关冬天早关。河北大街、西沽附近之所以当时形成很多小旅馆,是因为城门关了进不去,在那住一宿,有住宿需求,只能这样,关了城门不能随便再开。于是这片地方成了当时的旅游胜地。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在小渔船上吃饭、赏月,喜欢这种生活,尤其是农历八月十五的时候更甚。西于庄地区当时水多,是一种优势。西沽、西于庄地区到清末有些衰败,原因在于大清河河道淤塞。P10-12
天津西于庄地处子牙河北岸,倚中环,邻西沽,接北辰,与天津西站隔河相望。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西于庄老城区,是天津中心城区最大的危陋平房片,占地面积64公顷。现存成片危陋平房34.61万平方米,涉及居民及公建单位9654户。这里地势低洼,房屋结构简陋、低矮破旧、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服务功能欠缺。数十年来,居民出行困难,生活不便,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亟待改善。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改善和棚户区改造工作,把加快棚户区改造确立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部署实施。天津市委市政府也始终高度重视群众住房条件的改善工作,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2013年,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多次深入西于庄地区实地考察,要求市各有关单位和红桥区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研究和谋划西于庄危陋房屋改造工程,实心实意地为困难群众谋福祉。2013年10月,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西于庄地区棚户区改造(旧城区改建)项目正式通过审批,西于庄地区被确立为天津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
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程来到西于庄地区,穿越小胡同,察看旧平房,看望那里的群众,了解西于庄棚改工程进展情况,对西于庄地区危陋房屋改造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红桥区委、区政府以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为动力,深刻认识西于庄地区危陋房屋改造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着力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决定将西于庄危陋房屋改造列为“头号工程”;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举全区之力,合万众之心,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确保此项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建设美丽天津、美丽红桥,助推红桥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西于庄三十余万平方米的建筑拆迁在即,近万户居民将离开西于庄老城区,迁往新建的楼宇。西于庄的小辛庄大街、纸厂大街、屠宰场前街、城防里大街、清河沿大街,学堂胡同、教堂胡同、鲍家胡同、吴家胡同以及孙家菜园、郭家菜园等颇有来历的古老地名儿,更有那些住了几代的老宅儿老院儿,将永久地消逝。曾经存在于这一地区的纸厂、铸锅厂、屠宰场,以及现有的河北航运局、同仁堂制药厂,也将成为西于庄地区的历史记忆。此时此刻,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种不尽的乡情,一种对故土的眷恋,正所谓“水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的圆”。西于庄老城区,特别是危陋平房区虽然古老破旧,但这里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为即将拆迁的老城区,日后乔迁的老居民留住浓浓的乡情,留下永久的记忆,是常年生活在这一地区人民群众的一桩心愿,更是宣传文化战线的自觉责任。
今年以来,我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同志们不辞辛苦,甘于奉献,密切配合,下基层、进社区、查史料、访群众,从上至九十九岁老人、下至二三十岁的年轻志愿者那里,搜集口述资料300余件,从中分类筛选出近120篇,集结成册,定书名为《西于庄记忆》,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之源。我们编辑出版《西于庄记忆》的目的,不仅是留住乡情,留下一点城市的记忆。从近期讲,是让居民“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红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长远看,是以历史的记忆为内驱力,弘扬主旋律,聚合正能量,为更好地塑造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道德力量,不断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促进美丽红桥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者
2014年8月
继《津卫摇篮——红桥史话》、《天津西沽史话》和《黄叶村故事》之后,系列文史丛书《西于庄记忆》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本书是在红桥区全面开展西于庄地区危陋房屋改造,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改善居住条件这一大背景之下,由我区组织编写的一部关于西于庄老城区人文历史、民间习俗方面的文集,也是我区文史工作的新成果。
西于庄在历史上是依大清河(上西河)南岸而自然形成的小村落,宋辽时期属武清县管辖。自清代始几易其名,至近代方定名为“西于庄”,沿用至今。由于历史的原因,列入整体拆迁片的西于庄老城区民居危陋、年久失修,街巷杂乱无章,居民出行不便,是天津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危陋平房片。尽管如此,西于庄在形成与发展的百年当中,仍然有自己的荣耀,自己的乡愁,自己的人文历史和自己的民俗民风。
为留下西于庄永久的文化记忆,我区文化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深入社区,寻访该地区的老居民、老住户,记录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和经历;同时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这一部集史料性、文学性为一体的专集——《西于庄记忆》。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红桥区委、区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给予了鼎力支持。特别是西于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全力配合,多次组织座谈会,为我们取得最鲜活的口述资料提供了便利。天津市档案馆、红桥区委宣传部、红桥区委党史研究室、红桥区档案局、红桥区地名办、红桥区拆迁办等有关部门和单位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史料。我区的一些老领导、老同志也为本书提供了重要信息,使本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在此,特向上述各级领导和同志们,以及教育、公安和驻区企事业等有关单位一并致谢。由于时间仓促,手头资料有限,更限于编者自身的学识水平,专辑中一定会有不少差错和疏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