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下第一商帮(陕商)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李刚//李丹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陕西在明清时期是西部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而陕西商群在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商帮”。明清时期的五百年间,陕西商帮曾经在这里演出过气壮山河的贸易活剧,并对西部经济的早期开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李刚、李丹编著的这本《天下第一商帮(陕商)》以陕西这个明清时期“西部经济中心”作为窗口,全方位考察了陕西商帮产生、发展的历史活动和历史过程,总结了陕西商帮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本书有插图,有故事,有人物,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内容推荐

李刚、李丹编著的《天下第一商帮(陕商)》讲述了:

陕西商帮是黄土地上产生的主要从事边境贸易的西部商业资本集团,是中国诸多商帮中最早的一支,对我国西部经济在明清时代的初步开发发挥过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也使得陕西成为明清500年间的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而陕西商帮的经济、金融中心,就在泾阳一带。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建设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战略实施,以泾河新城为依托,陕商故里泾阳又迎来了一次新的起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是谁发现了丝绸之路

 第一节 从丝绸之路说起

 第二节 大地原点是故乡

 第三节 商务总汇通四方

 第四节 中国西部华尔街

第二章 康百万为什么要在泾阳烧掉百万斤棉花

 第一节 中国棉花主产地

 第二节 北棉南布走镖骑

 第三节 染布漂白泾河水

 第四节 大漠驼铃摇戈壁

第三章 永乐皇帝为什么赐匾给陕商

 第一节 泾河熟皮数好水

 第二节 满街都是“毛毛客”

 第三节 永乐赐匾伍少西

 第四节 两口皮货清水洗

第四章 光绪皇帝为什么靠吸“泾烟”解烦忧

 第一节 五泉山下种烟忙

 第二节 富平推刨石敢当

 第三节 泾阳水烟走南洋

 第四节 一夜烟箱垒冰墙

第五章 “泾砖”为什么搅得南北中国不安澜

 第一节 泾砖无胫走四方

 第二节 洞庭水碧汉水长

 第三节 泾河水美炒茶忙

 第四节 “马合盛号”太后赏

第六章 五十两的银锭为什么要朝外砸

 第一节 镖期驼队八里长

 第二节 满街银号纱灯晃

 第三节 泾阳银子满窖藏

 第四节 贺家减当为穷人

第七章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认安吴周莹为义女

 第一节 孟店女冲喜为了谁

 第二节 巾帼经商羞须眉

 第三节 一桶牛奶让太后落了泪

 第四节 诚信匾挂在店门楣

第八章 社树姚家为什么一次捐出金条80根

 第一节 二郎山下泾阳腔

 第二节 姚家茶香青衣江

 第三节 九进大院放豪光

 第四节 献金购机保家乡

第九章 为什么“东刘西孟社树姚,不及王桥一撮毛”

 第一节 陕甘茶路“泾阳帮”

 第二节 “四大家族”富家郎

 第三节 王桥于家居榜首

 第四节 康藏锅庄陕商创

第十章 苏州陕西会馆为什么要建在山塘柏家巷

 第一节 陕商苏州贩布忙

 第二节 柏家银子簸箕装

 第三节 银钱洒满唐市港

 第四节 一坏黄土叹沧桑

第十一章 为什么掌柜敢让财东押在了大堂上

 第一节 合伙股份起仓皇

 第二节 掌柜伙计抱成团

 第三节 东方西家两分账

 第四节 制度创新满城厢

 第五节 联号购销一肩长

第十二章 为什么泾阳布商嫌河南舞阳山陕会馆不漂亮

 第一节 天下会馆数陕西

 第二节 护佑乡党情谊长

 第三节 张扬秦风在异乡

 第四节 半句秦腔泪汪汪

 第五节 商情戏路总情殇

第十三章 陕西商人为什么要背家乡的黄土到成都

 第一节 秦风秦韵秦儿郎

 第二节 厚重质直度时光

 第三节 快言直语“陕棒槌”

 第四节 陕商精神起苍黄

第十四章 陕甘回民起义后以泾阳为中心的陕西商帮为什么会衰落

 第一节 兴勃亡忽黄土地

 第二节 人生皆因泥塑成

 第三节 千里魂归四合院

 第四节 陕甘回民起了义

第十五章 为什么要在泾阳重建“大西安北部中心”

 第一节 重振丝路好风光

 第二节 关天一体强中强

 第三节 泾河新城谱新章

 第四节 抚今忆昔说泾阳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可以举在泾阳办有银钱分号“悦茂号”的渭南西塬阳郭镇钱商姜家为例。

姜家住渭南阳郭镇南姜村。姜家世代为商,嘉道年间从姜望绪起已发家,姜望绪因荒年散粟七次,花费制钱万缗而成为渭南著名乡绅,在《续修渭南县志》卷八“笃行”中有记载。但真正把姜家的事业推进到烈火烹油的则是姜望绪的儿子姜恒泰。渭南阳郭镇巨富姜恒泰是在秦巴山伐木发的家。姜恒泰早年在渭南城西门口开了一间药铺叫“药济堂”,行医抓药治病,他为人厚道善良,穷人买药可长期赊账,在渭南小有名气。关于姜恒泰生子还有一段传说。据传姜恒泰中年丧妻,到西安去相亲,住了十几天没有媒人上门,他感觉绝望了,准备打道回府。回家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黄牛带引了四个牛犊直向他奔来,他满怀惊喜,醒来望着窗外的月光,才知道是个梦。第二天一早便有媒人上门,姑娘是西安城墙东南角人,姓黄。她成了姜恒泰的妻子,后来给姜恒泰生了四个儿子。因此姜家的堂号叫“四经堂”。老大叫“六积堂”,老二叫“寿安堂”,老三叫“德法堂”,老四叫“五福堂”。

姜家的发家与陕西藩台谭钟麟有很大的关系。姜恒泰为人厚道。有一年陕西藩台谭钟麟因事被参,赴京受刑部盘问,陕西的大小官员都认为谭钟麟这次凶多吉少,必然要被罢官解甲归田,因而谭临行时大小官员都冷眼相待,无人相送。到渭南后,谭钟麟专门去看望和他有些私交的姜恒泰。因与姜恒泰有金兰之交,谭钟麟受到姜恒泰的热情款待,姜恒泰还送给他500两银子,作为上京的盘缠。谭钟麟走出渭南城后,碰到一个老人,老人拦住了他的坐骑,问他:“您是谭大官人吗?请您下马,小老儿有一事相告。”谭钟麟下马后,老人把他拉到路边,问他:“你知道西安的城垛有多少,西安有多少城门,城楼上有多少窗户?”谭钟麟瞠目结舌,无以回答。老人便一一告诉他,并让他牢记在心。谭钟麟上京后,面见皇帝,皇上查问的正是老人所问之事,谭钟麟对答如流,皇上知道他忠心可靠,不仅没有丢官,反而晋升为陕甘总督。谭钟麟摆队回陕,路过渭南城,同州府的大小官员都到渭南东门接官厅跪接,谭钟麟连正眼都不愿意瞧他们一眼,停轿未问别人,只说了一句话:“姜恒泰来了没有?”姜恒泰一介草民,当时跪在最后。有人回答说:“来了,跪在后边。”谭钟麟便亲自下轿,急步走到姜恒泰的身边,扶他起来,拉着姜恒泰的手走进接官厅。为感激姜恒泰解救于危难之间,谭钟麟委任姜恒泰为黄河水利道台的美差。河督是清代最大的肥缺,从此姜家开始发达起来。

姜恒泰任道台期间,把家里的一部分银子拿出来,到秦巴山里包山伐木,包了三座山,募请工人伐木,做木箱、枋板,成为陕西著名的木商。姜家在南山包山伐木发了大财,每年伐的木头扎成木排,放入汉江,顺流而下,一直漂到湖北,一次放的木头就有成千根,每次放排的木工就有百十人,分为工头、领工、攘头、书办,俨然一支队伍。木头到汉口后被工人拉上岸,晾干后发往江南各地,每根木头上都刻有“渭南姜家木”的字样。现在江南的一些百年老房子的大梁上还留有这样的字样。姜家在汉口卖完木头之后,又用卖木头的银子买成棉布,贩往西安、兰州,从不空手而返。姜家每年挣的银子都是用斗量的。

姜恒泰还在川省和西北经营水烟、药材、山货等生意。从渭南到兰州都有姜家的店铺,据说从阳郭到兰州,姜家的东家们从来都不歇外人的店,沿途都住在自家的商号里。姜恒泰做生意很有头脑,他看到发行私家货币——当时称为绺子——很能赚钱,便投资办钱庄发行绺子,随时可以兑换制钱,一共发行了百万串,折换白银百万两。但办钱庄有挤兑风险。有一次姜家发生挤兑风潮,形势危急,姜恒泰去找陕甘总督谭钟麟,谭钟麟命陕西藩台打开省库,以库银接济姜家兑银之需。人们看到姜家有省库为靠山,从此对姜家的财力深信不疑。姜家不仅办钱庄、典当,在陕西各县都有生意。姜家在姜恒泰的带领下成为与阳郭镇贺家并驾齐驱的渭南西塬两大富户,人称“贺家的钱多,姜家的官大”。

姜家发家后在阳郭镇南姜村修造老宅,占了南姜村半个村,南北共八院,其中坐南朝北五大院,一律五开间,有门房、厢房、庭房、上房、围房,还有西北两花园和绣楼等。院内除花坛外,不见黄土,一律砖石铺地。各院后房都是横向庭房,打开院门,五院便连为一体。与众不同的是,五院的外围不用围墙,而是建成三面的围房,房檐高五六米,外人很难爬入。姜家这么做,与一段逸事有关。有一年,一个江洋大盗听说姜家很有钱,便到姜家抢劫,姜恒泰知道后,亲自将其礼请入内,好吃好喝款待,姜恒泰对强盗说:“你不用强抢,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该强盗很感动,临别时告诉姜恒泰说:“你如果用高大的围房将住宅围起来,外贼很难入内。”姜恒泰听了大盗的话,从此姜家的围墙便翻盖成围房。姜家的住房还有一个标志,过去一般大户人家盖房,房脊上都有兽头,如果是商人住宅,兽头的口就是张着的。如果是官宦人家,兽头的嘴就是闭着的,叫作保守官府秘密。而姜家的兽头很有趣,一边是张口的,一边是闭嘴的,一看就是亦官亦商的人家。姜家的大院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就是今天陕西渭南阳郭镇政府所在地。

姜家致富后,也做了不少施惠乡里的事情。咸丰年间捐银2.7万两,同治年间捐城工银3000两、庙公街署银2000两,光绪年间捐考卷银2000两、赈荒捐麦2800石、籽种耕牛1000头。同贺家一样,姜家也给本村的穷人立了一个会,即腊月三十的穷人会,姜家订立规矩,凡这一天上会者,不许向人讨债,如有要账的,由姜家家丁持棍棒将其赶出会,使穷人可以安心过年。年三十晚上,姜家还大摆宴席,宴请村中穷困老人,博取“乐善好施”的好名声。

P103-105

序言

泾阳县历来是陕西的壮县。它地处陕西中部,泾河下游,是“八百里秦川”的腹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现如今它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咸新区”的战略重地。

五百年前的明清时期,泾阳是中国西部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以发达的农业生产和密集的手工技术存量以及便捷的交通,成为陕西乃至于西部的经济中心,是“西部商务总汇”、“西部金融中心”,号称“陕西小长安”、“中国西部华尔街”。故此,也就成为明清之际五百年里陕西商帮活动的主要舞台。陕西商帮曾在这里演出过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书写了明清西部经济发展史上的“财富神话”。

泾阳素有发达的农业资源,峨仲耸于北,泾水环其南,平畴旷野,村落相连,有河渠之饶,禾麦盈阡,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明清时期泾阳成为陕西经济中心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泾阳水陆交通发达,南有泾河舟楫之便,上溯可达长武直入甘肃、平凉;东南顺流而下,直通潼关、蒲津;北有富平之路,可通耀县、同官,连接延绥;西有礼泉之路,直趋凉甘,使泾阳成为西北交通要冲。加之有水泽之利,用泾河之水熟泡皮张,逾格轻软;所用井水味咸焙炒湖茶味色特殊。这些天时地利的便利条件,使泾阳在明清之际的五百年间始终保持着西部“经济中心”、“烟茶总汇”的优势地位。由甘肃、宁夏运来的皮货需在此借泾水熟皮硝制;由湖南、汉口输入的茶叶需在此焙炒压制成茶砖;由陇右输入的水烟叶需在此刨制成丝;东西部流转的镖银需在此汇划分解,使经阳“唯系商贾云集之区,城内百货云集,商贾络绎”,是“湖茶、兰烟、甘宁皮货聚集之地,成为沟通南北货物装制转运之枢纽”。明清以来数百年间一直呈现着“过客如云集,佳人拾翠来;有村尽竹树,无处非楼台”的锦绣繁华景象。并以“领头羊”的身份,引领着西部经济的发展,使整个西部经济的兴衰以泾阳的马首是瞻,泾阳经济的任何波动会影响天水、静宁和兰州以远以及关中的大荔、渭南。明清时期陕西流传的民谣“陕西的县,泾、三原”、“宁要泾、三原,不要西安”,就通俗地反映了泾阳这一优越的经济地位。

正因为泾阳是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的高发地区,遂使泾阳也成为明清陕西商帮中最主要的组成帮口——“泾阳帮”的产生之地。在明政府“食盐开中”、“茶马交易”政策的刺激下,泾阳曾经产生过一大批优秀的商人和商业家族。孟店乡的周梅村、安吴堡的周莹、泾阳县城的苗幼幼、师从政,王桥桥底的大簸箕柏筱陂、石桥刘家、孟家、社树姚家和王桥于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清代泾阳流传的一句民谣就是“东刘西孟社树姚,不及王桥一撮毛。”使得“泾阳帮”成为陕西商帮中的一支劲旅,并在茶叶、水烟、布匹、皮毛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业领域长期占据着优势的地位,不少泾阳商人长期是这些行业的“通行领袖”,谱写了“以商求富”的历史篇章,为沟通祖国中西部贸易联系和西部经济的早期开发,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只是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由于1867年陕甘回民起义中,泾阳的富室大户被作为回民起义军和清军攻击、征剿的对象,遭遇了灭顶之灾,泾阳县城亦被夷为平地,几百年积累的财富被搞得“资产荡然”,“家产荡然”,遂使泾阳失去了往昔经济中心的繁华,在经济恢复的惨淡经营中苦苦挣扎。1935年陇海铁路延展到陕西后,一整个改变了陕西传统的经济结构和交通网络结构,泾阳由于远离现代交通网络而进一步衰落下去,全陕经济中心的地位被后起的西安、宝鸡所代替,泾阳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按照中国儒家“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历史循环说,五百年后的历史轮回使泾阳又一次站在了发展的新起点,迎来了又一次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20世纪实行的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1世纪初实行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建设关天经济区和西咸新区等一系列西向发展的战略构架,使泾阳又一次际遇了难得的发展条件。

站在新的历史时间节点上,作为西咸新区五大板块之一的泾河新城,在规划之初,便着眼于世界城市规划建设的崭新目光,创新性地提出了“现代田园城市”的开发建设理念,这将会为人类建设“田园城市”的梦想添上一笔美丽的色彩。基于此,泾河新城的发展不仅是地理格局的一次历史性变革,而且是城市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在泾河新区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坚持“大开大合”,基础设施先行、大项目带动的发展思路,抑或是FC1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园区、崇文文化旅游景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央商务区和行政中心“六大核心板块”的城市构架,以及“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建设思路的设定,都是对这一变革过程的实践诠释。

随着泾河新区建设的推进,一个崭新的泾阳又一次站在了历史发展的起跑线上。这也许是历史对泾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的恩惠吧!

正因为泾阳在明清时期是西部商务中心和金融中心,是陕西商帮以及陕西商帮中主要帮口——“泾阳帮”的故里,明清时期的五百年间,陕西商帮曾经在这里演出过气壮山河的贸易活剧,并对西部经济的早期开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以泾阳这个曾经的“西部经济中心”作为窗口,全方位探索明清时期陕西商帮在这里产生、发展的历史活动和历史过程,总结陕西商帮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便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生的研究视角。本书便是以此为契机展开探讨和论述的。同时也以此作为设立在泾河新城的陕西商帮第一个历史博览馆一陕商文化博览馆的必备参考读物,呈现在读者面前。

由于我们的业务水平有限,在叙述过程中难免存在不周之处,还望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帮助我们提高业务水平和认知能力。

作者

2014年春节于西北大学五车斋

后记

本书是从一个崭新角度研究陕西商帮的又一成果,也是我进入“耳顺”之年又一次新的起航。那种担心进入老境而思维衰退与僵化的恐惧,由于这一本书而坚定了我的信心。学海弄舟,书山跬步,原本没有年龄上的极限,“与时俱进”是一个终老书房的老生最大的人生幸运。

当然,这本书依然是我与我的研究生集体科研的成果。参加本书调研的研究生有:李丹、李薇、赵沛、广红娟、梁丽莎、司艳林、张启云、刘杨等。其中李丹担任了第8—16章的撰写工作。

本书又是许多对陕商研究关心的领导和同志们鼓励的结果。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还要感谢出版社同志们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最后还要感谢的就是,生我养我并给我无限创作源泉的这一片厚重的黄土地以及在它身旁缓缓流淌的母亲河一黄河!

李刚

2014年春节于西北大学五车斋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陕西商帮的重要著作之一。这本著作用大量详实的资料,全面阐述了陕西商帮产生、发展和走向衰落的全过程,分析了陕西商帮的历史贡献和陕商精神,分析了陕西商帮衰落的深层原因,是近几年出版的商帮文化研究中比较有分量的学术著作。

——著名经济学家、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何炼成

本书是一本凝结着作者三十年研究心得的严肃的学术著作。作者从年轻时候起就开始从事陕西商帮的研究,几十年不改其志,出版陕商方面的研究专著17本,这本书是他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著名经济学家、陕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宝通

明清以来,陕西商帮是与晋商、徽商先后登上历史舞台的三大商帮之一,他们发挥陕西人的历史创造精神,在东西部贸易领域奋斗了5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富有影响力的商帮之一。作者的这本书资料搜集全面,立论观点正确,语言通俗流畅,是一项富有教育意义的研究成果。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史学家钞晓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