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永全编著的这本《政治国家民族之三重认同研究初探(以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由包括绪论部分在内的八个章节组成,旨在通过对“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三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比较及延伸,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分析成因,并对其发展态势做出前瞻性思考。本书研究认为,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三重认同”为核心,以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基础,以民主观、人权观、政党观、宗教观为延伸,针对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努力加强“十观”教育,打造有实效、起作用、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合理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包永全编著的这本《政治国家民族之三重认同研究初探(以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以政治、国家、民族“三重认同”为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主线,指出加强“三重认同”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政治素养、增强政治自信、扩大政治参与、树立民族自尊等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功能,为发挥民族院校在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等领域的作用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对宣传我国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国际交流和建设和谐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以“三重认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第一节 “三重认同”概念分析
一 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含义
二 与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区别的概念
第二节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基础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
三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
第二章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 建立民族院校的目的与意义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院校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 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就
二 改革开放时期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
第三节 新世纪和谐社会时期的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新世纪和谐社会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变化
二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
三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
第三章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特点
第一节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特点分析
第二节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析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特殊规律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
第一节 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特点与危机
一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特点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表现
第二节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范畴分析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政党认同、价值认同教育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权认同和民主认同教育
第三节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与方法创新
一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取向的引导与教育
二 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参与程度
三 充分重视教师政治认同教育能力与政治认同教育内容体系的有机结合
四 创新性地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教育和情感认同教育的能力
第五章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第一节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祖国认同教育
一 祖国观与爱国主义教育概念
二 “祖国”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 少数民族大学生祖国认同现状与教育基础
第二节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现状与方法创新
一 多民族国家概念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现状分析
三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方法与实效
第三节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世界文明多样性与世界公民教育
一 世界文明多样性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教育
第六章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
第一节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现状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特点与内涵分析
三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对策与方法研究
第二节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观教育
一 宗教观与宗教信仰概念研究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现状分析
三 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七章 “三重认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科学展望
第一节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是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二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三 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素质
第二节 以“三重认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望
一 民族地区政治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二 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人才培养的基础
三 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坚实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