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到世界去(中国的世界世界的中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志兴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天南海北地“到世界去”的人很多,写出独特感受的很少;连篇累牍写游记的很多,写得如周志兴一般读来温润,道之娓娓,三不五时信笔妙语,欢喜得你或拍案叫绝或豁然开朗的更少;去到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太多,到世界去之后对这片土地仍以智慧眼和赤子心谦卑敬它爱它护它的,周志兴是极罕见的一位。读一读《到世界去(中国的世界世界的中国)》再到世界去,你会更爱它。

内容推荐

《到世界去(中国的世界世界的中国)》是共识网创办者周志兴的游历世界各地的旅行见闻与深度思考。与其说这是一部“当代徐霞客”的周游列国志,不如说它是一位思想者对美国、欧洲和东亚各国各地区的考察报告,其思索之深刻,其联想之新颖,其文笔之感人,令人击节,令人珍视。

目录

1·访美日记

 中美之间差距是多少年?

 美国的规矩

 这些美国老人

 茱莉亚

 其实没有想的那样艰难

 一个故事

 我们讨论了这样的差别

2·访美三城记

 归纳出两个字来

 几位教授

 非去不可

 终于到了哈佛

 历史在这里也凝固了片刻

 在哈佛大学

 黑人领袖

 华盛顿没有留下子嗣

 坐在这样一个晃晃悠悠的火车上

 什么叫做岁月如梭?

3·美国东冬行

 人都是可以交流的

 非常多的收获

 这是不容易看懂的国家

 美国梦就是让个人成功的梦

 我知道这其实不是一个玩笑

 美国有什么问题呢?

4·维也纳日记

 可惜,我不是茜茜迷

 朋友带我去了金色大厅

 皇室的私家灵柩安放地

 会有人逃票吗?

 听音乐会

 好兵帅克

 总统府

 政府管得够细的

5·重游维也纳

 在历史中漫步

 哈耶克就在这间会议室里讲过课

 她有一个传奇故事

6·粗看柏林

 柏林墙的寿命是二十八年

 一个特殊的纪念碑

 国会大厦是见证

7·带着心去旅行——冲绳三夜四天游

8·东京散记

 东京的细节

 筱原令

 李小牧

 和政坛人物碰了一个头

9·深读日本

 和尾形吃饭是一种享受

 京都的寺庙实在太多了

 我们都笑了

 这水更深了

10·京都三日

11·东京三日记

12·东鳞西爪记韩国

 中国人和韩国人长得太像了

 三星演示厅

 文化部长

 同在一个月亮下

 想起一个人

 太多的秘密在地球上进行着

 细节是要用心的

13·台北掠影

 紫藤庐

 饮食男女

跋·带着心去行走世界

试读章节

美国的规矩

2011年9月18日

今天中午十二点一刻出发去大苏尔,上午时间比较从容,我们决定晚一点去吃一个早午餐。当然,吃早餐也会有故事。

早餐是自助,取食区有两个,并无人管理。我正要拿吃的,忽听到同伴喊:老周,我们不在那里拿吃的。原来,包在房费中的早餐是不一样的,要简单许多。可是,比我晚到的一个同伴径自在那边取了早餐回来,盘子里的食物丰富许多,直叫我羡慕嫉妒恨。大家说,你怎么会从那边取吃的?他说,又没人管。我开玩笑说,都是你们叫我,看看,拿了就是拿了!没想到,话音刚落,服务生拿着账单来找那位同伴签字来了。别看现场没有人制止,人家那账单清楚着呢!

从这件事,大家说到了美国的规矩。美国是规章制度极为严格的地方,只要你违章并被执法人员看到,那就一定严格执法,毫不含糊。另一位同伴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租了一辆车开,吃饭时把车停在路边,并且按规定缴了停车费,没想到出来仍被罚了五十元。她不解,警察告诉她,这是上坡路段,按照交规,停车是,两个前轮应当稍向里偏。这位同伴知道,美国是有这个规定,只好乖乖交钱。

所以,我看到路上的车辆,行驶时都是规规矩矩,没有强行霸道的,看来,执法严格真的管用啊。

从旧金山到大苏尔三个半小时车程,当地人告诉我们,前两个小时可以睡觉,后一段时间看风景。我一点没睡,我对太太开玩笑说,好容易来趟美国,只到了旧金山一个城市,只待七天就要回去,还不好好看看资本主义的道路!

别说,还看出一点体会来,美国的高速公路两旁没有广告,不但像“中国移动,我能”这样商业广告没有,连“建设和谐××”、“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样的“公益”广告也没有,看见那么多广告位是空白,真替美国人民惋惜,难怪美国人民觉悟不高呢!

大苏尔就是伊莎兰中心的所在地,当年,是伊莎兰创始人摩非的爷爷的父亲买下了这块地,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用这块地创办了伊莎兰中心,五十年过去了,这里成为旧金山一带著名的场所,因为著名的美国嬉皮士就是滥觞于此。当然,现在这里是以传播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为主的一个场所,太极、瑜伽、儒学、道家、养生等,不少有兴趣者都在这里找到知音。

这里风光旖旎,太平洋的海水在这里蓝得透彻,加上同样蓝得透彻的天空,一蓬蓬野花和伸向空中的苍松翠柏,构成了绝美的图画。海风摇动着松枝,海浪拍打着礁石,浑然是一曲交响乐,今晚,我是要枕着涛声入眠了,一定有助于倒时差。

晚餐时,我见到了不少慕名来学习的人,不少人还是长发飘飘地身着奇装异服,依稀可见当年嬉皮士的风采。

晚餐后,参加会议的二十几个人坐在一起,先自我介绍,英语和汉语在一个会议室里交替使用,煞是有趣,好在有同声传译,交流无障碍。会后,很多愿意聊天的人会合在厨房,这里暖和些又有酒喝,大家站在厨房里聊了两个小时。我开玩笑说,中国的厨房不具备聊天的条件,炒菜弄得油兮兮的,站在那儿拔不起脚来!

P5-7

后记

带着心去行走世界

这本书也是无心栽柳之作。

2011年之前,我基本上没有出过国门,自知外语不行,出国就有点发怵。就在这一年,有一个机会去美国开会,因为有几个熟人同行,也就咬咬牙去了。那是在美国一号公路边的叫大苏尔的地方,在太平洋边上的悬崖上,白天开会,晚上听海涛拍打海岸,听松枝被海风吹得哗哗作响。总是听各种声响,没有其他事情做,于是,就干脆拿出电脑来敲字。写了一篇目记,第二天就发在共识网上。没想到还有不少点击,这倒是鼓励了我,于是,在美国九天,我写了九篇日记。内容无非是当天的见闻,有哪些感想。有些是和中国的比较,有些是历史的联想。从那以后,每次我出国,只要是内容允许披露,我就记述下来,成为一篇日记。拉拉杂杂写了不少文字了,居然成了一本书。

其实还是挺辛苦的。出访每天的行程很紧张,要见很多学者和政府智囊,要说很多话,当然也要游山玩水一番,也要喝很多的酒,但是,回到酒店,就要开始写文章。有时候回来太晚,根本没有时间,就第二天早点起床写。一般要写三千字左右,需要差不多两个小时。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当然也有私心杂念,马上写有马上写的好处。第一是刚刚发生的事情,记得清楚,甚至有些心理活动也还记得;第二是能够让关注我的读者马上看到。记得有几次没有顾得上写日记,共识网读者就会问,为什么今天没有?第三其实最重要,马上写算是急就章,一般要求会降低一点。而如果回到国内有了充裕时间从从容容地写,自己的潜意识里就会提高了要求,认为要绣出花来才行,而自己的能力也许只能够打个补丁。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当天打个补丁,大家觉得不错啊,这么快!如果给你很长的时间绣花,你还是打了一个漂亮一点的补丁,不满意的人就该多了。

而说实话,当天的记载往往原汁原味,很生动,但是真的回到国内,也许就懒了不写了,也许就想绣出花来,一郑重其事,雕琢的痕迹就重了。

当然,在国外每天写日记也有很多困难。

首先是时间问题。一两个人出国还好说,抓紧时间就行。要是十几个人的团队出去,就麻烦很多,晚上大家要一起聊天,也许还要相约着一起出去宵夜逛街,不去也不好,一来二去时间就没了。

再就是没有参考书,只能靠网上搜或者是记忆,有的时候就难免有差错。

最重要的问题是当天写当天的见闻,比较难有深刻的思考,同时,也很难全面深刻地领会当地的人文历史和内涵,往往流于肤浅。

有利有弊,但是在我看来,利大于弊。

中国历史上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某种意义上说,走万里路的重要性不亚于甚至重要于读万卷书。但是,正如读书有方法,不能死读书一样,行走世界也有不同的走法。我的体会是一定要带着心。

很多人行走世界就是旅游,走马看花,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体会不同的风土人情,这固然不错。但是,像是吃了很多的美味,口舌有了快感,更重要的是消化,把这些美味变成养分滋养自己的头脑和身体。

这就要带着心去行走世界。

最好的行走除了看风光,要研读当地的有关资料,风景名胜的介绍,还要接触人,能够接触到当地的学者名流最好,普通老百姓也应当是交流的对象。在我看来,人也是风景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更加漂亮的风景。

而只有用心,才能看到这些,才能把这些记在心上。

书评(媒体评论)

对一位出自中国大陆的心灵开放、期盼发现且善于感知和思索的旅行者来说,外部世界有着无穷无尽的“触媒”,可以让人频频地感受新颖,引发联想,导致深思;倘若这位旅行者还长于用感人的方式就此述说和写作,就能频频地触发倾听者和阅读者的同类心灵活动。眼下,中国著名的智识平台共识网总裁、杰出的思想讨论促进者周志兴先生就在很好地证实这两点,以他的这部游记——很值得珍视和共享的一项成就。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

当一个周游列国的“当代徐霞客”很轻松,成为有思考、有文采的观察者绝非易事,但周志兴先生做到了。这本书与其说是旅行漫笔,不如说是一位思想者对美国、欧洲和东亚各国的考察报告。中国人看世界的方式,将深刻影响世界看中国的方式。周先生以自己匆匆行走的足迹,践行着一个寻求共识、世界和谐的梦想。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海通以还,《初使泰西记》、《乘槎笔记》、《使西纪程》……一批“游记”在中国引起震动之巨大,启蒙作用之深之远,今人难以想象。无奈形格势禁,启蒙中断。直到三十余年前,大门重启,新时期开始,一些新的游记又起到启蒙作用。三十年来,中国深深卷入全球化浪潮之中,留学、移民、访问、进修、旅游、海外投资、乃至自由行等等;各类游记林林总总,数不胜数。海外、域外,国人确实至今已觉不新鲜。然而,志兴兄的游记却使人倍感新鲜。因为他的细致,能见人所不见。更因为,他的“出游”是为了寻求共识。他创办《领导者》杂志、共识网,开宗明义,为国内不同观点、不同价值体系者寻求共识。现在,他为寻求全球共识而走向世界。在文笔生动的游记之下,是寻求全球共识的努力与呼唤,是“在同一个星球上如果没有基本的共同价值,这个世界能好吗?”的忧虑与深思。因此,这部游记别开生面。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这本书很具可读性,外国人如何看待发展起来的中国?中国作为新兴的大国,如何理性地处理好与远邻、与近邻的关系,并稳健地走向未来?在轻松、自然、平实的叙述中,记录了作者独特的思考。

——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这本书描绘的事实、记述的经历、抒发的情感,都表现了作者对境外人物和生活的深刻洞察力。本书显示,周志兴先生不仅在中国大陆知识界努力促进共识,还为塑造中外之间、海峡两岸之间的共识做出了贡献。这几类跨界共识是相辅相成的。更多的人像周先生那样宽容和理解不同观点,中国和世界才有希望不重蹈动乱和冲突的覆辙。  ——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4: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