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城市/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王俊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城市史,是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城市发展规律,是研究特定时期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科学。写好一部城市史,不仅要熟悉历史,而且要懂得城市。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城市/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对我国古代著名的城市作了细致的描述,力求让读者对古代城市规划和发展脉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和中国的传统建筑一样,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体系,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的布局,并与世界上同时期的其他地区的城市作比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西周洛邑,汉长安,隋唐长安、洛阳,宋汴梁、临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等,这些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名词,都是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大城市,其规划之先进,城市之宏伟,一直为世人所称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通过城市这个角度一一展现,让人感慨无限。对于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悠久历史和长期发展形成的完备的、富有华夏文化特色的城市建筑方式,更是让人由衷钦佩和赞叹。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城市/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对我国古代著名的城市作了细致的描述,力求让读者对古代城市规划和发展脉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目录

第一章 文明的标志:城市

 第一节 古代城市的诞生

什么是城市

中国城市的起源

 第二节 古代城市命名趣谈

古代的城市专名

以地理特点命名的城市

以行政区命名的城市

以典故命名的城市

汉译的少数民族城市名称

与帝王有关的城市名称

一城多名与一名多城

城市的简称与雅称

第二章 古代城市布局及其构成

 第一节 城墙、城门与城市交通

城墙的起源

城墙的发展和分类

城门

轨与市

 第二节 城市的居住与里坊

闻里与里坊

街巷与街坊

 第三节 古代城市的商肆与绿化带

商肆

集市与庙会

商帮、会馆、票号、牙行

绿化与苑圃

 第四节 宫殿、坛庙与广场

宫殿、坛庙

广场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 奴隶社会时期的城市

夏代的都城

商代的都城

 第二节 先秦后期的城市

周时期的城市生活

周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制

城与市的合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城市

第四章 秦汉魏晋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 秦代的城市一

秦代城市史

秦代成阳城

 第二节 两汉建筑

西汉都城长安

东汉都城洛阳

两汉的宫殿

 第三节 魏晋时期的城市

魏晋时期的主要城市

魏晋时期的宫殿

魏晋的建康

北魏的洛阳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城市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城市与建筑

隋代的都城大兴

繁华的唐长安城

五代的都城

隋唐的宫殿

隋唐、五代的住宅

隋、唐、五代的宗教建筑

 第二节 隋唐主要城市

扬州与益州

南诏大理诸城

唐朝的州市、县市及草市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

 第一节 两宋的城市与建筑

北宋汴梁

南宋临安

南宋平江

北宋的宫殿

南宋的宫殿

 第二节 元代的城市发展

元代城市的综合发展

元大都

元朝的杭州

元朝时期的泉州

元朝时期的上海

元朝中心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发展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 明朝的城市发展

明代初期的高筑墙

明末重要城市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节 清代城市的变革

清代城市发展与变革概论

清代广州的发展

清代上海的发展

清代北京的发展

 第三节 明清时期城市建筑与民居

明清时期城市建筑

明清北京城居住形态

胡同与四合院

清朝的满汉分隔制度

第八章 古代城市生活趣话

 第一节 古代城市生活的特征

古代城市生活的发展

城市生活服务的兴起

 第二节 古代城市生活面面观

古代城市生活写照

古代城市的服饰文化

古代城市的饮食文化

古代城市的居住文化

古代城市的交通与出行

 第三节 休闲娱乐与节俗

古代城市的游戏与娱乐

古代城市的婚庆与丧葬习俗

古代城市的节庆与庙会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原始居民点一般是房屋及半地穴的组合,大都位于较高且又靠近河、湖水域的地段,因为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进入农业社会后,居民点都在农业区中,水也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

原始居民点一般也有防御设施,如围墙、水沟、木栅栏等。一方面是为了防御野兽的侵袭,同时也因为原始部落间经常发生战争,这些设施可以有效抵御外敌入侵。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及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随后逐渐产生了私有制,开始进人奴隶制社会。剩余产品的交换开始是不固定的,也无专门职业的商人,传说的“日中为市,各易而退,各得其所”就说明这种市和后来村镇中的集市贸易相似。后来的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量也增大,就需要固定的交易场所,这就是“市”,也产生了专门从事商业交换的商人。同时也从农业生产中分化出一些手工业者,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

古代文献中常提到的邑,在卜辞中是巳,象形土地和人民,即生产对象和劳动力,可见邑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中国的邑有时也称做市,称“有市之邑”,这是指城市型居民点。

“城”是防御性设施,“市”是交易场所,“城”与“市”结合在一起就是具有商业交换职能的有防御设施的居民点。这也说明最初的城市就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的特点。

古代文献中,“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称“市井”。因为市一定在居民点中,居民点中必然有井。有一种说法,每天人们都要去井中打水,顺便就在井边交换货物;也有一种说法,市附近必然有井,在交换前要在井中洗濯清洁,然后交换。

由于最早的城市是从农业居民点发展而来,所以最早的城市集中在当时农业发达的地区,如我国最早的城市就在当时农业较发达的渭河及黄河中下游地区。这种情况与古代的埃及、巴比伦等国是一致的。中国城市的起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从罗马建城的传说中可以看出,最初在这里定居的是由许多拉丁族(传说有100个)联合而成的一个部落……”传说公元前754至前。753年,罗慕路斯在台伯河畔建罗马城,并开创王政时代,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始形成奴隶制国家。而雅典城邦始建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奴隶制才逐渐形成。这说明,西方世界在氏族部落社会的末期就在筑城了。那么,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筑城的呢?

1.中国在氏族社会末期就已开始筑城

考古发掘的河南省登封县王城岗城址遗迹,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城堡之一,通过对王城岗出土木碳的碳一14测定的年代,为距今4000±65年。有的考古学家推断,它可能就是禹都王城。也有的考古学家对此持否定意见,认为这个城堡太小,城的夯土墙每边只有100米长,城内又没有宫室遗迹,而且根据达曼表将碳一14测定的年代作树轮校正后,为距今4405±127年,要早于夏代纪年(夏代纪年约为公元前21至16世纪),只能说它是“一座筑有防卫设施的一般的聚落遗址”。依照这个说法,中国在氏族社会末期也开始筑城了。那时城堡是为防备野兽伤害以及其他部落袭击而筑的。

2.城市作为统治阶级堡垒是在奴隶社会开始的

据《世本》一书说:“鲧作城郭。”鲧是禹的父亲,因此,在禹以前就已经有城了,那正是处在氏族社会的末期。禹则处于从氏族社会财产公有制向奴隶社会财产私有制过渡的时期。私有制的产生,是由于生产部门的分工,如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了劳动剩余(剩余产品),因而形成了奴隶主占有阶级和奴隶这一被占有阶级的阶级社会,随之产生了国家。

P3-4

序言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今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确可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健。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设先决条件。

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蕴含感情。但当下也有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等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英语china的另一义即为瓷器)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对于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难以窥其堂奥了。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沽”,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的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

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海峡两岸,不少孩童乃至成人,开始重拾经典,在故纸旧书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古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电视讲坛里一波又一波对古文化的讲述,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重新审视古文化的价值。现在放在读者眼前的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也是这一努力的又一体现。我们现在确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

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篆刻、中国古代家训、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版画等等;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科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军队、中国古代法律等等。

此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各行各业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启迪后人,示范来者,对此,这套丛书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名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古代名帝、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高僧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对古人的生活颇感好奇,他们的吃穿住用如何?他们如何过节?如何安排婚丧嫁娶?如何交通?孩子如何玩耍?等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都有所涉猎,例如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古代丧葬、中国古代节日、中国古代风俗、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玩具、中国古代鞋帽等等,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人们深感兴趣,平时却无从知晓的内容。

在经济生活的层面,这套丛书安排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贸易、中国古代水利、中国古代车马、中国古代赋税等等内容,足以勾勒出古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让今人得以窥见自己祖先曾经的经济生活情状。

在物质遗存方面,这套丛书则选择了中国古镇、中国古楼、中国古寺、中国古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战场、中国古村落、中国古街、中国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古关等内容。相信读罢这些书,喜欢中国古代物质遗存的读者,已经能大致掌握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知识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难以归类却饶有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乞丐这样的社会史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古代社会底层一民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走出武侠小说家们加诸他们身上的虚幻不实的丐帮色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加深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不难看出,单就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广度来说,有物质遗产,有非物质遗产,还有国粹。这套丛书无疑当得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了。这套书还邀约了大批相关的专家、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稿件的编写工作。应当指出的是,这套书在写作中,既钩稽、爬梳大量古代文化文献典籍,又参照近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论述、阐释中,既注意重点突出,又着重于论证层次清晰,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化现象与发展加以考察。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回眸,有助于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添砖加瓦。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