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砖瓦/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李楠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这些古代砖瓦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灰褐色,以精美的画像,瑰丽的图素,隽秀的文字,折射出古文明的灿烂辉煌,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一砖一瓦都烙上了时代的痕迹,精美绝伶。李楠编著的《中国古代砖瓦/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建筑遗址出土的古砖、瓦当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建立起中国古代瓦当发展的基本序列,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揭示了砖瓦背后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极强的科学性。

内容推荐

古砖为泥土烧制之物,古砖往往刻有年代、图案、吉祥语等,是研究历史和雕刻的重要参考资料。瓦当艺术属于建筑体裁,包含着我国人民历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美的素质。古砖古瓦承载着古代人的艺术精华,了解和认识它们有很大历史意义。李楠编著的《中国古代砖瓦/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详细介绍了古砖古瓦的相关知识,它们留给我们的艺术价值是丰富和耐人寻味的。

目录

第一章 古砖:泥与±的千古融汇

 第一节 古砖史话

居住的变迁——砖的雏形

从“红烧土”到砖

烧结砖的出现

 第二节 古砖的发展简史

土坯砖

秦砖

汉砖

隋唐砖

明清金砖

 第三节 古砖的制作程序

选土

澄浆

练泥

成坯

阴干

烧制

《天工开物》中的制砖工艺

第二章 画像砖:砖面上的诗情画意

 第一节 烙在砖土上的沧桑

认识画像砖

画像砖的类型

汉代以前的画像砖艺术

汉代画像砖艺术

汉代以后的画像砖艺术

画像砖表现的主要内容

画像砖的主要制作技法

画像砖的历史价值

 第二节 画像砖与其他艺术

画像砖与画像石

画像砖与绘画艺术

画像砖与雕刻艺术

画像砖与装饰艺术

画像砖与建筑艺术

 第三节 画像砖欣赏

舞乐百戏类画像砖

车骑出行类画像砖

农业生产类画像砖

市容风貌类画像砖

灵兽瑞鸟类画像砖

花鸟图纹类画像砖

‘官吏生活类画像砖

神话及历史故事类画像砖

勇士斗猛兽类画像砖

第三章 巧思妙想话砖雕

 第一节 悠悠往昔砖雕情

唐朝以前的砖雕

唐朝时期的砖雕

宋元时期的砖雕

明清时期的砖雕

 第二节 砖雕技珐与工艺

制砖工艺

砖雕的主要技法

印模工艺

浮雕工艺

透雕工艺

圆雕工艺

堆砖工艺

 第三节 地方著名砖雕

天津砖雕

山西砖雕

徽州砖雕·

临夏砖雕

苏州砖雕

广东砖雕

宁夏西吉民间砖雕

浙江东阳砖雕

北京砖雕

其他地区的砖雕

第四章 瓦:屋顶上的鬼斧神工

 第一节 瓦:屋顶上的舞蹈

从陶器到砖瓦

古瓦的历史

黏土瓦的类型

琉璃瓦:帝王建筑的专属用品

天然石板瓦

 第二节 瓦当:屋檐上的精灵

瓦当概述

瓦当的种类

瓦当的价值

瓦当的收藏与鉴别

古代瓦当的制作与使用

 第三节 瓦当的发展历程

西周瓦当

齐瓦当

秦瓦当

秦文字瓦当

汉代瓦当

汉代以后的瓦当

第五章 建筑:砖与瓦的结晶

 第一节 建筑结构认识

梁与月梁

枋与额枋

斗拱与撑拱

牛腿与雀替

庑殿顶与歇山顶

悬山顶与硬山顶

垂莲柱与栏杆

美人靠与门楣

影壁与正脊

正吻与鸱尾

背兽与仙人

走兽与宝项

马头墙与墀头

女儿墙、花墙与廊心墙

 第二节 古建筑欣赏

千门万户未央宫

巧构妙思长乐宫

统率群臣太极宫

空前绝后大明宫

兴庆宫

古建典范紫禁城

故宫核心三大殿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红烧土也许是古陶器和古砖瓦产品发展的最初基础。例如在大多数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发现有红烧土或红烧土块,如: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距今7000—9000年前),发现有一些红烧土块。

内蒙古发现了两座公元前6200一前5400年的房址。在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兴隆洼遗址,发现了人类原始居住场所原貌的房址。在房址居住面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先民使用过且保存完好的遗物,内部发现有堆积的红烧土块,壁面、地面均被烧成红褐色和黑褐色且十分坚硬,室内有大量红烧土块。

据武汉地区考古发掘证明,武昌洪山放鹰台遗址出土了大量稻壳烧土和红烧土房屋遗迹,时间在距今60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远在距今7000—8000年以前,在武汉地区生活的人们,不仅进行渔猎活动,而且已开始种植水稻,并采用了红烧土来改善居住条件。

庙底沟遗址(距今4800—5900年)类型的房子,在王湾、庙底沟等遗址发现十多座,为半地穴式和地面式的方形建筑。出现用挖槽法筑墙,并用红烧土块和砾石铺垫。居住面涂抹草泥土,晚期使用石灰抹墙。

仅在屈家岭遗址(距今4600—5000年)一处,在面积约50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发现大量掺有稻谷壳和稻草的红烧土,总量约达200立方米,有的地方稻壳和稻草密结成层,其数量是十分巨大的。

在西藏昌都镇东南约12公里的澜沧江西岸的卡若遗址中发现红烧土和石墙房屋,面积一般在10~30平方米之间,最大的一座近70平方米。放射性碳素测定其年代为距今4000—5000年。遗址分早、晚两期,其红烧土房屋,分圆底、半地穴、地面房屋三种。

上述发掘的遗址实例均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将经过烧烤后的黏土——红烧土块用在了建筑上。此时这类红烧土块可以认为是“烧结砖”发展过程中的“萌发”状态。在建筑上使用红烧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独有的特征,也是我国史前先民聪明才智的发挥与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对这类红烧土块,从早先的利用而变成了专门的加工制作,形成了有一定用途的制品。

在20世纪的70__90年代,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我国史前先民对红烧土的利用逐步变成了专门的加工制造,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制品——“砖”。例如:安徽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有一个高于地面约5米的土堆,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以及动物骨骼、螺蚌壳等,种类繁多,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画符号(达600多种)和泥塑艺术品。经过专业仪器的检测,证实了这些出土文物距今已有7300年的历史。在蚌埠市工作的安徽考古所负责双墩遗址发掘的阚绪杭研究员介绍说:“的确在双墩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块,有大有小,有的还特别大,最大块的尺寸有20多厘米,厚度约13~14厘米,估计形成温度在900℃左右,因此推测肯定与建筑有关。但至今在双墩遗址还未发现陶窑,无法确定该红烧土块是专门加固用于建筑的,还是烧陶等出现的红烧土。”“双墩文化”作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被正式提出,这是三十多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后得出的结论。

考古发现,早在6400多年前,母系氏族时期的西安半坡先民就采用横火膛窑和竖火膛窑烧制盛水、煮饭等六类日用陶器,就掌握了制陶的基本热学知识,为以后制造烧结黏土砖、瓦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考古界所称的“红烧土块”,Y5是中国烧结砖最早的“雏形”,亦为烧结砖之“元祖”。特别是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发掘出的大块鲜红的陶块和用黏土由人工摔打烧制而成的红烧土块;湖南澧县城头山原始社会城址出土大约4600年前烧成的、被日本学者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砖”,可谓为中国最早的“烧结砖”。

从以上考古发现的实物可知:我国烧结砖出现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距今应有7000多年历史。

P5-6

序言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今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确可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健。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设先决条件。

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蕴含感情。但当下也有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等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英语china的另一义即为瓷器)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对于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难以窥其堂奥了。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沽”,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的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

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海峡两岸,不少孩童乃至成人,开始重拾经典,在故纸旧书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古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电视讲坛里一波又一波对古文化的讲述,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重新审视古文化的价值。现在放在读者眼前的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也是这一努力的又一体现。我们现在确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

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篆刻、中国古代家训、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版画等等;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科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军队、中国古代法律等等。

此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各行各业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启迪后人,示范来者,对此,这套丛书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名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古代名帝、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高僧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对古人的生活颇感好奇,他们的吃穿住用如何?他们如何过节?如何安排婚丧嫁娶?如何交通?孩子如何玩耍?等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都有所涉猎,例如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古代丧葬、中国古代节日、中国古代风俗、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玩具、中国古代鞋帽等等,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人们深感兴趣,平时却无从知晓的内容。

在经济生活的层面,这套丛书安排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贸易、中国古代水利、中国古代车马、中国古代赋税等等内容,足以勾勒出古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让今人得以窥见自己祖先曾经的经济生活情状。

在物质遗存方面,这套丛书则选择了中国古镇、中国古楼、中国古寺、中国古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战场、中国古村落、中国古街、中国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古关等内容。相信读罢这些书,喜欢中国古代物质遗存的读者,已经能大致掌握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知识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难以归类却饶有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乞丐这样的社会史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古代社会底层一民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走出武侠小说家们加诸他们身上的虚幻不实的丐帮色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加深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不难看出,单就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广度来说,有物质遗产,有非物质遗产,还有国粹。这套丛书无疑当得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了。这套书还邀约了大批相关的专家、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稿件的编写工作。应当指出的是,这套书在写作中,既钩稽、爬梳大量古代文化文献典籍,又参照近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论述、阐释中,既注意重点突出,又着重于论证层次清晰,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化现象与发展加以考察。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回眸,有助于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添砖加瓦。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9: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