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哲学小史》是一部生动的哲学入门书。作者在西方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选取了40个主题,每个主题用3000字左右的故事,介绍了从“提问的人”苏格拉底到“现代牛虻”彼得·辛格等52位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并由此反映出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与探讨的主要问题,如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上帝是否存在、我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德等。书中没有抽象的哲学概念、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是充满了哲学家妙趣横生甚至离奇古怪的人生故事,但并没有失去哲学的本质,那就是引导我们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争论、论证和质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的最后一段文字里,引入另一位学说思想与该篇所介绍的哲学家持不同观点或者进一步发展该学说的哲学家,把他们的哲学思想逐一串起来,这样读者就能清楚感受到哲学主题与思辨方式的变化与传承,仿佛看到人类思想和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 每一个阅读本书的读者都有这样的发现:哲学的意义在于让你的人生变好,帮助你找到幸福。 作者简介 吕品,香港科技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在英国学术、新闻及商业机构工作多年,曾担任英国《卫报》中文版主编及英文评论版编辑。目前在英国从事卫生经济学领域的循证医疗传播工作。 目录 导 读 阅读哲学的乐趣 第一章 刨根究底的人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第二章 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 第三章 我们一无所知 皮浪 第四章 花园小径 伊壁鸠鲁 第五章 学会不再介意 爱比克泰德、西塞罗、塞涅卡 第六章 我们是谁手中的牵线木偶? 奥古斯丁 第七章 哲学的慰藉 波伊提乌 第八章 完美之岛 安瑟伦和阿奎那 第九章 狐狸和狮子 尼可罗·马基雅弗利 第十章 恶劣、野蛮、短暂 托马斯·霍布斯 第十一章 你会不会是在做梦呢? 勒内·笛卡尔 第十二章 请你下注 布莱瑟·帕斯卡 第十三章 磨镜人 巴鲁赫·斯宾诺莎 第十四章 王子与鞋匠 约翰·洛克和托马斯·里德 第十五章 房间里的大象 乔治·贝克莱(和约翰·洛克) 第十六章 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 伏尔泰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第十七章 想象中的钟表匠 大卫·休谟 第十八章 人生而自由 让—雅克·卢梭 第十九章 戴着玫瑰色眼镜看世界 伊曼努尔·康德(一) 第二十章 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那会怎么样? 伊曼努尔·康德(二) 第二十一章 有实用价值的欢愉 杰里米·边沁 第二十二章 密涅瓦的猫头鹰 格奥尔格·W. F.黑格尔 第二十三章 一瞥现实 阿图尔·叔本华 第二十四章 成长空间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 第二十五章 非超智慧设计 查尔斯·达尔文 第二十六章 生命中的牺牲 索伦·克尔恺郭尔 第二十七章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卡尔·马克思 第二十八章 那又如何? C. S. 皮尔斯和威廉·詹姆斯 第二十九章 上帝已死 弗里德里希·尼采 第三十章 隐藏的思绪 西格蒙得·弗洛伊德 第三十一章 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吗? 伯特兰·罗素 第三十二章 呸!/棒! 阿尔弗雷德·朱尔斯·艾耶尔 第三十三章 自由的苦痛 让—保罗·萨特、西蒙娜·德·波伏瓦、阿尔贝·加缪 第三十四章 语言之蛊惑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第三十五章 不做质疑的人 汉娜·阿伦特 第三十六章 从错误中学习 卡尔·波普尔和托马斯·库恩 第三十七章 失控的火车和不受欢迎的小提琴手 菲利帕·福特和朱迪斯·贾维斯·汤姆逊 第三十八章 无知带来的公平 约翰·罗尔斯 第三十九章 电脑会思考吗? 艾伦·图灵和约翰·希尔勒 第四十章 当代牛虻 彼得·辛格 译名对照 索引 序言 阅读哲学的乐趣 本书虽然叫《哲学小 史》,但重点并不在“史” ,而是胜在“小”。奈杰尔 ·沃伯顿从古希腊到当代 约2500年的西方哲学史 中,选出40个主题,围绕 每个主题用两三千字讲一 个故事,以简单风趣的语 言解释理论要义并穿插进 哲学家的生平。章节之间 前后呼应,每一章都担起 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 按顺序阅读,就能清楚感 受到哲学主题与思辨方式 的传承、变化、发展与演 绎。比如,在阅读第二十 四章《成长空间》有关约 翰·斯图尔特·穆勒对什么 是快乐的论述前,先了解 一下第二十一章《有实用 价值的欢愉》中边沁对幸 福的定义。但是,本书重 点并非记述历史,在不同 章节之间跳跃阅读,并不 会对理解造成障碍,甚至 可以说本书是那种适合利 用碎片时间、随手翻开一 章阅读的书籍。不仅每次 都能有所收获,还能让人 看得津津有味,这正是作 者的高明之处。 阅读过程中,经常在 看到某处时禁不住感叹: “原来还有这么一层关系 !”令我们印象最深的是 第三十六章《从错误中学 习》,其中谈到美国科学 历史学家和物理学家托马 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 过程中“范式转 换”(paradigm shift)的 概念,即在大部分时间中 ,大部分研究都在一个广 为认同的框架或“范式”下 进行,直到出现一个全面 颠覆认知的理论或事件。 读到此处恍然大悟,原来 学术文章中时常出现的这 一说法,背后还有如此高 深的哲学思考。不过再仔 细想一下,似乎不少号称 达成了“范式转换”的理论 或概念其实颠覆性并没有 那么强,下次如果再看到 有人这么说,一定要想一 想到底能不能够上库恩提 出的标准。在同一章中, 作者还提到了波普尔对科 学论证的阐述:只有能够 被证伪的假说才是科学陈 述。这本身不是一个陌生 的观点,但是读到这一章 才知道,原来是这位多才 多艺的哲学家贡献了这个 概念。 相信每位读者在阅读 本书的过程中都可能经历 类似的惊喜时刻,尽管大 家的知识、专业和阅历不 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但 在这四十个章节中一定都 能找到自己略有耳闻、一 直想了解的话题,或是有 所了解但不完全熟悉的领 域。即使你已经对某个哲 学概念熟稔于心,也不妨 看一看作者是如何三言两 语为普通读者轻松解读的 。这样的惊喜时刻也许发 生在第一、二章:苏格拉 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观察世界时采用的不同手 段;或是第十一章:笛卡 尔“我思故我在”的真正内 涵;也可能是第二十一章 :为什么“功利主义”不是 一个贬义词;大概还会在 第二十九章:尼采让人纳 闷的“上帝已死”;抑或是 第三十五章:阿伦特是如 何提出“平庸之恶”的;当 然还有关于进化论的第二 十五章:虽然不是一种哲 学,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包括哲学思想却因此发 生了重大改变。 你也许对其中一些问 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 解,当然也可能是第一次 听说,阅读本书的乐趣, 就是让你不需要用太多的 时间,不需要研读高深的 著作,就能对这些历史上 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有一个 全局性的认知,看作者如 何凭借出色的梳理能力和 诙谐的文笔,将艰深的哲 学概念由繁化简,用浅白 的语言一一讲解清楚。沃 伯顿本人也是一名哲学家 ,他擅长的是向普通读者 介绍哲学,其哲学功底和 语言能力在本书中得到了 完美体现。 读过本书几个章节之 后你就会发现,在介绍哲 学思想上作者并不求全。 书中的哲学家可能著作等 身,或是创立了一系列影 响深远的理论,但是作者 只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 哲学概念进行解释,哲学 家的生平也往往是蜻蜓点 水般一带而过,只是用来 帮助解释哲学理论创立的 过程。这固然是由于篇幅 所限,但也体现了本书的 用意:大部分人不可能也 不需要成为哲学家,但每 个人都需要了解一点哲学 。 因为哲学是对世界、 对自身思考的提炼与升华 ,阅读本书时,你会发现 许多哲学理念其实已经深 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贯 穿于日常的思考、判断与 行动之中。也许你从来没 有听说过某位哲学家,但 其提出的理念却恰恰帮助 你形成了自我认知和理解 世界的基础。阅读本书, 其实也给了我们一个反省 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的机会。 毫无疑问的是,本书 的主要目的,是拂去哲学 神秘的面纱,让涉及哲学 的话题变得轻松有趣。哲 学概念往往艰涩难懂,作 者在好几处都提到某些哲 学家的理论观念很难理解 ,不仅别人不明白,甚至 哲学家自己也不一定明白 (如第二十二章中有关黑 格尔的叙述)。但是,本 书的作者却做到了用简单 的话语来解释艰深的哲学 概念,时不时加上些个人 评论和讽刺调侃,透过简 洁清晰、通俗易懂的文字 ,陪伴读者一起走过阅读 的旅程。 如果说本书有什么不 足的话,也许是书中女性 哲学家所占的分量不够。 读者第一次读到女性哲学 家,已经到了第三十三章 ,在《自由的苦痛》中出 现了二战之后活跃在法国 的西蒙娜·波伏瓦,她是 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以 《第二性》闻名遐迩。难 道在20世纪之前,女性对 哲学 导语 奈杰尔·沃伯顿作为积极参与互联网传播哲学的学者,深谙如何参与和传播哲学教育,很能抓住读者和听众的内心需求,创办哲学播客网站philosophy bites,成为英美广受欢迎的广播网站之一,下载次数超过1000万。 本书虽名为“小史”,但却包含了读者耳熟能详并且理应所知的各种类型的哲学思想家,作者凭借出色的梳理能力和诙谐的文笔,将艰深的哲学概念由繁化简,用浅白的语言讲解清楚,让你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不需要研读高深的著作,就能对这些历史上这些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有一个全局性的认知。 书评(媒体评论) 沃伯顿以浩瀚素材创 作出一本份量恰到好处的 书:内容不多也不少,解 释不单薄也不繁琐。《哲 学小史》本身足以滋润心 田,更可激励读者开启探 究哲学的旅程。 ——朱利安·巴吉尼, 《观察家报》 该书如有魔力,通俗 易懂,令人不忍辍读…… 沃伯顿的文笔堪与贡布里 希简洁的风格媲美……他 有一种特别的天赋,化繁 为简,深入浅出,让复杂 的问题消弭于无形中。 ——《TimeOut消费导 刊》 通过简洁的讲述,将 从苏格拉底到彼得·辛格 等52位哲学家的生平串起 来,梳理出一整部西方哲 学史,这无疑是一项异常 艰巨的任务,而“哲学片 断”播客主持人沃伯顿却 游刃有余般成功做到,实 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卫报》 精彩页 第一章 刨根究底的人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在约2400年前的雅典,一个人因为问了太多问题而被处死。在那之前也有哲学家存在,但是从苏格拉底(Socrates)开始,哲学才真正地兴起。如果说哲学也有守护神,那就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鼻子又短又翘,长得胖乎乎、怪兮兮。虽然他长相丑怪又邋里邋遢,而且不合群,却魅力无穷、思想卓越。雅典人都觉得苏格拉底独一无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却也非常惹人厌烦。苏格拉底自比牛虻,烦人但无大碍。但是,不是每个雅典人都这么看,有些人喜欢他,有些人却认为他拥有的影响力极具危险。 苏格拉底年轻时曾是一名勇敢的士兵,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与斯巴达人(Spartan)及其盟军作战。中年以后,他每天所做的事情,似乎就是在集市上逛来逛去,时不时地把人拦住,问些古怪的问题。他的问题十分犀利,看似直截了当,实则不然。 有一个例子是他和欧西德莫斯(Euthydemus)的交谈。苏格拉底问,欺骗算不算不道德?当然算,欧西德莫斯答道,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但是,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如果你的朋友情绪非常低落,可能会自杀,而你却偷了他的刀,那么这应该怎么看?这还是欺骗行为吗?当然是。但是这样做却不能算不道德行为,反而是道义之举,对吧?尽管仍属欺骗,却绝非恶行,反而是善举,是不是?是啊,欧西德莫斯说,此时的他已纠结万分。苏格拉底用了一个巧妙的反例,说明欧西德莫斯关于欺骗是不道德的论断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形,而欧西德莫斯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苏格拉底一次又一次证明,他在集市上遇到的人并非真正明白他们自认为很了解的事。一名自认为对什么是“勇气”非常了解的指挥官,在和苏格拉底聊了二十分钟后,会十分迷茫地走开。这样的对话经历一定会令人忐忑不安,因为苏格拉底喜欢做的,就是揭示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其实很有限,并质疑人们对于人生根本问题的假设。如果在交谈后,人们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这对苏格兰底来说就是成功,因为他觉得,这样总比坚信自己很懂而其实并不明白要好得多。 在当时的雅典,有钱人会把儿子送到智辩家(Sophist)那里学习。智辩家辩术高超,收取高额学费教学生如何演讲。苏格拉底则分文不取。他声称自己一无所知,又怎么能收人钱财呢?但是,拜访他的学生却源源不断,特地前来聆听他与别人的对话。智辩家们当然不会高兴。 一天,他的朋友凯勒丰(Chaerophon)到德尔斐(Delphi)的阿波罗(Apollo)神庙敬拜,他请教的神谕(oracle)是一位睿智的老妇人,一位女先知。她会回答访客提出的问题,但答案通常是一道谜语。“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吗?”凯勒丰问道。而这一次,回答是“没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 凯勒丰把女先知的回答告诉了苏格拉底,一开始苏格拉底并不相信,他很是疑惑:“我知之甚少,怎么可能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呢?”他花了多年时间询问别人,想要知道谁比自己更有智慧。最后他终于明白了神谕的意思,发现她说得很对。许多人对自己的工作十分在行,比如说木匠擅长木工,士兵熟悉打仗,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有智慧,对自己所言所语也并不真正明白。 哲学家(philosopher)这个词来自希腊语,意为“热爱智慧”。本书所追溯的西方哲学传统,从古希腊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与来自东方的思想交汇融合。其重视的智慧建立在论证、推理和质疑之上,而不是盲从权威。在苏格拉底看来,有智慧并不代表知识丰富或做事熟练,而是意味着理解我们的真实所在,包括我们的知识局限。今天的哲学家或多或少都在做着和苏格拉底相同的事情:提出难解的问题,寻找理由和证据,竭力回答关于自我与生存的最重要的问题。与苏格拉底不同的是,现代哲学家有近2500年的哲学思想可以借鉴。本书想做的,就是来看一看由苏格拉底所开创的西方思想传统中一些重要思想家的论点。 苏格拉底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不断地提出问题,而且总是愿意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他认为,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思考,人生才有意义。不审视自己的生活,那是牛的生活,不是人的存在。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