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 A:对“导向性思维”的误读
所谓导向性思维,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先去创造可以实现目标的环境,然后再着手操作的逆向思维方式。对于说服者来说,导向性思维是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思维方式,但是很多说服者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对“导向性思维”产生了误解。
虽然导向性思维是以达成目标为重点,但是导向性思维绝对不等于肤浅的急功近利。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把导向性思维简单理解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正是这种误解,才导致了说服的失败。
正确把握导向性思维的前提就是设定正确的目标。
那么,说服的目的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说服就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看法不是绝对错误,但是却有失偏颇。在这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再说了,宪法还有修订的时候,谁又能保证自己的观点完全正确呢?因此,说服者在开口之前,首先要确定一点,那就是:说服的目的绝对不是改造对方的思想,而是要通过对自己观点的阐述,促使对方改变他坚持的观点。
除了对说服目的的误读导致对“导向性思维”的误读之外,很多说服者也常常在导向性思维的行动环节——创造可以实现目标的环境——上面犯错误。首先,很多人把“创造环境”片面理解成为“创造客观环境”,正是这种误解,才导致了说服者动辄发动“人民战争”以“人海战术”的方式来胁迫被说服者同意自己观点的情况出现。但是结果呢?绝大多数的被说服者可能会迫于“群众力量”而暂时低头,但是心里绝对不会同意说服者的观点。所以说,创造让对方改变自己观点的环境和条件的前提就是首先让对方感到舒适,不能一开口甚至还没开口就让对方如坐针毡,只有首先留住对方,你才有说服对方的机会。
举个反面例子,一个俄罗斯姑娘嫁到中国之后,因为文化差异跟婆婆产生了很多“鸡零狗碎”的矛盾,为了达到迅速改造“媳妇”的目的,婆婆竟然联合居委会,找来若干位大爷大妈,花了大半天的工夫,七嘴八舌地给洋媳妇上了一课。“下课”之后,媳妇非但没有认识到自己“错误”,反而因为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了侵害,一气之下选择了离婚。
故事中的婆婆所犯的错误,就是对导向性思维把握不够准确,无论是在设定目标上,还是在创造实现目标的环境和条件上,都出现了极大的错误和偏差,所以才酿成了这样的家庭悲剧。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导向性思维是一个可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目的的思维方式,但是,如果我们想利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说服对方的话,那就必须站在把控全局的高度上,在了解对方思想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目标,同时结合自己的优势为对方“量身打造”一系列的环境和条件,然后以合适的语言和方式来引导对方,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Section B:导向性思维的关键词
准确把握导向性思维,就要把握好导向性思维的两个关键词,这两个关键词就是“目的”和“环境”。
首先,明确目的。目的明确,是准确把握导向性思维的根本。
作为一个说服者,在开口之前就要明白,说服这项活动的实质是引导并转变对方的思想,遗憾的是,很多说服者,在说服别人的时候,恨不得在短时间内就让对方“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在某个方面成为说服者的翻版,这种目的本身就是错误的。比如,我们经常会在电视当中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歹徒挟持了一个小女孩,周围人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服歹徒。无论是观众,还是围观人群,大家都明白,大家说服的目的是让歹徒放开孩子,而不是让歹徒脱胎换骨——不但放了孩子,而且“马上放下屠刀,立刻成为雷锋”。
那么,作为一个说服者,如何才能设定明确的目标呢?
设定明确目标的前提就是抓住主要矛盾,明确利害关系。正如前面故事中所说的那样,如果那位说情的老人不是一味倚老卖老,反复提醒褚玉璞不能杀刘汉臣,而是帮助褚玉璞分析其中利害关系,或者还可以救刘汉臣一命。
其次,创造宽松的坏境。
一般来说,面对前来说服自己的人,被说服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者抵触情绪,在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下,被说服者会通过坚持自己的观点来增加自身的安全感,甚至会用固执为自己建立一道防火墙。所以,说服者在明确自己的目的之后,就要想方设法为被说服者创造宽松的环境,解除被说服者心理上的武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被说服者倾听并认同,说服工作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在面对个别情绪极其激动或抵触情绪极大的说服对象的时候,说服者完全可以给说服对象几分钟冷静的时间,让说服对象可以以平静的心态倾听自己的说服。
那么,在设立了合适的目标,创造了合适的条件之后,说服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手段,才能实现说服的成功呢?答案就是:从对方身上着眼,顺着对方的力道迂回牵引对方,借力打力,最终获得成功。
P37-39
读完这本书,掩卷而思,你是否能回答之前烦恼的问题一一“拿什么说服对方?”
说服客户接受你的提案,说服团队认可你的idea,说服老板给自己换个更心仪的岗位,说服老公跟自己回家看老爸老妈,说服卖家提供更质优价廉的服务……掌握本书中提供的说服术,不断训练自己,因人而异地使用,我们就能自信地告诉对方:“我能说服你!”所以,不要迟疑了,学起来吧!
本书之所以能如此全面和深刻,离不开许多人的默默奉献,它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
在此,特地向在策划和编写的过程中,给予本书关怀、支持和帮助的老师和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他们是葛忠雨、蔺亚丁、李松涛、刘建斌、张焱、李腾云、易伽穗、张晓珉、王聪、苏照东、葛永慧、钮莹、田婷、石楠、孙麒翔。他们为本书做出的贡献,令人十分感动。
在编写的过程中,本书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精华。谨向各位学者和作家表示崇高的敬意。
由于编写和出版的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指正。
近日,一部名为《离婚律师》的电视剧走入了人们的视线。剧中,男女主角均因情伤而不再相信爱情,屡次在法庭上针锋相对。其实,这就属于一个说服和被说服的过程。有时候,律师需要劝说离婚双方心平气和地分手,然后开始新的生活;有时候,律师则需要劝和要离婚的夫妻,解决各种危机。随着故事的进展,说服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一提起说服,很多人的脑海里就会自然而然出现一种场面:说服者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巧言善辩,舌绽莲花般地说得对方哑口无言,让对方心服口服。当然了,很多时候,这样的说服场面是存在的,也是难以避免的。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看到说服的表象,还要理解说服的含义。
说服,不是那种不学无术、粗俗不堪的蒙骗他人,也不是混淆视听、愚弄弱者的“捣鬼”手段。说服他人,一定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了解对方所想,然后灵活运用各种说服技巧来影响对方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
说服有理,说服有据。鲁迅先生曾说:“捣鬼有术、有效,然而也有限。”愚昧的方式虽然可以骗取说服对象的一时听从,但终究不会长久。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也曾告诫那些政治骗子说:“你可以在有的时候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有的人,但你绝对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所以说,有理有据的说服才是最具说服性的。
心理学家指出,要顺利地说服别人,靠的不是渊博的知识,而是准确地掌握对方的心理。人的心理活动其实很微妙,同样的一句话,可能换一种方式说出来之后对方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情绪。而说服者想要达到说服别人的效果,就要做到懂得避开对方情绪上的障碍,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以此来说服对方。
既然说服对方的难点并不在于说服者的见识和表达能力,也不在于说服者有没有直抒己见的勇气,而更多的是在于读懂别人的内心,并且在此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观点,借此达到说服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读懂说服对象的内心呢?
语言和沟通是上天赐给说服者最大的优势。朱自清曾说过:“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美国的著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所以,对于说服者来说,借助语言进行的沟通是说服者最大的依仗,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巧用说服术来说服别人,便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我们想要从一个口齿微笨的人瞬间变成一个能言善道的说服大师,很显然这样的速成法是没有保障的,也是十分不可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口才不好的人就不能进行相关的说服工作。套用这本书的理论,只需稍微改变一下自己说话的方式,就可以把说服的效果进行得更彻底。本书中独立的章节自成一个小故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具体的说服对象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说服方式,相信你的说服能力在这本书的参考下会更加具有说服力!
文翰编著的《我能说服你(最高效实用的攻心心理学典藏本)》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实用读物,旨在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理解个人的心理状态。本书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在沟通中扫清盲区的说话宝典,通过生动、立竿见影的谈话技巧,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使你在高难度对话中做到游刃有余,进而从说话中对谈话对象的心理及想法有一个最全面、最清晰的认知与理解,真正达到有效沟通、有效说服的目的。
我们想要从—个口齿微笨的人瞬间变成一个能言善道的说服大师,很显然这样的速成法是没有的,也是十分不可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口才不好的人就不能进行相关的说服工作。凭借由文翰编著的这本《我能说服你(最高效实用的攻心心理学典藏本)》的理论,只需稍微改变一下自己说话的方式,就可以把说服的效果进行得更彻底。本书中独立的章节自成一个小故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说服对象选择最适合的说服方式,相信你的话会在这本书的指导下会更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