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小饱受棍棒教育的牧师之子到血气方刚的救亡青年,从留学美利坚学习合唱指挥到逆境中谱写《受膏者》、成就巨篇《合唱学》,从精耕合唱艺术的“试验田”到“马家军”枝繁叶茂,马革顺先生是新中国音乐合唱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新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与马老的贡献息息相关。而他的命运,包括他对合唱的孜孜探求,正是中国音乐人、新中国合唱学人的一种缩影。马老的人生故事,从艺经历,正是沿着新中国合唱学发展的轨迹,不断向前。
金波编著的《合唱泰斗世纪情:马革顺》记录了这位百岁老艺术家的生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合唱泰斗世纪情(马革顺)/海上谈艺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金波 |
出版社 |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自小饱受棍棒教育的牧师之子到血气方刚的救亡青年,从留学美利坚学习合唱指挥到逆境中谱写《受膏者》、成就巨篇《合唱学》,从精耕合唱艺术的“试验田”到“马家军”枝繁叶茂,马革顺先生是新中国音乐合唱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新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与马老的贡献息息相关。而他的命运,包括他对合唱的孜孜探求,正是中国音乐人、新中国合唱学人的一种缩影。马老的人生故事,从艺经历,正是沿着新中国合唱学发展的轨迹,不断向前。 金波编著的《合唱泰斗世纪情:马革顺》记录了这位百岁老艺术家的生平。 内容推荐 马革顺,我国著名合唱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祖籍陕西乾县,1914年12月出生于南京。 马革顺早年在南京中央大学师从奥地利音乐教授史达士博士学习指挥、合唱等课程。1937年,离开南京转赴西安,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群众歌咏活动。1947年赴美国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专攻合唱学,获硕士学位。 新中国诞生前夕,马革顺回国继续从事音乐教育工作。1954年,创作并指挥演出《受膏者》。1956年,受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院长委托,与杨嘉仁教授共同筹建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并任合唱指挥教研室主任。他探索、总结以中文为基础的合唱艺术的特点和演唱方法,撰写了《合唱学》等著作,奠定了我国合唱艺术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后,马革顺先后辅导、指挥总政歌舞团、中央乐团合唱团、上海乐团合唱团、上海音协室内合唱团、上海爱乐合唱团以及其他省市区的合唱团参加演出。1981年,获美国威斯敏斯特合唱音乐学院“荣誉院士”称号。 2001年,马革顺获中国文联、中国音协颁发的首届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2013年12月,获中国合唱“终身成就奖”。 金波编著的《合唱泰斗世纪情:马革顺》为上海市文联组织的“海上谈艺录”丛书中的一种,为著名指挥家马革顺的传记,内容包括了他的艺术成就和人生轨迹。 目录 艺术访谈 艺术创新,就要当传统的“叛徒” 艺术传评 第一章 儿时磨难与心灵洗礼 第二章 “中大”求学崭露头角 第三章 血气方刚的救亡青年 第四章 婚姻是件“冒险”的事 第五章 留学美利坚 第六章 中国的《弥赛亚》 第七章 逆境巨篇《合唱学》 第八章 悲欢岁月 第九章 艺术人生第二春 第十章 枝繁叶茂 第十一章 雪花咏叹 附录 从艺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钢琴通向未来 父亲对马革顺“心狠手辣”,但有一点却对儿子网开一面,从不加罪,比如儿子后来在家组织起一支孤儿合唱队,比如儿子学琴。 马革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还体现在风琴上。马革顺自己摸索学习弹奏风琴大概是在10岁,歌声和琴声能令他摆脱痛苦,所以他非常喜欢。 脚踏风琴外形类似立式钢琴,甲午战争后从日本传人中国。钢琴是公认的乐器之王,而有人把风琴称作乐器之皇、乐器教父,可见其地位之高。一百多年前,风琴对于西洋音乐特别是宗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功不可没。风琴与教堂、赞美诗堪称绝配。 马兆瑞为自己的信德学校聘请过不少教师,其中令马革顺印象尤其深刻的就数中学老师倪雅佩:无锡人,南京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会画画,上语文课循循善诱、深入浅出,使马革顺获益匪浅。倪雅佩还会弹风琴,马革顺与孤儿们在风琴的伴奏下引吭高歌。 风琴能弹奏四部和声,让马革顺对风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课后,被神奇风琴吸引的他忍不住伸出小手,轻轻摁向琴键。顿时,柔和的乐音从琴匣里飘出,冉冉飘向穹顶。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没人教他学琴,他却无师自通。旋律、和声、复调,逐渐地,他居然能用马家教堂的风琴为大家伴奏了。而父亲对他的所作所为“眼开眼闭”,不以为罪。 过了几年,马家添置了钢琴。那是1927年3月23日,参加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军攻下南京。大批外国侨民撤离南京,他们把家具、钢琴等带不走的东西低价抛售。马兆瑞就在此时出手买下了一架钢琴。马革顺真正开始学钢琴,已经是16岁,显然早已错过了学习钢琴的黄金年龄段。那时,会弹钢琴的人不多,老师更是凤毛麟角。 父亲为马革顺请的钢琴教师叫陈竹君,这位老师来历不凡。陈竹君的父亲陈烈明是著名建筑商,他创办的陈明记营造厂,以善于建造西式风格的建筑著称,曾位列南京四大建筑商之首。早期南京的学校、教堂、医院等建筑,大都是“陈明记”的杰作,如当时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基督教礼拜堂、马林医院等等。1927年南京成为国民政府首都后,外籍教师纷纷离职,校长返回美国。陈竹君的大哥、著名化学家陈裕光受命出任金陵大学校长。陈竹君的妹夫杭立武,1949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 其实陈竹君的专业并非钢琴,她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在欧柏林学院获文学硕士,当时是金陵大学的英语教师。马革顺向陈竹君学了两三年钢琴,她是他的钢琴启蒙老师,马革顺很珍惜这份师生情。 1932年,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音乐系招收钢琴单科学生,正在成美中学读高三的马革顺立即报名,“很正规”地跟美籍教师夏莉学了一年钢琴。他还记得,夏莉教他练习的作品里,有好几首法国钢琴曲。父亲为马革顺支付的每学期十块大洋的学费终于得到了回报。不久,马革顺凭借自己的实力考取了中央大学音乐专业。在同班的考生中,马革顺钢琴弹奏的水平居中。 从教堂、孤儿院摆弄脚踏风琴无师自通,到高中时才学弹钢琴,马革顺与乐器的“亲密接触”远远晚于声乐对他心灵的占据,这使他失去了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先机。然而这对马兆瑞父子来说实在是无关紧要,因为马兆瑞压根没有想过让儿子将来去当贫穷的音乐家。风琴的音响与教堂的歌声尽管同样迷人,但马革顺无疑更钟情后者。他从没想过要当钢琴家。风琴和钢琴,只是马革顺最终从事他痴心不改的职业的扶手。 1933年,马革顺经过一番衡量,把自己未来的课堂定在了中央大学,专业当然离不开音乐。曾经雄踞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如今很多人肯定并不了解。七八十年前,中央大学可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当时,上海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资力量一流、赫赫有名,但马革顺不敢报考,因为他对自己的钢琴水准实在没有把握。另外,他也担心父亲不会同意他去上海读书。 马革顺报考中央大学,父亲很赞成,但他看重的却是土木工程专业。马兆瑞的选择既时尚又很有诱惑力。短短几年,南京涌现了一批颇为气派的建筑:学校、教堂、医院、住宅……精明过人的马兆瑞一眼看出:学土木工程将来大有前途。他要把儿子培养成像中山陵监修工程师刘梦锡那样响当当的人物。刘梦锡是马家的常客,他与于右任的外甥、曾任监察院秘书长的王陆一,以及我国近现代水利先驱、教育家李仪祉,名医杨叔吉,东南大学教授刘文海等陕西老乡经常到马家聚会用餐。 父命难违,马革顺极不情愿地填写了报考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报名单,但他没有死心。可怎么让一向“霸道”的父亲回心转意呢?他灵机一动,请出天父与父亲协商。 “我还是想考音乐专业。” “搞音乐赚不到钱。”马兆瑞对儿子说,“学音乐,当老师,能养家糊口就不错了。” 马革顺沉默不语。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乐曲数不胜数,穷困潦倒的音乐家比比皆是。 “土木工程系要考数学、物理和化学。我不喜欢理科,恐难如愿。而考音乐专业,国文、英语、历史、地理、乐理、声乐我均可应对。乐器么,钢琴也尚可。”马革顺如实分析道。 父亲一时无言以对。 “如果我考音乐专业,将来能以音乐为教会服务,以音乐侍奉天父。你同意吗?”马革顺趁热打铁,终于亮出“撒手锏”。 中国的教会太缺音乐人才了!马兆瑞心有所动。儿子对音乐的喜爱,他早就看在眼里。用音乐服务教会、侍奉天父,儿子的虔诚令他终于改变了主意。 “你要记住自己的承诺!”父亲松了口。 “我不会忘记我的承诺!”马革顺喜出望外。 马革顺急忙找到中央大学艺术专科一位姓陈的干事,把原先准备报考的土木工程系改成了音乐专业。 P23-25 后记 迷上古典音乐虽已三十多年,但在我珍藏的近千张音乐碟片中,与声乐相关的仅占十分之一,其中纯合唱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这个业余乐迷对合唱其实并不入门。一年多来,能一次次当面聆听马老畅谈他的坎坷经历,畅谈他的艺术生涯,我真是荣幸之至! 在这位中国合唱界泰斗面前,很少有人能不被他的执著、率真、风趣所感染,进而肃然起敬。马老有着超乎常人的记忆力,他对合唱历史、合唱学理论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描述,他坦坦荡荡的为人处事之道、对事业始终如一的赤诚和火一般的热忱,都使我获益匪浅、深受激励。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类的歌喉是无与伦比的乐器,人与人之间歌声美妙、和谐的融合是至高无上的音响,而真正让我领悟到这点并开始痴迷合唱的正是马老。我每次登门向马老请教,少则一个多小时,多则两三个小时,年近百岁的马老总是平易近人、侃侃而谈,最后还会十分亲切地对于心不忍的我说:“还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这令我对马老更为敬仰、满怀感激。 马老的夫人薛彦莉女士贤惠热情、有求必应,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素材和近距离感受马老指挥艺术的机会。马老的女儿马淑慧博士仍承担着繁重的钢琴教学和研究生指导任务,她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以一个个不可多得的感人细节,对我生动地解析了作为音乐家、教育家、丈夫、父亲的马老。马淑慧博士在美国曾以英文写作并出版过自己的回忆录,这无疑是研究马老的珍贵资料,遗憾的是国内至今尚无中文版。 我还要感谢上海音乐家协会陆在易主席、郭强辉秘书长,以及著名指挥家吴灵芬、娅伦,男高音歌唱家戚长伟。马老在上海的弟子徐武冠、张锐、钱大维、王燕、王海灵、王瑾、徐亮亮、蒋晓琳、丁绩、邓文博、张沁、刘薇等对本书的完成提供了不少帮助,借此我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金波 2014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