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蒋勋艺术美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蒋勋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由美学大师蒋勋亲自执笔,破解米开朗基罗,雕刻人性的狂喜与剧痛!

继破解达芬奇、梵高之后,蒋勋再现文艺复兴巨匠,破解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米开朗基罗。

蒋勋,融会贯通文学、艺术、美学之大家,是林青霞“唯一的偶像”。多年来,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关于米开朗基罗,蒋勋认为:他的一生像一种殉道,是另一张形式的“哀悼基督”;而美是一种呼吸,是努力存活在剧痛与狂喜中的震动。

从《创世纪》、《最后的审判》到《哀悼基督》,人性的狂喜与剧痛,在跃动的肌肉里,破石而出。

内容推荐

“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被禁锢的天使,只有一直雕刻,才能将他释放。”——米开朗基罗

在雕塑、绘画、建筑、诗歌等众多艺术门类中取得辉煌成就,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只有米开朗基罗一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精神。他的才智是如此杰出,以至于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就尊称他为“神”。

美是一种呼吸。继破解达芬奇、破解梵高之后,美学大师蒋勋再现文艺复兴巨匠,雕刻人性的狂喜与剧痛。米开朗基罗的一生神圣而痛苦。如果没有这些痛苦、挣扎、波折、困顿,便不会有《哀悼基督》《大卫》《垂死的奴隶》……这些令人敬畏的雕像。米开朗基罗从石头中解放了人体,却把自己献祭给了雕刻。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由美学大师蒋勋亲自执笔,继达芬奇、梵高之后,破解米开朗基罗,雕刻人性的狂喜与剧痛!

目录

作者序

第一部 蒋勋现场

016 《创世纪》壁画

034 梵蒂冈《哀悼基督》

036 战斗

038 酒神

040 大卫

044 垂死的奴隶

046 摩西

052 劳伦佐之墓

052 四件《囚》

056 佛罗伦萨《哀悼基督》

060 米兰《哀悼基督》

第二部 米开朗基罗

066 Michel,Angelo,米开,天使

070 奶妈是石匠的妻子

072 最早的学习与吉朗达欧

074 马沙奇欧的影响

076 伟大的劳伦佐

078 鼻子被打碎

080 最早的作品

084 《战斗》与新柏拉图哲学

088 《阶梯圣母》与基督信仰

092 关于沙弗纳罗拉

096 酒神

099 伟大杰作——哀悼基督

106 大卫——破石而出

117 对手相遇——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

129 陵墓悲剧

131 拉奥孔与圣马太

135 西斯廷礼拜堂湿壁画

138 创世纪

144 湿壁画

146 人的初始与犯罪

155 灾难与救赎

164 囚——人的限制

172 肉体奴役——四件杰作

178 日与夜,黎明与黄昏

192 异端之爱

202 最后的审判

213 圣彼得圆顶

231 最后的《哀悼基督》

236 附录 年表

240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试读章节

米开朗基罗最早的作品可以追溯到他十四岁的一些临摹作品,包括临摹马沙奇欧的素描,也包括一件已经佚失的仿古典的《牧神》石雕。

牧神(Faun)是古希腊神话中主司性与肉体的欢愉的神。他的长相很特别,有人的五官躯干,但是头上有山羊角,颔下有山羊胡,下半身更是标准的羊的后腿,臀部还有一条羊尾巴。

牧神长相半人半兽,常常有勃起的阳具,追求美女或俊男求欢。

希腊人以牧神象征人类未曾消褪的动物性,也歌颂肆无忌惮的狂野的性欲与生殖的能力。

在基督教统治时期,牧神当然成为最大的禁忌,在严厉的宗教禁令下,古代牧神雕像多被打碎,埋在地下,或丢进海中。

美第奇家族的开明改革,重新解放了古希腊诸神,在劳伦佐的精英学院,米开朗基罗就仿制了一尊牧神头像。

文献记录上描述米开朗基罗完成了牧神像的复制,这是一尊老年的牧神,羊角,羊胡须,露齿而笑。

这件老牧神像被劳伦佐看到了,他看了—会儿,和米开朗基罗讨论起来。他说:你不觉得牧神看起来不够老吗?老年人通常应该缺几颗牙齿。

米开朗基罗接受了劳伦佐的建议,动手修改作品,敲掉了上牙床的几颗牙,使老牧神的笑容中有一种苍凉。

这件作品早已佚失了,看不到原作,但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可以使人了解当时劳伦佐的精英学院如何教育青年,作为一个城邦的领袖,劳伦佐如何和一名十五岁不到的年轻学徒讨论作品的含义。

精英学院是使人在自由的、无禁忌的开放空间充分互动与激荡出创作的品质。

少年的米开朗基罗与一代精英一起成长,其中包括了美第奇家族下一代的政治领袖,像乔凡尼(Giovanni),以后是梵蒂冈的教皇李欧十世(Leo X),比米开朗基罗小一岁;像吉利奥(Giulio),以后的教皇克里蒙七世(Clement Ⅶ),他们是城邦统治阶级的精英,家族刻意培养的接班人,与米开朗基罗一同在精英学院受教育,以后掌握权力,能够开创文化的格局,为五百年来的欧洲文明走向现代化打下了不朽的基础。

牧神的复制作品虽然遗失了,但是少年米开朗基罗浸染在古希腊文明中的精神却贯穿他的一生。

希腊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人性张力,和基督教“善”“恶”二分法不同;希腊神话常常在人性里同时看到圣洁,也看到沉沦。

我们有神性的向上追求,也有动物性的向下坠落的欲望。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也试图在圣洁的神性与沉沦的动物性中找到灵肉和谐的可能。

精英学院的学者费奇诺(Ficino)从古希腊文翻译注释了大量柏拉图哲学著作。精英学院几乎以柏拉图哲学为思想上的主流,产生了新的思潮名称“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

文艺复兴前期画家波提切利(Sandro Boticelli)最著名的《维纳斯诞生》《春》,都是受新柏拉图主义思潮影响产生的绘画作品,在基督教严厉禁忌下,揭开了肉体渴望解放的序幕。

米开朗基罗传世的最早作品更明显表现了希腊神话对人体美的讴歌。

一四九一年,米开朗基罗十六岁,开始创作浮雕作品《战斗》。P80-81

序言

为美落泪

大约在一九七三年,为了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我第一次去了意大利。

从巴黎出发,一路搭便车,经过阿尔卑斯山,第一站就到了米兰。

身上只有两件换洗的T恤,一条牛仔裤,投宿在青年民宿,有时候青年民宿也客满,就睡教堂或火车站。

随身比较重要的东西是一本笔记。

在巴黎翻了很多书,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史料的了解有一个基础。因此,我刻意不带书,搭便车,四处为家的流浪,也不适合带太多书。

我因此有机会完全直接面对一件作品,没有史料,没有评论,没有考证。

作品直接在你面前,“美”这么具体,这么真实。

载我到米兰的意大利人住威尼斯,邀我一同去威尼斯,我坚持要到米兰。

到米兰已经是夜里十点,他把我放在高速公路边,指着一大片灯火辉煌的城市说:“那就是米兰。”

我背起背包,走下高速公路,一路吹着口哨。

遇到一个南斯拉夫的工人,也在找青年流浪之家,就相约一起找路。他问我:“为什么来米兰?”

我说:“看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他看着我,好像我说的是神话。

第二天早晨我就站在《最后的晚餐》的壁画前面。教堂很暗,看不太清楚,又有很多鹰架,有人攀爬在架子上,用一些仪器测试,有时候照明的灯亮起来,一块墙壁忽然色彩夺目起来,好像五百年前的魂魄忽然复活了。

一个鹰架上的中年女人走下来,坐在鹰架最下一层,倒了咖啡,缓缓品尝。安静的教堂里没有人,她看到我,我正做笔记,她问:“这是中文?”我说:“是!”

“很美丽的文字!”她说。

她是挪威人,从大学退休了,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聘请,参与《最后的晚餐》的修复工作。

“我只负责一小部分,”她指着鹰架上端的一块墙壁,是刚才照明灯照着,忽然灿烂起来的那一公尺见方的区域。

“真美,不是吗?”她好像在独白,回头看着那笼罩在灰暗中其实看不清楚的一大片墙壁。

我的笔记上写的常常是这些故事,严肃的艺术史家大概不屑一顾的。

米兰的史佛萨古堡有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件《哀悼基督》,他在临终前几日还在雕刻的作品。两个人体紧紧依靠在一起,好像受了很多苦,忽然解脱了,依靠着一起飞去。

古堡里没有人,我独自坐在《哀悼基督》前,想到米开朗基罗一些美丽的诗句,歌颂死亡,觉得死亡这么安静,像辽阔的大海。

我好像听到声音,铁的凿刀敲打在岩石上的声音,石片碎裂的声音,一个男人喘息的声音……

作品像在呼吸,你不站在它面前,不知道它是会呼吸的。

史料与考证不会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呼吸。

我一直记得那么真实的作品呼吸的声音。

三十年后,那呼吸的声音还在,更清晰,也更具体。

“美”不是知识,“美”是一种存在的真实。

我到了佛罗伦萨,在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每一日擦肩而过的窄小街道,仿佛听到他们孤独的脚步渐行渐远。

我去了美术学院,看到许多游客拥挤在俊美非凡的《大卫》四周,我想避开人潮,就独自坐在一角,凝视米开朗基罗中年以后四件命名为《囚》的作品。

那呼吸的声音又响了起来,粗重的、压抑的,努力存活在剧痛与狂喜中的呼吸的声音。

看过多少次图片都没有的感觉,剎那之间,那呼吸的声音使你震动起来。

我流泪了吗?

一个老年人,忽然递过手帕,拍拍我的肩膀,微笑着跟我说:“我二十五岁的时候,也在这里哭过!”

我的笔记里也许记了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像一个陌生老人回忆起二十五岁的泪痕。

三十多年后动手写米开朗基罗,有许多笔记里的片段浮现出来。我害怕自己衰老了,老到不会为“美”落泪。

一再重复去意大利,觉得好多角落都有自己年轻时遗落在那里的记忆,特别是关于米开朗基罗的记忆。

只是我没有想到,三十年后我会把笔记里的点点滴滴一一书写下来。

要谢谢怡蓁,不是她的鼓励,也许这本书不会这么快出现。

也谢谢大哥蒋震、大姐蒋安,以及我的弟弟、妹妹一家人,他们使我在温哥华有安静的环境整理这本书。

二〇〇六年八月二十八日飞台北途中

蒋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