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菊隐所著的《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的主人公是民国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历来的当局都很敬重他,他是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他有一个愿意陪他坐牢的朋友叫徐志摩,曾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还有一个女婿叫钱学森……
本书完整地阐释了百里先生“两胜日军”的传世美名,一次是他在日本士官学校以第一名毕业,一次是对中日抗战的言论。他剖析时局,洞若观火,因而在预测未来时,屡屡言中,的确是百年不遇的军事奇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民国第一现场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陶菊隐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陶菊隐所著的《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的主人公是民国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历来的当局都很敬重他,他是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他有一个愿意陪他坐牢的朋友叫徐志摩,曾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还有一个女婿叫钱学森…… 本书完整地阐释了百里先生“两胜日军”的传世美名,一次是他在日本士官学校以第一名毕业,一次是对中日抗战的言论。他剖析时局,洞若观火,因而在预测未来时,屡屡言中,的确是百年不遇的军事奇才。 内容推荐 陶菊隐所著的《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书写了兵学界泰斗人物蒋百里寂寞而高洁的一生。他是清末秀才,也是传说中五百年才出现的军事奇才。他受袁世凯器重,被钦点为军官学校校长,他是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张学良、蒋介石等都要尊他一声“先生”,他有一个愿意陪他坐牢的朋友叫徐志摩,曾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还有一个女婿叫钱学森……而他真正的传奇之处在于,仅以一人之力两次打败整个日本陆军。早年,他以步兵科第一名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中日朝野均为之震动,此为其一。其二便是他对中日之战的言论——“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初次形成了抗战持久论的思想。可是,为何终其一生他也只被称作军事学家,而非军事家? 目录 自序 蒋百里(1882~1938) 第一章 少年得意 浙江求是书院 士官第一 德国见习军官 禁卫军管带 第二章 寂寞的高洁 保定军校校长 情场的胜利者 从南下反袁到蔡松坡将军的死 研究学术的黄金时代 欧游返国后的五四运动和联省自治运动 吴佩孚的参谋长 五省联军也垮了 中国建军的几段过程 “东不如西” 狱中生活 “一·二八”以后 青岛试骑汤山就浴 第三章 英雄在最光芒时逝去 畅游欧美 空军独立论的支持者 西安事变的不速客 卢沟桥的烽火 他成了外交界的一位斗士 迷途遇仙记 又是抗战论坛的祭酒 冷客目击的一脔 陆大的代校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试读章节 前清末年,杭州出了个一门三翰林的佳话:名翰林陈豪的长子汉第字仲恕,次子敬第字叔通,先后都点了翰林。后来仲恕主持杭州有名的求是书院,蒋百里便是该院的高材生,该院即现今浙江大学的前身。 二十七年(1938年)百里奉命代理陆大校长,由长衡道出桂林的时候,忽然想到老师陈先生以高龄避难上海,靠着画竹子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近况当然很清苦,便由中国银行汇了五百元接济陈先生。陈领到汇款的第三天,早起翻开报来看,看见他的得意门人病逝宜山的噩耗,就像暴雷从他的顶门劈下来的一样,他为国家培植人才,培植了这样的一位多才多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而后进人才从百里手中培植出来的更不知有多少,国家正在危急关头,而百里撒手以去,无论公谊或私情,陈老先生心里的难过都是不言而喻的。 我访问陈先生是三十六年(1947年)春末夏初的一个佳日。他年已七十四岁,精神兀自那样的饱满,在战后激流浊浪之中得见这样热情充沛的长者,我不禁引为愉快。他对百里的早期史说得很详明,从他的记忆和谈述之中脸部常泛着无限的伤感。 随后我遇见百里的老窗友钱均夫先生,他和百里同年生,也是六十五岁的老人了,但一点不显得苍老,有循循儒者的风度。他和百里订交于己酉岁*,那时彼此都只有十八岁,以文字互契而成莫逆。百里东渡求学的那年,托钱先生每逢假期到硖石代省他的老母,他俩的交情从小到老是不同恒泛的。 根据这两老给我的材料,我便能摸清百里童年时代的轮廓。我写百里先生的传记,不想刻画他成一个旧式的传记人物,用“生而歧嶷”、“具有宿慧”等等字眼来烘托他的天才。当然,人类的天才有丰有啬,而幼年生活也各自不同,不过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时代的背景和家庭的环境,凡个性之养成、思想之孕育及未来事业之发展,与其说受着天才的支配,毋宁说时代和家庭的影响力更大。 百里出生于浙江硖石镇唯一的大族。他生于光绪八年(1882年),生下来就丁着内忧和外患的几个大关头。他的祖父光煦有很多的儿女,不幸他最爱的小儿子得病早殇,他痛心不舍,殓时在亡儿的胳膊上做了一个暗记,祝他“下世再来”。果然不久又得了个晚年子,就是百里的父亲学烺。学烺生下来后,不但相貌像亡儿,连声音、动作无一样不像,这是血统上当然有的事,但是光煦却认为明月再投怀抱,比普通人爱怜少子之情有过而无不及。 人类没有永恒的爱憎心。学烺从小患有软骨病,右臂不能舒卷自如,父亲的爱便由沸点降到零度。学烺在一家人的歧视之下,一度忿而出走,想到庙里当和尚,走到半路上被一位父执劝了回来。那位先生以行医为业,就把学烺带回家授以岐黄之术,后来把女儿嫁给了他。从此学烺往返于海宁、海盐之间,靠着行医维持小家庭的生计。 学烺染疫谢世时,百里才只十三岁。他的母亲是个知书识字的女人。根据科举时代的一般心理,都以读书做官为扬名显亲的阶梯,所以一灯荧荧之下,机杼声与书声相应和,是百里童年生活的写照图。本来有天才的人不一定就是好学的人,百里是大家庭中的不幸者,童年的一部辛酸史却养成了他坚忍耐劳和好学不倦的终身习惯,却未尝不是不幸中之大幸。 儿童没有一个不爱听故事的,百里自非例外。太夫人课余向他讲述《封神榜》、《西游记》,他感到浓厚的兴趣,他的记忆力和模仿性都很强,得闲溜到镇上小茶馆里,出人不意地站在饮茶的方桌子上,滔滔不绝地向茶客们讲述姜子牙登台点将、孙行者大闹天宫的故事。他俨然一个“脸上都有戏”的大名伶,讲到情节紧张处,倏地小圆眼儿一瞪,小辫子一抖,把茶客们都逗得笑了起来。他后来长于演说未尝不是小时候训练成功的。 召集里弄中儿童,编为两队人马,演习行军和战斗,是他的课余游戏之一。他俨然是个发号施令的大将。常常因战斗行为撞伤了某家儿童,那家儿童的家长跑出来问罪,全军便哗然溃散,而“大将”亦悄然不知去向。 P3-P5 序言 我写过几部民国人物传。第一部是吴佩孚的传记,写作时正当中日战争刚开始,我特写这个毁誉参半的过时军人,意在借重他不勾引外援之一点,警惕当世野心家莫做吴三桂的一流人物,随后写得兴起,又写民国初期的“六君子”。实在这几部书都不是个人或数人的传记,各有其时代背景,不过提出这一时代的一个或数个特殊人物为中心,把民国初期的政治和军事史连系起来。 我写个人的传,还是自这部蒋百里先生的传记始。但还是有时代背景,因个人和时代是不可分的。 百里先生以一介书生,受中东、日俄两役的刺激,才决心弃文习武。他一生以国防为其中心思想,以建军工作及军人之精神教育为其不二职志,绝无个人权位之私,不愧关心国家安危的民族先觉。民国初期他培育过不少的军事优秀人才,抗战时期他又发表过不少的不朽的言论,但终身未见大用,不能完成他建军和巩固国防的伟大理想,论者比之于贾谊、屈原一流人物。 国家需要这么一位志行忠洁和学识优长的军事人才,历来的当局也都很敬重他,但都不能用他,偶然用他时又只当作政治饰品,有其名而无其实。他的才名洋溢中外,门生故吏满全国,生前备至推崇,逝后予以追思。但从反面看起来,政府当局善善而不能用,绛帐中人对外作战虽有功而勇于内争的却也不少,个人之名成而国家之名毁,我想他死后必不瞑目。 学成不能问世,有志不克竟成,这责任一半应由他自己负,因为他的书生习气太重;一半应由历来的当局负,他们要狗才而不要人才。 今天距先生之死将及十年,距先生的求学时代忽忽五十余年。今天我们的国防,比甲午时代如何?纵然说有进步,但我们只进了一尺一寸,别人已迈进数丈之外。今天面临着立体战争和原子时代,我们能与人争一日之短长吗? 中国在内战时期演习战争达二十余年,最后因人成事才打倒了蹂躏国土的敌人。敌人刚退出去,内战又打起来,今天越打越勤,看看倒下来的敌人快要翻身起来又充远东舞台上的“要角”。二次世界大战方了,三次大战之谣又起,我国忝为世界五大强之一,莫说国防空虚如故,连军人自知其本位的也还不多。中国兵额居世界之冠,占国家岁出百分之七十五,而战后的今天,我们不但对世界和平不能有所贡献,且自身尚为和平的一道暗礁,仍如战前一样,扮演着国际舞台的一个悲角。国人口口声声自力更生,事实上无日不在进行着自掘坟墓的工作! 所以我们认为建立国防和军人之精神教育,其重要性不但不比战前减低,且更有急起直追之必要。因此我们联想到先知先觉海宁蒋百里先生,希望有人继承他的遗志,实现他的理想,把一个支离破碎的中国,造成一个足以维系世界和平和举足轻重的富强国家。 民国三十七年元旦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