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是汉朝文景之治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中国历史上人们常常把“秦皇汉武”并称,可见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由杨生民著的这本《汉武帝传》不仅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笔法,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汉武帝传奇的一生,中肯地评价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上的历史功绩,而且还对那个时代的绝大数人们关注度比较高的历史人物(如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等)也做了比较完整、客观的描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武帝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生民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汉武帝是汉朝文景之治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中国历史上人们常常把“秦皇汉武”并称,可见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由杨生民著的这本《汉武帝传》不仅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笔法,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汉武帝传奇的一生,中肯地评价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上的历史功绩,而且还对那个时代的绝大数人们关注度比较高的历史人物(如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等)也做了比较完整、客观的描述。 内容推荐 杨生民著的《汉武帝传》是汉武帝刘彻的历史传记,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笔法,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汉武帝传奇的一生。书中对于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上的历史功绩做了中肯的评价。学术价值高,可读性强。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传奇的少儿时代 第一节 梦日入怀 一、在其兄弟中的序次 二、生母的家世 三、被立为太子的原因 四、废立太子的代价 第二节 治国理想蓝图与面临问题 一、治国的理想蓝图 二、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 尊儒术 重法治 悉延百端之学 第一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释 一、建元初年尊儒活动的失败 二、置五经博士,罢诸子传记博士 三、罢黜百家与悉延百端 第二节 尊儒术 一、汉初社会思潮与治国理论 二、尊儒术与董仲舒的对策 三、置五经博士与兴学校 第三节 重法治 一、汉武帝的法治思想 二、增订法律,以法治国 三、重法治与尊儒术的结合 第四节 悉延百端之学 第三章 施德治安定社会 第一节 调整生产关系稳定小农经济 一、改变土地占有形式 二、中原地区官营农业的剥削方式 三、西北边郡的民屯与军屯 第二节 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一、元封前的水利兴修 二、元封后兴修水利高潮 三、兴修水利所取得的成就 第三节 关心民众疾苦的具体措施 一、赈济灾民 二、恤鳏寡孤独、尊孝悌力田与老人 三、赦官奴婢、刑徒、罪人与赦天下 四、施德治的作用与原因 第四章 财政危机与经济改革措施 第一节 财政危机的出现 第二节 改革货币制度 一、汉初币制存在的问题 二、币制改革与“五铢钱”法 第三节 增加财政收入的几项措施 一、盐铁官营 二、均输与平准 三、酒类专卖 四、算缗与告缗 五、卖爵、卖官与赎罪 第五章 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节 改革选官制度 一、唯才是举 二、广开仕途 第二节 抑相权设置中(内)朝 一、抑制相权与中朝出现 二、中朝人员组成与组织机构 第三节 改革与创设监察制度 一、汉初监察制的特点与设置司直 二、设置司隶校尉与十三部刺史 第四节 改革分封制度打击割据势力 一、分封制的历史演变 二、镇压诸侯王叛乱 三、改革分封制度 四、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五、调整关东、关中人口结构 第五节 亲统兵权改革军制 一、省太尉,慎择将军 二、扩充宫廷禁军 三、改革南军与北军 四、征发地方军、谪戍及少数民族武装 第六章 外事四夷教通四海 第一节 北击匈奴 一、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二、反击匈奴的准备与马邑之谋 三、历次反击战争的胜利 四、汉匈双方休战与和谈 五、汉匈双方重开战局 六、武帝去世后汉匈关系的发展 七、武帝时汉匈关系余论 第二节 通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二、征楼兰、姑师,与乌孙和亲 三、李广利征伐大宛 四、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三节 统一两越、西南夷与平定朝鲜 一、统一南越 二、东越归降与迁徙江淮 三、通西南夷 四、平定朝鲜 第四节 汉武帝“外事四夷”成功的原因和意义 一、综合国力强与方针正确是统一的根本原因 二、“一国两制”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统一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第七章 文化、科技方面的贡献 第一节 搜求遗书与乐府、汉赋的发展 一、搜求、收藏遗书对文化的贡献 二、乐府曲词歌诗的发展 三、汉赋的兴盛 第二节 科技方面的光辉成就 一、太初历的颁布 二、炒钢技术与原始纸的出现 三、推广新式农具 第八章 祭祀礼仪大典与方士、神仙 第一节 祭礼与礼仪大典 一、祭五帝、三一、后土与名山大川 二、泰山封禅 三、立明堂 四、改制 五、重视祭祀与礼仪大典的原因 第二节 方士与神仙 一、李少君求长生不老 二、少翁通鬼神 三、栾大求神仙 第三节 祥瑞与灾异 第九章 晚年的形势与悔过 第一节 阶级矛盾尖锐与镇压农民起义 一、国家开支巨大与农民负担加重 二、农民流亡及其对策 三、对农民起义的镇压 第二节 巫蛊之祸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一、巫蛊之祸的由来与发生 二、巫蛊之祸的发展与镇压谋反者 三、巫蛊之祸发生原因考察 第三节 悔过与转轨 一、轮台诏与悔过 二、推行富民政策 三、昭帝继位,霍光辅政 第十章 汉武帝和他的臣下 第一节 武帝和他的丞相 一、十三位丞相概况 二、四位贵戚丞相的遭遇 三、公孙弘、石庆与车千秋 第二节 纳谏、拒谏与有关臣下结局 一、虚心纳谏概况 二、对不同意见的态度 三、诛杀不同意见者事例 第三节 文化人与酷吏的结局 一、文化人的结局 二、酷吏的结局 第四节 武帝与其军事将领 一、武帝与三大军事将领 二、李广家族的悲剧 三、其他将领的结局 第五节 武帝与其兄弟姊妹 第十一章 后宫制度与淫侈生活 第一节 后宫制度的发展变化 一、皇后、嫔妃与宫女制 二、后宫等级与人数增加 第二节 皇后、嫔妃与淫侈生活 一、陈皇后与卫皇后 二、几位宠妃 三、淫侈生活 第十二章 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汉武帝评价种种 一、功过论与代价论 二、事业成败与政策转变说 三、高指标是失误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汉武帝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一、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二、汉武帝的创新精神 三、武帝创设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 武帝成就事业的深层原因 一、历史的蕴积 二、爱好、思维、性格特点的作用 后记 试读章节 周亚夫乃汉初名将周勃之子。《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周亚夫)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这说明在废立太子问题上周亚夫与景帝的争执,是后来景帝疏远、冷落他的主要原因。其后,窦太后与景帝要封刘彻舅父王信为侯,周亚夫不同意,又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刘彻立为太子后,景帝又很注意为其继皇位扫清道路,周亚夫因此又成了被扫除的对象。 景帝有次宴请周亚夫,席上放着大块肉,无切肉、筷子。亚夫叫侍者取筷子,心中不快。景帝笑着说“不是有意不放食具,而是偶然的疏忽。”此时,太子刘彻又用眼老是盯着他。周亚夫感到浑身不舒服,于是在“免冠”叩谢景帝后,就赶快告辞出来。景帝目送他出去说:“如此怏怏不服,怎么能做少主的臣下?”不久,周亚夫的儿子为父亲买尚方令监造的甲盾五百具,准备殉葬用,有人告发这是违法盗买官府的器物,事情牵连到周亚夫,官吏责问亚夫,亚夫拒不回答。景帝大怒说:“我用不着你回答!”于是把此案移廷尉办理,廷尉责问说:“君侯想造反吗?”亚夫回答说:“我家买的是送葬用的器物,怎么能是造反呢?”廷尉说:“纵然你不是想活着在地上造反,也是为了死后埋在地下造反。”于是拘捕亚夫受审,亚夫在狱中绝食五日,吐血而亡。景帝为太子坐稳江山,诛杀了一位功高而倔强的大臣。 在这次废立太子的过程中,窦太后的侄儿魏其侯窦婴也被牵连,窦婴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为大将军,有功,景帝前四年(前153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莫能来。”正在窦婴称病不朝数月,无法下台时,有个叫高遂的说客对他说:“能富贵将军者,上(景帝)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己称病引退,闲居而不朝,……是张扬主上的过失。如果景帝、太子两宫怒而惩罚将军,则将军与妻子受诛灭而无遗类矣。”窦婴觉得说客说得对,遂上朝如故。因此,免了一死。 这次废立太子过程中,景帝弟梁孝王刘武也深陷其中。文帝共有四子,其中景帝与刘武为窦皇后所生。窦太后对她这个小儿子非常偏爱,视如掌上明珠。梁孝王侍母至孝,如闻太后病,就不能进食,常想留在长安侍太后。刘武原封代王,后徙为淮阳王(治陈,今河南淮阳)、十二年后又徙封为梁王(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南)。梁孝王与景帝的感情也非常好。景帝未生太子时,梁孝王来朝,景帝与其宴饮之后,对他说:“我千秋万岁后,皇位传于王。”孝王听后内心喜欢,窦太后也很喜欢。不料,窦婴却进言说:“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是汉代的约法,上(景帝)怎么可以传位给梁王!”窦太后因此憎恶侄儿窦婴,窦婴也轻薄其官,因此以病免官。不仅如此,窦太后还除去窦婴门籍,不许他上门请安。 平灭吴楚七国之乱后,梁孝王有功,太后赏赐不可胜数,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出入拟于天子,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孝王入朝,与景帝入则同辇,出则同车,游猎上林苑中。景帝废栗太子刘荣后,梁孝王为当储君积极活动,太后想以梁孝王继位,袁盎及众大臣力谏景帝不可,最后立胶东王刘彘为太子。梁孝王怨恨袁盎及众议臣,遂指使刺客羊胜、公孙诡等人暗杀了袁盎和众议臣十余人。景帝查明案情,派专使追捕刺客,梁孝王竟然把刺客藏于后宫。在臣下的谏止下,梁孝王为灭口,才迫使刺客羊胜、公孙诡自杀。景帝由此怨怒梁孝王。梁孝王就使人通过长公主嫖向窦太后谢罪,获得赦免。梁孝王从此失宠,郁郁不乐。景帝中兀六年(前144年),梁孝王打猎,有人献牛,牛脚竟然是从牛背上长出来的,遇此不祥之兆,心中厌恶。这年六月,梁孝王病死。 景帝这次废立太子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值得庆幸的是,新立的太子刘彻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干。《汉武故事》说:“刘彻十四岁那年,廷尉判了一件杀人案,杀人犯防年,因继母杀死生身父亲,防年就杀死他的继母。依照法律,防年杀死了母亲,判为大逆罪。景帝对这个案件有怀疑,诏问刘彻怎样判这个案子才准确。刘彻回答:说继母如同生母,说明继母与生母有不同,因为父亲娶继母为妻,她的地位才有如生母。今继母杀了防年的生父,继母与防年就断绝了母子恩情。因此,防年杀继母应按一般杀人罪判处,而不应以大逆罪判刑。”景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把判防年“大逆罪,,改为“弃市罪”。人们称赞这个案子判得好!考虑到刘彻才十四岁,景帝越发感到他是个奇才。 《汉武故事》说刘彻“少而聪明有智术。与宫人、诸兄弟戏,善征其意而应之,大小皆得欢心。及上在前,恭敬应对,有如成人”。这说明刘彻早慧,像个小大人,在景帝面前恭敬有礼,应对得体。并受到周围人的欢迎。在景帝看来,他是个合格的太子。 刘彘,景帝前元年(前156)7月生,景帝前7年(前150)虚岁7岁立为太子。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景帝崩,太子刘彻即皇帝位,时虚岁16岁,尊皇太后窦氏为太皇太后,王皇后为皇太后。三月,封其舅田蚧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一位少年天子君临天下了。他就是被史学家称之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P10-13 序言 汉武帝是汉朝文景之治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人们常常把“秦皇汉武”并称。这是有道理的。二人确有相似之处,如:在统一中国方面,汉武帝就继承、发展了秦始皇的事业,就连在追求长生不老方面二人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汉武帝与秦始皇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秦始皇“坑儒”、汉武帝“尊儒”;秦始皇重法治、专任刑罚,汉武帝却是德治、法治兼用,仁义、刑罚同施等等。这些不同方面,反映了秦朝灭亡后,封建统治阶级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在治国的思想、方法方面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在处理历史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方面也前进了一大步,秦始皇“废先王之道”、汉武帝则采“先王之道”和秦制的合理方面而兼用之就表现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说汉武与秦皇相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汉武帝,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即帝位,后元二年(前87)二月去世,在位五十四年零一个月。武帝是位富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人。他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又处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与发展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汉武帝通过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汉武帝与秦始皇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尊儒术,以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或统治思想。这是汉武帝的一个首创。在尊儒术的同时,他又重法治,对其他各家各派的学者也统统加以任用,让他们在朝中做官。如:黄老学派的汲黯;纵横学派的主父偃、严助;杂家的东方朔;阴阳家的方士和占卜的术士等。所以当时人太史公称赞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引)百端之学”,这一称赞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因此,可以说汉武帝奉行的学术思想政策是尊儒术、重法治、“悉延(引)百端之学”。此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在一般情况下,也是尊儒术,而兼用诸子百家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汉武帝可以说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化思想政策的奠基人。 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另一显著不同是秦始皇“焚书”,汉武帝却大力搜求遗书。搜求遗书不始于武帝,秦“焚书”后,汉初就注意搜求遗书。然而,到汉武帝搜求遗书才形成制度,如置写书之官、建藏书之所等。不仅搜求儒家经籍,诸子传记、诗词歌赋都在搜求之中。刘歆《七略》中说:“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故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不仅汉中央政府在大力搜求遗书,地方政府也对此十分重视,如河间献王刘德在搜求遗书方面就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武帝时期全国曾出现了一个搜求遗书的热潮。搜求遗书推动了古籍整理、目录学、经学、史学、文学和各种学科的发展与繁荣。此外,汉武帝制礼作乐,大大促进了诗歌、音乐和汉赋的发展。据上述情况,可以说汉武帝是一位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皇帝。 二、统一中国,奠定了现代中国辽阔疆域的初步基础。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古代在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现在的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追求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特点。统一有利于和平、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商周秦汉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与南方的农业民族进行了长期斗争。从西戎族的叫犬戎的一支攻灭西周王朝后,春秋时期出现了“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①的局面,少数民族挺进中原,中原华夏诸国为生存相互拼斗。战国时期,北方的燕、赵、秦都北筑长城,赵国曾在今内蒙河套北阴山(今大青山)一线筑长城,防御匈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北筑长城,说明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一直采取着守势。楚汉战争时期,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到贝加尔湖一带,西边臣服西域,东至辽东,南至长城的广大地区。并常常人塞掳掠汉朝境内的财富、人口。甚而挥大军南下,给西汉王朝以巨大威胁。汉武帝时改变了被动挨打的战略态势,以大无畏的精神,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决战,屡败强敌,给了匈奴以沉重打击。这使汉强匈奴弱成了不可逆转之势,发展到宣、元时期,匈奴向汉朝称臣,成了汉朝北方的藩属。为断匈奴右臂,汉武帝又经营西域,使西域三十六国臣服汉朝,并在西域屯田。宣、元时,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管理西域事务。为断匈奴左臂,汉武帝又经营辽东以东地区,在今朝鲜境内置乐浪等四郡。此外,汉武帝还统一了两越、西南夷等地。由于汉武帝的统一,促进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受到后世史家的高度评价。又因汉武帝统一的地区比秦始皇要大得多,其中大多数地区都在今天中国境内,所以人们又称赞汉武帝奠定了现代中国辽阔疆域的基础。 三、汉武帝几乎终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兴修水利。他兴修水利数量之多、地域之广,两汉以前的最高统治者中,无人能与之相比。他不仅兴修了关中地区的水利灌溉网络,还在西北的朔方、西河、河西、酒泉和东部的汝南、九江、东海、泰山等地穿渠溉田。元封二年(前109),武帝亲临现场堵塞黄河瓠子决口,使东南16郡无水患。武帝后期又推广新式农具和新的耕作方法。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潜力,为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汉武帝还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方面改革的目的是扩大国有经济成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通过选官制度、设立中朝、监察制度、分封制度诸方面的改革,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改革措施反映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悔过与改弦更张。汉武帝后期出现了严重失误。这表现在:广大地区小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对匈奴战争接连失败;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导致巫蛊之祸发生。《汉书·昭帝纪》赞中说武帝后期出现了“天下虚耗,户口减半”的局面。在严重形势面前,武帝下轮台诏,认真悔过,改弦更张,从此不再出兵,推行富民政策,“思富养民”,发展农业生产。武帝这一政策转轨,使国家避免了一次社会大动乱,为昭、宣时期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强盛创造了条件。 六、武帝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 由于汉武帝是位功绩大、过失也较大的皇帝,所以评价武帝常常发生激烈争论。宣帝时下诏,说他功劳大,应如高帝(高祖)、文帝(太宗)一样为他(世宗)立宗庙,用乐祭祀,当即受到一些朝臣的坚决反对。立了宗庙后,有的朝臣认为应毁其宗庙。汉哀帝时,争论又起,中垒校尉刘歆等极力称赞武帝功绩,宗庙才免被毁。对武帝的评价有个如何认识他的“功”与“过”的问题,还因为他的事业是多方面的,对其认识不同,评价也就不同。东汉末应劭评价武帝时说: 世宗(武帝)攘夷辟境,崇演礼学,制度文章,冠于百王矣! 应劭的这一评价是从三个方面讲的,即从“攘夷辟境,崇演礼学,制度文章”三个方面看,说汉武帝的功绩都是“冠于百王”的。稍后,曹植称赞汉武帝说: 世宗(武帝)光光,文武是攘,威振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超)百王。 曹植这一段话,从统一中国,修订历法,“辨修旧章”三方面,说汉武帝是“功越百王”的。客观而论,从继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统一中国等方面来看,汉武帝是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皇帝。 汉武帝一生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汉朝的国力,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朝以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就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这是与当时世界的形势有关的。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在他即位之前南亚次大陆已因孔雀帝国的衰亡而陷于分裂,约在今阿富汗境内的巴克特利亚王国(大夏)已臣服于大月氏。两河流域的塞琉古王朝(条支)和今埃及地区的托勒密王朝已处于衰落之中。西方的马其顿、希腊已为罗马所统治,而在武帝统治的后期欧洲强国罗马又陷入了不断的奴隶起义和民主与独裁的两派斗争之中。当时匈奴是东亚北部占领辽阔领土的军事强国。在这种形势下,汉武帝打败匈奴,就使汉朝以一流强国出现于世界历史舞台上。这一点对当时的中国和东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汉武帝能成就其事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所从事的事业,从某些方面和某些时间内,如反击匈奴战争、兴修水利等等是有群众基础的,是受到了人民群众支持的。《汉书》卷57下《司马相如传》载武帝《告巴蜀檄》说:“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拿着兵器)而走,流汗相属,惟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人臣之道也。”《汉书·沟洫志》载汉武帝堵黄河瓠子决口后,“用事者争言水利”。这些事实说明武帝在反击匈奴战争、兴修水利方面是得到了臣民积极支持的。这种支持无疑是他的事业成功的基础。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参考了有关汉武帝问题的一部分专著、论文,现特此向这些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有关引用,均见本书注释,此不一一赘述。 汉武帝及其事业,是中国古代历史蕴积的产物,牵涉到了思想文化、礼乐习俗、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演变,以及中国古代各族的状况等等。作者力图从历史实际出发,求实、创新,争取把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汉武帝奉献给读者。作者希望本书能受到读者的认可和欢迎。 有感于汉武帝在振兴中国方面所成就的巨大业绩和那时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斗争,特录今人所作《赞汉武帝》古诗一首,以纪念那个伟大的时代,并供评价汉武帝时参考: 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资振古国。 绍发华统彰九野,敢击匈奴正六合。 悔过曾使众心恪,富民又启谱新辙。 风雨茂陵依旧在,春秋千古瓠子歌。 后记 本书从开始动笔到完成初稿,断断续续用了三年时间。在编辑过程中,张昭军同志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而后经修改付梓的。他的辛勤劳动,提高了本书的质量,在此特向他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黄今言先生的支持与鼓励。今言先生是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经济史研究所所长、秦汉史学会副会长。我们曾就本书的一些问题坦诚地交换了意见。本书写汉武帝对少数民族采取了“一国两制”的办法,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在此,我向他表示深深的谢意,祝愿他多做贡献。 我在上大学、当研究生时的三位老师,梁方仲教授、成庆华教授、汤明□教授已经离开了人世。我深深地怀念三位老师。他们的成就、精神、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都深深感动着我。三位先生与我的师生之情,鼓舞着我前进!在此,我向三位先生表示深切的哀悼。天悠悠,地悠悠,人悠悠,事悠悠,不废江河万古流。要安定,要科学,要民主,要文明,祝愿中国向着振兴、富强急驰骋。 杨生民 1999年7月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