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仲琳(约1567~1620),亦作陈仲琳,号钟山逸叟,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明朝小说家,著有《封神演义》。他生活于隆庆、万历年间,生平事迹不详。
《封神演义》揭露了商纣王暴虐无道,赞美了以周文王为理想的,“仁君”、姜子牙为辅佐的能臣。演义以纣王进香,题诗渎神,于是女娲命三妖惑纣助周为楔子,历叙纣王、妲己荒淫暴虐恶行,及姜子牙晚年知遇,西伯侯脱祸归周,武王起兵反商诸事,中心内容是描写商周之战的曲折过程,其间神怪迭出,各有匡助。助周者为阐教,有道、释两家,助纣者有截教。双方各逞法术,互有死伤,截教终败。其后纣王自焚,武王克商,而以姜子牙祭坛封神,周武王分封列国告终。《封神演义》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以荒诞的幻想来塑造人物、展现故事、安排细节。
许仲琳编著的《封神演义》又称《封神传》、《商周列国传》、《武王伐纣外史》,二十卷一百回。大约成书于明隆庆、万历间。这部被鲁迅分类为“神魔小说”的作品,是据我国历史上有关“周革商命”的传说为中心线索演绎而成。有人称之为“历史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中的故事轮廓基本上是以先它问世的《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但其篇幅要比前者宏大得多。它以周武灭商的史实为经,以神魔相斗为纬,“助周者为阐教即道释,助殷者为截教。截教不知所谓……其战各逞道术,互有死伤,而截教终败。于是以纣王自焚,周武入殷,子牙归国封神,武王分封列国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书中通过对商周战争起因及武王伐纣过程的描写,鞭笞了商纣王等的淫乱暴虐,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了明末的社会现实,肯定了周武王“吊民伐罪”的正义之举。它以神话的形式,还反映了几千年来人民对于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且言杨妃进宫,二位殿下来见。杨妃曰:“此间不是你弟兄所居之地,眼目且多,君昏臣暗,杀子诛妻,大变纲常,人伦尽灭。二位殿下可往九间殿去,合朝文武未散,你去见皇伯微子、箕子,比干、微子启、微子衍、武成王黄飞虎,就是你父亲要为难你兄弟,也有大臣保你。”二位殿下听罢,叩头拜谢姨母指点活命之恩,洒泪而别。杨妃送二位殿下出宫。杨妃坐于绣墩之上,自思叹曰:“姜后元配,被奸臣做陷,遭此横刑。何况偏宫!今妲己恃宠,蛊惑昏君,倘有人传说二位殿下自我宫中放去,那时归罪于我,也是如此行径,我怎经得这般惨刑?况我侍奉昏君多年,并无一男半女;东宫太子乃自己亲生之子,父子天性,也不过如此,三纲已绝,不久必有祸乱。我以后必不能有甚好结果。”杨妃思想半日,凄惶自伤,掩了深宫,自缢而死。有宫官报人寿仙宫中。纣王闻杨妃自缢,不知何故,传旨:“用棺椁停于白虎殿。”
且说晁田、晁雷来至寿仙宫,只见黄贵妃乘辇回旨。纣王曰:“姜后死了?”黄妃奏曰:“姜后临绝、,大叫数声道:‘妾侍圣躬十有六载,生二子,位立东宫,自待罪宫闱,谨慎小心,夙夜匪懈,御下并无嫉妒。不知何人妒找,买刺客姜环,坐我一个大逆不道罪名,受此惨刑,十指枯焦,筋酥骨碎,生子一似浮云,恩爱付于流水,身死不如禽兽,这场冤枉无门可雪,只传与天下后世,自有公论。’万望妾身转达天听。姜后言罢气绝,尸卧西宫。望陛下念元配生太子之情,可赐棺椁,收停白虎殿,庶成其礼,使文武百官无议,亦不失主上之德。”纣王传旨:“准行。”黄妃回宫。只见晁田回旨,纣主问:“太子何在?”晁田等奏曰:“东宫寻觅,不知殿下下落。”王曰:“莫非只在西宫?”晁田对曰:“不在西宫,连馨庆宫也不在。”纣王言曰:“三宫不在,想在大殿。必须擒获,以正国法。”晁田领旨出宫来。不表。
且言二殿下往长朝殿来,两班文武俱不曾散朝,只等宫内信息。武成王黄飞虎听得脚步怆惶之声,望孔雀屏里一看,见二位殿下慌忙错乱,战战兢兢,黄飞虎迎上前曰:“殿下为何这等慌张?”殷郊看见武成王黄飞虎,大叫:“黄将军救我兄弟性命!”道罢大哭,一把拉住黄飞虎袍服,顿足曰:“父王听信妲己之言,不分皂白,将我母亲剜去一目,铜斗烧红,烙去二手,死于西宫。黄贵妃勘问,并无半点真情。我看见生身母亲受此惨酷之刑,那姜环跪在前面对词,那时心甚焦躁,‘不曾思忖,将姜环杀了。我复仗剑,欲杀妲己,不意晁田奏准父王,父王赐我兄弟二人死。望列位皇伯怜我母亲受屈身亡,救我殷郊,庶不失成汤之一脉!”言罢,二位殿下放声痛哭。两班文武齐含泪上前曰:“国母受诬,我等如何坐视。可鸣钟击鼓,请天子上殿,声明其事,庶几罪人可得,洗雪皇后冤枉。”言未了,只听得殿西首一声喊叫,似空中霹雳,大呼曰:“天子失政,杀子诛妻,建造炮烙,阻塞忠良,恣行无道,大丈夫既不能为皇后洗冤,太子复仇,含泪悲啼,效儿女子之态!古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今天子不道,三纲已绝,大义有乖,恐不能为天下之主,我等亦耻为之臣。我等不若反出朝歌,另择新君,去此无道之主,保全社稷!”众人看时,却是镇殿大将军方弼、方相兄弟二人。黄飞虎听说,大喝一声:“你多大官,敢如此乱言!满朝该多少大臣,岂到得你讲!本当拿了你这等乱臣贼子,还不退去!”方弼兄弟二人低头喏喏,不敢回言。
黄飞虎见国政颠倒,叠现不祥,也知天意人心,俱有离乱之兆,心中沉郁不乐,咄咄无言。又见微子、比干、箕子诸位殿下,满朝文武,人人切齿,个个长吁。正无甚计策,只见一员官,身穿大红袍,腰悬宝带,上前对诸位殿下言曰:“今日之变,正应终南山云中子之言。古云:“君不正,则臣生奸佞。,今天子屈斩太师杜元铣,治炮烙坏谏官梅伯,今日又有这异事。皇上青白不分,杀子诛妻,我想起来,那定计奸臣,行事贼子,他反在旁暗笑。可怜成汤社稷,一旦丘墟,似我等不久终被他人所掳。”言者乃上大夫杨任。黄飞虎长叹数声:“大夫之言是也!”百官默默。二位殿下悲哭不止。只见方弼、方相分开众人,方弼夹住殷郊,方相夹住殷洪,厉声高叫曰:“纣王无道,杀子而绝宗庙,诛妻有坏纲常,今日保二位殿下往东鲁借兵,除了昏君,再立成汤之嗣。我等反了!”二人背负殿下,径出朝歌南门去了。大抵二人气力甚大,彼时不知跌倒几多官员,那里当得住他!后人有诗为证。诗曰:
方家兄弟反朝歌,殿下今番脱网罗。
漫道美人能破舌,天心已去奈伊何。
话说众多文武见反了方弼、方相,大惊失色,独黄飞虎若为不知。亚相比干近前曰:“黄大人,方弼反了,大人为何独无一言?”黄飞虎答曰:“可惜文武之中,并无一位似方弼二人的。方弼乃一夯汉,尚知不忍国母负屉,太子枉死。自‘知卑小,不敢谏言,故此背负二位殿下去了。若圣旨追赶回来,殿下一死无疑,忠良尽皆屠戮。此事明知有死无生,只是迫于一腔忠义,故造此罪孽,然情甚可矜嚣。”百官未及答,只听后殿奔逐之声。众官正看,只见晁田兄弟二人捧宝剑到殿前。,言曰:“列位大人,二位殿下可曾往九间殿来?”黄飞虎曰:“二位殿下方才上殿哭诉冤枉-,国母屈勘遭诛,又欲赐死太子,有镇殿大将军方弼、方相听见,不忿沉冤,把二位殿下背负,反出都城,去尚不远。你既奉天子旨意,速去拿回,以正国法。”晁田、晁雷听得是方弼兄弟反了,吓的魂不附体。话说那方弼身长三丈六尺,方相身长三丈四尺,晁田兄弟怎敢惹他?一拳也经不起。
P42-43
《封神演义》是明代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的作品,又名《封神传》、《商周列国全传》。全书共一百回。它的作者,明舒载阳刊本《封神演义》卷二题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传奇汇考》卷七《顺天时》传奇解题则云“元时道士陆长庚撰”,张政娘谓“元时”乃“明时”之误。陆西星,字长庚,江苏兴化人,是明代中晚期的道士。从《封神演义》的内容来看,其作者身为道士的可能性较大。
《封神演义》所描写的“武王伐纣”,本来是一个历史事件。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已经将“武王伐纣”变成了一个虚构多于史实的历史故事。《武王伐纣平话》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叙妲己入宫,成为纣王宠妃;太子殷郊受到妲己谗毁,被逼无奈,起兵反抗他的父亲纣王。中卷叙周文王姬昌被纣王囚禁于羑里;殷纣大臣黄飞虎被逼反;比干因强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姜子牙发迹变泰。下卷叙周武王伐纣。《武王伐纣平话》虽然增加了许多虚构内容,但仍属于讲史话本。而以《武王伐纣平话》为蓝本的《封神演义》,则已属于神魔小说。二者在情节上颇多异同。《封神演义》前三十回,除叙述哪吒出世的第十二、十三、十四等三回之外,其他部分基本上是在《武王伐纣平话》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第三十一回至第八十六回,《封神演义》集中笔力写神魔斗法,不再受制于《武王伐纣平话》的格局,其中只有两小节例外:一节是纣王烹费仲,一节是伯夷、叔齐谏阻武王伐纣。这一部分长达五十六回,对《封神演义》的题材性质具有决定性影响。第八十七回至结尾,《封神演义》仍以神魔斗法为主,但采用了《武王伐纣平话》的一些重要情节,如纣王敲骨剖孕妇、千里眼与顺风耳等。从上述比勘可以看出:《封神演义》改变了《武王伐纣平话》的题材重点,由以讲史为主变为以神魔斗法、斩将封神为主。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封神演义》“虽为讲史,已多神魔”,即就这一情形而言。
《封神演义》的特色之一是赋予诸多神仙妖怪以奇形怪状的容貌和各有特点的法术。杨任的眼睛,雷震子的肉翅,哪吒的三头六臂,在地底行走的土行孙,高明、高觉的千里眼、顺风耳,杨戬的七十二般变化,这些都新奇有趣,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法宝在《封神演义》中的作用得到异乎寻常的强调。太乙真人以九龙神火罩焚石矶娘娘,文殊广法天尊用遁龙桩诛王魔,广成子持翻天印打死火灵圣母,惧留孙放捆仙绳缚住余元,广成子、赤精子、道行天尊、五鼎尊人祭四剑斩万仙“如砍瓜切菜一般”,俱见法宝的特异功能。无论是阐教仙人,还是截教仙人,或是佛教诸佛,他们都视法宝如性命。这也难怪,他们的神通原即仰仗法宝。第六十四回,殷洪、殷郊得到师父赤精子、广成子的阴阳镜、翻天印,在被申公豹策反后,用镜、印打师父,失去法宝的二仙,竞被徒弟打得落荒而逃。第四十七回,燃灯靠曹宝之力得到赵公明的定海珠,便存心据为己有,赵催他物归原主,他却厚着脸皮耍赖说:“此珠乃佛门之宝……你也不必妄想。”对法宝的希求和大量使用,成为《封神演义》情节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
《封神演义》的斗法描写,颇能写出各当事人的不同身份。如第十三回《太乙真人的石矶》:
石矶娘娘与太乙真人往来冲突,翻腾数转,二剑交加,未及数合,只见云彩辉辉,石矶娘娘将八卦龙须帕丢起空中,欲伤真人。真人笑曰:“万邪岂能侵正。”真人口中念念有词,用手一指:“此物不落,更待何时?”八卦帕落将下来。石矶大怒,脸变桃花,剑如雪片。太乙真人曰:“事到其间,不得不行。”真人将身一跃,跳出圈子外来,将九龙神火罩抛起空中。石矶见罩,欲逃不及,已罩在里面。……石矶在罩内,不知东南西北。真人用两手一指,那罩内腾腾焰起,烈烈光生,九条火龙盘绕——此乃三昧神火烧炼石矶。一声雷响,把娘娘真形炼出,乃是一块顽石。
这里,石矶娘娘被设计为女性,所以她的法宝是一方手帕,用“云彩辉辉”来形容,可知上面有彩色图案。她发怒时,“脸变桃花,剑如雪片”,也与女性的特点吻合。太乙真人则是另一种身份。他是得道的真人,哪吒的师父,使用法术时仍给人持重之感。石矶娘娘的八卦帕飞来,他只是一“笑”,后来迫不得已,也只是平静地说一句:“事到其间,不得不行。”“抛”神火罩与“丢”手帕相比,亦有持重与轻躁之别。
在古代神魔小说中,《封神演义》当是神仙数量最多的一部。这里有十二代上仙:广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玉鼎真人、黄龙真人、普贤真人、慈航道人、惧留孙、文殊广法天尊、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灵宝大法师等;有十洲三岛列仙:云霄娘娘、琼霄娘娘、碧霄娘娘、赵公明、菡枝仙、彩云仙、吕岳、焰中仙罗宣、马元、羽翼仙、火灵圣母、一气仙余元、法戒等;有通天教主及其“上四代弟子”金灵圣母、无当圣母、龟灵圣母、多宝道人和金光仙、乌云仙、毗庐仙、灵牙仙、虬首仙、金箍仙、长耳定光仙等七位门人;有太上老君及其大弟子玄都大法师,有元始天尊及其大弟子南极仙翁;还有石矶娘娘、金光圣母、四圣、十天君等。何以要写如此众多的神仙?用意之一是便于展开法术和神通的描写。火灵圣母祭混元锤中子牙后心,余元取乾坤袋烧土行孙,陆压用钉头七箭书射赵公明,陆压用飞刀斩余元,诛仙阵、万仙阵、天绝阵、寒冰阵、六魂恶幡,凡此种种,都足以见出《封神演义》作者的兴趣所在。用意之二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神谱,并以此为前提展开丰富多彩的神的故事。“《封神演义》是借着‘演义’写‘封神’,一大堆丰富的‘演义’,实际上就等于是众神成神之前的故事总集。这也就是说,《封神演义》几乎就等于是众神由来的解说集,它为每一位神明之所以为神的经过提供了解说性的故事。《封神演义》之所以对于后来的民间信仰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就在于小说透过‘封神’的描写,使得全书终于变成好像一部‘神明传说集’,专门解说神明由来的传说故事集。”《封神演义》在塑造中国的民间信仰方面,其影响力之大,是别的小说难以比拟的。
……
由以上的例证不难看出,“‘心血来潮’旧套满篇”云云,旨在讽刺《封神演义》这种雷同、单调的情节展开方式。从李汝珍的调侃,我们一方面知道他无意于写一部热闹的神魔斗法小说,另一方面也对《封神演义》以神魔斗法为重心的特点加深了认识。
曾有人将《封神演义》解读为以发挥象征性寓意为主的作品,如清代嘉庆年间的俞景,他作有《封神诠解》一书。俞樾《封神诠解序》云:“邱长春《西游记》乃记西域地理者,故钱竹汀《补元史艺文志》人之地理类。世俗所传《西游记衍义》非邱作也。乃有悟一子者,不知何人,为作《西游真诠》,而此书居然谈道之书矣。……仁和有俞君者,名景,自号湖隐。仿悟一子评《西游记》之例,作《封神传诠解》,其设想之奇,会意之巧,与悟一子异曲同工,而此书亦居然谈道之书矣。”俞景的阐释宗旨由此可见。(今人以道教内丹原理阐释《封神演义》的有王沐《内丹养生功法指要——明陆西星(封神演义>宗教思想试析》,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其具体阐释与俞景不同,但阐释路数是一致的。)但俞樾显然不赞成俞景从寓道的角度来解读《封神演义》,所以他在序中用调侃的语调写道:“夫道无所不在也。庄子不云乎?道在蝼蚁,在梯稗,在瓦甓,在屎溺。夫至屎溺犹可以见道,况此洋洋数十万言之文字乎?推而言之,《西厢记》‘临去秋波’一语,可以悟禅;‘上大人,孔乙己’,童子习书做本也,而白云禅师以举示郭功甫;‘云淡风轻近午天’,儿童所读《千家诗》首篇也,而张界轩谓此诗备阴阳四时之气。然则吾人苟于道有得,随所见而皆有合焉。岂必《参同契》、《阴符经》而后可以谈甲边庚内之功,见龙存虎想之妙哉?”俞樾的意思是:读者之意虽未必不然,但作者之意却未必然。以寓道之书视《封神演义》,仅仅表明俞景“于道有得,随所见而皆有合”,而从还原阐释的角度看,俞景的解读过于牵强,与《封神演义》的内容是不吻合的。俞樾的意见无疑更为合理。
李汝珍和俞景这两个例子说明:《封神演义》的读者是有高下之别的,李汝珍相当明智,而俞景则有些走火入魔的味道。我们期待您在阅读《封神演义》时记得俞樾的提醒。
陈文新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封神演义》是借着“演义”写“封神”,一大堆丰富的“演义”,实际上就等于是众神成神之前的故事总集。这也就是说,《封神演义》几乎就等于是众神由来的解说集,它为每一位神明之所以为神的经过提供了解说性的故事。《封神演义》之所以对于后来的民间信仰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就在于小说透过“封神”的描写,使得全书终于变成好像一部神明传说集,专门解说神明由来的传说故事集。
——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胡万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