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同志是当代杰出的人民作家,他一生献身于中国革命事业,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文学巨匠和造诣精深、风格独具的书法家、国画家。他创作的革命题材长篇小说三部曲《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最具有代表性的革命经典著作,深受读者喜爱并广为传颂。
王洋、田英宣所著的《梁斌传(精)》全面、真实地记录了梁斌同志一生的工作、生活、成就和贡献,并展示了梁斌同志生前各个时期活动的珍贵图片百余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梁斌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洋//田英宣 |
出版社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梁斌同志是当代杰出的人民作家,他一生献身于中国革命事业,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文学巨匠和造诣精深、风格独具的书法家、国画家。他创作的革命题材长篇小说三部曲《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最具有代表性的革命经典著作,深受读者喜爱并广为传颂。 王洋、田英宣所著的《梁斌传(精)》全面、真实地记录了梁斌同志一生的工作、生活、成就和贡献,并展示了梁斌同志生前各个时期活动的珍贵图片百余幅。 内容推荐 王洋、田英宣所著的《梁斌传(精)》是我国著名作家梁斌的第一部传记。该书在大量实地调查、资料搜集和采访的基础上,对梁斌的革命生涯与文学风格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翔实的描述和分析,并对《红旗谱》系列长篇成书的前前后后进行了真实的记述,从文学、文化的视角透析了梁斌成为当代文学巨匠的成因。 目录 序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 一、十子之家的大家族 二、梨园小戏迷 三、初绽艺术天赋 四、瓜棚月下儿女情 第二章 二师学潮与高蠡暴动的洗礼 一、少小萌生作家梦 二、慈母病故 三、从文学走向革命 四、学潮——刻骨铭心的记忆 第三章 在“左联”指引下 一、北图苦读 二、小说与杂文 三、被捕入狱 四、山东剧院求学 五、重返北平 第四章 新世纪剧社社长 一、投入抗战烽火 二、全能社长 三、戏剧语言民族化实践 四、在华北联大 五、甜蜜而苦涩的恋情 六、传播艺术火种 七、触动创作灵感的老人 第五章 迎接曙光 一、转战冀中反扫荡 二、从短篇到中篇 三、不懈的追求 四、“兵运”先锋 五、随军南下 第六章 征程江南 一、深山剿匪 二、南国之恋 三、第二故乡——襄阳 四、《新武汉日报》社社长 第七章 生命之歌 一、碧云寺缜密构思 二、倾注痴情写初稿 三、《红旗谱》的修改与出版 四、当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八章 风雨兼程 一、傲雪斗风霜 二、罹难见情真 三、秘密创作《翻身记事》 四、重见天日 五、《烽烟图》手稿失而复得 第九章 寄情丹青 一、翰墨情缘 二、与黄胄兄弟重逢 三、《梁斌画集》出版 四、“自家笔墨” 五、豪气长存 第十章 大地之子 一、出访日本 二、笔耕不辍 再度辉煌 三、梁斌文学奖 四、满天星斗日 一华落地来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十子之家的大家族 梁斌的家乡——梁庄,坐落在河北省蠡县境内一片神奇的土地上。 这里是中国北部的一片古老而肥美的土地,它体现着中华民族开垦者的气质,衍生着黄河流域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这里有从新石器时代保留至今的百尺台文化遗址,它包含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到汉朝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它虽还未被发掘,其丰富的内涵也还不被人们了解,但我们已经感到它的博大与精深。古来燕赵多豪杰,这里曾经出现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的燕昭王,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将相和”的廉颇和蔺相如……他们的奔腾热血和激昂壮志赋予了这片土地神奇的力量,哺育出后世一代代英雄儿女。急公好义、重信然诺、明事达理,是淳朴乡民辈辈相袭的传统美德。地僻而景常新,世远而人不没,乡土文化也像遗传密码一样编织进了梁庄人的生命之中,这个小村庄在梁斌这一代人中就出了两个赫赫有名的艺术家——著名作家梁斌和著名画家(中国国画大师)梁黄胄。梁庄——地杰人灵。 据县志记载,梁庄是明朝因难民迁徙而由几家人建起来的一个小村庄,从此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这里生息繁衍。它北起燕山,西接太行,东临渤海,南有一望无际的平川。梁庄就在潴泷河与唐河之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开垦的可耕种土地已有上千亩之多,尤为神奇的是,这一片土地,从不遭冰雹的侵袭,被附近乡里称为风水宝地。那时全村已有近百户人家。村民们终年勤劳耕作、节俭持家,视养种土地为命根子,他们那种精耕细作的精气神儿,在周围几十里地是出了名的。也许正是这种对土地的虔诚感动了天神与地神,从而得到了上天的恩惠。从那时起直至今日,如果你能有幸到这里来,一定能亲自体验到梁庄与附近村庄的不同景观,感受到村民的勤劳,村风的质朴,村貌的井然有序。也许是天人合力的作用,尽管那个年代战乱不断,可梁庄却变得地主、富农、中农多了起来。梁庄人继承着先辈开垦拓荒的性格,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范围不断发展农副业,村子里有兼营花庄的地主,还有人在镇上兼营铁器铺或开小杂货铺……特别是梁庄地处产棉区,当地流传“要发家,种棉花”的说法。收获的棉花用来织布,因此,纺织土布就成为农家的主要副业。这里离高阳县城很近,大约只有四十里路,当时高阳的棉布业在全国很有名。于是,这里遍布乡里的土布纺织技术不断被外界看好,一些棉布商人甚至从天津的外商那里买进洋线,利用附近农村的廉价劳动力,织成棉布(当时叫“洋布”)再外卖。梁庄的大部分人家也都把织洋布作为家庭副业之一,于是一走进梁庄,就会隐隐听到机杼之声。 梁家是一个大家族,梁斌祖父这一支系不算很发达,那时有地八亩,到了父亲梁老旬离开学房当家主事时,已经发展到二三十亩地,并有一头驴了。据说,梁老旬的第一个妻子是西百尺村王财主家的女儿,她与梁老旬结婚后生了五个孩子,她的父亲是有名的骨科医生,不仅能看病,还带了不少学生弟子,包括他的大外孙(梁斌的大哥)。他用自己的教具和人骨模型教学,桃李满门。根据当时的情况推测,王氏给梁家带来了一定的生活转机,让梁老旬积蓄了一些家产。王氏辞世以后,梁斌的母亲嫁到梁家时,梁家家境仍然很好,不愁吃、不愁穿。不过,家族经济发展的鼎盛期似乎已经过去了。梁斌的母亲来到梁家后又生了四个孩子。 1914年4月18日,又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了,他让这个普通的庄户人家充盈着笑语。那个年代,冬天很寒冷,屋檐有时会结上长长的冰凌。而他恰恰出生在树木新绿、花香蝶飞的仲春时节,也是农家开始忙碌、播种希望的季节。在回春的天气里,暖暖的阳光照在上房的窗前,它的脚步虽然缓慢,却并不停顿,它洒满了整个农家屋院,婴儿清脆的啼哭声更让室内充满了新的生机。因为,梁老旬当时已年近七十,“老来得子”,这在当时的中国人观念里被视为一大喜事。全家上下,人人脸上、心里都平添了一重喜庆。啊!这个男孩面貌清秀,五官端正,滚圆的脸,宽宽的头额,这就是乳名叫“魁”的梁维周,后来成为作家的梁斌。他从混沌中来到人间,此刻他在想什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善良、温和、慈祥的母亲。她把他紧紧地搂抱在自己温柔的怀抱里,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人间的母爱却是这样温暖。 是时,魁成了这个已有五儿、四女的大家庭中的“老生子”,也是“第十子”。正如所有传统的贤妻良母那样,魁的母亲自从嫁到梁家后一生为丈夫、儿女操劳,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上。对于梁老句前妻生的两个男孩、三个女孩,她要亲手把他们养大,还要照顾她自己生的一个女孩、四个男孩。作为旧中国的农村主妇,她得抚养大十个子女,再加上男婚女嫁的种种负担,这一大家子的生活对她来说有多么沉重呀!可是在她看来,这些孩子都是梁家的希望,所以她总是充满信心地干着永无休止的家务活,从来不道一声怨言。对这个家,她倾注了热烈的爱、全部的爱。 P4-7 序言 梁斌是当代杰出的人民作家,他一生献身于中国革命事业,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文学巨匠和造诣精深、风格独具的书法家、国画家。 梁斌于1914年4月18日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家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少年起就受到革命文学的熏陶,是革命文学引导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7年,正值革命处在低潮时期,十三岁的他便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革命生涯。他积极参与组织农民开展反割头税斗争。他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张贴标语,飞行集会,誓死抗击日寇,为保定二师“七六”学潮奔走呼号。学潮失败之后,他流亡北京,参加左联,一面博览世界文学名著,一面以杂文为武器,继续坚持斗争。1937年5月,他返回故乡,参与组织第一支抗日游击队,武装保卫家乡。此后,他一手持枪,一手秉笔,担任新世纪剧社社长和冀中游击大队政委,带领剧社,自编自导《爸爸做错了》《五谷丰登》《抗日人家》等多部话剧、歌剧,宣传革命,鼓舞群众,并培训农民文艺骨干,使一千七百多个乡村剧团活跃在抗日炮火中,这创造了世界戏剧史和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抗战胜利之后,他自告奋勇,随军南下,领导了新解放区的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工作,为建立和巩固新政权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呕心沥血,创作出史诗性的系列长篇小说《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和《翻身记事》《一个小说家的自述》等作品,教育并影响了几代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梁斌既是作家也是战士。他说:“我是六十年一贯制,为真理而战,为真善美而战,并用我的作品参与解放全人类的斗争。”他满怀激情地投身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论是在白色恐怖的铁窗下,还是在抗日的地道里;无论是在新世纪剧社的舞台上,还是在发动土地改革的群众运动中,他始终站在风口浪尖,与反动势力作艰苦卓绝的斗争。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红旗谱》被宣布为大毒草,他遭到残酷迫害,也没能动摇他的理想和信念。他用要他交代“罪行”的纸笔秘密写作了长篇小说《翻身记事》,显示了他崇高的品格和凛然的气节。 梁斌的《红旗谱》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是一部中国农民觉醒与奋斗的宽广壮丽的史诗;它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昂扬气派标志着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回归本土、回归民族文化的重大成就;它慷慨悲歌、燕赵风骨式的悲壮美别开生面,创造了审美新境界,独步文坛,鲜有来者;它所塑造的以朱老忠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文学典型,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人物画廊,而且振聋发聩,至今巍然屹立,无可比肩。 梁斌的贡献,还在于他的长篇小说《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翻身记事》,几乎全景式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艺术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伟大力量,以他笔下人物的命运,展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艰难历程,揭示了中国农民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得到翻身解放,共产党也只有动员起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投入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梦想这一真理。 梁斌的贡献,还在于他的文学精神至今烛照文坛。他是人民的儿子,他的创作是为人民的,他始终将自己的笔根植于群众的土壤之中。为了创作《红旗谱》,他舍弃了个人利益。他不顾个人安危,潜入敌后采访抗日军民;为了“补上”土改那段生活体验,他放弃解放区安全的社会环境,毅然随军南下,率领工作组开辟新区;为了集中精力写作,他三次辞官不做,无欲无求,自甘寂寞,只事耕耘,不计收获,精益求精,死而后已。他将自己七部书的手稿全部无偿捐献给了现代文学馆。他说:“我的文学是为人民的,我的手稿也是属于人民的。” 梁斌的贡献,还在于他创立了红色文人画。他一生创作了八千多幅书画作品。他心怀天下,以人民忧乐为己任,所作每幅书画,几乎都承载着他作为革命者的理想和寄托。他的书画作品继承传统,开拓新境,技艺独造。他的笔墨所获,大气磅礴,明快空阔,滋含丰富,简洁鲜活。如专家所说,梁斌之作愚去智生,俗除清至,思维超常,特立独行,出于红色战士的信念,绘出红色革命情愫,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 梁斌精神、梁斌文学、梁斌艺术,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纪念梁斌百年诞辰的时候,我们重温他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回顾他所走过的生活与创作的道路,深感研究、学习和发扬梁斌文学精神对于繁荣文学创作的必要。这就是今天我们邀请专家学者,校订编辑《梁斌全集》《红旗谱》纪念版、珍藏本《一个小说家的自述》《梁斌传》和《百年梁斌》的动意。我们希望当代青年,特别是文学青年,更全面、更系统、更深人地了解梁斌,了解梁斌的作品,因为梁斌的作品中大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由于水平所限,我们的工作或有不全面、不完善之处,恳请海内外专家,四方友人,不吝教正。 天津梁斌研究会 2014年2月 后记 经过三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梁斌传》的写作。回想起来可能我并不是写此书的最佳人选,因为从未见过梁斌本人。我是在实地调查、资料搜集和大量采访过程中,确立传主形象并对其产生越来越多的敬仰之情的。能够走近梁斌,审视一位文学大师的足迹,汲取对后人有益的人生启迪,真是一件难得的幸事,倍觉光荣。 梁斌属于那种以一部长篇就确立了自己文学史地位的作家,在他的小说、散文、传记文学等众多文学创作中,系列长篇小说《红旗谱》从20世纪5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立于潮头并标志着潮头高度的少数代表作之一,在当代文坛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史家、学者在论及同类题材文学作品时,仍以《红旗谱》作参照,如许子东评论《白鹿原》时说:“在某种意义上,《白鹿原》就是以《灵旗》、《大年》方式所写的《红旗谱》。”从对《红旗谱》新的解读不断涌现来看,梁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本书对梁斌的革命生涯与文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做了较翔实的描述和分析。梁斌十二岁在蠡县高小开始接触革命文学,十三岁加入共青团,在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因参加学潮运动,受到通缉,而流亡北平。十九岁参加“左联”,在北平图书馆一边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哲学、政治、经济方面的书籍,一边发表小说、杂文创作,走过了一个从有意学“洋”却又刻意转“土”的过程。抗战期间,他担任冀中新世纪剧社社长,一手秉笔、一手持枪,创造了适合大众接受的民族化戏剧语言,使新世纪剧社在冀中独树一帜,也使梁斌在20世纪40年代的华北一带颇有名气。而后,他随军南下襄阳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完成历经数十载已经孕育成熟的《红旗谱》,他多次舍弃高官厚禄,不顾一切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可以说,《红旗谱》凝结着梁斌那奋斗一生的经历和追求。 在《梁斌传》的采访、调查、写作过程中,让人最感动的莫过于梁斌的著书精神。所以,本书除描绘了梁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之外,还对《红旗谱》系列长篇成书的前前后后进行了真实的记述,从文学、文化的视角透析了梁斌成为当代文学巨匠的原因。 作为文学家的梁斌已经为人所熟知,可是作为书画家的梁斌却鲜为人知。从文学家和书画家这两方面介绍梁斌是本书的又一特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梁斌重续儿时翰墨情缘,寄情丹青,创作了几千幅书画作品,使他成为用两种艺术形式表达思想的伟大艺术家。梁斌在书画中“抚今追昔之情刻骨铭心,与日俱增,割舍不掉也欲抛不能,渐渐形成自家独有的情感特色和文化内涵,于是原本不想当书画家的梁斌,在精勤进取中出人意料地胜似许多时尚型的书画家”(王振德),形成了他那“满纸书香”(李松)的“文人画,一种革命的文入画”(黄胄),从而“有着职业画家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水天中)。“梁斌的书画作品也与他的小说《红旗谱》等文学作品一样,以作者宽博的胸襟和深挚的情感投入而具有持久的感染力量。”(李松) 本着“求真贵实”的原则,本书的形成基于大量的调查、采访和资料的收集。比如:写梁斌1938年到1942年期间领导新世纪剧社这段重要的经历,我专门对新世纪剧社的演员们进行了采访。他们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上海、广州等地,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八十二岁,最大的已九十多岁。他们中有军级领导,有总政和空政文工团的领导,还有著名艺术家和新闻工作者等。当我面对这些一谈起抗战时期新世纪剧社的艰苦生活和充满炮火硝烟的演剧活动就焕发出青春激情的矍铄老人时,我被他们的真诚和热情震撼了,我理解了梁斌对革命的无私无畏和为创作《红旗谱》所付出的一切。他确实写出了那个年代的人的风貌,不仅是农民,更多的是这些在农村大地上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我为有这样的前辈而自豪! 在此,我应该特别感谢刘光人先生(前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在连续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不厌其烦地接受了我前后多次的采访,为我提供了新世纪剧社及有关人员的联系方式,使我的调查采访工作能顺利进行。另外,我还得到了新世纪剧社成员的家属、子女们的支持与热情帮助。梁斌生前的好友傅铎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北京师范大学的傅占武老师十分热情地将傅铎的《往事沧桑》一书和一张光盘(他把家里保存的有关梁斌的各种资料和照片刻成光盘)提供给我;梁斌生前好友路一的妻子——河北省文化厅的孟昭芳女士及女儿也给我提供了各种与梁斌有关的资料、照片和路一的回忆录《漫漫征程》一书;梁斌生前好友刘纪的妻子、南开大学的王瑞珍老师,也多次帮助我查找和提供有关资料和各种信息。像他们这样给我热情帮助的知情人真是数不胜数,我不能一一述说,却都成为我写作此书潜在的动力。我的工作给他们添了很多麻烦,却不能给他们什么回报,每当我对此表示歉疚时,他们竟都说:“可别说这些,我们都还得感谢你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们的无私感动了我,让我看到梁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人们对他的景仰之情,他们是希望我把《梁斌传》写得好一些。他们不仅用资料和事实讲述了梁斌的不平凡经历,而且用情感和行动感染着为梁斌作传的我,使我由开始阶段为完成一项科研课题而应该做,变成为使“文以传人”而必须做,这个“人”是包括以梁斌为代表的所有那些值得尊敬的人们。尽管自己的水平有限,但一定要在梁斌著书精神的感染下写出真实的梁斌。 为了证实和了解《红旗谱》出版后被译成八种文字的情况以及在国内外的影响,由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田英宣老师组织该校不同语种的老师和研究生(俄文:钟晓雯,日文:赵冬茜,越南文:[越]阮垂玲、[越]张阮映娥,英文:刘英梅,法文:刘靓,西班牙文:任雅倩,朝鲜文:[朝]崔花、于秒),进行了专门的调查,他们从国内外不同级别的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里进行查找,从网上搜寻,终于搜集到了《红旗谱》的八种译本,并对译者及翻译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描述。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20世纪80年代时,河北师范大学的唐文斌老师写了《梁斌评传》。那时,粱斌先生还健在,唐老师曾多次和梁斌先生见面交谈,并且在北京图书馆的藏书及有关刊物上查找到了梁斌先生的部分早期作品。去唐老师家拜访他时,唐老师把他早年写《梁斌评传》时搜集整理的资料全都拿出来:十几封书信、梁斌给他的字画,还有他多次采访梁斌整理的一本采访记录。正是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和帮助,才有《梁斌传》的今天。本传也只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 感谢梁斌的夫人散帼英女士及其子女的慷慨帮助。他们不仅提供了很重要的文献资料、采访线索,并不断地接受采访。同时,感谢河北省蠡县各级领导和有关人员的支持与帮助。感谢梁斌文学艺术研究会前会长宋乃谦、现会长罗世龙的大力支持。特别要感谢南开大学的张学正先生、郑天刚先生和天津社会科学院的王之望先生,在我撰写书稿的过程中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另外,对周轶洲等人给予的资料整理方面的帮助,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正是这些热心的师友、热爱关注梁斌的读者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梁斌及其文学的魅力,衷心希望本传传达了这种真意,不负广大爱好者的期望。 《梁斌传》的写作,虽然一开始就致力于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考察、采访等工作,可及至全书结稿之际,仍然感到占有的资料是很有限的,而对这些有限资料的消化吸收和在书中的运用就更觉得不尽如人意。现在看来,如果此项工作能早几年动手,起码在传主健在时完成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就更好了。在《梁斌传》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对梁斌和《红旗谱》的研究还有待继续开掘和拓展。 本传既遵从传统,又企图有所创新,但因水平和时间有限,在观点、资料、叙述方式等方面仍有许多不妥之处,谨请方家时贤见教。 作者 2007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