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父母这样做就是在毁掉孩子
分类
作者 曲韵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曲韵编著的《父母这样做就是在毁掉孩子》对中国父母如何教育好孩子,给出了独到的分析、指导、建议和警示。作者结合多年的家庭咨询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案例,梳理了一份教育孩子的负面清单,既让年轻父母发现养育过程中的诸多禁区,又能找到自我成长的方向。

内容推荐

因为无知,爱孩子成了害孩子,或因为自己没有受过良好的养育,带着原生家庭的创伤,家长往往会做出一些伤害孩子、甚至给孩子一生带来不利影响的举动,而且还没有觉察。

积极心理治疗专家曲韵老师,以近十年专业个体治疗和家庭治疗经验为基础,帮家长总结出可能“毁掉孩子”的近50种举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些举动可能对孩子造成的长久伤害,以及我们家长会这么做的深层心理原因,再给出针对性的改善方案。有反思,有警醒,有分析,有指导,有行动,对家长来说,曲韵编著的《父母这样做就是在毁掉孩子》是一本极其实用又有深度的家庭养育与亲子关系指南。

目录

索引 父母们一定要警惕的言和行 

前言 父母们,小心您的习惯行为对孩子造成长久伤害 

第一章 用实际行为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

 不恰当的日常行为

 不幸福、不和谐的婚姻关系

 不良的社会交往方式

 狭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正确的处理冲突的方式

第二章 与孩子做“隐形交易”

 为鼓励孩子完成任务而奖励其他东西

 因孩子不听话而惩罚其他不相关的东西

 把爱和养育当作一种投资

 工作忙不能陪孩子,用物质来补偿

第三章 借着教育孩子发泄情绪

 冷暴力比打孩子更伤人

 把孩子当“出气筒”

 把讲道理变成了说教和唠叨

 把传授变成了命令

 把恐慌和焦虑转嫁给孩子

 不停地抱怨孩子

 用贬低、蔑视和嘲讽击碎孩子的自尊心

第四章 把孩子当宠物养

 给孩子“特殊待遇”

 让孩子时刻成为大家的焦点

 不忍心“苦”了、“亏”了孩子

 轻易原谅和袒护孩子

 总是可怜孩子

 把孩子当宠物,逗弄孩子

第五章 教育理念简单化、绝对化

 孩子是不禁夸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孩子就是要散养

 孩子越早“自立”越独立

 家长永远“伟光正”

第六章 只看到孩子的成绩和外在表现

 要求孩子走自己认定的道路

 总拿孩子跟别人比较

 唯成绩和外在表现至上,忽视孩子本人

 忽略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不由分说地拒绝孩子

 用道歉压制孩子的真实需求

第七章 把“负面刺激”当激励

 用威胁的话逼孩子就范

 动不动就指责和训斥

 用贬低或挖苦来反激孩子

 假装抛弃孩子

 羞辱孩子

 用质问的语气逼迫孩子

第八章 先天养育环境的内在问题

 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

 排行老大

 排行最小

 排行中间

 家中只有两个孩子

 身为“独生子女”

 身为“富二代”

 身为“官二代”

 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

 寄宿的孩子

 单亲家庭的孩子

第九章 挽救我们自己和被我们毁掉的孩子

 情绪化的、以个人感受为核心的一类人

 神经大条、机器人似的一类人

 摇摆不定、内心纠结不清的一类人

后记

试读章节

不恰当的日常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人追求整洁,有的人喜欢随意,有的人喜欢热闹,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喜欢冒险,有的人喜欢安逸等等。每个人的生活怎么过,都有各自的追求。这个无可厚非。但是,父母的这些日常行为自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这时候问题出现了:父母一味地去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却不知道自己就是这些不良行为的始作俑者;父母一边在不断地给孩子灌输主流价值观,一边却背道而驰地我行我素。

只管教孩子,不约束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抱怨说:“我家儿子都12 岁了,还是丢三落四,自己的东西转眼间就找不到了。我跟他说过多少遍自己要整理好自己的东西,他就是做不到,真让我犯愁啊!还有,他的东西回到家就随手乱放,弄得家里总是乱七八糟的……为此,我常常跟孩子发生冲突,因为孩子处好出于青春期,对我的管教更加叛逆,这让我和儿子的关系降到了冰点,甚至都影响到他在家学习的积极性。”

我问她:“你和你丈夫有这种状况吗?”她愣了愣,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也常常丢三落四。他爸爸也是进门后东西随手一放。可是我们对重要的东西还是收放得很好的。而我儿子常常把学习的资料、课本弄得到处都是,找不到的时候就大呼小叫地让我帮忙找,每次清早上学都弄得过于紧张,甚至气呼呼地就出门了。”这位妈妈面对我提出的她和丈夫的自身行为问题轻描淡写。其实她儿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两位家长的习惯长期影响的结果。

我后来给她提了一个建议,让她在家里开展一个全家人一起参与的活动,就是不管是谁,如果东西乱放就把这个物品扔进一个箱子锁起来,一个星期以后才可以申请取出。孩子大人一视同仁,不管这件物品多么重要。听到这个建议,这位妈妈犹豫了,“不行啊,他爸爸肯定不行。手机乱放锁起来怎么办?”这其实就是很多父母都面临的问题:我们自己的生活习惯不改变,却要求孩子改变。

◢ 对孩子的长久伤害

现在不少父母往往看不到自身的问题,甚至意识到了却不愿意改变自己,只一味地要求孩子做出改变。比如,我们总在要求孩子去学习,别看电视,别玩游戏,但自己却玩得不亦乐乎;我们总在要求孩子要喜欢阅读,自己却连碰都不想碰那些束之高阁的书,甚至家里都没有自己可以看的书。这种很日常的行为看似小事,长期下去却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

1)加剧了孩子对家里地位的不公平感——大人就可以做,小孩就不可以做!

2)让孩子很迷惑,因为不知道所谓正确的行为到底是什么样子。

3)让孩子对父母的权威性产生很大的质疑。

4)让孩子更加叛逆和不服。  ◢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不少父母都在为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而苦恼,但实际上孩子的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父母自身的问题,而反映在父母身上的这些同样的问题在我们自己看来似乎就不成问题了。要想改变孩子,父母们首先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权威心态。很多父母觉得,我是家长,我自己怎么样用不着你来管,但我是你爸/ 妈,你就得听我的。

2)落寞心态或寄希望于孩子。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的不良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大半辈子了,真正改起来太难了。自己已经大半辈子过去了,再多的改变也不能带来什么好处了,但孩子还小,养成好习惯一生受益匪浅。

3)懒。要改掉多年的习惯,是不容易的。我们自己知道不对,却已经没有足够的动机或者外界的督促去改正了。

◢ 我们应该怎么做?

1)想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因为,“为了孩子”,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理由和动机。

2)从自身做起。当你希望孩子改变不好的行为习惯时,首先改变自己和家人的行为,这样才有理由来说服孩子,孩子参与改变也才会心服口服。

3)在家里制定好“家庭规则”。比如各自把自己的物品收拾好,如果有惩罚也一视同仁,奖惩分明;比如规定晚上的7 点到8 点是全家的阅读时间等等。

小贴士 制定家庭规则的艺术

1)家庭成员全部参与,听取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2)规则要考虑到所有人的权利和义务,家长没有任何特权。

3)规则不能朝令夕改,不能只对一个人放宽条件。

4)规则的增加和减少需要所有人的一致同意。

5)定期对规则的执行情况就行评估,奖惩分明。

P24-26

序言

我是德国积极心理治疗协会(DGPP)的主席Christian Henrichs。我于2005年作为中德政府合作培训项目的德方教师来到北京授课,并认识了曲韵女士。当时她正在读发展心理学的硕士课程。从那以后,每次我来中国培训或者她去德国培训,我们都保持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2007年曲韵女士获得了位于德国威斯巴登的国际积极心理治疗研究(IAPP)的授权,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积极心理治疗中心,以及IAPP的北京代表处。她成功地在北京、大连、南京、乌鲁木齐等地组织了心理学、心理治疗以及管理心理学相关的培训,并邀请来自德国、俄罗斯等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授课。

现在,她拥有自己的咨询机构,并兼职于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该医院是美国儿童医院协会唯一的一个亚洲会员)。她不仅是心理治疗和咨询的专家,还撰写了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父母这样做,就是在毁掉孩子》和《父母这样做,就能够成就孩子》。

我非常高兴地向您郑重推荐曲韵女士和她的书。她是一个勤于工作、知识渊博、值得信赖的专家。她有丰富的跨文化经验,头脑开放,富有创意。我非常高兴能够继续与曲韵女士合作,并祝愿她的专业治疗工作和写给父母的图书都取得圆满成功!

后记

本书写完后,样章给很多朋友看了,收到一些反馈,说应该更多地写写家长应该具体怎么做,多给些具体的建议。

我给别人建议的时候一般是这样的,就拿网上的一个案例来展示吧。

网上有这样一条:当孩子倒水时打翻了杯子.家长应该怎么反应?

专家建议:要照顾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斥责他。可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很内疚。妈妈不会责怪你的。你要注意倒水时的方法。下次注意。

有的家长就问我:“如果您被问到这个问题,您怎么回答?”

我会先问这个问我的人:

“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多大了?”

“凉水还是热水?”

“以前倒过水吗?”

“是你要孩子倒水的还是他自己主动倒的?”

“倒水前发生什么事了吗?”

“倒水的目的是什么?给谁倒?”

“打翻了杯子,造成了哪些后果?杯子碎了吗?打湿了什么东西?”

“在场的还有谁?他们与你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与孩子的关系呢?他们说什么了没有?”

“打翻杯子后孩子是什么样的态度?满不在乎?惴惴不安?友脾气?感到委屈?……”

“你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教孩子倒水?教孩子处理善后?让孩子明白哪些自己能干哪些不能干?让孩子正确认识这件事?……”

基本上,家长在回答我的一个个问题时,也就明白了自己应该怎么跟孩子说,以及说什么,不再需要我告诉家长。每一个孩子和家长、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处境都如此不一样,不可能也不应该有统~的答案。我在不了解具体细节前,给不出最贴合实际的答案——要么很笼统,要么不恰当。

在我们的书中,我们给出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小贴士”等不少建议性的内容,它们主要是概括性的、方向性的分析和指引。我相信父母们的智慧,相信每一个人的经验、判断和能力,只要不做我们列出的伤害孩子的事,应该怎么做,父母一定有办法!

对于确实有具体事宜希望得到我们帮助的人,我们建议最好的办法是面对面交流,例如一对一的咨询。我的微博是:曲韵积极心理治疗。  本书的封面上有一个“家长角色”的模型。这是我根据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原创的模型,获得了2010年第五届世界积极心理治疗大会的创新奖(Award ofInnovation)。

根据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身体”,这是我们生命的基础;其次是“成就”,这是我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做事、去获得和拥有的层面;第三是“关系”,这里有我们的社会生活,与家人、友人、邻人的交流和互动;最后是“未来/意义”,它是我们对未来的规划、对人生意义的界定、对自己价值的认知,个人及各种观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身体”能带给我们生命的能量,也能带给我们感官的快乐和享受:“成就”带给我们财富和成就感,带给我们自豪和自尊;“关系”带给我们情感的安全感和社会的归属感,让我们不再孤独,感到爱与接纳,也付出情感与爱心;“未来/意义”带给我们精神的确定和愉悦以及对人生其他三个方面的指导。

这四个层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所谓长大、长好,所谓的幸福人生,就是拥有平衡而富足的四个层面的人生:我每一个层面的生活都能打85分!

针对孩子的成长,家长能做的就是在孩子的四个人生层面做有针对性的工作。

在孩子的成就领域,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家长主要在做的,大部分集中在此。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他的动机要足够,就是说他真的想并且愿意做这件事,相关的知识、方法、工具要足够,并能在过程中保持耐心,应对挫折和困难,直至达成目标。所以,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主动建设自己的成就,寻找目标、制定规划,并想办法实现,我们要手把手地教给孩子工具和方法,要制定规则与流程帮助孩子逐渐实现自律。我把这一任务统称为“权威”角色的责任范畴。

在孩子的“关系”领域,我们看到孩子的社会圈子在扩大,社会生活在扩容,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并且要与他们打各种各样的交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涉及“尊重”“信任”“接纳”“评判”等各种关系,也涉及情感的互动与表达。而这一切,都是起始于孩子与最亲密的人——父母间的关系与情感的互动。父母永远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陪伴。我称家长在这个领域的角色为“伙伴”。

在孩子的“未来”领域,家长往往关注的较少,不能及时觉察到孩子的思想和理念的形成。确实有不少家长爱给孩子讲道理,但是,家长讲出来的道理,在孩子那里形成什么样的理解和提炼,孩子自己是相信还是怀疑这些道理,这些道理是给孩子打下好的基础还是限制、僵化了孩子,很少有家长去注意。这个领域家长能做的,是像“向导”一样,指明方向,引领未知与未来,最终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去探索。

在孩子的世界中,家长是他最早的观察对象和模仿对象,我们的一举一动,想让孩子学的,不想让孩子学的,还有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全都落在了孩子的眼里,我们是孩子生活的最初模板,是孩子的“榜样”。

“家长角色”模型与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模型大体对应如下图:

权威是指导,是老师,是教练,帮助孩子学会设立目标、实现目标、取得成就,从他律转为自律;伙伴是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让孩子从小体验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以及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为其他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向导是指路人,指明方向,规划未来,阐明意义;榜样是孩子的模板,是孩子见到更多的人之前的少数的,也是最初的模仿对象。这四个角色是家长自成为家长的那一天起,就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做得好与坏,没有推脱与逃避。我们能做的,只是如何扮演好角色,完成任务,成就孩子的成长。

关于家长角色的具体描述和运用,在我的下一本书《父母这样做,就能够成就孩子》里有详细的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书评(媒体评论)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对待自己以及对待他人的方式,进而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更不用说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模式。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在以爱孩子的名义做着无意中伤害孩子的事情。本书对中国父母如何教育好孩子,给出了独到的分析、指导、建议和警示。我相信它的出版将为我国广大家长奉上厚礼。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

好父母绝不是速成的,都是在不断学习、勇于改变、自我成长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只有父母不断自我成长,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才能帮助孩子的成长。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的人生就会跨越一大步。作者结合多年的家庭咨询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案例,梳理了一份教育孩子的负面清单,既让年轻父母发现养育过程中的诸多禁区,又能找到自我成长的方向。

——亲子教育专家,畅销书作家付小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3: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