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芷章(1903.2.1—1982.2.8),戏曲史家。字伯生,号二渠。河北省平山县人。1925年河北省立正定第七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孔教大学,攻读中国文学。1929年毕业后任保定民生中学教师。1933年起任北京图书馆馆员,从事戏曲史的研究工作,广泛查阅清代升平署档案,著作出版有《腔调考源》、《清代伶官传》、《清升平署志略》、《北平图书馆藏升平署曲本目录》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代伶官传/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芷章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王芷章(1903.2.1—1982.2.8),戏曲史家。字伯生,号二渠。河北省平山县人。1925年河北省立正定第七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孔教大学,攻读中国文学。1929年毕业后任保定民生中学教师。1933年起任北京图书馆馆员,从事戏曲史的研究工作,广泛查阅清代升平署档案,著作出版有《腔调考源》、《清代伶官传》、《清升平署志略》、《北平图书馆藏升平署曲本目录》等。 内容简介 京剧,与其他兄弟剧种相比虽不敢称历史悠久,然确实为集大成之作。京剧产自北京,但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徽汉调、秦腔进京,受到京都文化的熏陶滋养,经过融合提高,又从北京走向全国的一种民族文化精粹。 目录 上卷 精彩书摘 唐春明 春明为前供奉阿招之孙,而笛师唐宝山之子也;同治十一年,生于银丝沟官合。年十一,入小荣椿坐科,艺名椿平,从张虎栅习为正净,回家则又从若父及叔父,学鼓;宝山宝海,虽非以此见长,但家传嫡派,自尔不与流俗为伍也。初,升平署总管何庆喜,以曾受潘荣指授艺术之惠,及后见潘死,嗣孙寿山不能自立,又以钱三寿子树琪为其义儿故,思欲提携二人,使之人署。但俸内既无缺额可补,对外又无名义可予,几费筹思,乃规定为效力二字。十九年,德宗万寿之前,持名单至宫内五品首领杨得清处,请其转奏,并述明欲维持二人在内当差之意。清杨(依宫内俗称)旧与宝山契厚,具知其为二总管印刘(刘得印在升平署习艺,后被太后选人宫中,渐擢至二总管之位,时大总管即李莲英)为有金兰之契者;今视该单,并无春明在内,即对何云,唐氏为供奉已两代,自有微劳可念,今何为独遗弃而不录也!何聆言惊骇,答曰,是余忘之矣,乃急将春明名字,列于首位,三人后又取检场阎定子阎福,一并填入。清杨即为持支交印刘,又谓初无春明,现已添补云云。印刘阅毕日,如此尚佳,若无春明在单,我亦决不为其上奏;现已至此,义无所辞,遂为转禀于慈禧太后,言四人者,皆某某之子,使渠等先在署效力,他日亦好侍奉圣慈。六月二十一日,奉懿旨俞允准挑效力随手三名,打鼓唐春明,手锣钱树琪,大锣潘寿山;走场一名,阎福。署中苏拉陆八得旨,即急往春明家报信,谓宫内有事传汝,时唐正在院内摆弄架上葫芦,即从容语陆日,我一未犯法,二不欠国家钱粮,何事可传我者。陆八云,汝不要与我为笑谑,汝曾托东边二总管之事,今已妥矣。唐告以未尝有请于内,兹实不详,有何缘故。陆八乃语以刘总管已保荐尔入署效力,此来,即为相唤进宫谢恩。事白,唐乃随之往。二十六日宁寿宫演戏,印刘在后台谓春明日,此次挑差使,无汝在内,予即不为奏请矣;今后,当黾勉从公,无负提拔之意。春明亦唯唯而已。至光绪三十年,太后七旬大庆,又下谕,赏春明等正式钱粮。民国以后,搭梅兰芳之班,所有昆腔各戏,概用春明节拍。今住家西安门内草岚子,有子锡光,习击大锣,余尝于金鱼胡同票房内识之。其人亦颇称爽直云。 郭得顺 郭得顺为顺天府宛平县人,家在城内八宝山下庄居住。为太监安来顺之外甥,因缘其舅之力,遂得入沈立成门下,从习击鼓,对昆腔乱弹,仅能谓略知门径,未足以言有成也。光绪十九年,曾搭四喜班奏技;又经其舅之请求,遂于二十三年入署效力。三十年,慈禧七旬大庆,赏食正项钱粮。民国以后,聘用者稀,长年懊丧,因之两耳渐聋。鲍桂山以为旧日同僚,乃约入杨小楼班中,打开场鼓。余常在吉祥戏院及庆乐园,细听其击奏之技,认为极属平平,无惑乎其潦倒至今,且穷劳以终也。 鲍桂山 桂山京师人,生于光绪五年己卯。祖喜凤,父永泰,俱业木器行,铺在樱桃斜街路北,与沈立成为邻。立成暇时,辄来铺中闲坐,与桂山父交厚。桂山幼年读书,后因不易上进,遂拜沈为师,从习武场。时立成在宫内供奉,差事繁忙,鲜克分身,乃转荐徐桂明以代,是为桂山启蒙本师。弱冠之后,又由明心刘介绍,更入郝春年门下,行拜师礼于桂山家内,不时向其请益。庚子后二年,补郝玉庆缺,入署效力,替其师为本家打鼓,所常奏者,计有头二本莲花堂庆安澜狮驼领安天会贾家楼诸剧。旧例,每戏皆前后工,前工归鲍代打,后则归侯双印接打。三十年慈禧太后万寿,赏食正额钱粮。一日桂山从前外某戏园经过,见戏报为宝胜和班、小杨猴班演长板坡,无意之中,进内一看,观所演知系老俞(俞菊笙)一派,心焉志之。迨后小楼被选入署,时郝六已老,立成则专司昆鼓,李五望重,亦不肯伺候新进之人;不获已,乃公推桂山,为杨司击鼓之责。首日演长板坡,桂山以胸有成竹,故趁拍赴节,均到好处。回事常四(名得禄),以桂山称职,即令后者为例可与杨小楼合作。于外,又经张长保、崔禄春为介,四人同饮于掌扇胡同三义轩,以示永好之意;至今垂三十年,而交情乃弥笃焉。桂山今住家南新华街路西,长兄桂亭早亡,次兄桂芬、桂恒、桂林,俱已分爨。桂山子鲍锐,与桂林子鲍锟,亦俱为习打鼓者,锟今为尚和玉鼓师,声名颇著。桂山弟子,习打鼓者,则有乔玉泉(为马连良随手)、白登云(随程艳秋者)、燕五山(尝随金少梅者)、崔又春(为蓉丽绢鼓师)等;习打家伙者,则有靳文清、杜兆培、罗文瑞、谭竹坡、刘喜恩、胡保立、徐竹园、张得林等。桃李之盛,几可与其师沈大,后先相辉映矣。 P479-481 前言/序言 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史研究中,王芷章教授无疑是很值得瞩目的人物之一。王芷章先生(1903-1982),字伯生,号二渠,河北省平山县人。他毕生与同时期的史学界学者求教交往,勤奋耕耘,严谨治学,不仅探书海积文献,而且访民间作调查,相辅相成,铸为佳作。 1934年,王芷章先生撰写出版了第一部专著《腔调考原》(1934年5月,北京双肇楼图书部初版,线装本)。之后,在北京图书馆工作期间,相继出版《清代伶官传》(1936年10月,中华印书局出版)、《北平图书馆藏升平署曲本目录》(1936年,中华印书局再版),1937年整理编著出版《清升平署志略》(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1937年出版,商务印书馆印刷发行;1991年12月,上海书店再版;2006年,商务印书馆再版发行)。其后,又继数十年的调查研究,精心编撰,到1982年逝世之前一年,完成了巨著《中国京剧编年史》与《中国戏曲声腔丛考》、《京剧名艺人传略集》(均为2002年8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从芷章先生的上述著作中,可以领略到他专攻中国戏剧史学的重点领域有四个方面:一是考证戏曲腔调的渊源与流变;二是为清代伶官、京剧名艺人系统地编写传记;三是全面系统地著述清升平署(清代管理戏曲的衙门)的成立、职责、管理制度及其演变过程,这体现了王芷章先生鲜明的立足于民间的戏剧史观;四是系统性、全面性地研究论证京剧艺术的渊源、形成与改良发展至成熟鼎盛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些业绩丰富了戏曲及其历史研究的宝库,对清代、中华民国年间的戏曲研究尤为珍贵。 王芷章先生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业绩?首先在于先生自己。诚如刘复(刘半农)先生在《腔调考原序一》所称赞的,他在治学上有一种披沙炼金的功夫和不怕难的精神与勇气。这种敢于克服困难的治学精神,是首先值得人们学习与景仰的根本所在。 为清代伶官(即戏曲艺人,包括演员、鼓师、琴师、管箱、检场等)系统地编写传记,王芷章先生是最早的学者之一。其《清代伶官传》一书,自20世纪3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成为中国戏剧史研究和京剧史研究的必读书。 但今已甚为罕见,今日再版对学界治史(包括清史及中国文化史、艺术史、戏剧史、京剧史)大有裨益。 《清代伶官传》全书共分三卷:以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所选者为上卷;咸丰、同治两朝所选者为中卷;光绪、宣统两朝所选者为下卷。系统地记述了近四百位主要戏曲艺人的身世际遇、艺术生涯;艺人在宫中演戏及参加戏曲班社组织及艺人师承关系的戏曲活动情况;艺人在宫中演出所承应的戏目、时间和地点,艺人在戏曲班社演出的流行剧目、时间、地点;艺人表演艺术的风格、流派及品评咏赞;书中还涉及一些戏曲声腔、剧种的流变、融会及其相互影响等。该书的素材来源主要以清升平署档案资料为依据,并有作者旁征博引大量的戏曲史料及亲自调查访问戏曲艺人后代的第一手材料,故书中内容翔实可靠。正如作者在《清代伶官传》例言中讲到的其事略则多方征求,用期详实,于拣取材料,更几费斟酌,慎重去留,而后乃作定稿,或有未尽者,则尚待异日之加入。 在此,值得一提的有:一是该书在记述戏曲艺人的身世际遇和艺术生涯时,体现了他们从艺历程中的艰难辛苦。艺人们生活的浮沉悲欢之际,多少也反映出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现实。即也从这一侧面反映出那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立体面貌,不仅对京剧研究,而且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民俗科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二是可以体现出艺人的唱工、念白、做派、武打四工的戏剧表演活动,也常常是主宰着戏曲技术的发展。演员是传播发扬戏曲文学之最有力者,读剧本者少,而看演戏者多。往往有因一二演员的表演技术风格与艺术流派擅长等原因而变更了听众的嗜好与风尚,从而推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卖马》《捉放曹》《四郎探母》等诸剧的流行,程长庚、谭鑫培是极有贡献的。谭鑫培在《卖马》中秦琼的一段唱词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当时最受欢赏,社会人士皆效法其唱,皓首童颜,尽晓叫天儿之别号,京师俗谚有字皆书j痔(王坊),无腔不学谭之说。三是在记述戏曲艺人的戏剧活动情况的同时,体现了王芷章先生对戏剧、戏剧艺术(包括京剧艺术)含义的深刻认识,他认为:戏剧即是最完美的综合艺术;中国戏剧即是中国民族艺术的重要遗产;中国戏剧即也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艺术了。京剧艺术即为完美的综合艺术,因为它能集绘画、建筑、音乐、舞蹈、诗词等各种艺术之美到一个体系里边。试看京剧中的身段台步做派,就具有舞蹈之美;注重化妆,就是具有绘画颜色之美;有许多乐器配演,就是具有音乐之美;有时加入布景,就是建筑之美;而其唱词又有诗词文学之美。京剧艺术即是中国民族艺术重要遗产之一,即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爱好与习惯的大众艺术了。四是进一步引深,芷章先生是如何理解京剧艺术的形成、改良、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可体现为声腔、音乐(包含乐器)、剧种、剧目之流变、融会;名伶、行当、班社、美术之更新、递代。如艺人沈星培为京剧音乐的大革新家,星培安徽人,行六,人多称为沈六;习文场,以撅笛称,自咸丰朝即为三庆班笛师。徽部所唱二簧调,本为用双笛伴奏,沈星培乃首创为唱黄腔(楚调唱腔)时废去双笛,而改用胡琴。又讲二簧伴奏,除双笛外尚用弦子,双笛为一正一副,自星培改正笛为胡琴后,又将副笛改为月琴,成为胡琴、月琴、弦子三种并用,这对黄腔乐器来说,是一个大的发展。又如京剧艺术起源于清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在北京成立三庆徽班,即徽班时期演变至道光九年湖北艺人王洪贵、李六、范四宝等进京加入大徽班(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即楚调进京(从此就慢慢形成京剧),演变至道光三十年后,经逐步改良、发展成为京剧皮黄(京剧);又如行当的更新,在徽班时期,徽班是以花旦、小丑为首,其次是武小生、大花面(为武二花),虽有正生、正旦、正净、老旦,但不占重要地位。到楚调进京时期,楚调戏班占优势的,正是正生、正旦、正净几行,从而促进了行当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形成现在京剧生、旦、净、丑的基本模式。 综上所述,可以领会到芷章先生在中国戏剧史研究领域的成果,他的鲜明的戏剧史观与戏剧理念,无疑对后来学者们研究、开拓戏剧史论、宫廷演剧、京剧史、声腔剧种等都具有指导意义。 经过近八十年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如今京剧事业兴盛空前,人才辈出,今日再版《清代伶官传》一书,以温故而知新,再鉴前辈诸先生的学术见识与艰苦创业的旅程,对于传承和推动京剧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也有激励后者的作用。 本书是以1936年,北平中国印书局出版的《清代伶官传》版本为底本再版的,在编辑出版工作中,我们基本保持了原书的排版格式,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将原有标点改为现代标点符号,力求便于读者阅读。对原书中的一些异体字、文句和段落的误植与错讹,也作了初步的校勘。对其中的缺字,凡一时不能考订的,仍以口来表示。需要说明的有以下几点: 1.该书增加了王芷章先生补充、修正原书中的杨小楼杨长福王桂花陆华云冯蕙林孙怡云王瑶卿于庄儿钱金福訾得全等条目的部分内容。如在杨小楼条目中补充了后以民国二十七年正月十五日卒,年六十二岁的内容。 2.在该书的最后附加了由王芷章先生的女儿王维丽先生、女婿李庆元先生撰写的《王芷章先生生平》。 3.该书中增加了陈志明先生修正时小福周如奎陈得林条目中的部分内容,在此表示感谢。 4.对于该书中出现的同一剧名的音同字不同之类的情况,如《回龙阁》《回龙鸽》,《挑滑车》《挑华车》,《鱼肠剑》《鱼藏剑》等,因当时曾为戏班、戏报所混用,为能察其治习,我们未作改动。 5.对于该书中出现的同一名伶的音同字不同之类的情况,同一名伶的不同称号之类的情况,如谭鑫培谭金培,陈德霖陈得林等等,是当时名伶选人宫中应差时,有的是自行更改的,有的为宫中更改的,如张瑞香改为张桂香,是因选人宫中应差时,瑞字犯讳,遂改为桂字。 由于我们水平所限,谬误当在所难免,切盼得到专家学者和读者们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